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稿纸上写了一页又一页,每个措辞都在心里想了一遍又一遍,考虑了各种出彩的文体、各种诱人的题目和各种美妙的修辞,最终没有一个令自己满意。一不小心弄丢了华丽的原稿,也许注定最真的感情只能用最质朴的语言、最原始的闪入脑中的片段来表达,表达我们对父亲的感谢,对生命的感动,对命运的感激。这些最想说的话语,不需要任何修辞技巧的装饰,永恒的父爱,就像时间穿越我们的生命,默默无闻,但却不知不觉间改变着我们,留下泪滴盈眶的幸福美好画面。

父亲的行动通常由母亲的言语来诉说,诉说着你从无忧无虑到满身责任的转变,诉说着你“家和万事兴”的理念,诉说着你做生意寒冬深夜冻僵的心疼过往,诉说着你“家兴国昌”的心愿,诉说着你母亲节前给我们的嘱托;母亲唠叨着你变帅时的得瑟,唠叨着穷还兼善他人的毛病,唠叨着你张扬阔论的秉性,唠叨着你惹事忘疤的记忆,唠叨着你作为木匠的失败。

母亲的话语作为摇篮曲,听着她爆出的你的八卦,我们慢慢长大。

突然发现你的智慧并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反而出错的频率越来越多。

当我听母亲回忆你们的爱情故事时,我开始脱离你的理念和价值观,思考爱的意义,学习如何去爱,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分析你的所做所为,点评你对人对事的错与对。我喜欢低调和内敛,不同与你的高调和张扬。当我以成人的角色跟你讨论生活、工作、学习、政治和经济时,你的意见不再是我行为的标准规范,而仅作为参考一闪而现。此时我以为我已经可以脱离你,独自长大,以与你同等的高度聊岁月中成长的鸡毛蒜皮。心情不好时跟你聊一下,只是以为你会像我一样抱怨着周围的不顺,然后拂去心头的灰尘重新相信美好的词眼。可是你却给了我智慧的另一面,告诉我:“大千世界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对得起自己的心,让自己开心,一切都会过去,你所经历的,总有一天都会变成你的财富。”我终于明白父亲永远是父亲,不管我学识比你高多少,你永远用生活留给你的智慧打败我书本上的理论,你还是那个能让山重水复变成柳暗花名的长者。

在长江边看到你的白发不禁惊讶,它们悄悄间瞒过我们犀利的眼神长满你的鬓角,你却说人老都会生白发,无需惊讶。我以为岁月悠悠,你总会在我们的陪伴下慢慢变老,只要时光慢慢,我们都不会留下遗憾。可是岁月悠悠中我们差点忘记还有无常。几次你与死生擦肩,回来后总是笑称任务还没完成,阎王不收你这小兵。原来你在不经意间已经由任人依赖的肩膀变成需要人关爱的小孩,而我们也应该从被照顾的小孩成长为担起责任的双肩;原来不是所有的慢慢都能换来等待;不是所有的等待都会等来所要的结果。自此之后我们对所有的人留下的祝福都是土得掉渣的身体健康,吃嘛嘛香。从此我们的理念变成吃好睡好人生就好。我们现在期盼的不再是时光慢慢,而是每一天都当作尽头,珍惜现在,力所能及让你感到我们时刻在你身边,你会随岁月变老,但路也会越走越远,因为由我们陪伴。需要时刻关心的不仅是母亲,也是你,角色的转变证明着成长的我们。

你会来每一座我们所在的城市,不是看城市的风光,而是看我们生活的环境;你会跟我们说工作的难题,下一步的打算;当我们迷失方向时,你会及时将我们叫回,告诉我们记路的秘密和你年轻时有关迷失的故事。在你眼中母亲永远需要保护,你总是给她生活的最好一面。在你们慢慢产生的爱情转变成永恒的亲情中,我们看到了爱的在平静时光长河中的模样:在平淡生活中共同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留下一串又一串回忆,彼此握紧双手,不被岁月的巨浪冲散,即使被浪打伤也不忘回家的方向。

生活慢慢教会了你什么是人生,岁月留给你一堆难题让你从中找出智慧,你又将这些慢慢在点滴行动中传给了我们。你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父爱,你只告诉我们母爱的伟大;你从不告诉我们你的生日,我们数次骗取也没有得逞。你总说在我们成家之前,你永远不会变老,忘记生日的人是长寿的,生日并不特别,如果有心每天都是生日,所以我们也从不过生日。

都说大爱无言,想要说你的好时,总是组织不起语言,仿佛又回到了咿呀学语时,急于表达却总是咿咿呀呀,说着你听不懂的语言,但最终爸爸妈妈总是我们的第一句语言。

我始终没有给这篇文章想出合适的题目,就将心里所有的感动与这里所包含的一切真情献给所有的父亲,在父亲节到来之际,说一声:老爸,辛苦了!有我们在,不怕!

6月6日下午,骤雨初歇,中央音乐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陈碧荷带着她心爱的琵琶,为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同学带来了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李凌利主持音乐会,国科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石庄出席并致辞。“弹得好不好,掌声能说明”,马石庄认为琵琶弹奏属于高雅艺术,而陈碧荷的演出有利于提升我校文化氛围。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是白居易的古诗,也是今日雁栖湖畔之琵琶演奏。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陈碧荷共演奏了五首古曲。《虚籁》起初沉缓,后转明朗,抒发乐人心中浩然之气,意境深远,《春蚕》起调高昂,高中低音配合,完美表达春蚕的风险精神。这两首作为序曲,将观众渐渐带入琵琶弹奏的世界。随后,陈碧荷邀请其导师杨靖教授上台,携手合奏古曲《瀛洲古调》,该曲音色细腻柔和,表现文静、优雅的情感。两人指法娴熟、有力,弹奏间神情投入,几乎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给予观众赏心悦目的视听享受。紧接着是两段展现端午节龙舟竞渡场景的《龙船》乐曲,琵琶模拟出锣鼓声、器乐声、歌唱声,多重音乐此起彼伏,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色彩。

在嘉宾演唱民歌《想亲亲》之后,换上大红旗袍装的陈碧荷与中央音乐学院青年艺术团的同学一道演绎了琵琶协奏曲《花木兰》,琵琶、竹笛、古筝、扬琴、阮、二胡、大鼓等传统乐器与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碰撞,讲述了北魏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班师回朝、荣归故里的历史故事,琵琶声清远、竹笛声悠扬、鼓点振奋人心,中西乐器配合恰到好处。

陈碧荷的导师杨靖教授在演奏前表示,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使她与学生的感情更直接更深厚,她在现场指导陈碧荷,“以此(琵琶演奏)作为职业为下策,实现自我价值为中策,感悟、品味人生方为上策”,三策之说引人深思。

据记者了解,这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也是陈碧荷修学多年的毕业答辩演出,更是陈碧荷来国科大任职的一场热身表演。陈碧荷透露,她将于7月份前来国科大报道,根据同学们的喜好及学校安排,开设相关艺术类课程。听到这一消息,座下的同学们格外开心,纷纷称之为“国科大未来的新老师”,还有同学惊呼“国科大要来美女教师了!”“一定要去听她的课!”

国科大学生处处长谭红军,团委书记陈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部分教授与国科大的上百位同学一起欣赏了陈碧荷琵琶独奏音乐会。

2014年5月,我和来自国科大管理学院的其它几位小伙伴共同接受任务,代表管理学院参加国科大第十三届文化艺术节”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本次演出汇聚了来自MBA、普研的九名同学,演出的内容是一首由管理学院2010级MBA学长作词作曲,以国科大梦想为主题的励志歌曲。

这次演出经历,从彩排练习到上台演出,都给我留下了历久弥新的印象。当然,最多的感悟还是来自于我们演出的内容本身。

“当清晨投下第一缕阳光,当青春唤醒我们的梦想,知识的海洋,更加坚定了我,奔向成功彼岸的方向。总是找改变世界的魔方,总有种冲破云霄的力量,探索的脚步,从来不会彷徨,不管千难万险的阻挡。汇聚着思想的光芒,我们充满了渴望,迈开了脚步,奔向最前方, 期待着梦的绽放。”

歌曲中的每一句话都仿佛记载了我们每一个参与演出的同学的心声。我们都怀着既不同又相同的梦想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这座神圣的科学殿堂。说不同,是因为每个人所希望实现成就的领域千差万别;说相同,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怀着同样的坚定、美好、执着的梦想。

国科大的舞台正是一个这样美好又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接受着最好的老师带来的最先进最全面的科学知识和人生哲学。借助这样一个平台,宇宙与人都以全新的面貌向我们揭示,使我们开始相信、开始怀疑、开始接纳、开始摒弃。如果说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从许多年前出发,任凭两岸风景如何变幻,这里,却始终有着世代相传的美丽的舵手和船工,以及渴望渡过大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中国梦的莘莘学子。

“想要幸福的未来,不放弃每一个梦,加快了速度,追逐着彩虹,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歌曲的结尾,抒发了每一个人对于属于自己的那份独一无二的中国梦的向往,以及坚定的追求。这也正是每个国科大学子的共同心声,心之所系,情之所牵。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坚信,我们每一个人仍然会坚定地怀揣着这份属于各自的中国梦,在美丽的母校的祝福和支撑中,奔向更高更远的前方。

武汉东湖边,有一座大学:身在闹市,没有围墙;大师云集,却鲜有人知。它是科学家的摇篮,被誉为培养科研精兵的“智库”。5月22日,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驻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记者站成立。小洪山记者团的研究生记者伴同大学生记者们走进这个深藏闹市的校园。

没有围墙的大学

中科院武汉分院各研究所风光秀丽环境幽雅:水生所坐落于武昌珞珈山麓;武汉植物园作为国家4A级旅游区,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麓,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是中国科学院在武汉的派出机构,成立于1958年。分院系统包括8个独立法人单位,即分院机关、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此外,还包括非独立法人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

武汉教育基地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领导核心,依托岩土所、物数所、测地所、植物园、水生所、病毒所等六个培养单位,承担区域性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和引导职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治、共享”。

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常年如一为学子传道授业,解疑释惑,在学生与社会间修筑了一条桥梁。

大师云集的圣堂

这里有鱼类学家、生态学家、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研究奠基人之一的刘建康院士,27岁时,他在全世界首次发现鳝鱼从小到大由母变公,并由此打开了一个新颖的研究领域之门;他走遍长江上中下游,编出首部长江“鱼书”;调整养鱼措施,终结湖北“鱼米之乡吃鱼难”的尴尬;让鱼儿当上“清洁工”,揭开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如今已是97岁高龄的他还在坚持工作。

这里有科研创新与管理“双飞”的陈宜瑜院士,他勇闯“生命禁地”的藏北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通过对裂腹鱼类的研究,佐证了青藏高原的三次隆起;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促进了国家基础学科的建设,为发现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里有九进青藏高原,足迹踏遍西藏的鱼类学家曹文宣院士,他油灯下观察胚胎发育,让武昌鱼走向全世界;石磙上练撒网收网,独家本领没挨过饿;论证中华鲟自然繁殖,他是长江鱼类守护人;呼吁建赤水河保护区,成为长江鱼类的避难所;他提出“长江休渔十年”,避免今后长江将无鱼可捕的尴尬。

这里还有第一例克隆脊椎动物——克隆鱼之父的朱作言院士,与蓝藻结缘的赵进东院士,一生潜心于鲫鱼的桂建芳院士,千年瑰宝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的缔造者葛修润院士,波普学家叶朝辉院士,大地测量学家许厚泽院士。

科学家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愿做科学巨人的肩膀,为每一个怀揣科学家梦想的学子开辟了一片沃土。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陈卫军已经收到中科院水生所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他2014年2月24日来到水生所,已经实习了3个多月。“还记得来中科院水生所的前二周,由于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对周边的环境都比较陌生,我一直把自己封闭在个人的圈子里,每天我行我素的生活,那段日子应是我来水生所最难熬的日子!”陈卫军说,在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自己顿时变得开朗起来,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每年暑期,“东湖学术论坛”、水生所“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相继举行,这些活动拓宽了学子的学术视野,激发学子学术兴趣,提高他们敢于存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能力。

此外还有各种论坛定期举行,与志同道合的科研人交流不同学科的精彩,这种群体效应助推学子不断向前,攀登科研高峰。

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讲坛”留下著名航天技术专家顾逸东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等的身影。武汉植物园的“磨山优秀青年沙龙”,水生所的“创新系列讲座”和“淡水生态学专题研讨会”,物数所的“王天眷讲坛”,病毒所的“葛洪论坛”、“孙思邈论坛”,岩土所的“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论坛”,测地所的“测地论坛”等以学术报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大师级人物切磋经验,增进友谊。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开放、博学,浓厚的科研氛围,给学子们的科学家梦提供一个起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师指点,使学子们的科学梦发酵;追求真理的执着与探讨,为学子们的科学家梦助燃。

科研外的放歌

研究所的学生生活以实验和学术会议为主,学生们将实验室当作活动的中心,在这里阅读学术文献,博览群书;部分学生出差在外,深入实地,探索自然的奥秘。学生们的活动也以众多的学术论坛为首,定期邀请学术的先辈和大牛们来汉为学生们讲授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学术前沿,开阔视野,让科研的本质和精华世代相传。

在忙碌的科研生活之余,人文系列讲座成为学子的必修课之一,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国家情怀。

“博闻苑”系列人文讲座营造文化氛围,拓展知识视野,涉及历史、音乐、文学等领域。武汉教育基地同时以武汉分院研究生会、小洪山记者团、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站、小洪山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为依托开展了元旦晚会、研究生风采大赛、女生节文化活动、系列征文比赛、“小洪山杯”系列篮球赛、羽毛球赛等,科普支教、敬老院慰问等活动,从德、智、体、美等全方位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洒下了汗水,收获了友谊,锻炼了自身能力;同时不断地建设着武汉分院的校园文化。

高考临近,紧张气氛蔓延全国各地。遍布校园的励志标语激励着这些“埋头苦读十余载,一纸变更人生路”的莘莘学子们拼死一搏,只为给自己的理想搭建更高大的平台。誓师大会上,激昂的宣言震耳欲聋、响彻天际,甚有不去楼兰终不还之势。而校外,各大志愿服务队也是万物具备,只待考生的到来。同学们的祝福,老师们的叮嘱,家长们的翘首企盼……一幕幕熟悉的场景,让我无数次思绪萦回,仿佛置身考场,那种紧张气氛骤然而起,令人坐立难安。

高考是战场,它没有硝烟,却总弥漫着火药味。在这场战争中,同学既是战友,又是对手。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却又相互刺激。因为任何人都希望看到每天和自己一同浴血奋战的朋友能金榜题名,而任何人又都不希望在同样的付出中输给对方。这就是高考奋战中沉淀下来的最真挚的友情,历经数十年却从不因为岁月摩挲而褪色的同学情。战争必有伤亡,高考终有成败。寒窗苦读十余载,换来的不一定是金榜题名的喜悦,也有月落乌啼的伤感与惆怅。而我,就是面对江枫渔火,败走题名榜的那一位。

高考的失利对于一个把所有梦想都寄托在一纸录取通知书上的高三考生而言,无非是晴天霹雳,瞬间失去了人生方向。一个星期不吃不喝,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眠不休,头脑没有任何思绪,满眼都是迷茫。然而,父亲的话让我幡然醒悟。人生处处是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为一次败仗而失去征服自己命运的决心。人应该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学会成长。只有真正敢于直面失败的人,才能真正获取最终的成功。父母的谅解与安慰让我内心更多了一份自责与愧疚,但也让我重拾信心,更加理智的去面对失败,面对人生的挑战。

有位心理学家曾这样评价高考:在茫茫高考大军中,有的人把成功归功于扎实的基础,因为只有真正的付出才能换取理想的成就;也有的人把成功归根于良好的运气,因为考前日拜关公三巡,方得保佑题名。其实不然,高考表面是考知识,其根本是考心理。基础知识再扎实,逢考必慌,大脑一片空白换取的也不过是试卷一片空白。只有真正做到临考不惧,正常发挥才会考出理想的成绩。读完这段话,我心释然。在高考的门槛上,自己注定会失败。因为迫切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焦躁不安的心态让自己在考场出现大脑短暂性空白,从而走向惨败。

人生之路漫长,高考只是一道门槛。失败或许会留下沉痛,但我们不能在沉痛中消糜,而应该重新给自己划定起点,寻求目标,从而朝着一个方向勇往直前。曾经的无数次梦中惊醒,换回的却是无数的哀叹。沉湎悲伤只会让自己在跌倒的地方踌躇不前,只有理智的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更加沉着稳定地面对一切挑战。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高考的失利,或许我就会和其他同学一样,享受着四年大学美好生活的滋润与自由,最后随波逐流,涌入就业大军。而正因为曾经跌倒,才让自己励志重生,用考研来弥补高考的失败。人生之路漫漫,多少挫折挑战,激昂慷慨,迎面而来。是躲避?还是挑战?我们不能期望每个梦想都能成真,也不能期望每场挑战都能收获胜利。人生处处是高考,胜败无常。我们只有调整心态,勇敢的去面对风雨的到来。成,则皆大欢喜。拜,亦斗志犹存。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不断收获精彩。

考场外,各种横幅标语依然光彩绚丽。老师们的殷切祝福,家长们的翘首以待,都只为见证考生们多年心酸历程中换取的最终沉淀。角逐注定会有成败,但无论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我都希望广大考生们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成败。正所谓:没有付出,不可能有收获;有了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是,我们依然选择付出。因为,我们问心无愧。

至此,向广大参加高考的同学们表达最真诚的敬意与最衷心的祝福。祝你们手握神笔,挥毫点墨,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