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十二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科院系统一位博士研究生因论文数据造假被撤销学位,另有十四名研究生由于没有达到相关标准而被缓授学位。
 
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近日举行第二届第九次会议,一致同意撤销学位论文数据造假的博士研究生黄某某的博士学位,同时,对来自中科院系统一百零八个培养单位的五千六百零六名研究生的学位授予申请进行终审表决,批准授予五千五百九十二位研究生博士、硕士学位,十四名研究生因未达到相关标准而被缓授学位。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白春礼院士表示,该院今后将逐步形成一种制度,多方面采取措施,重点建设“品牌学位”:
 
一是鼓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塑造有利于品牌学位建设的文化氛围;二是鼓励条件成熟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和实施品牌学位规划,逐步把品牌学位理念落实为高质量的学位成果和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三是在中科院全院范围内实施品牌学位管理,把领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国内外大学的学位管理经验快速推广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四是开展品牌学位认证,在认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品牌学位的标准和制度;五是逐步建立品牌学位信用系统,分别建立导师、论文评阅专家和答辩专家等信用系统,形成内在控制主导的学位质量体制;六是建立品牌学位激励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率先发展并带动所有培养单位共同发展品牌学位。
 

 
中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记者李仁主 实习记者高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今天举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62场报告会,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围绕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什么是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科学问题等发表演讲,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由中国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自2003年4月以来,论坛已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61场主题报告会,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如果说龙芯1号还是在雾中赛跑,远方一片迷茫,看不到先行者的身影;到龙芯2号时我们已经超过了好多人,看到前面可数的几人;龙芯3号的研制,将使我们在计算机领域彻底赶上并超过前人。"6月30日,"龙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之路"论坛上,全面负责龙芯研发的中科院计算机研究员胡伟武这样比喻国际间"你追我赶"的芯片研制。
 
    不久前,龙芯通过授权费和销售提成形式,对意法半导体授权,后者在销售龙芯芯片过程中使用龙芯品牌标志,"这是我国信息技术领域首次对外授权。以前都是我们卖东西给别人钱,现在别人卖东西,给我们钱!"胡伟武说。
 
    龙芯2主打功能是低功耗、低成本,有"穷人的CPU"之称。目前龙芯研制团队已与江苏梦兰集团合作,在江苏建立产业化基地和研发中心,首批生产的千台1599元低成本台式机,刚一面世就被卖光;而正在试产中的笔记本电脑也即将面世,12英寸售价仅2000元。
 
    龙芯课题组研发人员、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福新透露,8英寸笔记本的量产也在规划中,将主要面向学生和海外市场,加拿大、葡萄牙、非洲一些国家都有需求。他告诉记者,有外国同行打来电话,如果能将电脑做到150美元,他们就订一百万台。
 
    目前还有几十家国内外企业使用龙芯2,海尔已经使用龙芯2作为数字电视顶盒芯片,北京宏景、苏州中科、广州海山等也有应用。
 
    胡伟武介绍,龙芯3号也正在研制中,明年或后年将面世。此前龙芯1号主要面向嵌入式应用,龙芯2号主要面向桌面应用,龙芯3号主要面向服务器和高性能机。
 
    "未来1到2年,国家的核心装备都要逐步用龙芯,包括航天工程的一些应用等。我个人希望'天空陆海潜'都有应用,也正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胡伟武说。

中新社北京七月十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十日说,最近四川、重庆的干旱气候跟三峡蓄水没有多大关系,三峡蓄水会造成局部影响,但这个局部的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灾难气侯的发生。
 
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当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第六十二场主题报告会,陈宜瑜应邀做题为“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的报告。他在报告后回答听众相关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陈宜瑜称,三峡蓄水后,整个三峡地区的气温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原来考虑会下降,现在看来是在一定过程当中,所以三峡局部的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的灾难气侯的发生,“我可以比较大胆的说,大的灾害跟三峡蓄水没有关系”。他认为,三峡蓄水以后,长江水温在十八摄氏度左右,以后水表温度上升,等于过去冷水空调器变成一个储存温度的湖泊型水库,这里面会产生什么样小气侯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这位知名科学家说,四川、重庆的干旱气候也不是全球变化气温上升的直接结果,全球变化还不至于产生这么大的直接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变化造成灾难性气侯增加,但灾难性气侯的发生如何直接联系到全球变化的过程,现在尚不清楚。
 
陈宜瑜还在其报告中提出,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明显,五十年来平均上升速率为每年二点六毫米,近几年上升速率加快,未来还将继续升高,预测未来一百年上升幅度为二十八至六十八厘米。
 

    技术创新由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重新审视创新的产业化链条?
 
    5月31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举行的"海峡两岸创新产业化与社会化论坛"上,两岸学者反思我国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产学研"脱节的现状,建议改变高校院所办企业的现状,将一般科技投入向企业倾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科技室巡视员刘烈透露了政策上的利好消息,修订中的科技进步法(草案)将单列一章,明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草案目前正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将于今年8月份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拟于今年年底出台。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昌林直陈我国现行创新体制的弊端,"企业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承担国家主要科研任务的高校院所,其研究又与企业发展及社会实际需要脱节"。
 
    王昌林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率低,大量国家科技财政经费支持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满足于引进国外文献,进行模仿型研究,而不管市场是否真正需要。
 
    据王昌林对"十五"期间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124项某专业类别研究项目分析发现,只有一家企业承担了研究项目,其他全部为高校。
 
    "要将科学家同时培养成企业家,很难。"王昌林表示,在相关金融、财税政策不配套的条件下,内资企业的优势也不明显。
 
    王昌林建议,把国家投入科研经费、科研院所研发、出成果后找企业对接的模式倒过来。提前让企业参与研发,"如此或可解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50%的问题;再搞好金融贷款,又解决20%"。
 
    重大技术成果创新由国家主导外,王昌林建议一般科技成果的研究及转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自主创新模式转变,由企业上报需求,政府监管,通过招标确定科研主体;在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年度转移报告制度,"经费使用情况,产业化、技术转移情况如何都要报告"。
 
    据刘烈介绍,在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中,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主体被单列一章,增加了"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应该以企业为主,实行企业、教育机构和研究开发机构结合"的法律规定,增加了关于激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制度;还规定了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效益的制度。
 
    刘烈介绍,草案目前正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将于今年8月份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拟于今年年底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