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是平凡的,对于这个浩瀚无垠的世界来说我们都十分渺小、脆弱,甚至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变迁,于历史的长河来说再平凡不过了。平凡是生活的本色。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是路遥的一部伟大巨著,她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迁的戏剧。是喜剧?悲剧?还是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之前上高中语文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刚来到国科大感觉比较清闲时,我又开始读这本书了,这几天刚读完,此时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那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有的同学出国了,有的同学读研究生了,有的同学就业了等等。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着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那么我们中又有哪一位是生活中的“孙少平”呢?我想答案在我们每个人自己心中。

传说远古的南龙王老来得子,所以对小龙王宠爱有加,但小龙王淘气任性,到处惹祸。直到有一天,他真的闯出了大祸,失手烧掉了天庭神龛。慌乱中的小龙王回到家里,天庭自然不会放过他。南龙王为了救儿子,他冒充小龙王,趴在盘龙山下,接受雷电的击打。眼看父亲被烧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小龙王悔恨愧疚,他一下冲出来,要承担这个惩罚。南龙王为了让儿子封口,便一头撞向身旁的金刚壁,当场死去。养不教,父之过也,南龙王认为自己死得其所。老龙王死后,他的尸体便化作龙背山。经过这场灾难之后,小龙王幡然醒悟,终生格守本分,与人为善。龙背山形似一堵墙,挡住了小龙王所有的罪行。故此,后人称之为“龙背墙”。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故事中折射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南龙王宠爱幼子,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爱也分很多种,可以疼爱、怜爱、关爱,但绝不可以溺爱。教育子女可以包容、宽容,但绝不可以纵容。爱要有方式,需要张弛有度,而不是一味地让其满足。在传说中,我们看到老龙王为了替子顶罪,不惜让自己烧得遍体鳞伤也不愿意让儿子接受惩罚。我们钦佩他的勇气,更敬佩他勇气背后那份伟大的父爱。的确,他用生命唤醒了沉睡懵懂的儿子,教会儿子做人的道理。但是,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取儿子的一次反省,代价未免太高了!在“龙背墙”的故事中,小龙王在最后一刻幡然醒悟而悔恨愧疚,大家可能认为老龙王死有所值。然而,不是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纵然诸葛孔明一生鞠躬尽瘁,但阿斗刘禅自始至终也不明武侯之良苦用心,这种生命的代价又谈何死得其所?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育子古训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其真正蕴意?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等到子女犯下弥天大错才悔恨当初,觉得自己未尽教养之责,错不在子女而在自己,所以理所当然为子顶罪。这就是典型的只顾追究责任不求缘由,“养不教,父之过”是在告诉为人父母者,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应当重在教育子女,正确引导他们走向光明大道,而不是等大错已经酿成,才悔恨当初。对子女的爱不是努力去满足他们永远无法满足的愿望,也不是全力承担他们所犯下的所有过错,而是从小教育他们做人要敢于承担,要懂得满足。

《资治通鉴》中有这么一句话:爱而不教,终成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对子女的溺爱那不叫爱,而是食之以毒,让其早日走上断头台。这种溺爱,是人性中爱的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后,温柔就会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就会化做一个圈套,让子女在黑暗的深渊越陷越深。溺爱成恶果,此等故事古今皆有。早在春秋时期,郑武公夫人武姜因生育时难产而痛恶长子寤生,而对次子共叔段疼爱有加,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对次子共叔段也是有求必应、百般满足,最终导致共叔段性格顽劣,肆无忌惮,弑兄未成而被诛杀。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发生在中国古代,一个从小被溺爱娇惯的少年,终因犯下弥天大错欲行刑法场,临刑前少年要求再喝一口母奶。当母亲解开衣襟喂他时,少年一口把母亲乳头咬下,眼神中全是仇恨,恨母亲对自己过分溺爱,将自己最终送上了断头台。这种人间悲剧的案例不仅仅在古代时有发生,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屡见不鲜。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台的亲情栏目,讲述一个台湾高中男生恋上自己的女老师,并最终和年长自己十几岁的女老师走到一起,但这种不被看好的恋情遭到了少年母亲的极力反对。在节目现场,少年与母亲大打出手,不顾养育之恩,不顾母子情怀。这让节目现场所有观众在震惊之余陷入反思。而后,少年的一段话让观众瞬间顿悟。银屏中,少年对着母亲怒吼:“这么多年,你们除了给我钱,满足我在物质上的需求之外,还给过我什么?没有关爱,没有陪伴,没有任何亲情,你就根本没资格管我”。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当今这种金钱教育的欠缺与弊端,也让那些过分溺爱子女、只管满足物欲、不求精神文明教育的父母认真思考。

古人亦云:“慈母多败儿”。过分给予子女物质享受只会让他们更难以满足。父母越是溺爱孩子,孩子就越是不尊重父母。家庭的环境越是民主,孩子也越趋向于独裁。父母表现出来的权威越少,孩子就越难于控制。时下吸引世人眼球的李天一事件,正是由于父母的万般溺爱让其养成桀骜不驯的性格,屡次触犯法律而导致身陷囫囵,用青春的代价换得人生的悔悟。报载,一位留学日本的中国大学生,因生活费数额达不到自已的要求而把尖刀刺向养育自己二十三年之久的母亲,这种典型的金钱教育让我们看到的是血淋淋的悲剧,着实让人痛心疾首!最近由于溺爱导致家庭悲剧的一个案例,是发生在美国凤凰城的一个坠机事件。美国服务集团创始人、亿万富翁托马斯老来得女,对其宠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2010年2月14日,在从美国亚利桑那州返回凤凰城的飞机中,托马斯五岁的女儿悉尼执意要坐在副驾驶室,拗不过任性的女儿,托马斯最终同意让其坐在副驾驶座上。飞行过程中,调皮捣蛋的悉尼在副驾驶座上乱踢乱碰,托马斯只是让其不要捣蛋,并没有强行制止或者将其换到后座,直到最终悉尼踢坏飞机操作系统导致机毁人亡,酿成人间惨剧。由此可见,过分溺爱会毁尽人生。

让我们重新回到龙背墙的故事吧。人们在敬仰老龙王父爱伟大的同时,也应该深思:对子女的爱应当有张有弛,正当合理,这样才能不会让悲剧重演,才不会让龙背墙的故事延续。

艺术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它与科学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外行的眼光有时其实比专家更准确。11月11日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彭锋教授作客国科大,在玉泉校区阶一3为同学们作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报告,从一个“外行”的角度阐述了对艺术和科学的见解。

彭教授指出,科学重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和探究,而艺术则更重于人的主观创造和感觉。科学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任何科学理论要符合客观事实的检验;二是科学不考虑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者的信仰、情感和想象。艺术则具有倾向于表达感情世界、不忽视人的第二性质即感官性、保持感觉世界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等特征。科学理论知识回答的是“为何”的问题,而艺术则回答了“如何”的问题。

关于艺术的发展史,彭教授认为可以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在艺术的前现代时期,人们不能把所能和所指分别开来,并认为所能比所指重要,把符号和符号代表的东西混为一谈,常把把符号当做当代表的东西,比如当人们恨某一个人时,就会用针扎一个小玩偶人,以发泄情绪,这其实就是把符号当做它代表的事物的一种范例。现代艺术则把所能和所指分开,比如,一个人的照片和他本人,现代艺术就认为看到照片和看到本人是两码事。在艺术的后现代时期,则和前现代相反,认为所指比所能重要,认为看到艺术的符号比看到艺术的实物重要。

那么,在现实的创作中科学家和艺术家有何区别呢?彭教授告诉同学们:不论科学还是艺术,都有其特定的“范畴”,科学家是根据作品创作“范畴”,目的在于解释世界;而艺术家则是根据已有的“范畴”创作作品,目的在于创作符合“范畴”的作品。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又可分两种情况,一般艺术家只是根据“范畴”创作作品,而天才艺术家不但创作作品,而且创作艺术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审美经验是最基本的经验,它为新观点和新“范畴”的诞生提供基础,审美经验中培养的“敏感”是科学和艺术创造的源泉。

终将有一天,我会去远行,到达那个梦中的清静之地。山清水秀,看那满枝花蕾,含苞待放;满池鱼虾,欢跃嬉闹。远离尘世的喧嚣,体验自然的奥妙。将我落满尘埃的心放在天然的温泉中浸泡。雨水可以冲掉山上的污秽,雨过青山青又青。人心是否也会被雨水洗净?

终将有一天,我会去远行,踏上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触金黄落叶,看萋萋芳草,走向无边的寂静,寻找永恒的美丽。静中景,景中静,何时才能到达自然的怀抱,毫无牵挂,拂去烦恼?如果真的有那么这一天,我能到达吗?也许我会去远行,却永远到不了那个梦中清静之地。天地悠悠,哪里有自由?人海茫茫,逍遥何处寻。

留一条路给自己去梦想、去追寻。累了给自己一个梦,去那条路上休息疗伤。留一条路等某天去郑重跟她打声招呼,可惜的是再见面也只为那句无奈的再见。对自己说声保重,路遥无期,何时再见。魂归梦里之时,那条路将是我的永恒之地。给自己留一条路,一条无人问津、寂静无边的路,去抚慰受伤的心灵,活出本质的自我,乐自己的乐,苦自己的苦。

以天为盖,以地为席,活出自己。逍遥自在,乘大鹏去梦中陪庄周与蝴蝶嬉游,梦中度一生,永不醒来。做一个人中仙,仙中人,来去无踪影。心无事,天满晴!

 

近日,一段名为《青岛火车站南候车厅的唯美声音》的视频红遍网络,短短几天内点击量就突破了几十万,迅速占据了某视频网站的头条。视频中,几十个衣着各异的年轻人在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热情澎湃的指挥下放声歌唱。一曲《天路》高亢悠扬,被演唱者们纯净嘹亮的声音演绎得动人心魄。画面上还能看到许许多多人举着各种摄影设备围观拍摄,整个场面热闹、新奇、极富感染力。

事情要追溯到5月26日下午,原定16:03由青岛发往北京的G196列车晚点,具体发车时间未定。消息传来,候车的人们不免生出几分不满和焦躁。就在此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马石庄教授一声号召,同样在此候车的中国科学院博士合唱团(简称博合团)团员迅速集合站队,在毫无预先准备的情况下为大家献上了一场即兴演出,引来围观人群的阵阵喝彩和掌声。

视频被网友上传到网上之后,“中国科学院博士合唱团”这个特殊的团体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视线,这些大多数时间里都在实验室过着低调生活的“研究僧”“博士僧”们,也许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火”上一把。

网友热议:“谁还再敢说博士是书呆子”

在互联网上搜索“博士合唱团”、“青岛火车站”等关键字,会看到很多网友的热议。

有些人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展示出的“另一面”感到惊喜:

“这帮中科院的人,可真是样样全能啊!”

“这架势、这阵容、这中科院,太牛了!”

“谁还再敢说博士是书呆子?这分明是名士风流!”

“这样的博士才有爱心啊!”

“这个指挥我认识,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马石庄,他总是充满激情、充满正能量,总能带给人惊喜!”

有些评论极富感情,读来让人感动:

“这是一群真正在改变着世界的人。”

“看了不知怎么有点热血沸腾的感觉,就是要这样放歌青春,展现自我!”

“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无论科学院还是大学都是要为人类的幸福做贡献。这种贡献也很好,让人快乐,为社会增添了幸福感。”

还有的是已经离开博士合唱团的老团员,看到师弟师妹们的表现,感慨万分:“想起当年和博士合唱团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唱歌,在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像下、在西宁的青海湖边草甸上、在乌鲁木齐的天文台工作站……那是多么欢乐的自由的歌唱!”

同学评论:时间、地点、人物都是亮点

“大家都来关注这件事情,可能有这样一个原因——博士合唱团的此行演出无论是演员水平,还是演出地点,都非常合乎时宜。”中科院动物所的研一学生小曲说:“青岛火车站建筑古朴、环境优雅,与合唱团的气质风貌相呼应,自然容易吸引大家的视线。从视频中我也能感到合唱团确实具备一定的演唱功底,歌唱得的确好听。这样又‘养眼’又‘养耳’,怎么会不红呢?”

同在国科大就读的小田则说:“时间、地点、人物都是亮点:五月是青年月,正是年轻人展现风采的大好时机。在火车站唱歌,既有新意,又容易营造出氛围来。最重要的是,对很多人而言中科院很神秘,博士很神秘。现在表现大学生生活的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很多,但是更高学历的人群究竟什么样呢?大家都很好奇。”

“舍友一点开这个视频,我们全宿舍都跑到电脑前围观了。因为有我们班的同学呗!平时都没什么机会听他们开口唱歌,没想到在网上大饱耳福了,觉得既新鲜又亲切。”在视频里寻找自己熟悉的朋友,这么一个简单却有爱的理由,让国科大学子们成了这段视频的“狂热粉丝”。

不少学生表示,他们非常赞同高学历人群多多展示这种充满活力的新形象。国科大研一学生刘洋说道:“其实,在火车站唱歌不稀奇,荷兰、美国等地方的火车站不是一直有这样的‘快闪族’吗?只不过咱们中国人,尤其是搞科研的人,普遍比较保守。说实话,我觉得中国的科研人员早就该展现一下自己的精神风貌啦。就是要有这样的创新精神和蓬勃朝气,科研才能做得更好!”

合唱团:用歌声给大家带来快乐

博士合唱团的团员们,都是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师兄师姐。平日里,他们和所有国科大学子一样,为课程和实验而忙碌,却不料一夜之间变身“网络红人”。这倒是让合唱团的团员没有想到。

参与了这次演唱的团员小汪说:“刚听马校长说要我们在火车站唱歌,我们都看着他发愣,心想这是开玩笑吧,这么多人在这儿怎么能唱歌呢?不过转念一想,我们合唱团的风格不就是走到哪就唱到哪吗?”

“我们一开始在主候车厅唱,后来担心造成阻塞,打扰大家,又转到人比较少的南大厅接着唱。有些听众就一路跟过来,继续听我们唱歌。有的人还加入其中,跟我们一起唱。这样的互动是以前登台演出所感受不到的。”合唱团小袁说道:“视频在网上红起来以后,我看到这么一条微博:‘在火车站候车时,听到他们合唱的《思念》,突然感到很温暖,觉得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回家的脚步。’还有其他一些这样的评论。看到这些我真觉得自己加入合唱团很值得、很自豪。”

团员张震南说:“我们合唱团的定位是做中科院的一支乌兰牧骑,用歌声给大家带来快乐。”而网上得到的热烈反馈,也让团员们感到合唱团的宗旨得到了实现。

博合团为什么火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博士合唱团之所以能火起来,是因为他们的惊艳表现颠覆了人们对中科院、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刻板印象。“平时,一提起博士生,很多人的想象都是戴个厚厚的眼镜,夹本厚厚的书,埋头看文献、做实验……而不知道他们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广泛的兴趣。博士合唱团虽不是专业合唱团,但是水准很高。一群高学历的人不仅不沉闷无趣,反而热情洋溢,在嘈杂的火车站给大家带来音乐的享受,这样的反差当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心理研究所的黄绍夏如是说。

有媒体评价道:“这次青岛火车站即兴表演受到网络的热议,依我看有几个因素。一是《天路》耳熟能详;二是领唱声音的穿透力强;三是博士唱歌出乎意料;四是车站聚集的是大众百姓。最关键的是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听到太多悲伤,看到太多凄凉,不悲伤不凄凉没有关注度。但是,人民需要激情,时代需要振奋,中国需要正能量!”

博士合唱团火了,这是不是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我们的科研人员需要向大众展示自己更真实的面貌、更丰富的内涵,让更多的人不仅来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研究,也来感受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情怀。科研从不远离生活,科院人在探索真理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美好,传递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