〔11月6日研究生记者团魏沛报道〕郑必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理论家,曾长期担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他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倡导者之一,并担任论坛的理事长,为论坛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本次单元报告会期间,记者有幸与郑老进行了一次交流。   郑老回忆起论坛的创立时,笑论这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碰撞。当年在中央党校,郑老有感于科学技术在当代世界中的重要性,开设了“五个当代”的课程,力求在党的领导干部中提高自然科学素养。其中的“当代世界科技”便是邀请当时的科学院周光召院长主讲。周院长不仅认真完成了任务,而且多次到中央党校演讲。其后,路甬详院长也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将郑老引为同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因此走到一起,搭建了这个论坛。   从2003年至今,论坛已是两年历程,四个单元的报告会了。郑老表示论坛基本在按预期发展,很好地起到了沟通的作用:沟通了中国科学院院内与院外,沟通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沟通了领导层与知识界,沟通了国内与国际。人们共同关心的各种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在谈到论坛至今所坚持的高层次、高规格,郑老表示我们的演讲人都是学识深厚的大学问家,他们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于一身,他们的学术和事业生涯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论坛正是想通过这些大学问家的报告,为听众提供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思考科学人文,从科学人文的角度思考国家战略的眼界。而这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志所应力求达到的思想境界。

  〔11月5日研究生记者团张懿璇报道〕今天下午,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的讲台上,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原驻俄罗斯大使张德广以“俄罗斯未来走向与中国和平发展“为题的做了一出知识丰富、颇有教益性的主题报告。   报告历时两个小时,涉及中俄经济、社会制度、资源、地缘政治、国俄关系走向等各个方面。报告结束后,张大使与中科院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张大使出生在孔孟的故乡济宁。10月25日,张大使出席了在俄罗斯使馆举行的“《四书》俄文版发布仪式”,并为该书撰写了前言,赋予了高度评价。   当回答研究生记者团记者关于“中俄文化交流中的融合”问题时,张大使指出,俄罗斯人,特别是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思想兴趣很浓,也有一批终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汉学家,如《四书》的翻译者嵇辽拉等。然而我们对俄罗斯的古典文化了解却不是很多,相关知识应当再丰富。现在在两国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非常需要而且是最需要的内容则是“心灵”的沟通。

  〔11月5日研究生记者团张懿璇报道〕今天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的第二天报告。站在今天讲台上的是外交学院院长,原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和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原驻俄罗斯大使张德广。两位大使分别做了题为“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中欧关系”和“俄罗斯未来走向与中国和平发展”的精彩报告。   演讲开始前一小时,台下70%的座位就已经坐满了。但和昨天不同的是,今天来听大使讲座的师生们基本都来自中科院内部,绝大部分同学都是理工科背景。在过去的印象中,理工科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是远离政治不问世事的,但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多理工科学生大老远从中关村甚至怀柔赶过来听这两场国际政治的讲座呢?   记者随机采访了观众席上的几位同学。软件所的刘生同学今天是特意来听讲座的。他说,现在理工科的同学中对军事感兴趣的很多,由军事而及国际关系,也形成了自己的兴趣团体。关于世界形势的信息来源一般从网上得到,而中美、中欧关系由于是热点,关心也相对多一些。   而电工所的辛理夫同学则认真地记着演讲中的每一个要点。辛理夫本科时就是清华国际问题研究协会的骨干,也写过一些讨论国际政治的文章。他今天来听讲座,关注的是相关前沿性的东西,以及“某些我们没有在新闻上看到的东西”。   讲座进行中,时时传来热情的掌声。很容易听得出来,这掌声绝不是来自“外行”的。

  〔11月5日研究生记者团张懿璇报道〕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第二天的报告会上,外交学院院长,原驻法大使吴建民为与会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中欧关系”的报告,并与中科院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会后,吴建民接受了研究生记者团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到“作为外交学院院长和国际外交官,您认为新一代外交人才必备的素质是什么”时,吴院长说,首先要爱国--全世界外交官都要爱国;还有要全球视野,不是小家子气,鼠目寸光,“那样中国外交搞不好”。   “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要以为现在搞外交的人知不知道中国文化没关系。”吴院长在阐释此观点时说。“搞外交,需要有全球视野,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有较深的中国文化底蕴。现在一些青年人中国文化懂得太少,我到大学讲话,上千人中只有二三十人读过《孙子兵法》。但法国培养经济人才的最高学府--法国高等商业学院,却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书目。人家对我们非常重视,我们自己也要重视自己的文化。”

  〔11月5日研究生记者团尚严伟报道〕 今日,现任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前任驻俄大使张德广先生,应“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之邀,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做了题为《俄罗斯未来走向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的主题演讲。   张德广先生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俄罗斯的历史,从民族性格到政治事件。接着他讲到俄罗斯现在的政局:“我的看法是俄罗斯已经完成了由乱到治的转变,目前稳定的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再发生逆转,俄罗斯正在踏上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这是我的一个结论性看法。现在总的情况,政局已经走向稳定了,政局稳定,社会稳定能够保持下去。”他还以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为例做了详细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我到了几个州去调查,还是相当的不错。我看到的乞丐没那么多。(俄罗斯)长期以来形成了社会保障的制度,不管怎么说,能够生存、能够活着,现在的工资也发了,看不到大规模因为这些方面引起的示威游行。”   最后张先生对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总结:“(现在与)苏联解体之后前十年,特别是前五年的状况都是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稳定状态,政治体制也基本上应该说确定下来了,就是三权分立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