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记者团梁琪、许晶报道〕 尚智丛老师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副秘书长,当我们学生记者想采访关于“论坛”的举办情况时,有老师建议我们找尚老师了解情况。就“论坛”的相关问题,我们采访了尚智丛老师。   记者,应邀出席的贵宾对“论坛”有什么评价?   尚老师:他们的评价很高,认为“论坛”办得非常好。媒体对 “论坛”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且不止是国内的媒体。境外媒体,诸如凤凰卫视、香港文汇报等都很关注。特别是,由香港媒体把我们的消息传到了国外。美国有份华文报——《世界日报》,转载了“论坛”的消息,而且非常详细,所以,“论坛”的影响力在国外都有了。   记者: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在开始准备下一轮的“论坛”主题报告会了?   尚老师:是的。实际上“论坛”的工作都是循环进行的。   记者:我们下一轮会邀请什么人?   尚老师: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办“高层次、高水平”的论坛,当然要请重量级的演讲人。著名的科学家、人文社会学者、国内外政要和国际著名的学者,都在邀请之列。具体人选,我们会在之后的工作总结中确定下来。   记者:“论坛”还有很多理事和顾问,是不是让他们都来讲?   尚老师:我们的顾问是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其中,有一些人已经讲过了,我们当然希望他们在“论坛”发表演讲,这就要看他们的准备情况和时间安排了。   记者:同学们知道我们请了这么高水平的演讲人来做报告,他们都愿意来听,就是票不够,特别遗憾。学校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而且,其他单位的人也都很愿意来听报告,我们怎么来解决供需矛盾?   尚老师:因为这个“论坛”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影响很大,有很多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人来听。目前,我们选择了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作为主题报告会场地。这个小礼堂座位不足800,每场演讲分配给研究生的票不足300张,而我们的研究生一届有3000多人,相对而言,票是少了点。“论坛”一年举办两次主题报告会。在本部学习三年的同学肯定有机会来一次,只在本部上一年课的同学,机会相对就少了。不过同学们不用担心,研究生院远程教育中心全程录制了主题报告会,会后播放。而且,“论坛”每次报告会上的主题演讲都会结集出版,公开发行。这次演讲文集预计于明年4月份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研究生记者团许晶、梁琪报道〕尚智丛老师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副秘书长,当我们学生记者想采访关于论坛的举办情况时,老师们都说:“找尚老师吧,他最清楚了。”于是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后台访问了这位“论坛最忙的人之一”。   记者:关于这次论坛,主办方主要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呢?   尚老师:论坛最核心的准备工作是请什么人的问题。演讲人的水平决定了论坛的水平,这是比较重要的。我们这样的一个论坛,邀请的人包括著名的科学家和著名的人文社会学者。像斯宾塞,是国际著名的学者。我们以前还有请过杨振宁,这是大科学家了。因为国家是在国际环境下发展的,要特别注重外交战略、外交关系,因此我们每期都请了外交上十分有建树的人,昨天的吴建民,他是外交学院的院长,是一个有学者背景的外交家。还有就是政府的高级官员,实际上都是“专家型”的官员。   记者:现在的演讲题目的选择和以前的规划有些出入?   尚老师:论坛刚开始时是有规划的,现在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办“高层次、高水平”的论坛,这已经是人文论坛第四次开讲,对以前的规划会有所调整,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当然这取决于演讲人的水平,所以与我们从前按照演讲的内容作的规划有点出入。   记者:同学们十分满意我们演讲人的演讲,特别是王岐山市长,题目是我们定的还是由演讲人自己来定的?   尚老师:题目是演讲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定的,郑必坚理事长要求我们的论坛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思考科学与人文,从科学与人文角度思考国家战略”,这是论坛的宗旨,因为我们的论坛不是一般的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论坛,它涉及到国家宏观战略的问题。比如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问题,这个王市长也讲到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对国家的发展进步很重要。

  〔11月6日研究生记者团魏沛报道〕 11月4日-6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召开,作为参加论坛的一个主要群体,科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在几天的报告中聆听了六位大学问家的演讲,领略了其学识风范,不由纷纷感叹:“文理兼备方能成就大家”。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这样的说法“别看王市长是行政官员,谈起建筑还一套一套的”,“是啊,不知道王市长是学什么专业出身的”,当记者告诉这两位同学王市长是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时,他们不禁连连大叹想不到。   资环学院的李晓同学在听完了刘东生院士的报告后对记者说“本来今天是冲着刘老的报告来的,但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刘老在回答同学问题时不顾87岁高龄,站着回答完了每一个问题的大家风范”。   在听完了第二日的两位外交家的演讲后,微电子所来的张战同学对记者表示“今天除了领略到了外交家的用语谨慎、回答问题的技巧娴熟外,也见识到了他们所作报告的结构洗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在论坛的最后一天,清华大学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作完报告,接受同学提问时,回答到当初考入清华时擅长的是数学,学习的是数理逻辑,并从中获益匪浅时,礼堂内响起了一片会意的笑声。   我们论坛的主讲人都如郑必坚理事长所说,都是大学问家,但是同学们所收获的并非只是预期的专业知识,从这些大家的人格风范、学识境界、成长经历、同学们得到的似乎多。

  〔研究生记者团 傅雪、高希彬、李艳华报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斯宾塞于11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主题报告会上,以一篇《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经济》的主题演讲,展示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思考。   据主持人介绍,斯宾塞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在牛津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以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并于198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随后担任国家科技及经济政策研究委员会主席。2001年,因其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而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在此领域的研究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斯宾塞的演讲主题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中心。他首先谈到学者应该具有全球性眼光,应该注重学科的交融和思想的交流,然后从全球化角度谈了世界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谈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指出“中国是全世界经济非常强有力的发动机,中国要成功,每个人就可以成功,全世界的每个人就会从中国的成功当中获得益处,尤其是经济成功。”他认为中国能够实现经济转型并且中国政府关注收入分配均衡问题,中国经济的成功使它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   斯宾塞比较了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发展,两国通过利用人力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他还提到了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IT行业的发展使得人力资源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利用,IT业构成了全球经济融合的平台。他指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和这种模式对全球经济融合的参考意义。另一方面,斯宾塞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市场、信息和调控问题。   对于在全球化进程中,谁是真正的赢家,斯宾塞援引一个同仁的观点: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在长期能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受益者应该是利用人力资源提高生产力的那些国家。他借用《出口、声音和忠诚》一书,书名的三词分别代表市场、投票和组织,来阐明市场效率和政府调控的作用,以及全球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他认为可以通过国际组织的合作来稳定全球经济的发展,通过帮助不发达国家建设经济以消除它们对全球化的疑虑。   最后,斯宾塞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除了经济发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他表明发达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还直接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斯宾塞的演讲引起来自北京各研究院所、高校和国家机关与会的研究人员和师生代表的热烈反响,听众不断提问,与讲演人在演讲现场和会后用英文继续探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11月6日 研究生记者团何仲太报道〕今天下午的报告会上,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迈克尔.斯宾塞教授,在题为“中国的崛起与世界的发展”的报告中,对中国和印度两国作了深入的比较。   斯宾塞教授说两个国家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和印度都从改革当中得到了益处,尤其是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这样两个人口大国都参加到了全球化的行列当中,而且是属于比较成功的,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冷战结束了,全球经济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但中国和印度有明显的不同,很明显的差距就是印度的人口增长太快。印度的经济增长仅局限在比较窄的人口范围之内,因此他的贫困还很厉害。同时它还有很多经济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其对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印度的IT业稍微好一些,但制造业方面没有中国这样的水平。在未来的10—15年之内,印度必须要增加生产制造能力才能赶上中国。还有一个不稳定的问题,印度每个月都有一个省想独立,而中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以后的几十年当中,印度也会不断的成功。” 斯宾塞教授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