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是无庸置疑。没有创新,中国的神州号就不可能飞上天,向世人昭告中国的强大;没有创新,中国不可能打开天窗看世界,很可能还在那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就不可能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没有创新,中国也不可能在社会主义的大旗下大胆引入市场经济的新鲜血液来发展经济。作为科技,作为推动生产力的原动力,没有创新就难以前进。那如果要问:创新难吗?我想说不难,只要你有心。很多的发明创造就发生在你身边。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是无庸置疑。没有创新,中国的神州号就不可能飞上天,向世人昭告中国的强大;没有创新,中国不可能打开天窗看世界,很可能还在那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就不可能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没有创新,中国也不可能在社会主义的大旗下大胆引入市场经济的新鲜血液来发展经济。创新思想产生积极效果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在各行各业都需要我们具备敏感的触觉来感受时代历史的脉搏,做出正确的选择大胆的设想。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我们的祖国还落后与其他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的机遇是巨大的,然而挑战也是严峻的。眼看就要接近2008,可是面对沙尘暴,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来彻底消除这种环境污染;而中国大面积的水污染,生物种质资源退化等问题依然很棘手;非典过去了,可是禽流感还是反反复复,让人们不得安宁,亟待人们用创新思想来找出解决办法。

    作为科技,作为推动生产力的原动力,没有创新更是难以前进。那如果要问:创新难吗?我想说不难,只要你有心。很多的发明创造就发生在你身边。

    如果现在问人们:如何让鸡蛋立起来?肯定大部分人都知道,并且觉得很简单,但如果没有第一个人给出答案,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就像PCR技术的诞生。

    一提到PCR三个字,我想生物领域的人应该是都有所闻,很多人是天天和它打交道,比如我自己。这种技术应用的广泛已经从遗传领域推广到生态研究以及进化分类领域。

    Kary Mullis由于发明了该技术而荣登1993年的诺贝尔颁奖台。因为一项技术发明而不是某一项重大发现而问鼎诺贝尔奖,可见这项技术非同寻常。那到底什么是PCR?它是指“DNA聚合酶链式反应”,说得简单些,就是一种DNA分子的体外扩增技术,即将微量的DNA进行成倍扩增。使PCR方法趋向自动化的是1988年Saiki发现热稳定DNA聚合酶,真正使PCR完全实现自动化的是由自ABI公司于1986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化PCR仪TC1,而从此该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根本性基石。PCR技术的发明成为当代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而在此之前DNA的体内扩增已经比较清楚了,这种由体内到体外的转变可以说是创新思想的最初体现,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Kary Mullis刚提出这种思想时即使《自然》、《科学》这种杂志也不能接受,但是这种想法终究成为了现实。由此可见一个想法的产生并不难,只要对周遭的事物多一份敏感,用心思考一下就可以,但要使之成为现实还要多一份坚持。

    如今我们太多的人习惯了套路,无论是研究思路还是技术手段,因为这样可以省掉很多摸索的过程而且有很多先验可以借鉴,但殊不知这样只能是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永远慢别人半拍,可能会有所成就但决不会有突破性的发现,要善于思考发现,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推动效率。

    但如果只是有Mullis的想法方案还是不够,由于聚合酶的制约,它也不可能广泛应用。那么只能去寻找耐热的酶。去哪里找?耐热生物体自然应该有这种酶,果不其然1988年Saiki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中提取到了这种耐热聚合酶。是的,这种成功的背后肯定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如果没有那最初的看似简单的想法指引,就不会有结果。

    接下来人们没有止步于这些发现,人们想让这个技术更加的发扬光大,那么就让他全自动化吧!就这样第一台自动化PCR仪器诞生了。如今各种功能的PCR仪,如实时定量PCR,荧光定量PCR等,还有各种功能的PCR方法,如巢式,末端快速扩增等等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

    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思想的注入。而创新并不难,难就难在人们又没有那份心思,那份意识去创新,而有了创新思想能不能有所坚持的朝着目标去不懈的努力。所以,只要我们可以大胆的放飞自己的思想,并朝着目标努力的飞翔,就可以看到那片广阔、胜利的蓝天。

    (作者:王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内容提要】我们要有明确的终身学习观,时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在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上不断的去创新与实践,同时就像原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米卢给中国足球注入的“快乐足球”理念一样,我们要学会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我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党员,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等若干关于自主创新的文件,我从中体会到自主创新对我国的重要性,为了避免空谈,我经过学习后基本领会了党中央的精神,下面我结合我作为研究生的学习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创新的心得体会。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而研究生则正处于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中间过渡阶段,是竞争的主体。然而,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知识却是无限的。如何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一套良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则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怀着无比自豪和兴奋的心情走进研究生院时,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美丽的校园、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和完美。可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对研究环境非常陌生、生活上自由度大、学习上压力大,研究的课题深度大等等,要去学习和适应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就学习这方面而言,从大学到研究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大学时的我们学习主要是在老师的安排、指导下进行的,较多的依赖老师和学习计划的安排,然后在这里选修课程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分配等都要由自己来决定,而且老师讲课也不再像大学老师那样作为传授知识,但是讲课内容又大又深,大量的知识内容都要靠自己课下慢慢去消化、理解。这样一来,原先大学时代固有的那一套“考试战术”的学习方法到这里已不在适用。因此,对我们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如何尽快的找到一套新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适应这里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还要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沟通,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创新精神,一是要有创新意识,这种创新的渴望、需求,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可以对自己不断的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二是创新情感与意志,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把创新活动进行到底。三是创新思维,要不断培养敏锐、发散、奇异流畅的思维,才能有创新的研究和发现。四是创新个性,好奇心、想象性、挑战性、冒险性等是自身具备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五是创新品格,现实的创新需要正确的品格来指导,即以德导创,好奇、挑战、合作、理想、信念都是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六是创新美感,有了美感,就产生了追求美的动机和冲动,因而产生了创新、创造的活动。七是创新技法,它是把创新设想变为现实的必备本领。同样要培养实践能力,一是要有动手操作能力,多用手做事,多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二是交往能力,要培养以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社会活动能力来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是设计能力,只有把实践目的、实践条件与手段、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这些因素组织谋划好,才能使实践活动进行的顺利而有成效。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活动中充满着许多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把实践活动搞好,必须具备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在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中乃至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新目标。

    学习也是一件极其繁琐复杂的事情,从小学到研究生,在到今后的工作中,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接收新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环境紧张的巨大压力下,我们要学会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学会自我评价与调节,听听音乐和适当的体育运动是最好的调节方法。在学习的同时,也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时刻了解目前的学习状况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合理分析导致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适当的进行自我奖励与惩罚,逐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要有明确的终身学习观,时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在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上不断的去创新与实践,同时就像原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米卢给中国足球注入的“快乐足球”理念一样,我们要学会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作者:郭亚丁,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709 班研究生。)

     【内容提要】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研究生在科研和学习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其高速增长的信息量和免费获取这个特征使其在学习和科研创新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科技工作者来说,各种专业相关的数据库,论坛和科技工作者自己建立的blog是网络上科技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处。

    图书馆曾经是我们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中知识和信息最为重要的来源。而今天,网络正逐渐取代了图书馆的地位。网络中飞速增长的科技信息无疑已经日益成为了我们研究生最为重要的一个知识宝藏,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资源都是免费的。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一个能时刻解答我们问题的家庭“导师”。对于研究生来说,专业相关的数据库、论坛和blog,是网络宝库中最为璀璨的三颗明珠。

    数据库—— 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论文阅读已成为科研工作者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其重要性已不亚于实验工作。从最初实验的构想,实验的设计,实验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到最后实验结果的论证,都离不开大量的文献阅读。对于刚刚踏入科学大门的研究生来说,文献阅读的意义更是重大。科学思维的形成,今后科研方向的选择,都建立在大量的文献阅读基础上。而网络数据库则是最大,最新,最权威的论文来源。它对我们研究生的价值,决不亚于一个夜明珠,照亮了我们科学探索之路,帮助我们避开不必要的失败,寻找到新的科学宝藏。常用的Elsevier 、Springer、Blackwell、John Wiley等都是我们查阅文献时能够索取到全文的好帮手。另外,在NCBI上查阅到的部分文献现在也能免费的索取到全文。这些数据库帮助我们及时获取到当前世界最新的科研进展和研究成果的相关信息,从而构思出我们自己的新的Idea。

    除了文献数据库,很多其他科研信息数据库也是我们学习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各种“组学”已经成了最为前言的学科,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蕴藏在DNA和蛋白质中的生命信息已经成为了生物学家最为关心的数据和信息,它们已经渗入了生命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中。不管是细胞生物学还是分子生物学,基因序列和蛋白质序列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研究对象或参考信息。而这些数据都是来源于各种数据库中。包括NCBI在内的各种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蛋白质结构等各种数据库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很多学科,尤其是生物信息学,更是强烈的依赖着各种数据库。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等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各种“组学”计划将毫无疑问的扩增现有的各种数据库的信息量,这一颗颗夜明珠会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论坛―― 众人雕凿的和田玉

    如果说数据库还有着浓厚的官方和权威气息,那论坛则完全是一块民间力量雕凿的美玉。网络将同一学科的科研工作者聚集到一起,不管你是教授还是学生,专家还是菜鸟,在这里你享有的是和大家相同的权利。当你用自己或浅薄或精深的知识和经验为别人解答问题时,你也享受别人无偿提供的帮助、信息和资料。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一块巨大的玉柸,没有人能够独自将其打磨雕凿成精美的玉雕。而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时,那块粗糙的柸则会渐渐脱下自己丑陋的外衣,现出自己细嫩的肌肤和精致的五官。刚刚踏入科学之门的研究生,手法尚是粗糙,技艺还未娴熟,但是论坛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战友和前辈,他们在自己领域中的多年学习和研究的经验,是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难得的珍宝。同样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生物谷、中国生命科学论坛,以及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论坛的生命科学版,都为大家提供一个个平台,互相切磋技艺,商讨经验,共同打磨这一块块尚算粗糙的和田宝玉。在共同雕凿那一块块宝玉的过程中,我们便会不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为自己攀登科学的高峰提供了装备和信心。

    BLOG—— 一颗颗的宝石、珍珠……

    或许当BLOG刚刚出现时,没有人能够把它和科学研究联系起来。但是年轻的研究生们总能够把网络上出现的新事物运用到学习和科研中。BLOG,这个草根文化发展到今天的极至,在研究生们的手中,也开始成为科研和学习经验交流的载体。许多人在网络上开辟了自己的花园,而里面的花草,则是自己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自己觉得颇有启发的文献也往往贴在上面,与大家分享。一个个小的BLOG,就像是自己孕育的珍珠或自己亲手打磨的宝石,美丽,精致。或许一颗宝石的价值是有限的,但网络就像是一个百宝箱,共同的兴趣把大家自己的珍宝连在了一起。当你打开网络时,便是打开一个百宝箱,里面陈放着无数的珍宝,说不定其中的哪一颗就会为你在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照亮解决的方向。而你自己的那一颗,也会散发着你意想不到的光芒。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中的宝藏是无穷的,然而即使无穷的,免费的宝藏,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开启。所有的明珠、珍玉、宝石,只对那些真正需要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重要性的人,才真正算得上是珍宝。而那双识宝的慧眼,也只有在付出勤劳的汗水后才能够拥有。勤劳的汗水,创新的意识,拥有了这些,才能从网络中挖掘出自己需要的宝藏,镶嵌在自己努力打造的科研创新的皇冠上。

    (作者:韩翰,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内容提要】文章从教育、文化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科技创新的看法。

    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是没有办法创新的。纵观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作为一名中科院研究生,我深刻体会过在教育道路上所受的思想束缚。从上小学起,老师就强调一种单一的人生观——学习成绩代表这个人现今和今后的成就。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说是一肥遮百丑,被老师捧到了一个溺爱的高度。然而事实上,学习成绩什么也说明不了。一部分思想活跃的学生自然对这种死板的教授方式产生反感厌学情绪,于是成绩好的学生基本上是那种“乖孩子”——特别听话,完完全全遵守老师和父母指导教育的那种。可以说,这一批好学生,在思想上的独立性上是相当弱的。然而相对于那批思想独立自由的学生,他们可“幸运”多了。由于高考的一刀切方式,恰恰使这批没有独立思想的学生,有条件通向高等教育。科技创新首先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这样的教育模式势必导致的后果不言而喻,这正好说明为什么我国至今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

    科技创新的第二个要素,是要有一个适合创新的环境。一个科研团队是否能做到言论自由是首要条件,一个不能畅所欲言的环境是无法孕育新思想,新发明和新创造的。在每个科研团队中都有领头人物,他们构成了这个团队的权威,自然会给下面的科研人员一种权威压力,形成权威意识。即你的观点和我的不同,或者我对你的意见不感兴趣,你就不要再提了。即便你提出的新观点被批准实行了,然而最后被证实是错误的,权威意识也会立马使你的内心自责不安,感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下级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会在一次次的挫败中被扼杀掉。同样,权威意识容易形成一种等级制度,造成每个人科研地位上的不平等,你会自己给自己划个位置,并严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思索问题,不利于思想解放,压制了创新精神。

    前不久的“两会”期间,在谈到中国如何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同样把焦点指向创新环境或文化氛围方面。赵忠贤在“两会”记者会上说,创新思想的出现和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民主的学术,相对稳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中国发展自主创新经济的“重中之重”。 他提出,中国需要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自主创新的提法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必须解放人民的思想,尊重人的尊严与权力。赵忠贤院士的讲话在我看来曲折表达出对人权与自由的诉求。而民主和对人权的尊重,是塑造自由及平等思想的保证,正如美国科普专家戴维斯所言:“科学之路即民主之路”。我真诚希望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发展,开创一个欣欣向荣的美好局面。

    (作者:尹捷,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内容提要】作为人类的精神特质之一,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我是从给各类学术会议帮忙开始我的学术生涯的。到图书馆阅读资料、去高校蹭课,向各方面老师请教,参加各类学术课题以及经历了不计其数的研究失败,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1995年,我撰写的《产品信息含量及其演化模式》一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会议,并与与会代表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4年我的第二本学术专著《人工物引论》,在我国初步确立了这一研究方向的系统化研究。


    伟大的航行,开阔了人们的心胸。——[英] 丹皮尔


    作为自然界动物中的古人,把可以毁灭一切的火,当作茫茫黑夜中的曙光,钻木取之而后成为新人,期间的心路历程,怎一个“勇”字了得。如果他像其他动物那样逃之夭夭,我们现在也许还在树上或是成为虎类动物园中被观赏的“人物”了。现在想来,使人类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创新无疑是人类主要的精神特质之一。


  
克拉各斯用天堂神话昭示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以及由此而来的困惑。当亚当和夏娃偷食智慧之果,表明人类完成了与自然脱离的过程,上帝便把他们驱除出伊甸园,并诅咒亚当和夏娃必死,因此,人就受到恐惧死亡的折磨。于是人们开始创造替代物,营造安宁和和谐的“居所”,以努力消除人类的有限性。这既是宗教产生的根源,也是创新精神的由来。


  把人类从黑暗的“中世纪”唤醒,并踏上现代文明的不归之路要归功于永载史册的“哥白尼革命”。哥白尼把行星运动的坐标系从托勒密的“地心说”移到恒星上,动摇了宗教赖以生存的物理学和天文学,使地球从宇宙的中心降到行星的位置。哥白尼最伟大的创新就在于,他指出并不是万物围绕着人类在转,而是恰恰相反,他使人类从虚幻中觉醒。同时,他使人们对经院哲学信念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人们从此获得思想解放。


  受到“哥白尼思想”的鼓舞,伽利略以创新精神,把吉尔伯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相结合,建立起现代科学方法。同时,面对教会的巨大压力,伽利略又把无畏的创新精神化为创新行动,运用改装的望远镜这一强大的工具,看到木星的卫星也在围绕木星转这一宇宙的法则,从而将“哥白尼革命”进行到底。


  促使人们科学观念的重大改变当然是创新精神之使然,那些伟大的人物如达 芬奇、培根、牛顿、爱因斯坦等,还有王选的“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技术革命、“神六”的腾飞都无不具有创新精神。但使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并不是创新精神的全部。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也是创新精神的内涵。

  
  其实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创新是充满艰辛的,但也包含喜悦。


  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工出身,并在工厂获得工程师职称。由于一些原因自1991年开始从事科技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其中的研究方向就成了我能否成功转行的关键点。怎么办?说来有些好笑,我是从给各类学术会议帮忙开始我的学术生涯的。那时在我们地方的学术圈子里,我给会议帮忙是出了名的。就是现在一有会议我就兴奋,想必是那时落下的病。除此之外到图书馆阅读资料、去高校蹭课,向各方面老师请教,参加各类学术课题以及经历了不计其数的研究失败,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


  1995年,以助理研究员身份的我,所撰写的《产品信息含量及其演化模式》一文入选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会议,并与与会代表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以后的10年中,我又不断探索研究,于2004年出版了我的第二本学术专著《人工物引论》,从而在我国第一次初步确立了这一研究方向并使之开始了系统化的研究。我也随后评上了研究员的职称。

  
  只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古人“十年磨一剑”的真正涵义。

  
  需要说明的是,国外以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的“技术人工物的双重性”项目最为著名。

  
  人工物的双重性(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ifacts)研究是由NWO (Council for Humanities of the 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资助的“现代技术哲学基础”的国际合作项目研究课题之一。课题主要由荷兰的代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于2000年4月1日开始运作,该大学哲学系主任Peter Kroes教授和A.W.M. Meijers教授负责该项目。该项目立项伊始,立即受到世界各著名大学的重视,并积极参加到该项目的研究里。参加该项目的大学有荷兰埃德霍温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巴弗拉纽约州立大学/美国西点军事学院、维吉尼亚理工大学、乔治亚理工大学、南卡罗莱纳大学、弗哈姆大学等。该项目计划于2004年底截止。其中,第二个子课题是工程中的思维结构(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 in Engineering)已于1999年12月递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并获得立项。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项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工物研究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作为处在生活世界和技术交叉点上的人工物,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内在联系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人工物发展的文化模式是衡量人类文化演进的另一形式。以人工自然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为对象的技术、工程知识,包括人工物理论等是不同学科科技工作者联盟的知识基础。处在生活世界和技术交叉点上的人工物理论,不仅是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而且还是技术、工程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到中科院师从殷瑞钰和李伯聪等大师从事工程与社会发展研究,我想对我来说这又一个“十年”开始了,对此我充满信息。

  
  不要说创新精神与我们常人无关,只要我们不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太阳每天都会是新的。尽管我们做着平凡的工作,但我们已然在为中国建构和谐社会的事业添砖加瓦。我们呼唤创新精神,就是要面向世界,反对封闭;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理性探索,反对崇拜;务实求真,反对浮夸;与时俱进,反对守旧;总之,我们呼唤创新精神,就是要振兴中华。

  俄罗斯哲学家赫尔岑说:“一些陈旧的信念,一切过时的世界观都已摇摇欲坠,而人们在心目中却把这些东西奉为至宝。新的信念包罗万象而又宏伟,但犹未开花结果;因而人们在心目中把这些东西视如路人”。面对这位晢人,以及创新的前辈,我自知无法和他们相比,但为传承开拓创新、除了鼓舞起创新精神“永远进击”之外,我还是义无反顾、在所不惜。因为创新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它也是我的生命,更何况在学术面前又没有什么值得我可惜的!

  (作者:王德伟,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社科系2005级博士生,研究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