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现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昨日在蓝朗集团承办的北京“2012 京津地区商学院院长论坛”上表示,振兴中华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育,2030年前仅仅是GDP赶上美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有在我们全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水平能够赶上了美国的平均水平才是真正的赶上美国。

成思危说,自从孙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口号以来近100年了,这100多年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确实是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不少的进步,但是离振兴中华的目标我们还差的很远,靠什么?有的人说靠经济,有的人说靠经济,我说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育。

前一段有一些国际组织,包括我们国内有一些学者,也在说包括我们2025年,或者2030年就能赶上美国,我说这个GDP赶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我们人均比人家要低得多,就算人均GDP赶上,也不能说明我们真正赶上,只有在我们全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水平能够赶上了他们的平均水平,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的比例能够跟我们的人口相适应,这样我们才算真正的赶上。

成思危认为中华振兴还任重道远,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就对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教育的目的就是两个:一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水平;第二个就是培养有创新性的人才。经济只能管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管我们的明天,但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所以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我们的未来。

成思危认为管理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四维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它专业的深度,又有它学科的广度,又有它哲学的高度,还要有远大的眼光

本次论坛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5所著名院校的商学院院长参加。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先生发起并成立的“京津地区商学院院长联席会”也在期间正式启动。

“既要读好学习科研的‘有字之书’,更要读好社会实践的‘无字之书’。”7月9日,来自中科院相关院所的4953名博士、4305硕士毕业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毕业典礼上对他们提出期望:不少毕业生常年是“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的周而复始,缺乏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深入了解,还需要加强社会基层的实践锻炼。

在这近万名毕业生中,大多数学生还将继续从事科技工作。白春礼专门对他们提出了几点希望:科技创新中的建树,历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淡泊名利、耐得寂寞、抵住诱惑,需要坚忍不拔、不畏失败、不言放弃;他还以居里夫人、法拉第等大师为例鼓励毕业生们,要有勇气提出质疑,想常人之不敢想,为常人之不敢为。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2012年07月12日 03 版)

 
本报北京7月9日讯(记者肖洁)“每逢此时,我总有一种家长送儿女出门远行的感觉。”今天上午,在京举行的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身着金红两色的院长袍,动情地对台下近700名中科院毕业生如是说。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兰州、烟台、贵阳、青岛、上海、长春、苏州和新疆等地,代表中科院2012年度毕业的4953名博士和4305名硕士。
 
10多年来,每逢毕业典礼,作为院长,也作为研究生们的学长、师长和朋友,白春礼都要来与他们分享收获的喜悦、展望美好的前景。他希望毕业生们无论走向哪里,都始终胸怀远大志向,永葆进取之心,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把个人奋斗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民奋斗紧密相连。
 
白春礼叮嘱毕业生们,既要读好学习科研的“有字之书”,更要读好社会实践的“无字之书”,不受浮躁之气所惑,不被名利之心所困,虚心向人民学习,在实践中不断进取,在社会大舞台上经受历练,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白春礼还特别向继续从事科研的毕业生们强调,要淡泊名利、坚韧不拔、不畏失败、不言放弃,更要敢于提出质疑,想常人之不敢想,为常人之不敢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导师代表、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洪友士则赠言新科硕士和博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鼓励他们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和母校的嘱托,走向社会,勇敢面对新挑战。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岳华代表毕业学生发言。她向导师和母校表示感谢,并表示将怀着十足的信心和勇气,承担起国家、社会和家庭给予的责任,继续拼搏奋斗。
 
出席毕业典礼的还有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中科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岳良等领导和导师代表。
 
中科院研究生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建校30余年来培养了近10万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在读生3.8万余名,其中博士生约占50%。
 
《中国科学报》 (2012-07-10 A1 要闻)

 

冬日的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

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2万多人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把目光聚集在会场上那鲜花簇拥的演讲台。

“下一位演讲者是九三学社的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杨佳教授。” 主持会议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高声宣布。

在万众注目下,杨佳在姐姐的引领下走上讲台,一身白色裙装在淡雅中透出刚毅和从容。她为什么要由姐姐牵引着走上讲台?人们的心中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

她的演讲一开始就让人心潮难平:“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前超越别人,29岁后超越自我。”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杨佳质朴而深情的演讲被掌声一次次打断。她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她对生活火热的激情燃烧着台上台下。

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同志,无党派人士代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听众,流下了热泪……

黑暗中那道亮丽风景

29岁时,杨佳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名讲师。

在面对硕士生、博士生的讲台上,她1米72高挑的身材,白晳、清丽的面容上,那双眼睛清澈而智慧,再加上讲课时优美的教态、脆丽的音调、流畅的板书,浑然成了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为她而绽放。

然而,就在那年冬天,在北京一个寒冷的早晨,她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那双因视神经病变、久治无效的眼睛彻底失明了!

失明!可怕的中途失明,距今已整整20年了。

面对突袭而来的黑暗,风华正茂的杨佳,有多少事业要继续、有多么漫长的道路要走啊!

杨佳生活的路是从故乡长沙开始的,岳麓山是定格在窗前的风景。

她就读的湖南师大附中,是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杨佳是这所中学那届实验班的学习委员和外语课代表,并在长沙市中学生数学、外语竞赛中名列前茅。

老师发现了这个学生的优异潜质,在她念高一下学期时就动员她不上高二直接报考大学。于是,15岁的杨佳成为郑州大学英语系的学生。

郑州大学同样十分看重这位年龄最小、成绩最佳的学生,让她提前半年毕业留校任教,教二年级。那年杨佳19岁,相当一部分学生年龄已超过这个小老师了。

工作三年,22岁的杨佳再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杨佳研究生毕业再留校任教,于是她脚步轻盈地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室里。

但是,29岁的她,却陷入永远黑暗的世界。

这本来是她在世界上最熟悉的一方空间,却整天四处碰壁,一迈步踢倒了暖壶,一抬手碰倒了茶杯,多少次半开的门碰破了头,桌椅板凳撞伤了腿。多少次习惯性地拉开窗帘,期盼着一缕曙色、一抹夕照,哪怕是一点点星光!

光亮不但没来,黑暗却更深了。杨佳的婚姻也遭到了变故。做一个残疾人多难啊,做一个残疾女人更难上加难,而失明又是残中之残啊!深陷黑暗的杨佳路在何方?

挺起来,迈开步!

像孩子一样,她在父母的帮助下学穿衣、吃饭、走路。用吸管喝饮料,用盲杖探路。不能看书就听书,不能写字就学盲文。盲校不收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就单独拜师,从ABC摸起。

阅读关过后,她要重返讲台。

从家到学院要坐公交、挤地铁,横穿北京。当时她家住十楼,而电梯的开动时间是早6点半到晚12点。为了赶上早8点的第一节课她必须6点之前离开家,也就是说她每天早晨都要在狭窄的楼道里从十楼走到一楼。对于一个盲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后来家搬到没有电梯的六楼,一上一下又是100多级台阶。多亏妈妈那双手啊,那双把杨佳从幼年拉到童年、又从童年拉到少年的手,而今又拉起而立之年的杨佳,上下于楼道之间,奔波在人群内外,保证女儿在上课铃声响起前走进教室。

爸爸退休之后,退而不休,尽管腿有伤病,仍然从妈妈手中接过女儿的手,这三双手20年链接出了浓浓亲情。

为了站稳讲台,为了准确无误的板书,趁教室无课无人,杨佳让妈妈领着自己一步步丈量从门到讲台的距离,讲台到黑板两边的距离;多媒体教学的触摸屏上,杨佳请爸爸帮着贴上一块块作记号的胶布,提示她准确无误地操作;为了提问时不张冠李戴,她必须把每位同学的声音存进记忆……几周课下来,学生们居然没有察觉他们的老师再也看不见自己的学生了。

又是一个平静的早晨,杨佳像每天一样走进教室,同学们全体起立,一道道目光透过睫毛下的蒙眬,目送着老师走上讲台,班长走上前去把一束鲜花轻轻送到老师手里。

突然飘来的芳香,让杨佳明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发生在老师身上的一切。她把鲜花抱在怀里,声音很轻:“谢谢同学们,谢谢!”

“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同学们异口同声。

声音落下,教室里变得很静,仿佛能听到眼泪夺眶而出的声响,清晰而激越……

大洋彼岸的掌声

新世纪到来的时候,研究生院提出了创建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学院的目标。为了适应学院的发展需要,杨佳决心继续深造,再读书,而且去世界最好的大学,去学最新的专业!

2000年,已失明八年的杨佳报考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准备攻读公共管理硕士。

杨佳从容不迫,凭借熟练的英语、敏捷的才思和丰厚的知识贮备,对答如流,完美发挥。当考官听完杨佳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满意地笑了,笑得像北京的春天。

在肯尼迪学院最后审定录取名单时,庞大而严格的录取委员会,要重点听取面试考官对杨佳情况的汇报,因为这个考生太特殊了!

面试考官认为全面介绍毫无必要,她语气坚定得不容置疑:“这位中国考生优秀得让哈佛除了录取别无选择!”

5月,杨佳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北美洲7月的阳光拥抱了这位风尘仆仆的东方学子。

肯尼迪学院二楼的教室里,杨佳总是坐在前排靠窗的位置。

哈佛大学这座培养出八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府,授课从不照本宣科,学生全凭笔记。杨佳用学校专为她提供的特殊键盘不停地打字。一堂课下来,她的笔记已是一篇完整的讲义。她每天学习到凌晨,不仅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还多学了三门课程。

领导艺术是肯尼迪学院的权威课程,讲的多是美国总统的领导艺术。这让杨佳心里暗暗不平,卓越的领导人西方有中国也有!于是,杨佳开始撰写自己的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

导师为杨佳的论文破例打了哈佛最高分“A+”。

毕业典礼是学校的节日。院长约瑟夫·奈亲自为杨佳颁发毕业证书。全场的目光聚焦过来,院长的声音洪亮又充满磁性:“祝贺你,中国的,哈佛的杨佳,我们的杨佳!”

哈佛归来,中科院研究生院支持杨佳开设《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等新课,并把她所授课程评为“优秀课程”,又把她从优秀教师再评为杰出贡献教师,并授予她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在任奥运会专家顾问期间,她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制定了“NP3S”专业服务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她还担任《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一位盲人女性。

2008年杨佳第一次参加两会,就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邀请,用英语直播为期两周的“杨佳日记”,把自己两会间的独特感受传播到全世界。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再次主持“杨佳日记”专栏,有声有色地推介奥运、介绍北京。

向世界证明

2008年10月下旬,杨佳随全国政协视察团去上海视察,一份急电中断了她的行程,要她立刻赶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是监督、审察《残疾人权利公约》执行情况的机构。按照公约规定,委员会要由12名专家组成。目前已有23名候选人,要由当时的41个缔约国投票选出,竞争相当激烈。

11月3日投票开始。联合国总部功能齐全的会议厅里座无虚席,副秘书长亲临会场。41个缔约国都派出高级代表,23个候选人所在国更是派出大使和大使级的官员。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刘振民坐在杨佳前面,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刚刚接任安理会轮值主席的张业遂大使也专门赶来。

大会第一项议程是23个候选人所在国分别介绍自己选派的候选人。刘振民代表中国政府介绍杨佳:“联合国早在2000年开始研究制定保障残疾人权利的文件时,杨佳就已参与其中,她是这一公约诞生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投票结果,杨佳在第一轮就高票胜出!

坐在前排的张业遂大使抑制不住激动,握住杨佳的手:“祝贺你,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

2009年2月,委员会首次会议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召开。主要议程是选举产生主席团。

杨佳发现候选人中唯独没有亚洲的代表,这无疑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歧视,对未来的履约也极为不利。 

在听到几位委员自荐的发言后,杨佳举牌要求发言:“我们委员会是全球残疾人维权的监督机构,当今世界哪个洲残疾人最多?亚洲!哪个国家残疾人最多?中国!因此,这里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区域,这里工作优劣决定着我们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全球工作的成败……”

杨佳的一席发言引起强烈共鸣,作为亚洲代表,她被提名为候选人,并当选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在2010年选举时又获连任,成为4名官员中唯一的连任者。

北京,杨佳的家里。

新闻联播正播送青海玉树地震消息,又一批健全人在一瞬间进入残疾人的行列,杨佳心急如焚。

在她的请求下,两天后,全世界看到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为中国青海玉树地震发表的近千字的深情而感人的声明:“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与蒙受地震灾害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谨此向灾区表达深切的同情与关切,委员会感谢中国政府在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所作的种种努力……”

沉甸甸的殊荣

2011年是杨佳相当繁忙的一年。

她两度赴美,三赴日内瓦,还去了一次韩国。

3月10日,杨佳收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贺信,祝贺她获得该院校友成就奖的提名。

校友成就奖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1997年设立的,“旨在表彰在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成就、创新及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的杰出校友”。目前包括杨佳在内的120名校友被提名候选,他们个个都是遍布全球的精英,被提名就是一种荣耀!

在过去的14年间,仅有18人获得此项奖励,而且宁缺毋滥,14年中有4年空缺。在获奖的18人中15位是美国人,他们有副国务卿、美联储主席、州长等,多为政府高官。中国大陆尚无一人获得此奖。

由院领导、教师、毕业校友和在校同学组成评委会经过层层选拔、多轮淘汰,杨佳在120名获得提名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校友成就奖2011年度唯一的得主,同时也成为中国大陆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成为全世界获此奖励的第十九人。

5月14日上午,颁奖仪式在肯尼迪学院著名的肯尼迪报告厅举行。杨佳深深地吸一口从查尔斯河岸飘来的久违的花香,走进这阔别十年的大厅。

这十年,她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讲台走上了联合国的讲台。

这十年,她从中国走向世界,路漫漫困难重重。

这十年,每一天都是对黑暗的一次果敢的穿越,每一步都是在既无光亮也无尽头的隧道里一往无前的跋涉。

评委会的评语是:“作为一位杰出的残障女性代表,杨佳长期从事保障残疾人人权和利益的工作,不只是在中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29岁失明后,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她是中国政协委员,并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担任领导职务,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为推动北京300多个残疾人家园的发展,为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搭建全球残疾人服务性网络平台均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手捧奖状的杨佳有些激动,在掌声稍微平静时即兴感言:“亲爱的老师、校友们,亲爱的哈佛肯尼迪学院,时光过得好快,记得十年前,我就是坐在这里参加新生入学第一天的培训,一位老师对我们说,学校对你们充满信心,甚至超越了你们对自己的信心!这话让我温馨至今。”

掌声打断了杨佳的话,她平静一下自己:“请让我借用惠特曼著名的诗篇《大路之歌》来同大家一起分享我此刻的感受:

我轻松愉快地走上大路,

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

为了加强北京分院院地合作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相互学习交流, 6月25-26日,北京分院组织召开了 2012年院地合作工作培训会。来自北京分院系统的33家研究所近60名院地合作一线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北京分院副院长李静出席并讲话。

会上,李静作了《北京创新与转化集群建设规划及重点任务实施方案》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北京集群建设的目标、任务、理念和实施方案,并就拟启动的“芯动力驱动极”和“生物制造创新极”两个重点任务进行了讲解。北京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王维佐介绍了北京分院院地合作工作的整体布局和近几年取得的成果,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了阐述,希望各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结合北京分院重点工作,形成有效配合。研究生院曾明彬博士作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的报告,从理论角度对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进行了介绍,梳理了中科院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模式。联想之星投资副总裁梁青作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方式选择》的报告,从投资人的角度介绍了为什么要融资、什么时候融资和融资的两种方式以及一些经验体会。

与会人员表示此次培训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各单位之间的横向交流,团结并凝聚了院地合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