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极地研究,我国地球科学研究基本都在国土范围内打转,‘走出去’不够。”在6月12日举行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会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29场报告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说,地球是整体,地球科学研究也具有全球性、交叉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科研人员必须以全球视野审视本土和区域的地球科学问题,必须积极关注、自主提出和参与全球问题。
路甬祥指出,地球科学研究,无论是早期的大陆飘移和地球板块构造学说,还是当前人们关注的能源资源分布、气候变化、海洋研究和极地科考,这些都是全球问题。这决定了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开放交流合作。与其他国家一个项目做几十年相比,在参与地球科学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只是短期参与部分项目,缺乏长期持续不断的研究。
路甬祥提出,由于地球科学前沿基础研究大多具有公益性,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科学目标和实际需要,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公共平台,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支持,并在支持本土地球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支持我国科学家提出和自主参与的全球和区域合作项目。
北京晚报:5月28日下午,以“科技改变生活,艺术升华你我”为主题的首届中关村科技艺术节得到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
中科院博士合唱团的《天路》、《红旗飘飘》;中科院侨联艺术团的印度尼西亚《椰岛之歌》……5月28日下午,以“科技改变生活,艺术升华你我”为主题的首届中关村科技艺术节得到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许多科学家、院士、科研人员积极报名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展示科技工作者热爱生活、品味人生的精神风貌。接下来, “科技之光”研究生卡拉ok大赛、科学家谈艺术专题讲座、科学家艺术家书画笔会、以科技为主题的地区书画、摄影、手工制作、科普邮票展览,迎国庆等系列活动将陆续举办。
本报讯 (记者刘莉)福岛核事故后,很多人谈核色变。德国、瑞士公开表示将逐步放弃核能,日本也将对核能发展做部分调整。同时,随着美国对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关注,一些人认为“天然气时代”将至。在5月24日召开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第128场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天然气将成为一个绿色能源支柱,但不能只靠天然气替代煤炭和石油,欲实现更高比例的替代,必须加上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贡献。
杜祥琬把能源结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化石能源为主,即化石能源在能源中占90%以上;第二个阶段是能源多元结构阶段,此时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10%;第三个阶段是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即非化石能源占总能源90%以上。他预计我国可能在2015年进入第二阶段。
“人类无法弃核”,杜祥琬分析,坚定核能发展战略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发现和认识核能,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人类既然认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就不可能把它锁在抽屉里,关在笼子里,必然会努力去开发它、掌握它,使之成为人类的驯服工具。不驾驭核能才是真正的危险。”
其次,原理上核裂变能是可驾驭、可控制的,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可控性。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运行的核裂变反应堆,总装机3.7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电力的15%,30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累计已有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但是并不是必然的安全,一定要非常小心地做好它,防止事故”。
第三,对历史上出现的三里岛、切尔诺贝利、福岛核事故,都做了仔细的、全面的研究,对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给出的经验和教训,都有明确的结论。三次事故分别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不同角度提供了互相补充的丰富经验教训和启示,深化了人们对核安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