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在综合楼408教室我们迎来了本学期《西方美术史》的最后一节课,这学期的课程在詹琰老师的讲授下已进行了整整十周。今天詹老师为我们回顾了一学期的课程,仿佛历历在目。

四十个学时,詹老师以西方美术的发展过程为脉络,讲述及分析了西方优秀美术作品、主要美术流派及其产生的文化、历史背景,介绍了多位艺术家的简要生平及其美学观点。

还记得原始社会的美术巫术信仰与艺术活动,及以永恒为目的的古埃及陵墓神庙;忘不了激情、动感的巴洛克风格,及具典雅美的希腊罗马雕塑瓶画,当然还有色彩绚丽的墓室壁画和激烈传奇的流派纷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尽增进了我们的艺术修养,同时提高了我们鉴赏、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怎样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观察自然之美。

 

 

什么是现象学?它有什么作用?11月21日下午6点30分,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社科教授张祥龙作客国科大明德讲堂,在玉泉校区阶二3为同学们做了“现象学如何使人回到源头”的讲座。

张教授首先经同学们介绍了现象学的出现历程。他说现象学是一种关于现象的学问,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东西多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事实上,从古希腊开始,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就意识到哲学的“范式”,即使得一门学问能够有效进行的结构,从那时起,现象学开始萌芽。但此后的发展一直不快,直到近代西方哲学兴起后,现象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当代西方哲学分为英美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两个部分,前者是分析哲学,后者则为科学哲学。在科学哲学中,现象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象学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是怎样看待现象的?张教授着重以20世纪现象学派的创始人胡塞尔的观点为例作了解说。胡塞尔认为所有的现象均为意识现象,即除了物理现象之外还有被感知者的提交,而这种提交是具有意向性的,意向性的对象就是意向相关者。与已实现的相对应的是物理现象,即被感知者。传统的感知理论多为先验主义,而胡塞尔的观点则是:意向对象不是客观实体,意向的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纯现象应该是抛开以往的理论而纯粹的现象。

在谈到现象学感知事物的方法时,张教授说现象学的方法主要有还原法和直观法两种。还原法是指将事先的预设都除去,即抛开对客体存在的信念,而通过凝神于事物,直观其本质。比如一张桌子,当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一张桌子时,所获得的是关于桌子的不同外观,而运用还原法就应该摆脱这种常识性的看法,因为人们不能从外观得到其本质。而直观法就是说抛开以往的理论,直接专注于事物本身。

讲座一直持续了两个小时,在末尾,张教授与同学们就如何对待一些不靠谱的现象、从现象学怎样理解人性本善或是本恶这两种观点、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宗教信仰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友好交流。

张祥龙,现为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哲学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等。

今天,2013年11月19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今天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优秀的学生与优秀导师颁奖的日子。我以一名“充数人”的身份聆听他们的成功、喜悦以及喜悦背后的故事。

昨天同样也是个特别的日子,昨天是TOM外教讲授西方文化历史观的课程,我作为一名观众去认识了那些用自己的辛勤刻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谱写了自己辉煌历史的人。

我尽可能地去接近去感受他们,他们是那样的质朴、真实、平凡,然而各种的不幸却总是无情的降落在他们身上。但是各种的灾难也挡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生活。阿比比·比基拉(英文:Abebe Bikila,1932年8月7日-1973年10月25日),埃塞俄比亚长跑运动员唯一一位赤脚两次获得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金牌得主。每天坚持5小时的练习。内村航平Uchimura Kohei,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团亚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个人全能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自由体操亚军。他的格言:I donnot believe in God,I donnot believe in luck,I only believe in practice and training”,即使是新婚之时也坚持练习7个小时。爵士三女伶之一的急智歌后Ella Fitzgerald,被誉为“爵士第一夫人”,如此殊荣我想来源于她那种至死都在练习音乐的坚持。Rafael Mendez世界上最伟大的唢呐家,一生的演绎生涯中以惊人与完美的技巧著称,在辉煌的背后同样是每天坚持6-8小时的练习直至停止了呼吸。

在今天的讲堂上,我又听到了相似的故事,各位师姐师兄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汤铃,倪志鹏,张蔚,黄亚芳,张远,他们无一不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付诸不懈努力从而取得辉煌的人。

然而,今天我们像当年的他们一样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或许我们也怀揣了许许多多的大梦想,我们想发表多少多少篇SCI,想要发表多少多少篇核心杂志的论文,想要出国,想要研究出什么重大的东西出来。我们和别人畅谈了许久,许多,我们把这些给自己说,跟身边的朋友说,跟自己的导师说。而我们说过,笑过,稍微触动一下,然后吃饭睡觉,一切又回归到了原来的生活。每次都在这样的循环中度过,一天天,一月月,回头看看自已却发现还在原地,亦或会很惊讶地发现我们已落别人很远很远了,于是我们开始了各种的怀疑,怀疑自己的智商,怀疑自己的情商,怀疑自已“或许不适合搞科研”甚至出现“光荣主动”从这样所谓的好学府中“退役”的想法。许多怀疑之后,我们有找到了另外一个发泄的通道,开始抱怨各种的不公平,各种的不易,各种的“悲惨的生活”。

但是,或许我们忘记了简单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实际的付出,甚至的“痛苦的的煎熬”(或许对某些人来说是种享受),就想得到令人艳羡的成果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概率有多大?或许我们怀揣的梦想太大了,却忘记了高楼大厦是用一砖一瓦搭建的。过于关注大事件,大梦想,却闭眼不谈、不看、不做小的、具体的、实际的行动。也许我们太急功近利了,一点点的付出就想期待着多么大多么快的反应。

“Doing the very best quality job in any field is a matter of continuous training”---Queen Elizabeth.“I didnot set to become the world’s richest person,but rather I wanted to make the highest quality product though continuous practice”---Bill Gate。所以,不论时空多么的遥远,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是黑人还是白种人,那些伟大的人总是能做一些普通人却做不到的普通事!

为促进交流,强身健体,助力科研,构建和谐奥运园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奥运村校区学生会应广大同学的意愿,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科学院大学奥运村校区篮球联赛。

本次联赛于10月30日至11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奥运园区篮球场举行,共有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代表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代表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代表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代表队等十二支代表队参赛。经过小组赛的激烈角逐,遥感所、青藏所、地理所、微生物所、天文台、动物所、生态中心、大气物理所八个代表队脱颖而出进入淘汰赛。紧接着,遥感所、天文台、青藏所、大气物理所四个代表队保持领先,打进了半决赛。最终,遥感所夺冠、天文台争得亚军,青藏所获得季军。

本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推动了园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拉动园区内体育风气建设,并有助于增强同学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各研究所凝聚力,加强园区新生之间的交流,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本次奥运园区篮球联赛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奥运村校区学生会自十月组建以来举办的第一场大型体育活动,此次全园区跨所活动的成功举办,使篮球联赛成为奥运园区的品牌活动,打出了学生会在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促进园区各所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小憩初醒,

手捧一杯香茗,

依窗而坐,

静享这一抹午后的阳光。

 

是温婉柔和的满溢,

是宽广开阔的舒张,

本就是一方午后的暖阳,

却更似那平和沉静的心窗。

 

看罢屋外那林立的层楼,

轻眺天边那舒卷的云朵,

不见了世俗的偏见,

流露出的是心底对远方无限的向往。

 

逆风的遥望,

阻不断的是心中的梦想,

一路的阳光相随,

坚定地是对未来的希望。

 

心若水之清,

情似海之容,

无论多大的风霜,

心中的阳光都会温暖那久冻的心房。

 

闲品香茗,

静享暖阳,

思绪慢慢沉淀,

积淀出心底的那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