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韩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日前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证明,中国冶金工艺是本土起源,并非来自西南亚。这项考古科研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分析原子光谱学报》。此前,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始终认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冶金工艺源自西南亚。

利用中国目前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王昌燧教授课题组与半坡博物馆等中外专家合作开展的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系固态还原工艺制成,是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其年代略早于西亚或西南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

中科院研究生院昨天在北京举行该项成果新闻发布会时称,西方学者认为,冶金工艺源自西南亚有两个理由,一是冶金工艺为复杂技术,而复杂技术通常为单一起源,西南亚的冶金工艺明显早于中国。二是中国早期相当多的青铜制品主要出土于甘青地区,研究发现,在那些青铜制品中,确有西南亚的文化因素存在,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似乎捋清了冶金工艺从西南亚传至中国的具体路线。

“所有这些研究,似乎都忽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工制备的合金黄铜”。对“姜寨黄铜”的最新研究结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冶金起源“本土说”。王昌燧表示,中国冶金工艺本土起源的论证,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即两大文化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而不是单向传播。

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长期以来比较“固执”地认为:我国的冶金工艺,甚至华夏文明皆源自西亚地区。但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反驳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支持中国冶金起源的“本土说”,并以亮点论文(封面)的形式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JAAS(《分析原子光谱杂志》)上。

据介绍,西方学界认为中国冶金工艺源自西亚,理由有两点:一是由于冶金工艺为复杂技术,而复杂技术通常为单一起源。西南亚的冶金工艺明显早于我国,由此推论出我国冶金工艺源自西南亚。二是我国早期相当多的青铜制品主要出土于甘青地区,在当地的那些青铜制品中,确有西南亚文化因素的存在。

“然而,所有这些研究都忽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工制备合金黄铜。”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教授王昌燧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批黄铜来源于陕西省姜寨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700年到公元前4000年。

该系博士生凡小盼在王昌燧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黄铜冶炼模拟实验,并将模拟实验的样品和姜寨出土的黄铜片送到我国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面扫描对比分析。结果证明,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姜寨黄铜为固体还原工艺所获得。而姜寨黄铜比西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的年代还要略早。两者工艺相近,但冶炼产物明显不同。这一事实有力支持了中国冶金起源“本土说”。

专家认为,该成果提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视角,即两大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单向传播。其对中国冶金工艺发展过程也将提供有益启示。同时该研究也表明,同步辐射等大科学装置在科技考古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报》 (2012-05-14 A1 要闻)

本报北京5月11日电(记者齐芳)虽然中国先人们创造出了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但西方主流学术观点却一直认为,中国的冶金工艺源自西南亚。如今,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将推翻这一假说,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王昌燧教授说:“中国冶金工艺应是本土起源。”

王昌燧和他的团队应用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对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制备合金“姜寨黄铜”进行了无损伤分析。结果表明,姜寨黄铜与西南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虽然工艺相近,但冶炼产物完全不同;并且姜寨黄铜的冶炼年代还略早于西南亚的砷铜。因此,这一研究结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冶金起源“本土说”。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分析原子光谱学报(JAAS)”上。

“关于欧亚大陆冶金工艺的起源一直有两种观点:扩散说和多起源说,而扩散说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王昌燧介绍,扩散说的支持者认为,冶金工艺是复杂技术,而复杂技术通常为单一起源;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西南亚的冶金工艺明显早于我国,因此中国的冶金工艺应该源自西南亚。同时,我国早期相当多的青铜制品主要出土于甘青地区,并确有西南亚的文化因素存在,这让不少人更加倾向于“扩散说”。人们甚至绘出了一条传入的路径:自西向东经欧亚草原至蒙古北方,再自北向南经蒙古传至甘青地区,之后向东传至中原,向西传至新疆。

“我们发现,不少外国科学家们都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中国的考古资料,在这些研究中都忽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工制备合金——黄铜。”王昌燧说,姜寨黄铜是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4000年先民的作品,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我们应用模拟实验和对比研究,推断姜寨黄铜为固体还原法冶炼而成。这与西南亚砷铜的冶炼工艺相似,但姜寨黄铜的时间略早于砷铜,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冶金工艺与西南亚没有继承关系,应该是独立起源。”

王昌燧认为,这一成果向人们提供了研究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新视角——两大文化之间应是互相影响,而不是单向传播的。“相信在这一新视角的引导下,对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将出现一系列新的重要的认识和成果。”

 

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2-05/12/nw.D110000gmrb_20120512_3-04.htm

本报北京5月11日专电(驻京记者  柳田)中国科学院11日在京发表一项考古新发现:利用我国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证明了陕西西安姜寨出土的黄铜为固体还原工艺获得,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这一结论支持了中国冶金工艺起源的“本土说”。

据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王昌燧介绍,课题组将实验室模拟实验的样品和姜寨出土黄铜片在上海光源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面扫描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这些自姜寨遗址出土的公元前4700—前4000年的黄铜片和黄铜管状物,其冶炼工艺为固体还原法。王昌燧说,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金属的年代与西亚相近,而且冶炼金属为黄铜,不同于西亚的砷铜和红铜,这一结论说明我国冶金工艺是本土起源。

长期以来,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的冶金工艺源自西亚地区。这项研究认为,姜寨黄铜较之西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年代还略早一些,两者工艺相近,但冶炼产物明显不同。经过对比分析西亚地区冶金起源的早期阶段发现,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属直至发明铸造金属之前,都曾有一个采用热锻法或固体还原法冶炼金属的阶段。该项研究成果还揭示了在红铜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无论西亚还是中国,都存在一个混合矿直接冶炼合金的时期。据悉,该项研究成果近日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上。

上海光源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建设,是我国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据介绍,同步辐射等大科学装置在科技考古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将为考古学提供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最新发现与创新

本报讯(记者李大庆)中科院研究生院5月11日透露,该院的一项研究成果证明了中国冶金起源于本土。在关于此问题的几十年争论中,这一成果有力地支持了“本土说”。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在新近出版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分析原子光谱学报》上。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始终认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冶金工艺源自西南亚。其理由一是冶金工艺为复杂技术,复杂技术通常为单一起源,而西南亚的冶金工艺明显早于我国;二是我国早期相当多的青铜制品主要出土于甘青地区,在那些青铜制品中确有西南亚的文化因素存在。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似乎捋清了冶金工艺从西南亚传至中国的具体路线,即自西向东经欧亚草原至外蒙古北方,再自北向南经外蒙古、内蒙古传至甘青地区,之后向东传至中原,向西传至新疆。

“所有这些研究,似乎都忽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工制备的合金——黄铜。”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王昌燧说。王昌燧课题组利用我国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将实验室模拟实验的样品和陕西省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面扫描对比分析,证明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姜寨黄铜为固体还原工艺制成。考虑到姜寨黄铜较之西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其年代还略早一些,两者工艺相近,但冶炼产物明显不同。这一事实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冶金起源本土说。

此项研究还提示了在红铜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无论西亚还是中国,都存在一个混合矿直接冶炼合金的时期。王昌燧认为,我国冶金工艺本土起源的论证,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即两大文化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而不是单向传播。在这一新视角的引导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将有一系列新的重要的认识和成果。

 

(科技日报)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2-05/14/content_467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