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白院长说:我们的同学,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从西安、杨凌、西宁、兰州到新疆,博士合唱团在中国地图上拖出一条长长的痕迹。这风尘仆仆的辗转路程,确有万里之长。这一万里路同学们唱了一路,看了一路。

    十几天的行程结束,歌声已经消散在风中,记忆都留存在心里。也许大家觉得,过去的就那么过去了。

    其实不然。这一路之后,每个人都有了成长。每个人的心灵,都已一颗种子在慢慢的生根、发芽。

    正如带队的赵宝奇老师所说:这次出行最重要的,是每个同学都获得了成长。

    “我学会了感恩”

    有的同学这样描述自己西部行之后的心情——我学会了感恩。

    是的,这一路的行程,让每个同学都有了成长,他们变得体贴他人,变得心细。最开始的同学们,总是需要林老师吩咐“同学们,右边的同学们,招招手”。而在兰州站的演出结束,车即将离开的时候,合唱团同学们在车上大声喊着“再见”“谢谢你”,“我们爱你。”……

    从最开始只是几个最热情积极的人在帮忙装卸行李,其他的人礼貌的袖手旁观,到每个人都会伸出手来帮别人拿多余的行李,每个人都会拿出自己的食物来和别人分享,每个人都会主动拿乐器……

    最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对老师尊敬却敬而远之,而到了最后,老师和同学都模糊了师生的界线,夜晚在火车上的知心倾谈,在火车上争着给老师发短信,想像老师一下子收到很多条相同短信的心情。老师对同学们来说,就像大朋友一样。

    没有来的时候总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来了之后才觉得感动。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好,自己应该用千百倍来回报。

    学着感恩,学着爱别人,这是一个人最温暖,最美好的品质。

   “ 我的心里有一点疼”

    马院长说,我们这次出来,并不只是唱歌,更是想让你们看看西部,看看西部的科研人员他们怎么样的工作。

    在原子城,我们首先看到了我们父辈那个年代科学家们的工作情况——在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606号厂几间黑暗的小房间里触摸当时做实验的各种机器的时候,发现当时的科学家设备简陋到用铁桶搅拌炸药,用线锯来锯固体炸药的时候,我们的同学震惊了。习惯了高大宽敞设备精良的实验室的他们无法想象当时的科学家是怎么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下做出了原子弹这样伟大的发明。

    而在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展馆里,虽然只是一些宣传画板,和一些照片文字资料,同学们却看得异常认真,并且沉默。那些黑白照片记录了一些如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穿着臃肿的军装,只为祖国一个号召就离开家坐火车来到青海,在这里搭建着帐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做科研。那时的金银滩聚集着一批全国最好的专家。他们看到了那个战火已不再纷飞的年代的豪情。

    有同学说,看了这个我心里有一点疼。我们当年的老科学家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他们完全是凭着理想和信念在工作。

    而在杨凌、西宁、兰州、新疆,我们看了很多实验室,看着水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衣着异常朴素的向同学们介绍实验室研究情况的时候,看着新疆天文台,寒旱所、西高所、盐湖所的科研人员野外工作站的恶劣条件时,同学们又一次的受到了触动。曾经为住宿、补贴、各种待遇或者工作繁忙抱怨的同学,在这里,完成着一个学生到科研工作者的心理转变。

    让我们看看西部

    每当学子们到一个地方,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欢迎你们和你们的同学到西部来工作、学习。”而博士生合唱团西部行的起因,也是因为在金银滩,对自己所在的那片土地充满热爱的西北高原所的赵所长跟马院长说:把你们的同学们带来吧。

    西部的科院人想让自己的学子看看大西北,看看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占了近1/3土地的地方。他们更想让自己的学子爱上西部,能够来建设西部。尽管这里会有点苦,有点难。

    在合唱团里,大部分同学都来自东部、南部、中部。尽管西部大开发在报纸、电视上叫的热闹非凡,而我们也对其耳熟能详,但我们中的很多人却不知道西部是个什么样子。

    而当我们真正到达这片土地,我们才发现他多么辽阔,却又多么需要人建设。那连绵不断的黄色山丘,火车车窗外几个小时没有绿色的戈壁,让我们看到西部的荒凉,而美丽美丽的草原、蓝色的天空、绿绿的青稞、浩淼的湖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又让我们爱上这个地方。

    感受艺术

    我们走过的地方,是一个音乐的圣地,也是一个科学的圣地……来之前就有同学说,想到能够在王洛宾当年写歌的地方歌唱,就感到激动。

    而真正的到了青海,看到了产生“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歌儿的地方,这歌儿在同学们心中才真正的活起来。

    亲身体验过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欢乐热情、青海藏族小伙的淳朴大方、那些原本离自己很遥远的歌曲《七月的草原》、《雕花的马鞍》,全都浮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唱之时,歌中有情,感人深长。

    结语

    一路歌过舞过的同学们,现在都已经回到了各自的研究所,在熟悉的环境做每个人的工作。也许在周围的人眼睛里,他们并没有变化,也许只是黑了些、瘦了些,但是这些日子在每个经历过的人心里都将结成一颗璀璨的珍珠,在每一个黯淡的时候给予他成长的力量。

     【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8月10日晚上,在乌鲁木齐,一个有着“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之称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博士合唱团进行了最后一场表演。

    这一晚,观众如潮,合唱团的歌声融入了乌鲁木齐的夜晚,沉醉如晚风,灿烂如晚霞。

    这是一场谢幕演出。这场演出结束后,2006年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合唱团西部行活动也将画上一个句号。

    短短的十二天,竟是那么的快。7月31日兴高采烈在北京站集合的情景还清晰的印在心里,而不久,同学们竟又在乌鲁木齐告别。列车缓缓的开动,挤在窗口的同学用力的向外挥手,不知不觉中泪水已经湿了眼眶。

    一片泪眼朦胧望过去,看到的不是风沙,不是戈壁。曾经听马院长朗诵过多次的《再别康桥》浮上心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突然能够体会到诗人离开康桥的那种离愁别绪,因为当告别在即之时,十多天的欢乐和体验也历历在目:到达西安的兴奋,走入原子城的思考,参观每个研究所获得的新知和认识,西北大地的辽阔,以及日夜相聚的老师同学们之间形成的亲密感情……这些,都让人难以割舍。但是如同要微笑着谢幕,即使眼里有泪水,也要微笑着挥手告别。

    合唱团的同学走了,没有带走云彩,却带走了满眼满心的感动和想念,带走了舞台上每一次谢幕的感动,带走了院所同学们的热情,带走了对西部的认识和理解。也许哪一天,他们还会轻轻的来。来这里歌唱祖国的西部建设之歌。也许来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同学、朋友、是像他们一样,爱唱歌的年轻学子。

     [新闻网讯 记者方晨报道] 8月10日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合唱团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生地所门前举办“仲夏夜之梦”露天汇报演出。现场人头攒动,掌声不断,热闹非凡。

    八月,大自然为新疆披上美丽外衣;八月,大自然为新疆泼洒香甜瓜果;八月,大自然为新疆送来远方客人。合唱团已入住新疆分院招待所,就感受到了新疆的热情。每个房间里都摆上了西瓜,葡萄。据说,这是新疆各个旅馆的特色。美丽,香甜,愉悦,大自然在赋予新疆这一切的时候从来就不吝啬。

    8月10日下午,起风了,天空中突然多了一些乌云。不免,大家担心会不会下雨。

    当同学们正在排练的时候,老团长马石庄教授带着墨镜,手提公文包,健步来到演出台前,向大家传达白春礼院长对博士合唱团的殷切期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科学院培养的研究生要面向未来,必须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参加课外实践,在行万里路中读社会实践之万卷书,写社会实践之万卷书。”

    顿时,在场的团员们沸腾了。领导的话语贴在心里,印在脑里。

    天空中的乌云渐渐散去,先前的大风也小了许多。

    晚上9点半,演出正式开始。

    合唱和独唱很不一样,合唱艺术讲究各个声部内部声音如一,外部揉和在一起,形成和声,音域更为宽广,音色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表现力更加强大。和声讲究人多统一。人越多,越和谐,声音会越好听,给人的震撼力越大。和声即是合唱的魅力所在,也是合唱的难点所在。那么多人要声音内部统一,外部和谐,需要合作,需要时间,需要磨合,需要默契,还需要一个优秀的指挥。欣赏合唱艺术,必从和声开始。

    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新疆站唱得最好的三首歌曲吧!

    《乌苏里船歌》出自著名的艺术家郭颂之手,创作于1962年,取材于赫哲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后,借鉴西洋音乐手法。赫哲族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依江而居,渔猎为生,自古以来一直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

    歌曲开始,两位赫哲族人一近一远相互应和。优美的和声唱响,劳动呼声亮起。四个声部合在一起,赫哲人画面跃上眼前。勤劳勇敢,出船打渔。汗水洒在了热土上,劳动的呼声此起彼伏。赫哲人热爱生活,不畏艰难,追求幸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海港之夜》创作于1941年8月,情境优美,难以忘怀。男高声部和男低声部混合,仿佛站在海边的防波堤,透过海面浓雾,月光照耀下一片蓝莹莹,若隐若现。不远处,码头上,一艘战舰即将开赴前线。淡淡的手风琴声顺风飘过,一个戴着蓝色头巾的姑娘站在码头上,向着水兵挥舞蓝手帕,眼中含满了情水。高低声部混合,充满诗情画意。忧伤淡雅,豪情万里,好似壮士一去不复返。浓浓的忧伤下脉动着军人的果敢、智慧、无私,宁为国家舍弃一切。

    马石庄副院长本人也逃不过这忧伤淡雅的美的魔力,亲自上台指挥、演唱,当了一会实实在在的“老船长”。用一位观众的话说:“也许,这也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梦吧!”

    《苗寨六月六》是一首反映苗族生活的女声合唱,充满了独特的苗家风情。开头一声清脆嘹亮的“哟呵呵”传向天边。和声又一次向人们讲述着苗家山寨的故事。美丽而纯真的苗族少女欢庆丰收的节日:清晨黎明时,静谧的山寨躺在阳光下;中午艳阳时,赶集的人群欢腾喧闹。苗家人民喜庆丰收,赞美今天的新生活。

    节奏明快,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富有独特的民族韵味,展现了美好生活的渴望。

     8月7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带领博士合唱团一行60余人参观了寒旱所。寒旱所副所长吴广德、研究生部主任段争虎、党政办公室张小军主任等热情接待了他们。

    博士合唱团一行在寒旱所党政办公室张小军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科技创新馆。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对寒旱所的关怀。以及中科院院士的风采,听取了该所学科特色、科研进展及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主要贡献等方面的介绍,并观看了该所野外台站介绍影片,当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曾赴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等地科学考察,常年工作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沙漠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时,同学们对科学家勇战难关、挑战极限的科学精神显示出极大的钦佩之情。

    在参观到青藏铁路、黑河流域、沙坡头沙漠实验站三个模型时,同学们显示出更大的热情,纷纷拍照留念。在听取了相关介绍后,学生们表示此次参观学习使他们深受教育,他们将在科学的道路上发奋努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合唱团代表在留言薄上写道:寒区旱区条件艰苦,环境工程意义重大。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寒旱研究再创辉煌!

    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成立于2004年7月,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担任合唱团首任团长,乐团指挥由苏文星先生担任、国家一级演员林玉赤女士为音乐指导。次此博士合唱团赴京外演出抵达兰州,在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举行了慰问演出,演唱了乌苏里船歌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给广大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享受,受到广泛欢迎。

     [新闻网讯 记者姜靖报道] 8月9日,合唱团一行来到中科院新疆天文观测站。没有搭建舞台,没有伴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的演出热情,他们把悠扬的歌声献给了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们。天文观测站的一位老师感慨地说:“谢谢你们,感谢你们来看我们,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歌声。”

    一位同学在赞叹同学们纯熟的演唱技巧、优美的歌声之余,不无遗憾地说:“要是合唱团早成立一年就好了,这样一来,我就在玉泉路参加集中教学期间也能加入到这个团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