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作者:研究生记者团
-
分类:其它-old
-
-
点击数:4267
【新闻网讯 记者团 方晨】8月6日,博士合唱团前往位于青海湖畔的原子城参观。
原子城,曾经的国营221厂,对外宣称青海机械厂或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里研制、试验、装车送往罗布泊。周光召、王淦昌、郭永怀、陈能宽、于敏、邓稼先等等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就是在这里为国奉献,默默无闻。
早上8点,合唱团的成员们驱车前往原子城。一路上,海拔逐渐升高,风景越加秀美,尤其是进入牧区后,蓝蓝的天,低低的云,碧绿的青草平铺隆起的山峦。白绵羊,黑牦牛,成群结队,点缀其间。置身画境,同学们禁不住拿起相机,在晃动的车里拍下了一幅幅美图。
上午11点,汽车抵达青海湖。近有油菜花地黄花成片,远有青蓝湖水映衬,背后是山,左右是草。空旷,开阔,阳光洒下滴滴金水,直叫人心动。同学们在车上就按耐不住了,不停的尖声惊叫,向老师不停地说:“老师,停车吧,让我们拍几张照片吧!”……
终于,合唱团的大巴在青海湖边停了下来,同学们一下车,就奔向在美丽的湖水。湖浪轻轻拍打岸边,水风阵阵吹过,怎一个清爽宜人!“啊!好凉啊!”原来有几位同学禁不住诱惑,拖去鞋袜,和青海湖来了个亲密接触。合影拍照,远望眺目,追跑嬉戏,不亦乐乎。一回,大家回到岸上,排起队列,唱起了歌谣。《飞来的花瓣》献给带队的老师和指挥老师,感谢他们一路走来对大家的辛苦照料。《故乡之恋》献给此情此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阿拉木汗》则献给自己,渲泄心中的喜悦之情。一旁的游客纷纷走来,鼓掌打拍,叫好不断。不少游客看到博士合唱团的大旗后,啧啧不断,惊叹象牙塔的学子居然能有这么好的艺术造诣。
时间不等人,同学只在湖边逗留了半个小时,就登上前行的大巴,向目的地原子城进发。
下午时分,同学们终于来到父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原子城。原子城坐落在美丽的草原上。4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党中央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土生土长的当地牧民为了国家,迁往他乡。父辈们三个帐篷起家,克服当地的艰苦条件,自己盖房子,建厂房,造机器,研发核武制造工艺。
合唱团的成员首先参观了606号厂,又称“靶场”。当时微量核武就是在这里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还在这里进行了一次1:1的原子弹爆炸试验。厂内房间里摆放着当时使用的一些工具和珍贵的照片,还有原子弹氢弹模型。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时,房间拥挤,核武生产工艺简陋,从照片中就可以看出来。
一位同学说:“我们的科学家们经常要冒着核污染的威胁来进行试验。今天,我在实验室的工作条件比他们好亿万倍,理当勤奋工作,勇担重任,报效祖国。为国家的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从厂房出来,同学们了解到,当年的核试验污染物已经得到妥善处理,如今这里已经十分安全,生活着众多牧民。厂房外的草原依旧美丽。同学们望着蓝天白云,山峦草原,想着这片美丽的草原上曾经有着这么一段慷慨激昂的历史。马院长虽然是第二次来到这里,但是感动还是一如继往。他向同学们说:“如果当初不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们无私奉献,扎根这里,为核武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研制出原子弹,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就没有今天中国的核大国地位,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国泰民安。”
一席话,令同学们感触良多。大家围在马院长的周围,用歌声回报这片热土,歌颂祖国的英雄们。一曲《科技之光》,歌颂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科学家视国家利益为第一的优秀品德,歌颂科学家自力更生、不畏艰险的精神。一曲《欢乐的那达慕》赞颂科学家们在草原上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赞叹科学家的英魂烈曲,赞美今天的美好生活。
接着,同学们参观了原子城展览馆,里面有大量当年的实物器具和照片史料。同学通过这一样样历史文物了解了当年的条件之艰苦,科学家之伟大。没有计算器,科学家就用计算尺一点一点算,没有佳肴,科学家就吃稀饭馒头,赛似天上人间,没有加工机器,科学家们就用手动,一点一点灌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科学家硬是攻破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难关,制造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从展览馆出来,大家话语很少,也许他们在回味今天看到了一切;也许他们在重现当年开赴草原的场景;也许他们在思考将来的发展。壮士去兮不复返,如今美丽的草原依旧是那么美,那么祥和,那么平静。
阅读更多: 青海湖畔歌声传来,原子城中记忆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