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满树的绿叶变成金黄

预示着夏的消退

秋的登场

当一阵秋风吹动光秃的树枝

阵阵枯叶雨落

预示着秋的退场

冬的贮藏 

 

    满天黄叶飘零时,不觉忆起绿叶翻动的情景,想起在《似水年华》中英国诗人涅鲁达曾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时,才能像北方的冬天的枝干一般清晰、勇敢、坚强?当冬天与爱情和时光参和时,此刻清晰的树枝更能引起人们对绿意的呼唤。守着植物园,享受过满眼绿意的福利,在这个绿意褪去的季节里,更应该为永不退色的绿意打个小广告。让我们再次走进绿的世界,唤醒绿色的精彩吧。

 

翠翠的爱情之花——虎耳草

 

    刚来园子时挖的那盆虎耳草依然肥绿肥绿的,长出一枝枝匍匐茎吸收着阳光。还记得当时得知这是虎耳草时十分惊喜的场景:

    虎耳草?!不是《边城》 里翠翠在梦中在山崖上采的吗?原来是这么的不起眼啊。于是我又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虎耳草,心形叶子,两面都有毛刺,种时还被扎到手了。像草莓一样有匍匐茎,真是不起眼的植物啊。

    当时有种被文人欺骗了的感觉,他们总是能把不起眼的东西写得让人无限向往,正如以前在小说中经常听到香樟树一样,还以为是多么漂亮的树呢,原来只是一种常见普通的树。可能是我们对周围的事物都视而不见,没有细心地去发现周围的美丽。任何事情到别人眼中都是美丽的,而到自己眼中就是再普通不过的。这也许就是‘得不到的才是最美的’道理吧。

    于是我百度了一下虎耳草,可以说它是一种草药,全草均可入药;微苦、辛寒,有小毒;祛风清热,凉血解毒。象征着持续不断的爱,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想到这种不起眼的草也有一种令我们敬佩的精神。它是单纯朴实的爱,怪不得沈从文先生选择虎耳草为翠翠说话呢。这种朴实默默平淡的爱与边城的风土人情相映成,使这座小城给人们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科学家的最爱——拟南芥

   

    每一个研究植物的人应该都知道拟南芥,虽然从萌芽到开花再到结果只有一个月左右的生命周期,但这短暂的生命为无数科学家实现了他们的假设,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拟南芥,一种草本植物,它所有的基因序列都被知道,所以它是植物界最常用的模式植物,如同小白鼠在动物研究中的作用一样。

    如昙花一样短暂的生命是孕育科学的沃土,是科学家一生的挚爱。不同的基因突变,产生出长相不同的拟南芥,在实验室里,拟南芥永远处在开花状态,一批又一批,绿意盎然,预示着科学之花永开不谢。

    但在这里,我并不想说它的伟大,我只想说它的可怜之处。

    我常常在想,如果它是人,它应该是裸奔的人吧,因为它所有的生命秘密都被揭穿,在科学家面前它没有一丝神秘感。正如《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一样,裸奔着穿过每个大街小巷,拟南芥也是裸奔着穿过每个实验室。但不同的是皇帝是主动的,而拟南芥是被动的。拟南芥深深地爱着科学家,那么痴情,痴情得失去了自我,不留一丝秘密,丢失了自己的空间。

    难道痴情的人也像拟南芥一样,让心的每个角落都向恋人敞开?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无法走到地老天荒。如果彼此都能保留一丝神秘,是否会走到生命尽头,再去看细水长流?我们终将要走一段只有自己的孤独道路,是否每个人都应该保留一丝神秘,可以在无人时消磨孤寂?

 

平凡者的生命——铁线蕨

    

    铁线蕨是一种蕨类植物,因其枝干黑色细如铁丝而得名“铁线蕨”。细小柔软的枝干撑起无数如小圆扇一般坚硬的叶子,顺势低垂下来,祈祷大地,怜惜生命。多像生活中平凡的我们,承受着各种压力却依然乐观的生活着。

    这是一种阴生的植物,只需要一丝阳光便可以生机盎然,哪怕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也依然不卑不亢,泰然处之。利用有限的光明,彰显生命的活力。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平凡的生命却拥有着不平凡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虽然绿意已经褪去,让我们期待来年!

 

一年一度尽芳菲

一朝一夕留心田

逆风斜雨听枯荷

严霜退绿逝如斯

独立园中默默许

且看漫天飞雪白

闲等红绿柳花年

11月23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大礼堂座无虚席,不时传出阵阵掌声。“巴洛克音乐与理科生--北京RMO室内乐团国科大专场音乐会”在这里举行。此次活动由国科大团委主办。

晚上七点,音乐会正式开始。乐队总指挥赵晓路简要介绍了巴洛克音乐和理科生之间的关系,他说到,RMO乐团有很多成员都是学理科的,这对于理科生居多的国科大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家都很期待乐队即将带来的精彩表演。

小提琴独奏《冬》拉开了本次音乐会的序幕,小提琴在极富层次的交响乐的烘托下,琴声散发出一种独特魅力。当舞台上只剩下琴声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声音空洞,当交响乐响起的时候,我们也能在错落有致的乐声中听到那一阵阵琴声。来自清华的高材生王安琪在演奏之前,与台下观众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他用诙谐有趣的语言方式告诉我们,音乐从来都不是一门孤独的艺术,它包含了许多物理、数学上的原理,甚至还吸收了自然之美以及那些无法言语的精神意境,音乐的魅力在于自然的神奇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他带来的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一直以来都是键盘协奏曲的典范,也是RMO室内乐团保留曲目,他精彩的表演让观众如痴如醉,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由周红苇带来的歌曲《让我痛哭吧》、《圣母颂》作为整场唯一的歌唱类节目,吸引了大家的兴趣。高亢、婉约、柔美的女高音,歌剧式的唱腔,以及弦乐队宏大的背景乐,将巴洛克式歌曲发挥的淋漓尽致。长笛表演《管弦乐组曲第二号》更是让大家心潮澎湃,悠扬的笛声穿插在交响乐的大背景下,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庄重华丽的法国宫廷音乐与活力欢快的德国民间音乐相互交融,让人仿佛置身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巴赫时代。至此,演出剧目结束,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巴赫代表了巴洛克音乐的顶峰,被尊为“西方音乐之父”,他奠定和开创了他之后几百年的音乐形式的基础框架。北京RMO室内乐团精彩的演出,让国科大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优美的高雅艺术。这次音乐会,带给了大家一场完美的视觉盛宴,提升了国科大师生们的艺术素养。

 

【新闻网讯  记者张洋洋】11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记者团承办的第四次写作培训《写作与人生》在玉泉路校区综合楼404成功举办。

本次培训特别邀请科瑞集团副董事长、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员、国家职业标准首席终审专家郭梓林先生作为主讲人。郭老出过《商海拾贝》、《企业常道》等20多本书,他的经历是个传奇,不,应该说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57岁高龄,却不辞劳苦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讲坛上,举办几百场公益讲堂,他的精神令人敬佩、他的信念令人折服。

整个培训中,郭梓林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从不同角度为大家讲解了写作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首先他让在座同学从自我的认知角度去理解写作,并用极其生动的比喻手法将想、说与写的关系比喻成气体、液体与固体的态相,从而道出想要写出好文章,只有好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及时将其说出来并写在纸上,只有这样,好的想法才不会轻易流逝。然后,郭老又从观点、材料、角度、语言等多个角度讲解如何在写作中独树一帜。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同一观点可以用不同语言来表达,从而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他展示了汪峰的歌曲《北京,北京》和自己创作的诗歌《灵魂的求诉》。一样的心声,不一样的表达,引得大家阵阵喝彩。紧接着,学生们的积极发言、踊跃提问更是将本次培训推向了高潮。郭老一两拨千金,悉心解答我们写作中的疑团,带领我们走出内心的迷茫,让我们豁然开朗。

最后,在阵阵掌声中,郭梓林以“圆融万象,化境为宜”八个字结束了本次写作培训。同学们在意犹未尽之中结束了与郭老将近3个小时的零距离接触。大家通过此次培训都受益匪浅。

【新闻网讯  记者张琪】11月26日晚上,明德讲堂系列讲座之“军备控制、裁军与当代国际安全”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阶二.1教室举行。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学生处主办。

早在讲座开始前,教室中已经是座无空席,同学们等待李长和先生的到来。

“军控、裁军”作为一个跨领域的综合性科学涉及到了经济、外交、军事、国家安全等,但又由于其特殊性,外界媒体对其报道较少。李长和先生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历,风趣幽默的讲解方式,深深吸引着同学们进入到一堂军事外交的讲座。整场讲座讲解了“军控、裁军以及其目的、意义、实施手段;国际的历程;核领域、核扩散、生物、化学武器;地球外空间、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以及国际动态,并与同学们分享了在中苏关系僵冷时期,中国开展的一系列政策。

讲座接近尾声时,同学们积极发言,畅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与现今国际关系、中国外交息息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李长和先生也给出了令同学们满意的回答。

李长和,中国军空与裁军协会常务副会长、高级顾问,曾任国际组织和会议司副司长、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组织筹备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驻捷克共和国大使等。

 

“大家晚上好!”“非常好!”11月25日晚,在综合楼404教室,科瑞集团副董事长郭梓林先生以这样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开场,为国科大爱好写作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写作与人生”的讲座。

讲座开始,郭先生首先解释了一下为什么“非常好”,一方面:他是57年生人,今年正好57岁;另一方面: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难得有两个小时来谈论“写作与人生”这个话题。郭先生简单概述了一下自己对写作的认识:要用心去写,用生命去写,写出对国家、社会、家人的责任。

接着,郭先生讲了为什么写:人生的境界由“自我”到“无我”到“慈悲”再到“智慧”,“自我”时,自己是自己,是个圆点;“无我”时,自己是别人,由圆点扩散开来;“慈悲”时,别人是自己,有了更大包容;“智慧”时,则别人是别人,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立性。把这些看通了以后就会有表达的欲望。

表达可以是“说”或“写”,郭先生用气体、液体和固体三者代表“想”、“说”和“写”,固体的“写”是可以检试,可以传播的,可以将想的东西固化。郭先生举例说,一对夫妻到了八、九十岁,已经记不得年轻时说过的情话,但拿出情书,便还可以看到当初的甜蜜。 另外,“写”会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使其严谨、流畅,也使语言生动准确,为了写作而去记、学习也更有效率。

然后,郭先生阐述了如何写:第一是要新颖,新颖有四个层面,“观点新”、“材料新”、“角度新”、“语言新”。郭先生以汪峰歌曲《北京,北京》的词,自己所作的散文诗《灵魂的求诉》以及墨西哥寓言《等待灵魂》为例,说明关于“灵魂”这同一个主题,就可以写出三篇不同的作品。第二是要勤奋,语不惊人死不休,像放大镜点燃纸片那样不断地聚焦。

关于为谁写的问题,郭先生认为最基本的是为自己写,自己有东西想要表达,找到了表达方式就会关心怎么写,而写出来以后则可以获得内心的愉悦。谈到写什么的问题,郭先生给了三个简单却很概括的字:真、善、美。郭先生指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国人对精神的追求已到谷底,现在开始上升了。

讲座最后,郭先生回答了现场听众“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怎样更好地了解人性”、“如何提高文字驾驭能力”等的提问,气氛轻松活泼,答案引人思考。一位来自生命学院的同学表示:很久没有动笔写过东西了,今天的讲座,又唤起了自己写作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