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次考研的过程中,由于初试成绩不太理想,与第一志愿失之交臂,不过最后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调剂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生态学专业。这段经历让人难忘,因为它记录了一段我为此而奋斗的心路历程。其实调剂也是有技巧的,直接关系到你最终录取学校的好坏。所以在此我把这次考研中调剂的心得和技巧总结一下,以飨读者,并能为后来人提供一些经验。
 
一、心态 
   
看到自己的考研成绩时,第一反应就是沮丧和伤心,心想我肯定是上不了第一志愿的分数线了,并为此痛苦了好几天。不过我很快地调整过来,心想要是能调剂到一所好的学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马上振作起来,上网去查找有关调剂的信息,积极地联系各个需要接受调剂的学校。
 
所以如果你不是铁了心要再考一年的话,就要好好面对事实。在牌类游戏中,拿一手坏牌,但不一定输,甚至最后能赢,其关键在于心态。其实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你为错过夕阳而流泪的话,你将错过群星”。你要做的(并且只能做的)是好好利用这个分数,尽你的一切能力调剂到一个最好的学校和一个最好的专业!
 
二、在个人成绩出来后,直到国家线出来之前,需要做的事:
     
1、查找往年国家线。看你这个成绩,可能达到国家哪条分数线(A区,B区,还是C区)。历年来国家线的波动不大,通过这个可以大致判断自己在什么位置,为下步准备。
  
2、查找需要调剂的学校。通过上面的过程,大致判断出你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范围内,查找历年你报考专业(或者相近专业)接受调剂的学校,做一个初步档案。其实,除了34所自主划线的绝大部分高校(甚至也有34所的)都招收调剂生。至于查找调剂的途径,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谷歌、百度、考研加油站、新浪教育等网站上,都有大量的调剂需求信息可供参考和比较。
  
3、确定大致调剂范围。综合学校的实力、专业排名、地理位置、公自费等各种主要因素,确定一档(非常向往)、二档(向往)、三档(能接受)的备选学校。 
(1)学校实力:我认为,一般主要分为211和非211的学校。此外,也可以另辟蹊径,考虑一下科研院所(如中科院、林科院和农科院,本人就选择了中科院),因为这些地方考的人相对比较少,竞争没有一些重点大学那么激烈,但是它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不会低于许多名牌大学,是名副其实的“超值之选”(此为本人看法,若有异议欢迎大家提出)。
(2)专业排名:除了一些特殊专业和一些牛人,很难再调剂到排名比初试更靠前的专业。是否是重点学科(包括国家和省市)或者是否拥有博士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3)地理位置:这个和以后就业息息相关。你到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以后就业就比较有优势,即非常可能留在当地工作。如上海,一些企业宁愿要上海一般院校,而不要他们不熟悉的211院校的学生。还有对于工科专业,经济发达地区,导师好拉到项目,你就有事干。
(4)公费还是自费,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算是问题。因为找到好学校和好专业,以后工作了,那些自费的钱只能算是你半年的工资钱。
  
4、通过各种方式,与目标调剂院校保持联系。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例如一些院校要求你把个人的信息传真(或EMS)过去。通过电话咨询,了解调剂复试的情况。让他们对你有一定印象,不妨多打几次。(我调剂时就一共联系了几十所院校,光是电话费就用去了好几百,来回的交通费和住宿费就更高了,不过后来能调剂到好的院校,便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三、国家线出来后,需要做的事:
     
1、核实调剂信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考院校的研究生网站、电话核实他们的调剂信息。特别是一些特殊要求,例如要求211院校毕业之类。然后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他们,看他们是否接受。(我认为还是用电话较好,即使遇到忙音的话,也要耐心地多打几次,直到打通为止。因为如果用电子邮件的话,招生单位可能不会第一时间看到或者因为招生人员太忙而无法及时给你回复,这样就有可能错失一些调剂的好时机,当然如果能亲自来到目标院校咨询的话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2、如果目标院校愿意接受调剂,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正式填报调剂信息。填完之后,注意打电话通知对方,让其给予你复试资格。
  
3、收到复试通知后,确定复试的时间、具体流程、考试科目和形式等关键信息。
 
四、调剂小贴士
     
1、任何学校问你去不去他们学校,不要有任何犹豫,立即答应“去”。至于最后你去还是不去,那还需要综合考虑(如学校的名气、调剂专业的好坏、复试时间是否冲突等)。
  
2、尝试联系一下导师,可能会有意外收获。如果你确定学校了,就大胆地联系你那个专业里比较牛的教授,说你想当他的学生(谦虚、虔诚些)。不要害怕,因为即使他拒绝你,也没有关系,或许会在复试时给你一个好的印象分。
  
3、手机在任何时候都要开机,任何陌生未接来电,主动回过去。
  
4、调剂院校什么时候通知过去,就立即过去(武汉植物园就是要求我第二天过去复试,当时我还在广州,结果一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马上买了飞机票赶去武汉)。不管时间多紧,也不管你有多么准备不足,因为对于你来说,你只要比你的对手稍微好点就行了。
  
5、充分利用自身的人脉关系。这个东西,有肯定比没有强。
  
6、调剂时,千万别忘了你第一志愿报考的院校和母校,因为这两个学校是最好的调剂资源(其中调剂到母校的成功率最高)。
    
 7、还有最后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时刻保持着信息的灵通。调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一场信息战,一般如果需要调剂的学校在收满了调剂生之后,就不再需要调剂了(本人对此深有体会,许多拒绝我的院校不是因为我的分数不够,而是因为它们接收调剂生的数量已经足够了)。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而有效的信息,可以发动你的同学、朋友、亲戚和家人一起帮你来找寻调剂的信息,尽量避免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失去了一个上好学校和好专业的机会。
 
好了,我就写到这里。最后的智慧激励着每个考研人走到最后一刻,祝愿每一个考研学子都能梦想成真,为这场奋斗续上完美的结局,也为无悔的人生写下隆重的一笔!
 
(本文作者:曾伟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武汉植物园。)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未来母校的校训,而她也早已铭刻我心。打从上次去过中科院研究生院以后,自己就发誓一定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不过能够进入中科院,并有幸被过程所录取,自己觉得恍如梦魇一般,这一切用“惊喜”来形容我觉得最好不过。其实,冥冥之中,我找到另一个更为恰当的词语,那就是“执着”。
 
 当然,有很多人如愿以偿成为过程所的骄子,而且你有你的成功,我亦有我的胜利。人与人不同,成功的模式因而也就有所区别,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功不是简单的复制。换言之,就是你的复习方法对于你事办功倍,于我而言未必行之有效。此外,成功的模式大抵有其共性,海量的成功往往堆积起来,陷于“方法”、“秘籍”、“捷径”的误区,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只要我这么做,我也一定能成功。事实上,至少在我看来,一味的看别人成功的模式,容易让人变的懒惰,因为考研不是邯郸学步。反之,从失败中却可以查缺补漏,分析自身的不足,并进一步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
而自己这次能够被过程所补录进来,我想说的是除了机遇以外,我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坚持”。以下我想简单分享考研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希望大家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
 
首先,要端正考研的态度,确定考研的目标。人常说:“考研只要能拿出高考三分之一的拼劲来考,北大清华都不成问题”。然而,事不尽然,试问高考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考研时的目标何止一个呢?“考研”有两个伙伴,一个叫“就业”,另一个叫“公务员”。补充一点,高考我们有老师的督促,而考研呢?我想考研大部分都是自己给自己加压,个人意志力有高低,以至于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就不得而知了。
 
就我自己而言,我没有处理的很好,以至于后来颇为被动。怪只能怪自己太贪心,一面准备公务员考试,一面应聘外企,一面复习考研。也许是看过一篇叫做《统筹方法》的文章,我以为华罗庚教授的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大四也不为过吧。事实证明,自己后来复习速度上不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多项任务强加于一身,必定要焦头烂额、难以应对。因而,奉劝他人,如若打算考研,就一定要坚定考研的信念,否则很难集中精力去复习准备,考上自己梦想的学校就更无从谈起。
 
其次,时间上的安排一定要合理,越早越好。先前准备考研时,听往届师兄说,不用太早,就先看看数学、专业课就行。有了之前的心理暗示,以至于在08年3-6月期间,放弃了看书,确切的说没有系统的制定好复习的计划。紧接着,奥运会来临,怪自己没有经受住体育热潮的侵袭,7、8月的大好光阴也付诸东流。9月以后,自己终于开始了系统的复习。并制定了英语、数学、政治、专业课的详细复习计划,寄希望于一切能够付诸实施,相信也能在考试前完成复习的任务。可是,这段黄金时间,正如前面所说也被各种琐事扰乱,导致复习不能够系统的贯彻下去,总是断断续续。当然,复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知识积累的不是那么牢固。如若让我重新复习的话,数学我一定要先把课本看透,把课后题做透;专业课一定要及早复习,尤其是考外校,否则放在后面会很被动;英语要在平时就抓起来,每天花1-2个小时记点单词,做点阅读就行,留下剩余的时间给专业课和数学;政治在最后两个月开始翻翻看看,多与时事联系起来。
 
再者,要有一个团队,不可闭门造车。有些同学复习考研的时候害怕与人分享,尤其害怕与自己考同一个地方的人分享,其实大可不必。当然,信息社会,讲的就是谁先掌握商机,谁就成为赢家。而考研,不等于说你比他多一份历年真题,你就考的比他多。一个人精力有限,视野也是有限,只有相互分享,才能全面的看问题,不仅考研如此,工作、生活也要如此。就拿这次来说吧,我们几个同考过程所的伙伴,物化专业课成绩明显考得不是很理想,而我们专业后几个班同考过程所的,他们成绩却相当优异。后来,我们发现,他们用的教材是南大的物化,而我们用的是天大的教材。听大家分析说,天大的偏工,而南大偏理,讲的更加详细,而过程所考试内容比较倾向理科,难怪我们几个考完物化如迷坠云雾,可为时晚已。
 
最后,我想归纳一些琐碎的想法:经济实力允许的话,可以报一两个班,数学或者你们学校开的专业课班,一来可以督促你复习,二来可以帮你理顺复习的思路;还是主要攻克数学、专业课,到最后拉分的也就这两科。英语、政治很难拉开差距,当然各科均衡发展,单科线总是要过的;知道初试分数之前,不用急着找导师,分数公布后也不迟,中科院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这是我最佩服的;不要小看复试,复试相当重要,自己有幸在补录中面了个第一,成为仅有的两个工学硕士之一,总结经验就是――导师比较喜欢问你大学期间所做的实验,以及实验中的原理和常识。
 
俗话说的好“失败乃成功之母”,谨以上述的经验教训呈于大家面前,希望我的经历能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古语有云“胜败乃兵家常事”,也愿各位未能如愿者,不要灰心,继续奋斗,相信雨过必有天晴。
 
总而言之,这次有幸能够被过程所录取,是“机遇”没有放弃我,也是“执着”没有放弃我。最后,预祝你们考研顺利,金榜题名!
 
(本文作者:刘挥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过程研究所。)

题记:在现实压痛肩膀的时候,为青春找双翅膀,承载着梦想飞翔。
 
一直想写点什么东西给我那短短的考研生活,以纪念我那为理想而努力的曾经,坚定的信念带给了我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2009年4月10号,复试结束的当天下午,我们在耐心地等待老师公布最后的录取结果。“第一名,何春梅;第二名……”那一刻的我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反而是出奇的平静,仿佛这个结果早已被我预知。晚上吃饭的时候,导师问我公布名单时什么想法,是不是很紧张。我说:“我觉得名单里一定有我的名字。” 我的理想,与植物有关。冬天的梦想经过考研让我在春天里实现,这一刻我等得太久,终于走进了我理想的植物王国——华南植物园。老师说搞科研的人要不怕辛苦,要耐得住寂寞,我想我早已在考研之前就准备好了。在植物园里住了一个星期,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植物让我兴奋不已、惊喜不已——高大的南洋楹、优雅的落羽杉、香气浓郁的含笑……植物的世界真奇妙。
 
现在的我每一天都在为当初的选择和付出感到庆幸。去年的10月,我放弃了保送本校的机会,毅然踏上了考研之路。开始的时候很艰难,好不容易买齐了复习资料,却不知从何下手才好,也有很多次在心里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坚持到最后。“我一直都相信你有那样的能力,能够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的好朋友给我鼓励。考研教室里复习的人总是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个人都有了自己认定的方向。因为考研,我们走进了同一间教室里。看着周围的人让我觉得安心,有他们一路陪着我,考研的路上就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
 
我开始为自己制定计划,除去两门专业选修课和几个专业外出实习的时间,我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完全由自己自由安排的时间充其量也就两个月。化学对我来说很陌生,我就从化学开始复习,遇到难题了就找同学讨论,讨论后的结果让我很满意,思路清晰,记忆也深刻。英语和专业课基础比较好,复习的时间就安排得少,而政治在考试之前正好把任汝芬系列的题做了一遍。我把复习计划细分,长的一个月,短的一天,在每个时间段里都有要完成的事情。如果当时不能完成,我也不会让其占用下一个复习内容的时间,而是让自己提高复习效率。最后一个月,寒冷的冬天,有人在悄悄放弃了。此刻的我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每天任务按时完成,一切的一切都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心无杂念,想的就只是复习的内容,晚上睡得格外踏实,就连在睡梦里也能笑出声来,梦想似乎触手可及。
感谢宿舍亲爱的姐妹们带给了我很多欢声笑语,我们六个为了心中的理想都选择了考研,每天早出晚归,白天的宿舍空无一人,晚上11点以后热闹异常,我们常常卧谈到12点过后,谈复习进程以及各自复习教室里有趣的研友们,回忆我们大四之前的生活,看一部电影,高兴的时候唱起了歌儿……隔壁的保研宿舍很奇怪,你们复习考研怎么会这么开心?因为我们都在同自己的理想走在路上,我们都在为自己的选择做最后的努力。
 
“你知道我有多羡慕你吗?在不久的将来,你是为了理想而工作;而现在的我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这就是区别。”有一个已经工作的同学这样对我说,我才再一次意识到我是多么的幸福。现在的我还在充分享受在学校里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植物以及未来我们与植物有关的研究工作,一步一步地靠近我曾经所谓的理想。
 
(本文作者:何春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华南植物园。)
 
 
 

虽然考研已成为往事,但那段经历是我永远难以忘记的。毫不夸张的讲,对于我而言,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考研让我收获了很多,让我成长了很多。
 
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很多同学考研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看很多同学在复习考研,于是想自己也加入考研大军中,茫茫然然的就开始复习;还有的同学考研是出于找工作的需要,或者为了暂时逃避找工作的痛苦。对于这些同学,考研是被动的、无奈的选择。结果往往是复习到一半就打退堂鼓了,因为每天三点一线的考研生活让他们感觉比找工作更痛苦。我想说的是,考研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以及一种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让你克服考研中遇到的困难,坚持到最后。
 
对于我而言,选择考研,是因为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本专业。而正是考研又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且由于个人性格,我更喜欢做科研,因此从考研一开始我的目标就定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我想在这样一个国内科学界最高学术机构,我会有一个更好的、更高的平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与高校相比,这里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我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
 
谈到选择中国科学院,我想说只要自己敢想,很多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其实都是可以做到的。我本科学校是山东交通学院,它2002年才升为本科院校,我的专业是工科类,所以用同学的话说我就是“三跨“考研”(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当我告诉他们我的目标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时,出于好心,他们告诉我要慎重考虑一下:“心理所每个老师只招一个学生,而又有那么多名校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报考,你凭什么保证老师会录取一个毕业于三流学校、专业跨度又这么大的学生”。他们劝我抓紧时间找工作,不然会因为考研错过找工作的最佳时间。但我并没有动摇,我告诉自己:“不能让别人的看法淹没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一定要坚持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基础差一些没有关系,我会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复习专业课。
 
确定好目标以后,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行动,梦想就变为了空想。而且所要制定的计划一定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根据个人的基础制定一个最初的计划,在复习过程中根据复习的效果、复习的进度做相应的调整。制定好计划以后,每天就按制定的计划有条理的复习,这样复习就更有针对性,而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清楚每天到底该复习哪些内容。
 
制定好计划以后,贵在坚持。很多同学一开始时也会给自己做一个小小的计划,至少是计划第二天该复习哪些内容,但往往第二天会因为开会、实习或其他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事没有完成要复习的内容,于是就感叹“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干脆就不做什么计划了,每天能复习多少就算多少。而我始终坚持给自己制定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将每门课分为几个复习阶段,如对于英语而言,从3月份到5月份主要复习单词和分析长难句;从六月份开始做阅读真题,要做五遍真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认真分析考题特点、出题思路,阅读理解部分归纳错误选项和正确选项的特点等;从十月份开始练习新题型;到十一月开始练习作文;十二月到考前把复习过的内容从头到尾整合一遍。短期计划就是把每个阶段的计划再细分,具体到计划好每星期、每天要完成的内容。每个周末要对这一周的复习情况做一个总结,然后根据实际复习情况对计划进行局部调整。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一个完整的、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从头到尾我都能有条不紊得进行复习。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一矛盾普遍性告诉我们偶尔打乱复习计划的意料之外的事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考研和它们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味得埋头复习,对其他的事一概不放在心上,但也不要因为其他一些相对不很重要的事耽误很多时间而影响了考研复习,其实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问题吧。
 
保持良好的心态。考研过程中能否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会对复习进展以及复习效果甚至考研成败具有关键性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人在积极的状态之下潜能会更好得释放出来。自己在复习中也深切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态会大大提高我的复习效率,并且会让我更好得解决遇到的难题,而不会在遇到一点问题时就灰心丧气。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小事,让我们感觉比较沮丧或郁闷,心里会感觉堵得慌,在这种时候就要尽快得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能让不良的情绪始终困扰我们,至于怎么调整则可能因人而异,比如和同学交流,看看励志书,积极的心理暗示或者运动等。到了考研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同学(包括我在内)会感觉很多东西没有复习好,甚至有时会感觉前面的复习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越到最后这种感觉可能越强烈。于是很多同学心里就不安起来,不能像之前那样静下心来复习。一听到有某某考研辅导班宣称几天之内就可以让学员提高多少分,或某某预测题命中率有多么多么高,就忙着上冲刺班,买大量的考前预测题。但我认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来把几个月辛辛苦苦复习的东西做一个宏观的总结,做到复习过的、懂了的知识点到时候不丢分。因此后来我就干脆不去想自己还有什么东西没复习到,也不去担心自己和别人差多远,而是一心巩固自己复习过的,形成一个更具结构性的体系。
 
至于参考书,我认为宁缺毋滥,选一本比较好的(适合自己复习习惯的)充分利用就可以了,而不用占有很多资料。我用的资料很简单——英语:一本单词书、一本真题解析、一本作文书; 政治书:课本,大纲解析,真题解析; 专业课:课本,大纲解析,真题解析。
 
在我看来,每门课的五花八门的模拟题和预测题的质量是无法与真题相比的,所以我觉得不如把花在这些题上的时间用于多看几遍真题,仔细分析历年真题你就会发现有些知识点会重复考,甚至连续两年考。因此把每门课考过的内容作一下统计,就可以看出该门课程的考察重点。此外我认为,某某作者根据大纲解析编写的辅导书的质量也无法与大纲解析相比,因为大纲解析是对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系统的,有条理的阐述,包括这些知识点相关的背景以及意义等,而那些辅导书往往只是把大纲中列出的要考察的知识点本身的一些内容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列出来,看似更清楚一些,但其实割裂了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
 
至于上不上辅导班我想这可能因人而异吧,如果觉得自己有能力按计划安排好复习,那么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去上这些辅导班;而如果某门课的基础比较差,感觉自己复习比较吃力,而且很难见效,那么可以考虑报个辅导班。即使真需要报个辅导班,也要认真了解一下辅导班的质量,而且在上辅导班之前自己应该完成一遍的复习,根据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的去听讲,效果会更好些。
 
在将近一年的复习过程中,虽然有时会感觉到很累,但很充实。每一天复习之后,晚上躺在床上想想当天的收获,就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惬意感,感觉自己正一步一步得靠近目标,从而会有更强的动力做好第二天的复习,每一天都竭尽全力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最重要的是,我所要考的专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想要研究的,因此我认识到现在的努力其实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现在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学习,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我也因此更加确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当初不做那样的选择,只是随便找一份工作或者考本专业的研究生,那么大四那年会是比较轻松的一年,但那对我的将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作者:武秋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心理研究所。)

 

 

回想起考研的那段经历,感受最深的就是考研是一场生命的历练,是一次重要的洗礼,是人生中的一次蜕变。只有真正体验过,才能真正体悟其中的奥妙,才能获得身心的提升,才能变得更加成熟!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这样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姑且借用来描述我的考研历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我要考研的想法在大二的时候就有了萌芽,但当时并没有去准备,包括要考哪里,考什么方向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认真去考虑。只是感觉自己对研究一直抱有很高的热情,比较适合从事研究工作。真正开始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是在大三下学期,那时候2004级的师兄师姐刚面试完,所以很多同学到他们那里取经、搜集资料,学院里也组织了几次考验经验交流会。经过多方面的比较之后,我决定要考中科院有机化学方向的研究生。刚开始选定的是上海有机所,但后来却历经波折,直到网上确认完才算真正的定下来。九月下旬我们学校通知保研名额,但是学院里说不能外保,前十个中九个放弃保研,其中有四个选择报考上海有机所,他们的实力都非常强。选择保研还是继续考试?当时家人、同学都劝我慎重考虑:理由是竞争压力太大,我们学校不是非常好的名校,所以即使过线也不可能全要,相对而言选择保送就稳妥的多;还有女生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危害性太大……但是我们学院没有外保,如果想保研的话只能留在本校。难道就这样放弃曾经的梦想,从此与中科院无缘?不,这不是我想要的!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和命运赌一次,就算结果不如想象的理想,但至少自己尽力了,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大三下学期我们的课程还是比较多的,看了一段时间的有机化学之后,感觉有机这东西太繁杂,没有比较整的时间进行梳理是很难系统掌握的。当时我们的专业课正在学习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下册,所以就决定先把开设的课程学好,暑假再开始有机化学的复习。可那年暑假因为奥运会,学校限电、教室晚上也不开,整个暑假也没有认真地复习。不过,每天晚上和同学一块儿听奥运广播成了那个暑假最深刻而美好的记忆。九月份开学后算是真正进入了备考阶段:先是系统地复习专业课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点,然后就是做习题、做真题、研究真题。这期间对重要知识点、易错知识点和难点作了比较详细的整理。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我基本上是按照考试安排在做适应性训练:上午、下午分别作相应科目的试题,晚上就开始分析、总结,不断地查漏补缺。
 
对于英语,我一向不大喜欢单纯地记单词,而且也记不住,而是比较喜欢阅读。所以在其他同学拿着词汇书记单词的时候,我选择了多看多读,以此来扩充词汇量。就这样每周坚持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英语文摘》、《英语沙龙》、《21世纪报》等,有时间我就会去读。然后就开始看往年真题、研究真题、分析句型,主要还是阅读。再后来就按规定时间认真去做,可是这样两遍之后我再也看不进去真题了,于是就找了一些模拟题来做。很多人是不大赞成作模拟题的,认为可能会产生误导。不过,在我看来其实真题也好,模拟题也好,做什么都无所谓的,关键是保持一种状态。
  
关于政治的复习,我个人认为战线不要拉得太长,也不建议大家特意去背,关键是把基本的原理分析透、理解透,然后加上适当的答题技巧就可以了。周围很多同学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针对这个问题,自我感觉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报考研辅导班最大的好处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心理上的焦虑,获得心理安慰。不过,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可以听听他们的录音。这样可以比较系统地把握知识点,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性的东西。我的政治复习大概在十月中旬开始。先是买了任汝芬主编的序列一,结合高联的录音对照着看,系统的梳理考点,扫清理解上的盲点。然后就开始看陈先奎的2000题,不过只做了马哲和政治经济学部分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后面的感觉作用不大,就没再坚持做。到了后期,考试前十天左右,很多同学都买了预测题,彼此交换着看。
 
或许经历过长时间的历练,早已变得更加淡然。当考试真正来临的时候,反而比较平静。非常平静地度过了那两天,对于结果也没有过多考虑。当今年3月初接到复试通知的时候,自己还什么都没准备。上海有机所的复试安排的特别早,3月11号复试,大概是知道成绩一周后。匆匆忙忙来到上海,先后进行了笔试、面试。或许是自己准备不够充分,抑或是面试时过于紧张,这一次我没有成功。接下来就着手准备调剂,向各研究所和学校打电话询问调剂信息、联系导师、发送个人基本资料和调剂信息。然而,调剂的过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由于我们学校是师范类院校、不是“211”,也不是“985”,在调剂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曾想过的困难。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多亏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支持,才使我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努力去争取复试机会。就在我快要放弃调剂的时候,接到了理化技术研究所姜柳老师的电话,通知我4月1号参加复试。那天我们正在实验室做毕业论文的实验,接到这个通知很是意外。这一次同样很匆忙,由于是跨专业调剂,知识储备上还是不足,不过有第一次的教训,还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作了适当准备,面试时也没有上次那么紧张。后来知道被录取后,同学在祝贺我的同时都说我很幸运,戏称我是“因祸得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回首那段考研经历,有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动值得细细缅怀!备考期间难免会有情绪上的波动,每逢此时,一起备考的同学和同宿舍的姐妹们便会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学习上遇到难题一起攻克,生活上遇到烦恼彼此分忧……那段时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的温馨、和谐。
 
今年能来到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跟着付绍云老师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真的很幸运!真是因为这次机会来的太不容易,所以更要倍加珍惜!来到中科院,只是在科研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要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所建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向仍在为考研而努力拼搏的同学们进言:事实上,考研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难!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认真地准备,只要真正努力过、奋斗过,肯定会有所收获的!也真诚地祝福他们都能获得理想的成绩!
 
(本文作者:孙丽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北京理化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