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长 白春礼: 

当前,世界已进入创新空前活跃、合作成为趋势的大科学时代。依托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将科研原始创新、高水平队伍凝聚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协同发展,不断突破世界科技前沿、培养汇聚高端人才,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特色与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2020”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遵循“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深入探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新模式,促进科技和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履行“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战略使命,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反映

今年7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突出强调,“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刘延东国务委员也多次指示,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宽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领域,积极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工作,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历来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离开系统的科研创新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一旦缺少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也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发达国家最早成立的一批国立科研机构,如十七世纪成立的巴黎皇家科学院和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即基本兼有科研和教育功能。1810年成立的德国洪堡大学更加强调科研与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催生了一批一流的早期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在大学里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机构。随着历史的进程,大学与科研机构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已形成各自特色,科研和人才培养成为双方同时具有、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使命。大学从人才培养出发整合科学研究功能,科研机构则从科学研究出发整合人才培养功能,不仅体现了科研、教育本质的开放性及资源的共享性,而且有助于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

努力构建共促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这为我国各创新单元推进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相关机构与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包括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不同的创新系统,有着不同的体制机制和特色优势,呈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的科研人员队伍,而高校则具有良好的育人传统和学科门类齐全等优势。近年来,科研院所与高校在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中科院研究所与大学共同创办“英才班”、举办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等。但是,这些探索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整体合力,无法产生比较强大的示范效应。特别是不同创新系统间存在的体制性壁垒尚需进一步打破。

全面落实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新要求,迫切需要紧紧围绕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共同目标,深化科教结合,促进各创新系统之间密切合作,打破体制壁垒、文化隔阂,探索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我国有限的科教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夯实基础,积极探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新路子

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科院的优良传统,也是国家赋予中科院的光荣使命。从1951年新中国招收首批研究生至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相关研究所已为国家累计培养了10万名研究生,中国科大也培养了2.59万名研究生。为了进一步发挥中科院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综合优势、支持中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于今年6月底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进一步理顺了办学的政策条件。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要弘扬优良传统、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在深化院内外科教结合、促进协同育人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要努力健全“研究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架构,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支持思想库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三者有机融合、共生发展。近年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四个研究所与国科大共建了“四所一系”的研究生培养平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大联合组建了“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

要联合教育部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等10个具体项目,协调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21所“211”高校和中科院31个研究所落实好有关工作、发挥好示范作用,努力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组建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组织管理模式、人才联合培养、资源共建共享、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的“物理学前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联合中心”,加强物理学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要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培养优秀人才放在更重要、更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开放中科院系统的优质育人资源,积极推进与其他院校的务实合作,努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带动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新提升。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2-09-06 16版)

 

9月6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在北京举行首届开学典礼。9个直属学院的院长全部聘请中科院院士担任,新任院长们首次与同学见面。

国科大首任校长白春礼在开学典礼上致辞说,科教融合是中国科学院建设“研究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发展架构的重要体现,坚持“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是国科大的发展之基和优势所在。

据悉,更名后的国科大,其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及学位授予权等基本属性不变,现有的法人地位、行政隶属关系、人员编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变。目前,国科大在学全日制研究生3.86万名,其中博士生占49%。

(原载于《解放日报》 2012-09-07 06版)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今日(9月6日)迎来了更名后的首届开学典礼。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出任首任校长,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出任该校管理学院院长。

  白春礼向13389名新同学表示欢迎和祝贺。他表示,国科大在过去30余年发展的基础上,将继承中科院的辉煌与光荣,高扬“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旗帜,不断前进。国科大将继续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校训,远离浮躁与虚名,注重内涵发展与精神塑造。

  作为学校更名后的首任校长,白春礼对学生提出三点希望:第一,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满怀激情,立下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坚定志向;第二,希望同学们勤于思考善于学习,要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懈追求真知真理;第三,希望同学们修身养德学会做人,在注重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品德和修养的砥砺。

  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目前,该校在学全日制研究生达3.86万名,其中博士生占49%。依托于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7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迄今已经培养出了9.97万名毕业研究生,其中博士4.71万名。

“当年,周光召老院长就在这个校园里,对同学们说过一句话:‘我希望,你们当中能够有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诺贝尔奖!’快30年了,周院长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今天,我把承载着中国科技界几十年夙愿的这句话,送给你们!”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在北京玉泉路校区迎来了更名后的首届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院长、国科大校长白春礼在致辞中向13389名新生如此表示。

国科大由原来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而来。白春礼指出,从60多年前发展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到10多年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科院都是探索者和先行者。国科大在过去30余年发展的基础上,将继承中科院的辉煌与光荣,高扬“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旗帜,不断前进。科教融合,是国科大的发展之基和优势所在。育人为本,是国科大的理念核心和责任所在。协同创新,是国科大的鲜明性格和特色所在。服务国家,是国科大的神圣使命和价值所在。

白春礼进一步表示,国科大将继续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远离浮躁与虚名,注重内涵发展与精神塑造,以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职责和使命。

作为学校更名后的首任校长,也作为老师和学长,白春礼对新生们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立下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坚定志向,永远保持昂扬的激情,担当社会责任,铸就美好人生;第二,希望同学们勤于思考,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不但要学会传播知识更要学会创造知识;第三,希望同学们在注重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品德和修养的砥砺,踊跃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人格健全、积极向上、胸怀博大、勇于担当。

开学典礼上,白春礼还向获得2011~2012学年“三好学生标兵”、“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的15名学生代表颁发了奖章。

席南华、高鸿钧、万立骏、朱日祥、傅伯杰、康乐、李国杰、吴一戎、李树深等9位院士出任国科大各学院院长。开学典礼上,新任院长们与新生一 一见面。

中科院副秘书长、国科大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邓勇主持典礼。教师代表胡文平、“三好学生标兵”代表李娜、新生代表陆达伟、留学生代表Christensen分别在典礼上发言。

据悉,国科大在学全日制研究生达3.86万名,其中博士生占49%。依托于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7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2-09-07 A1 要闻)

 

尊敬的李克强副总理:

您好!

我们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十三届支教队的八名队员,刚刚结束了在宁夏海原县为期一年艰苦而光荣的支教生活,平安返回校园,受到了学校老师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回想起去年出征时与您在科大校园的不期而遇。去年的今天,您冒着高温酷暑,来中国科大视察科技创新情况,并看望师生。在郭沫若广场校风纪念碑前,恰逢我们举办支教队出征仪式,得知我们即将前往西部支教,您走到我们中间,亲切地与我们握手交谈。您对我们选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和勇气给予高度肯定;您勉励我们学有所成、业有所精、踏实工作、勇于实践,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闪光;您还在《梅与牛——中国科大文化传统》的扉页上亲笔为我们题写了“志愿服务,报效社会”八个大字壮行。

一年来,我们时刻不忘您的教诲和嘱托,从点滴做起,从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支教的各项工作中去,在服务地全力以赴,做好教育教学、助学助困、成长导航、科技传播、捐赠帮扶等方面工作。

我们立足本职,认真做好教学工作。通过课堂内外与同学们的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努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成绩。

我们翻山越岭,利用节假日时间,或徒步、或骑行、或乘车,走遍了海原的每一个乡镇,对家境贫寒、无力求学的同学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同学们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送到那些贫寒学子手中。

我们延续传统,认真做好学生的成长导航工作。通过组建“青春心语屋”,关注同学们青春期的成长问题;通过组建“环保兴趣小组”,培养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法制意识。

我们发挥优势,对接中国科大的科教资源,在海原二中筹建了科技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科普实验活动,为学生们自主学习科技知识,开展科普实验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们因地制宜,结合服务地的具体实际,联系社会各界资源,捐赠净水设备、眼镜、图书、饭盒、体育器材等,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条件。

今天,我们已经回到了大学校园,每当想起孩子们稚嫩的小脸上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双眼中对知识和大山外世界的渴望,我们的内心仍被强烈地震撼着。“一年海原行,一生海原情。”这一年的支教经历,我们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成长和感动,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考,这些都将激励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为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就在我们给您写信汇报一年来的成长与收获的时候,来自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地空学院、信息学院和管理学院的第十四届支教队八名队员正在紧张地收拾行囊,即将踏上“爱心接力、薪火相传”的西部支教之路。

我们坚信,未来,在一届又一届支教志愿者的坚守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怀揣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西部的洪流中,为西部更加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愿意继续做这洪流中的一缕绢绢细流!

衷心感谢您给予我们的教诲与勉励!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此致!

敬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十三届支教队

                       

 成员:吴茂乾 周文乐 黄湘林 尹碧波

                          

马成福 陆潇榕 钱 晨 罗向平

                             

二〇一二年七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