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目前拥有很大的需求,国家从2004年开始正式批准各院校在这两个领域招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项目管理领域拥有比较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研究和应用推广方面一直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另外通过几年不断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教学,拥有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管理和组织的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完全可以为工程硕士提供一个良好的特点鲜明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本次访谈邀请工程教育学院工程硕士教学部副主任陈安博士,为大家介绍“项目管理”与“物流工程”学科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问题。本文是“研究生教育访谈录”围绕工程硕士培养的第二次访谈,今后,工程教育学院等院系还将围绕工程硕士的培养,从不同学科、不同层面进行访谈,敬请关注。

    工程硕士和普通硕士以及各类认证的区别和联系

    记者:请从宏观的角度谈一下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学科领域工程硕士的整体情况。

    陈安:“项目管理”领域的工程硕士在目前应该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也要不断地以项目的形式推进自己的工作,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这就促进了国家开始于2004年正式把这个学科的工程硕士招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下子批准了72家培养单位进行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培养。关于物流工程,应该说,从去年其他学校的招生情况看,需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烈,但是根据我的看法,这样的困难是暂时的,不出3年,对物流工程这一学科的工程硕士的需求会有明显的直线上升。

    记者:总感觉工程硕士和国家统招的硕士有很大的区别,请问陈博士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陈安:区别是显著的。因为工程硕士面对的主要是在职人员,象我们目前招生的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还要求报考者具备三年的工作经验,这和国家统招的硕士生确实有比较大的区别。另外,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工程硕士学习的状态也和统招硕士有很大的差异,现在是两个模式:一是周末上课,隔周的周末进行课堂授课;二是远程和集中授课,每年集中两次共30天左右,其他时间则采取远程授课的方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远程教学环境。

    记者:目前项目管理这一领域存在不少的认证,有不少人对于考认证和上工程硕士之间分辨不清,或者说难以抉择,你对这些犹豫中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陈安:这两者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现在国际国内的认证特别多,有些是强制性认证如果不具备就没有从业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去考认证,除非你不想在这个行业发展下去。还有一些属于锦上添花型的认证,如果手里有认证的证书,那么找工作或者进行职位提升的时候会有一些积极的作用。不过,因为并非强制性,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只起到参考的作用。我听说有的认证需要9000元的各类费用,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工程硕士则一共要36000元的各类费用。我个人认为,9000元的认证成本要远高于工程硕士的36000元成本,因为最后你通过努力获得的是一个学位,这是国家认可的,而认证尽管可能会有很多单位认可,但那和国家认可还不是一回事。

    工程硕士特色教学体系的建设

    记者:既然全国有72家培养单位可以招收项目管理工程硕士,那么,你认为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吗?

    陈安:不同也是显著的。首先,项目管理在中国的滥觞是从华罗庚先生开始的,而华老在进行全国项目管理研究与推广(当时叫做“优选法与统筹法”小分队)时的主要助手目前都是我们研究生院的教授,他们依然活跃在项目管理研究与教学的第一线,这是任何其他单位所不具备的;其次,我们的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学的经验积累也是比较丰富的,经过了多期研究生课程班经验的积累,我们拥有了一个高质量的动态的教学队伍;第三,我们的教学模式比较先进,面授与远程的结合是其他很多单位所不具备的,而且,这样的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多不得不到外地出差的同学完全可以及时跟踪学习而不落一节课。

    记者: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具体教学过程有什么特色?

    陈安:应该说,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教学体系,从最基本的课程层次体系到内容体系都已经比较完善;我们的内容体系包括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项目管理的支撑知识系统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体系,再加上项目管理的前沿论坛,应该说在教学体系建设上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框架,下一步是如何深化的问题。此外,我们的教师队伍来源广泛,既有来自学校、研究院所有雄厚理论基础的教学科研人员,也有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我们的教学服务工作也比较到位。

    记者:物流工程硕士开始招生后,怎么建立健全一个物流工程硕士的培养体系呢?

    陈安: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调研了国内外不少学校的物流教学,发现目前的物流教学体系应该是很不完善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在物流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全国算是起步早、影响大的;专家的层次也比较高,梯队完整;有强大的工程研究和应用基础;重视国内和国际相结合。应该说,我们关于物流的教学研讨会就举行了多次,有国内外此领域的著名专家出席,基本确立了一个横向纵向结合的体系。

    工程硕士拥有一个更宽松的就学环境但同样严格的毕业要求

    记者:目前在学的工程硕士生因为都是同时有一份工作的人,所以听课和统招的学生有不同,你们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怎么确认大家确实学到了知识?

    陈安:这个确实是个问题,只能通过更周到、更人性化的教学服务与严格的教学管理来保证,比如安排面授时间时要照顾到在职学生的特点、课件要及时挂网、要求教师要布置作业、上课有签到、请假制度等。应该说,有些同学在本单位地位比较高,忙得很,有时候是无法每次课都来听的,这样,只能在作业方面更加严格要求,加上远程的课件支持。此外,说到学习效果,工程硕士多是自己出钱来上学,其实,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提高很多。我们现在的班里,就有同学为了学到东西而四处奔忙乐此不疲。

    记者:工程硕士的论文要求比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要宽松一些了,不要求在指定的刊物发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怎样保证出口的门槛和毕业生的质量?

    陈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论文的要求一向比较高,毕竟这里从来没有过本科生,所以,研究基本是唯一的任务,所以在论文方面形成了很好的传统,即便没有发表的要求,最后毕业生的论文也应该达到发表无障碍的水平,我们很有信心。

    同学们通过工程硕士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记者:你觉得通过3年左右工程硕士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形成什么样的能力?


    陈安:同学们必须达到一个初步通晓研究的基本能力,那就是,只要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或者自己的专业范围相关的范畴之内,通过分析问题、提升问题、寻找方法,最后解决问题。非但要举一返三,而且要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路来,这就是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的学生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链接:陈安,博士,副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工程硕士教学部副主任,负责目前拥有“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教学方面的研究、管理、课堂教学及组织工作。一直从事供应链管理和商务智能、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2005年11月15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教授在接受“研究生教育访谈录”专题采访时表示,教育本身有两个根本作用,第一就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外就是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质。他告诫研究生,从事科研要认真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尊重别人的劳动,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新思想、新观点。他勉励研究生要有远见、有决心、有恒心地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成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记者:成院长,您长期从事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治学态度严谨认真,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奖项,在管理科学界、软科学界及化工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是我国著名的软科学专家、管理科学专家和化工专家。您能否结合自己长期的科研和治学经历,从科学研究与自主创新的角度,谈谈您的切身体会?

    成思危: 我觉得,科学研究本身就是要搞创新,科学研究首先要抱着一种务实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从客观的事实中寻找规律。这里面我认为有几条比较重要:

    第一,要认真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如实地去分析这些成果。在一般情况下,我主张学生首先要学会查文献;

    第二,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如果你引用了别人的成果,你一定要说明,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一定要认真。对于一篇文献,你引用它了,有些数字、日期、情况可能要参考几个不同的文献,最后来做判断,这是因为有的文章不一定准确,另外有的观点不一致;

    第四,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我一般讲话,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东西。科学研究也一样,既要熟悉人家的思想,又要讲出自己的东西。

    记者:您曾经说过,要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首先要发展教育事业。同时您还提出过,经济发展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而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这就说明,教育在保证一个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您能否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深入阐述?

    成思危:教育本身有两个根本作用,第一就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外就是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质。这两个都很重要。

    首先看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各国的竞争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本质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最关键的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也特别讲过,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些国家是头脑国家,生产知识、输出知识,而另外一些国家是躯干国家,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能一味去做躯干国家,而要建设头脑国家,一定要有承担创新的人才。

    再看教育的第二个目标。教育除了要培育创新人才之外,也要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也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较高的全民素质,就不能使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现在,我们确实有不少问题。不久前,香港迪斯尼乐园开园的时候,我们有一些游客表现得很不好,喧哗、插队、躺在椅子上睡觉等各种情况都有,我们在风景区经常看到满地垃圾,这都是素质问题。所以教育就要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记者:成院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您作为国家领导人如何看待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态势?

    成思危:高等教育确实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高校扩招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要保持平衡,但是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的入学率大大提高,再加上传统观念中比较重视学历教育,而不重视职业教育,所以造成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的失调,人才结构的失衡。现在中央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问题,因为一个工厂不能没有工人而只有工程师;一个医院不能没有护士而只有医生。

    另一方面,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由于师资、校舍、后勤等方面跟不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比如,老师上课负担太重,甚至备课都会受影响。我认为我们的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如何真正鼓励学生去创新,我觉得是一个大课题。研究生教育也要着重抓质量,不能只追求数量。

    记者:成院长,您现在在研究生院管理学院亲自指导多名博士生,也在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培养了一批研究生。您能否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谈谈您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您更注重研究生哪些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成思危:今天下午,我刚刚和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做了面对面的交流。我每个月要跟研究生开一次答疑会,平时比较忙,就用电子邮件、书信等方式和研究生联系。

    我觉得,在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首先一条就是教同学们要学会做人。因为人品、素质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第二,要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对研究生的论文发不发表没有硬性要求,但是我认为有些没有成熟的东西不要随便发表;第三,就是着重给研究生指出一些思路,他们按照我的思路去探索。我不限制他们的具体工作,但他们的思路要正确。作为导师,我不限制他们自己的发挥,而是鼓励他们创新;第四,鼓励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为什么把他们聚到一起?就是要他们要有广博的基础,不要只懂得一点,所以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广度,有学科的深度,还要有哲学的高度,另外还要有远见。这样的人才才是我们需要的。我不希望我的研究生只懂得他自己专业中那一点,别的什么也不懂。

    记者: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在您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在最近揭晓的“全国十大管理学教授”中您排名第一,管理学院也被评为国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学院。您作为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管理学家,如何看待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优势?在哪些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成思危:管理学院比较年轻,各方面的评价还不错,实际上我觉得有的人可能是因为我当这个院长,给我这个面子。刚才我跟几个院长说了,虚名对管理学院来说有着名誉效应,但另外一方面,也应看到与其他学校的差距。现在发展势头不错,但竞争力不强,特别是没有较多的学术带头人,所以我还是要求要引入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另外学术带头人的引进也要有个战略的思考,不要因人设事,引进人才要根据我们的总体目标。

    对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我提出金融领域的研究是它的主要目标,引进人才要根据这个目标,而不要东一下,西一下,十个人十个方向,最后还是整合不了。整合才能显出优势。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经常出国考察访问,也到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实地考察。您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在管理科学领域与世界优秀同行相比,有何经验值得借鉴?

    成思危:我们的管理与教育同世界一流的商学院相比,我觉得有几个差距。

    第一,我提出中国管理学科有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从这三个基础来看,中国学生的数学还是不错的,或者说相对来说是不错的,但是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就差得比较多了;说实话,国内真正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不多,而且我认为西方经济学也应该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一个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国内把这两者融合得很少,学马列经济学的不懂西方经济学,学西方经济学的不懂马列经济学,这两者需要有一个融合的过程。另外,我们的数量经济也比较差。所以总体来说,我们的经济学这一块相对比较弱。国内的行为科学更弱,管理学界搞行为科学的人太少了,所以从基础上看,我们与国外相比就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二,从我们教师的队伍来看,真正有管理经验的比较少,往往是改行来教管理的,真正在企业工作过或长期在企业做研究的人太少,所以对企业的了解太少了。我觉得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不懂企业特别是不了解中国的企业是不行的。从教师的素质来看,对国外管理的了解,对中国企业状况的了解还需要提高。

    第三,就是我们现在的教材、课件也跟不上了。有些人主张全部用英文教材,我不大赞成。用英语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程度,但那毕竟是人家的东西,我们自己的教材要中西结合,我们古代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例如孙子兵法等,我们都可以与管理结合起来。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真正有深度的、中西结合的教材,同时也缺乏比较好的课件。

    上述三个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另外还有一方面,就是管理学院自身的管理。从外部看,目前对管理学院的管理比较死,教育部规定了统一的大纲,我认为应该给予一定的灵活姓,比如培养金融的MBA就和培养别的MBA不一样,不能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纲;从管理学院内部看,国外的管理学院独立性比较大,因为它要筹款,当然要有独立性。我们现在的管理学院,基本上就是个二级学院,没有多少自主权,这样不利于发挥管理学院本身的积极性。在国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相对


    李开复,祖籍四川,1961123日出生于台湾;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2005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盟Google

   


  史占彪博士,是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社创始人之一,心理咨询社原社长,中国心理学会研究生工作委员会理事,曾从医五年,
从事心理学研究与应用近十年。目前就职于心理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咨询中心的临床心理门诊。

    10月10日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心理咨询师论坛”在中关村园区拉开帷幕。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的史占彪博士主讲了题为“临床心理百年发展 ——大师眼中的健康人格”的第一场讲座。

    讲座中,史占彪博士为同学们讲述了临床心理学的百年历史变迁;解释了怎样去理解人格健康的概念,以及当代青年学生如何促进培养自身的健康人格。会场座无虚席,整场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史老师的渊博学识和幽默谈吐不时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与笑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引发了大家很多感悟,使大家对心理学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对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有了更大的信心。

    讲座结束了,但大家还意犹未尽,期待着能有更多机会去聆听专家深层次的讲解。记者通过心理协会的同学联系到史占彪老师,表达了想对其进行深度采访的愿望。史老师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百忙之中答应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采访在10月17日下午通过电话进行,在电话中,史老师针对研究生具体的心理状况,详细解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以下是对采访记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格教育在研究生的教育中是基础

    问:您这次讲座的题目是“大师眼中的健康人格”。这种健康人格的教育,和专业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答:首先来讲,各个方面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出发点、侧重点不同,方式方法各有差别。专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技术能力的培养,传递已有的知识,侧重的是培养学生“做事”方面的能力。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更相似一些,倾向于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更具体一点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外在的和谐统一,而人格、心理教育是在强调内在的和谐统一。

  问:我们知道,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那么您认为,健全人格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

    答:人格的教育在研究生的教育中是基础,是前提,也是核心。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艺双馨,“德”还是放在前面的。所谓“德”,其中就包括了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品质,没有这个基础,再多的才干也发挥不了作用,也不能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总之,人格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内心和谐统一,是健全人格的基础

  问:那么在您看来,具备哪些方面才可以算得上是拥有健康人格?

    答:在心理学上有很多模型来定义健康人格。比如阿尔波特所提出的心理成熟者人格特征模型、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者人格特征模型等等。概括的讲,健康人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内在心理素质的和谐统一:要做到认知健全,心理品质完善,能把事情看的清楚明白。这也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最核心、最基础的一个方面。其次要保持情感的相对稳定:不要大喜大悲,情绪起伏不定。再有就是要具备有效而成功的社会效率,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较好的完成自己的角色扮演。以上主要说的是个人层面。从人际互动层面来讲,还应该具备营造和睦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很好的和别人打交道,让别人接受自己,而不是孤芳自赏,只是自己觉得自己好是远远不够的。

    问:网上提供得数据显示,硕士生的心理压力要高于本科生,而博士生得心理压力又要高于硕士,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学历越高反倒越不能很好的调控自己的心理状况?

    答:首先网上数据仅供参考,心理测量数据不一定完全确切,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首先,一个人的学历越高,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越高。同时,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期望值也越高,这就造成了压力增大。对于高学历这个群体,由于面对的事情较之其它群体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压力更大,就更需要提高自身修养素质。学历与心理健康是不成正比的,高技术人才更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同时,社会也要给其以关注,不要过分对其加压。

  这个时代需要主动

    问:“女博士是第三类人”是一个已有多年的说法。这一说法,其实所隐含的是高学历人群的婚恋及情感问题,那么在您看来,研究生们如何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感情状态呢?

    答:“女博士是第三类人”这个说法现在很普遍,看起来这也是现在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前我们过分相信缘分,相信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但现在这种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意义上人们都说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谈恋爱是一个人的事情。不是非要某个人对自己好,才去跟他交往,应该去让别人对自己好。要主动找对方,让对方认识到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自主空间,而不是单纯等待。这个时代需要主动。要有意识的去创造这样一种氛围,把胆子放大一点,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要希望撞上流星,而是要想办法把流星拉入自己的轨道。还有,就是思想上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果到了这个阶段还不去谈恋爱,那就是个问题了。不能自命清高,不去想这些事。在这个阶段,这是一个任务。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生活模式,如果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还走高中的生活模式就是在推卸责任。所以平时生活中要扩大交往,机会还是很多的。

  尽量远离网络

    问:接下来我想问几个在大家的学习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学业、科研负担过重,感觉吃力时,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以较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答:这就涉及到具体的策略问题了。首先从生理层面来讲,要学会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在学习之余要懂得放松身心,注意保证休息与均衡饮食。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任。我们讲到科研人员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讲,要多与周围人交往、沟通,积极融入社会,珍爱亲情、友情与爱情。再次从精神层面来讲,要多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最后要强调的是,现在网络条件都比较好,但是我们应该尽量离网络远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要沉迷于网络,这对形成健康人格是十分不利的。

  学会换位思考

    问:人际关系在今天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话题,但是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存在困惑,那么您认为这方面如何处理得更好?

    答: 要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首先我们还是要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进而才能作出有效的行为。应该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等业余时间,给自己腾出时间去交朋友。在人际关系方面,实际上要扩大并不是一件难事,难一些的是怎样去处理好各种关系,学会交朋友的技巧。要让别人接受自己、对自己感兴趣,首先自己要接受别人、对别人感兴趣。这就体现了一种尊重、接纳、欣赏和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再者,要想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还应该拓宽自己的思想境界,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除了会学习,还要会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再和不同的人交谈中都有话题。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讲究面子的国家,所以大家还要懂一些人情世故,要懂得尊重长辈,学会给别人面子。最后提到一点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能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也很重要。遇事多替对方着想,就能营造出更为和谐的交往环境。

  社会需要和谐之人

    问: 接下来,我们谈谈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一是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会觉得郁闷、无聊;另外,近年来就业情况也比较严峻,研究生们在这方面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您能提出更好地建议吗?

    答: 人之所以会觉得郁闷,主要是因为生活太单调,不够充实。这种时候可以多参加一些文艺、体育、郊游等活动。多参加一些

     【新闻网讯 记者 饶芳】10月13日泛着寒意的傍晚,研究生记者团记者在中国科学院中关村教学园区东小楼内对学生处处长赵宝奇老师、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颜雪红老师就学生们关心的就业问题进行了采访。在相邻的教学楼S101教室内,全球著名的艾默生(EMERSON)所属的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的招聘宣讲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也使我们的采访别具意味——

    记者(以下简称记):感谢您们百忙之中接受采访,解答学生们关心的一些有关就业的问题。现在的就业压力普遍加大了,那现在全国研究生的平均就业形势怎样?

    颜雪红老师(以下简称颜):由于近年来我国整体社会就业形势趋于紧张和扩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就业难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评价高校研究生就业的指标为一次性就业率。全国高校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338万人,比去年净增50多万人。

    记:我校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和其它高校相比处于什么水平?

    颜:目前毕业后留在科学院的研究生不到15%,85%以上的广大研究生都将走向社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每年有近一万毕业生参加就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科研单位、企业单位和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培养的是高精尖的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且科学院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设备,这些优越的条件是其他普通高校不能比拟的。研究生就业相对本科就业仍然处于优势。因此相对来说中科院的学生就业情况要比其他高校要好一些。而且很多学生可以由导师推荐工作,出国的学生也占了一部分比例。

    赵宝奇老师(以下简称赵):很多培养单位都很看好我们“中科院”这个品牌,从我们学校出去就业的学生口碑很好,这使很多用人单位成为我们的“回头客”。

    记:就业指导中心成立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为什么要成立这个机构?

    颜:是2004年12月30日成立的。成立于就业高峰期。在全国研究生就业趋于紧张,科学院研究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形势下,研究生院领导审时度势,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抽调人员组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迅速开展相关工作。这体现了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也预示着今后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将逐渐规范起来。

    记: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目标和主要职能是什么?

    颜:工作目标主要是创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整合一切有利于我院毕业生的就业资源,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相关就业指导,扩大学生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和咨询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赵:院领导对就业指导中心有一个很形象的要求:就是就业指导中心要变成“沃尔玛”,我们负责为招聘单位搭建平台,把招聘单位引进来,摆上“货架”,让毕业生能够自由自主选择。

    记:就业指导中心自成立以来为毕业生做了哪些工作?今年会不会有什么新动作?

    颜:就业中心已经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如学生引荐、主动联系、所里介绍等在中关村园区举办了多场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如ESS、宝洁、NEC、SUN等;举办了就业职场系列讲座;购置了一批求职圣经、职场规划、面试技巧及简历制作等就业书籍,搜集了一批用人单位介绍彩页,在办公室内增设了就业信息借阅室,随时欢迎毕业生同学光临和咨询。

    今年有几个大措施:首先,继续通过维护更新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为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人提供服务。比如向用人单位宣传并介绍研究生院的专业设置、应聘学生的专业分布情况;收集并汇总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向毕业生公布,供毕业生选择。

    其次,我们将举办就业讲座或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指导学生就业。如就业形势、就业法规讲座,指导学生自我包装自我推销的讲座以及用人单位人事主管介绍对学生素质要求和期望的讲座等。

    再次,将组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开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招聘活动:中心会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校内就业招聘活动,集中邀请一部分用人单位来校直接与学生见面,通过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洽谈和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

    最后,成立“学生就业服务社”:致力于树立研究生院研究生形象的宣传;各类招聘会的筹办;就业指导讲座的举办(包括职业规划、法律法规、就业心理、面试技巧、名人访谈等);就业信息服务网站的维护;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工作。

    记:今年在研究生就业方面,中心有什么计划?

    赵:总体来说,就业指导中心年内的工作安排是,上半年侧重于指导,下半年侧重于组织招聘。下半年年底将举办大型招聘会以满足学生需求。比如中心计划在十一月组织大型校园招聘周活动,届时将邀请各行各业集中在校园举办招聘活动,争取使京内外更多的学生能在大型招聘周活动中成功地找到合适的单位。

    记:就业指导工作目前主要针对京区吗?

    颜:是的,因为人力和物力有限,而整个中科院研究生院遍布全国各地,如果全部涵盖的话实施起来有困难。因此目前只局限于中关村和玉泉路园区,欢迎京内外的学生参加。

    记:对学生的就业有哪些建议?

    赵: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一方面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现在很多毕业生想留在北京等少数大城市,非大型企业、中央国家机关、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不去,正是这种超出实际的期望值给自己造成了就业障碍。通过近期组织的博士服务周赴山西等活动了解到,很多中西部大城市对高层次人才求贤若渴。只要结合社会需求,摆正心态,调整期望值,就业并不难。我们已经有了“中科院”这个名,毕业生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技能,真正做到“名实结合”,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另外就是学校虽然成立了这个中心,但只是起个铺路搭桥、内引外联的作用,同学们不要产生依赖等靠心理,要积极主动到社会人才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

    记:非常感谢二位老师接受研究生记者团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