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青年学子中间,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讲话,总书记说“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向当代青年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四点要求。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高屋建瓴,振奋人心,也在国科大学子间引发了广泛的学习和讨论。

“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习总书记的讲话中,高度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而青年的价值取向更是尤为重要,他以“衣服扣扣子”来打比方,勉励青年学子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代青年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无论现在是在校园中学习,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的青年人都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学好本领,做好本职工作,守好每一个岗。

五四运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青年学子所高声呐喊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薪火相传,也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的时代元素也不断地注入其中。“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时代”这个词语,作为当代青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我们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认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握社会发展动向,紧跟时代的潮流,擅于发现新问题,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出新突破。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总书记勉励青年学子做时代的“弄潮儿”,那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让中国的青年引领时代,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总书记引经据典地提出了对青年学子的四点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些寄语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并加入了新的时代要去,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意义。

在对习总书记的讲话学习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全面、更进一步了,很受鼓舞和启发。“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谨记总书记的教诲,也恰如李大钊所言,青年学子应该怀抱远大理想,把个人的发展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而要实现远大抱负,需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总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正是关注于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近日,“中国科学家发现石头剪刀布获胜策略”的消息在网上一出,随即引起了热议,一些网友说科研人员“闲得无聊”“浪费科研经费”,调侃“可以拿诺贝尔奖了”;在这些吐槽的之后,很多网友和媒体为科研人员打抱不平,辩解道“石头剪刀布的研究并非儿戏”,呼吁“对‘剪刀石头布’研究应予宽容”,看似最为普通的游戏却能反映出人类的竞争性行为。

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表Social cycling and conditional responses in the Rock-Paper-Scissors game一文,这是研究人员通过招募360名学生,将他们分为六组,随机配对玩300轮剪刀石头布所进行的研究,通过研究他们总结出了其中“赢家留,输家变”的策略,指出这种思维的模式可能是人脑中固有的条件反射,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本身是个有价值的、严肃的科学研究,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造成了这番争议。首先,媒体追求关注度和点击率,用“中国科学家发现石头剪刀布获胜策略”这一精简的标题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因为这是一个所有人都熟悉不过的游戏,而事件的主人公——严肃的学者竟然研究怎样在这样的小游戏得胜,这样强烈的反差对比,引起了民众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看到这样的信息后,很多网民选择了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以为科研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研究怎么去赢得剪刀石头布,缺乏对信息的客观判断和全面了解,人云亦云。

“流言猛于虎”,“三人成虎”,这样的事情其实不在少数,传播者对信息的表述过于简化甚至是哗然取宠,而信息的接受者缺乏判断和全面了解,进而引起了一些不好的后果。陈凯歌导演的《搜索》想必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中,不为老人让座的都市冷酷女叶蓝秋的视频引得整个社会舆论哗然,叶蓝秋成为众矢之的。可就在上公交车之前,叶蓝秋刚刚得知自己罹患了绝症。视频是铁证如山的东西,可在得知叶蓝秋当时是在何种情况下这样做的,得知她的为人品性,人们“事后诸葛亮”地给了她那些她已经不在乎的廉价同情,这一部片子的敏锐视角和其中的深意让我情有独钟。

中国运动员加入外国国籍的也不再是新鲜的新闻,早些年,原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唐娜加入韩国籍,网络常常能听到一片骂声,但也有网友发表了很理智、客观的评论,说凡事真的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正如唐娜所说:“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始终是个中国人。代表韩国参赛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参加世界大赛的梦想,仅此而已。”当他们放弃自己的国籍,那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也能预知到这些骂名。如果是一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落魄之人,很多人大概都会大发同情心吧?也许那就是曾经摆在唐娜面前的路。放弃国籍不等于不爱国,留学时期的季羡林迫于无奈也曾经宣布过放弃中国国籍,事情有方方面面,说不清道不尽,总归不能一棒子打死,不能逞一时的口头之快,争做言语英雄。

戈培尔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相”。似乎在网络面前,谎言进化得更容易。例如在受害者和怀疑对象间,人们潜意识里更同情受害者,为受害者奔走呼号,同情和义愤填膺没错,可也常常把怀疑对象变成了受害者。人们总惯性地发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不是每个人都是福尔摩斯;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可以说出自己的猜测,但更重要的是尊重证据、事实、真相。在用那些污秽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是否有人会想到这可能也是一个“叶蓝秋”,而这些不明事实、充当英雄的人其实是在用另一把刀行凶。

依然记得4月25号的那个夜晚,闪电的剑光,活像一条火舌,吞噬整个北京,震鼓的雷声,仿佛愤怒的咆哮,狂风加上暴雨,令我辗转反侧了一晚,这让我不禁想起初中时代阅读高尔基的大作《海燕》里的一句话。可是这次我可不想做一只海燕,我希冀暴雨早点结束,否则明天周六的活动就要大打折扣,搞不好被暴雨给夭折了。

躺在被窝里的我,不由自主地祷告: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到显扬,愿你的旨意奉行人间,愿你赐予我们温暖的日光,愿你宽恕我们罪过的灵魂,保佑我们免受罪恶的炙烤,阿门。虽然我一直不太信上帝那一套,但不得不说有时西方人眼中的“大神”还是挺管用,要不然怎么存在并崇拜了几个世纪之久。

阳光明媚的一天,正是心情大好的开始,不冷不热没有棉絮没有雾霾没有堵车的日子,正是出游的好时节。我们电影协会40余人,从玉泉路出发,途径俏江南那个老广告牌,一路直行到位于朝阳区东五环外南影路9号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换了团队票后,我们就开始进馆参观了。

进去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大”,真是太大了,第二感觉是“高”,主厅特别高。简单地说就是又高又大,通俗地讲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夸张地吹就是:比赶集网还要大,泼墨文雅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栋建筑一共五层,有20多个展厅,走一圈累断半条腿,布局曲折拐弯,我在三楼迷路2次。每天1-4厅有免费定时讲解,大约持续一个小时,这个不能少,不然等于白来一遭。

正好我们赶上了一波免费讲解,就顺着讲解了解一下电影发展的历史。原来最早的发现人仍然是我们伟大的力学专家牛顿,牛顿的脑子自从被苹果砸了一下后,就注意到燃着的木条在快速挥动下,就能呈现出一条直线,这个司空见惯且妇孺皆知的现象,在牛顿眼里就变成视觉暂留理论,后来英国人彼德·马克·罗杰特发明了“幻盘”,又称法拉第轮,比利时年轻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从转盘中提出一箩筐理论,从此奠定了电影的原理。这个好玩的玩具经过一系列的发展直到1895年12月28日,耶稣死后第三天,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用活动电影机举行首次放映,放映的内容就是耳熟能详的《工厂的大门》,这被认为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那时候,法国人为了向世界展示他们能记录过去时间事件的超能力,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算是给我们留辫子的清朝人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可是直到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才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有了第一,中国人稍加创新,比如时间改长点,才有后面的故事片《难夫难妻》,长故事片《闫瑞生》。早期的电影由于技术原因是没有声音的,卓别林就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为大家带去笑声。然而1927年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乐歌手》时,突然听到主角开口说了话:“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所有小伙伴都震惊了。从此以后,声音和图像都被同时记录下来,成了删除不掉的记忆!我们现在还能听到梅兰芳在《歌女红牡丹》里温婉尔雅的歌唱。这个时候电影的发展可谓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昂首挺胸向前进。各类题材的影片层出不穷,电影行业也变成产业,艺术家的价值也随着家喻户晓的名气而节节高升,黑白变成彩电,小银幕也变成大银幕,大银幕成了3DIMAX。中国电影发展是在文革以后,就像那年恢复高考一样,电影以其独特记录过去的天分和展现艺术之美的才能也考上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新摄影知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吸收,娱乐产业不断发扬光大,电影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几十个展厅为中国近现代电影展示,可自由参观,大多数以剧照的形式配合文字说明展出。笔者发现很多看过的电影也在里面,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等;陈凯歌的《无极》,《搜索》,《赵氏孤儿》等;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碗》等等。还有一些听过但是没看过的,如《红珊瑚》,《阿诗玛》,《东方红》,《洪湖赤卫队》,《杨门女将》等等。更有一些没听过也没看过的,如《51号兵站》,《红河激浪》,《兵临城下》,《独立大队》等等。除了成人片还有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展示,如《小蝌蚪找妈妈》,《舒克与贝塔》,《三个和尚》,《黑猫警长》,《宝莲灯》等等。

除了展示板,有一个展厅有很多1:1人高的蜡像,都是我们特别熟悉的电影人物,有董存仁,邓世昌,祥林嫂等。还有一些小的布偶模型,如阿凡提,葫芦娃,胡汉三等。当然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工农兵雕像必不可少,还有各种拍摄道具,放映机,声光合成器,拍摄服装,武器,瓷器,龙椅等。地雷战的拍摄模型,海战的船舶模型,甚至还有拍摄现场模型。有硫酸镁做的人造雪,橡胶做的人造皮肤等。通过真人变换造型,爱心大使濮存昕变成了李大钊。

参观差不多了,有很多玩的不能错过。其中三楼有个魔毯体验很有意思,人坐在一张固定的魔毯上,可是拍出来的效果却是人坐在魔毯上飞翔在北京城上空。还有一个就是可以体验一把农家小院的生活,换成农民的服装,就可以进去拍摄,完事送光碟纪念。各种奇异,各种好玩,应有尽有,看也看不完,数也数不完。曾经崇拜过明星的少年,还可以看到各位大明星的亲笔签名。

上午的参观结束后,中午可以在电影博物馆地下一层吃套餐,20元每位,二荤一素,汤免费,我记得我吃了一个卤味大鸡腿,一份肉炒蘑菇,一份芹菜炒豆干,米饭管饱。当然还可以吃正宗刀削面,确实是厨师自己削的,整体来说和学校食堂差不多。

下午12:40,我们集体观看了美国梦工厂出品的3DIMAX动画片“里约大冒险2”,可爱的蓝色金刚鹦鹉布鲁的经典台词“ happy wife,happy life”让我感同身受。《里约大冒险2》与其是在说鸟的故事,不如说它在讲述一个家庭的成长。

对这个家庭而言,冒险意味着对家庭的重新打理,意味着危机的解决。新的冒险旅程开启后,各种问题的出现,一系列新角色随之加入。珠儿的父亲爱德华多,婶婶咪咪以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男神罗伯特,而奸诈的白鹦鹉乃吉尔正在策画对布鲁的复仇,粉色毒娃呱碧儿和会跳踢踏舞的食蚁兽查理则成了他的助手。爱德华的观念强化了家庭的概念,罗伯特的出现给布鲁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不过恰好可以成为家庭情感的试金石。呱碧儿堪称痴情界翘楚,明明乃吉尔一脸的不待见,但她仍要为他引吭高歌。在得知自己无毒后,毅然决然要违背自然规律和奈吉尔一起。片中有多处令人捧腹大笑的桥段,慢腾腾的乌龟,会用GPS的布鲁,感慨城市雾霾严重的珠儿等等。千万只鹦鹉一起唱歌跳舞,绚烂多彩欢乐祥和,惊艳至极的斑斓色彩填充了整部影片,构成了真正的视觉盛宴。最终亚马逊丛林的动物们在布鲁的带领下打败人类伐木的贪婪,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然家园!

观影结束,大家仍然意犹未尽,感慨一天的活动,似乎和电影博物馆门口是时光门一样,穿越回去,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那个懵懂的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的小孩子,那个青春奋发的少年,那个欢乐自信的青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时光一去不复返,唯有当下才是真实的存在,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吧,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品味智慧人生。

坐班车原路线返回,一天活动结束了。

合上书本,耳边恰巧正在放梅艳芳的《女人花》,心中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万箭穿心》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一个家庭的悲剧,这篇小说曾荣获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电影。读完这本书、看过这个电影的人常常不由地去思索那个难解的命题——命运。命运真的无力抗拒吗?也许正如钱钟书所言:“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吃苦耐劳、心直口快的主人公李宝莉嫁给了老实巴交的马学武,马学武从普通工人做到了厂办主任,在儿子小宝九岁的那年,他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楼房,“有了自家单独厨房,有了单独的水管,连单独的厕所都有了,还住得天一样高”。可在此时,他们的婚姻却出现了隔阂,忍受不了妻子的近乎蛮横霸道,马学武有了外遇,伤心的李宝莉暗中把他外遇的事弄得人尽皆知。马学武丢了颜面,也将饭碗不保,对李宝莉失望至极的他选择了跳桥。而此时,李宝莉心里只有恨,她没有为马学武的去世流一滴眼泪,为了养家糊口,她用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在汉正街,她当起了女扁担,夹杂在男扁担中艰辛地讨生活,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对于儿子的教育,她全都交付给了公公婆婆,她俨然成了这个家的外人,公公婆婆也看她不顺眼,儿子也基本不搭她腔,不给他一个笑脸。可为了儿子,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在儿子工作后,她正想着要享清福了,可儿子却要把她扫地出门,也道出了埋藏心底已久的话,“你吃苦受累养我们,这是你应该的。你要了爸爸的命,你就得替他尽责。”

小说之所以称为《万箭穿心》源自于开头李宝莉父亲的话语——“条条马路都跑到了你门口的转盘打转。哪条路都像箭一样,直朝你住的楼房射。这叫万箭穿心。”在儿子的哭诉后,李宝莉恍然记起父亲的话语,似乎自从住进了新房,每天都是万箭穿心,心里面是补不过来的箭孔。半夜里,失魂落魄的李宝莉独自坐楼上的平台上,她看着这万家灯火,思索着过往的一幕幕,缝补着内心的伤痛,这刻她才明白“自己当年在一念之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也包括她自己”。在如此痛苦的顿悟后,她平静了下来,对自己说:“人生是自己的,不管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要走完它”。在小说的尾声,主人公李宝莉用“讨生活十几年的扁担为自己挑了一次货”。

李宝莉就像关汉卿所说的“一个蒸不烂,煮不热,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尤其是在经历磨难打击时,李宝莉的韧性、刚强以及那份在任何情况下都活得下去的心态,是很值得人们学习的,也值得尊敬。正如作者方方所言:“纵是万箭穿心,也得抗住。”李宝莉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即便在众叛亲离后,她也想着要活下去。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真实,仿佛她就活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的身上仿佛都有着李宝莉的身影。作者方方说:“这个李宝莉,是不讲究生活品位的,是谈不上文化教养的,是粗粗拉拉的,是高声武声的,是脾气火爆的,是在丈夫面前颐指气使的,是有小小心计的,是平凡而庸常的。但同时,她也是热心快肠的,是刀子嘴豆腐心的,是刚烈坚强的,是忍辱负重的,是孝敬和爱戴家人的,是能把眼泪往肚子吞的,是乐观面对生活的,是敢于担当的,是有大爱大善的。”

即便李宝莉脾气不好、文化素养不高,我也是很欣赏她的性格和为人的。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孝敬老人,照顾体谅弱势群体,也会为了朋友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可恰恰是这个集很多优点于一身的李宝莉,在一念间的选择,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酿成了最终的结局。一个很不错的人,一个很悲情的结局,这样强烈鲜明的对比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李宝莉的故事在生活中也在不断地上演着。

我不禁去问这究竟是谁的错?是什么样的错误造成了这样一连串的悲剧?著名主持人倪萍说:“每个人都没有错,但生活继续着这样的一错再错。”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认为其实恰是每个人看似不以为意的一小步铸成了最后的苦果。其中给我的很深感触的一点就是,在已经激化的问题矛盾面前,小说中的人物都自以为是地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而不是尝试着跟对方去沟通,去共同努力。例如,李宝莉单靠一个“忍”字,以为就是还债的命,把所有的苦水往自己肚子里咽,在外边她尽管大说大笑,但心里苦不堪言。当每个人局限在自己的狭隘的空间里暗自悲悯,彼此满怀怨恨地生活时,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现状得不到改观。人应该去改变,改变了才能有能力、有机会去抗争。生活不是一天两天,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另外,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如此自然,一切一气呵成似的,故事环环相扣,情节顺理成章。我的心不由咯噔了一下,原来这让人心惊胆战的结局背后竟然是一连串理所当然的想法和举动,似乎只能用“世事弄人”来形容。李宝莉心性是好的,人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只是走错了一步,竟然步步皆错。有时候,人生靠的是运气而不是心性和能力。

人们也常常询问自己“活着的意义”,在这篇小说中,方方也诠释着李宝莉前后不同的活着的理由。在丈夫去世的这一打击下,李宝莉选择了为儿子、为家庭活着,不管身心如何疲惫、内心怎样煎熬,她都为了这一信念坚持着;但是被儿子“遗弃”后,这些曾经支撑她熬过来的信念轰然倒塌,可这时,她没有万念俱灰,她开始为自己活着。“人生是自己的,不管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要走完它。”

前几天看白岩松1995年采访季羡林、启功、丁聪的专访,很喜欢季老的踏实淳朴、丁老的风趣和心态。尤其喜欢季老,是不是因为山东人的缘故,总觉得老先生的想法、做法、话语都如此亲切,老先生的想法我仿佛能窥知一二,受益匪浅。之前有买过《季老谈写作》,特别喜欢老先生的语言间朴实无华、认真踏实的态度。于是这几天就找了几本书读读。

读《朗润琐言:季羡林学术思想精粹》时,看到序言,我就满心感动,朴实之至,满纸实在话。耄耋之年的季老说“如果说我这后半生还有什么有点的话,那就是:我不肯浪费半寸光阴,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近两三年以来,我拼命苦干;但是,工作怎么做也做不完,文债怎样也还不完,身心交瘁,日夜难安。”

这话儿就像昨晚刚摘抄的“我既不伤春,也不悲秋,既无老之可叹,也无贫之可嗟。生当盛世。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活许多年,多做许多事情”一样让我满心感动。这把年纪,大多都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吧。可季老想着的是多做许多事。这不禁也让我想起了核专家林俊德先生,当看到林老先生的视频录像时,我不禁落泪,读到季老,我的心又猛地震颤着。我也想到了父母,他们无官、无财,摸爬滚打,只有一股子的勤劳和努力。他们是我永远的向导和精神依托,他们何尝不是在我面前说过——“我们就想健健康康地多干几年,多看你们几年”。季老的这份心态让我难以平静,还带着反思和自责。

写到这儿,又想起了访谈中季老说的一句“我太有自知之明了”,这个“太”字不是贬低否定,而是季老实实在在的想法,他说总觉得自己好多地方不行。这就是大家所具备的谦虚务实。“自知之明”,这个词儿我听得耳根子都长茧了,父亲一直反复地教育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在季老这儿听到,觉得好亲切、好感动。别人的评价不能不听,但要宠辱不惊,得失莞尔,保持最本真的心,时刻有“自知之明”。

访谈中还提到老人在会议上用一只耳朵听,却才思泉涌,没会了反而没灵感了。说来有趣,可我又有点同感。不懂的问题要常常放在脑子里,专门去想时难免堵住了,可若在其他场景下,反而好了。所以嘛,脑袋里就该装着点东西,不能放太空了。还有一句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话既然说出去了,就必须兑现,就算我不是“君子”我也是“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不知别人读能否和我有一样的感动,这位老人的困境、责任感还是风趣呢?总之我很喜欢这句话,更喜欢这样说实话、办实事的季老,还觉得季老太辛苦。名气大了,事儿就多了,各种速或者不速之客,不知道老人当时有多不情愿却依然配合着,或者那会儿能有多少时间静下心做喜欢的事,我有一点惋惜,几分揣摩。

季老也说过:“其实只要搞学问,就要有资料,首先必须把资料搞清楚:真伪如何?时代如何?来源如何?演化如何?相互关系又如何?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史料不清,而贸然下结论,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不出笑话者几希。”这份求真、务实的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不管做任何职业,尤其是做科研。季老说的各个问号都值得我们牢牢地记住,时时对自己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