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贵州12月19日消息  12月16日晚,伴着《苗寨六月六》、《大地飞歌》等悠扬的经典曲目,贵阳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了一场“特殊”的合唱音乐会,600余名筑城听众有幸现场倾听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献歌“青春奉献林城·建设生态文明”。
 
为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号召,共青团贵阳市委邀请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举行“青春奉献林城·建设生态文明”合唱晚会,希望通过晚会及随后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在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中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态文化意识。
 
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成立3年来,曾应邀参与“神六”庆典晚会等演出,并陆续开展了合唱团西部行中南行、东北行、华东行,希望借此树立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实现人才的和谐培养。
 
晚会上,贵阳学院、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合唱团也同台放歌。(杨春凌)

本报讯 我国已在敦煌石窟边开凿了新石窟,来重新展现敦煌壁画的风采。昨天,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我国著名画家常嘉煌透露,目前已经进行了部分洞窟壁画的创造,特别是其中的2号窟为唐代精华窟,而且这些石窟都是用矿石染彩画的,和敦煌壁画采用的颜料一样。

作为新洞窟壁画的主要画家之一,常嘉煌介绍说,新石窟位于距莫高窟59公里的党河岸边,在敦煌保护区之外,现在石窟已经开凿将近300米,20多个洞窟。同时,这些洞窟将为比较现代新型的构筑物,在地下形成一个整套的设施,包括地下厅堂、地下庭院、阳光走廊等,并配有仿唐的桌椅。

12月5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68场主题报告会。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常嘉煌以《传承——常书鸿与敦煌》为题发表演讲。他对敦煌壁画的保护现状表示担忧,并对如何传承敦煌文化谈了自己的观点。

    常嘉煌说,敦煌壁画有2.4万平方米,数量之大,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这些壁画不仅包括佛教、道教形象和故事,还描绘有民间的狩猎、鼓乐、舞蹈等很多内容和图形,所以研究价值非常大。他用“场”的概念来形容敦煌壁画给他带来的震撼感觉。

    常嘉煌指出,由于当地极端干燥的环境,敦煌壁画千百年来较少受到变色和侵蚀的困扰,得以保存至今。但近20多年来,由于旅游开放,实际上,每个洞窟所遭受的碳酸和水蒸汽损害远远超过敦煌历史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总合。“水蒸汽可以使文物霉变,这也是文物景点开放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常嘉煌的父亲是著名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常书鸿,与敦煌默默相守几十年,长期致力于敦煌壁画与敦煌艺术复原。1994年,常嘉煌在父亲弥留之际,承诺自己会继续坚守莫高窟。他说,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来继续父辈的事业。1996年10月,他和72岁的母亲、油画家李承仙一起在敦煌开始开凿现代石窟,“用古老的载体把现在的文明留给后代”。

    目前,这个现代石窟没用国家一分钱,全部由志愿者参与,已开凿将近300米通路和20多个洞窟,由海外遗宝窟、唐代精华窟、中日净土窟组成。其中,海外遗宝窟将复原多年前被外国人盗走的敦煌壁画;唐代精华窟要复原莫高窟220窟当年的艳丽颜色;中日净土窟是与日本僧人合作展现中日佛教的交流。目前,壁画已开始陆续绘入。

    常嘉煌在演讲中坦陈,开凿现代石窟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光靠卖自己的画无法支付庞大的开销;但是他借用一位作家的话说:“开凿(石窟)是艺术品,当你走不下去就停下来,这个作品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不是一个商业模式。我不太急于求成,做多少算多少。”他认为,“我们这种传承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艺术和文化的传承,还包括一种精神的传承。”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7-12-07)

 

本报北京12月5日电 在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常嘉煌教授指出,每天2000人进入莫高窟石洞里参观壁画,带进去大量水汽,这对壁画是非常可怕的。
 
常嘉煌是我国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之子。他在论坛上以“传承———常书鸿与敦煌”为题介绍了敦煌的历史和常氏家人对敦煌保护所做的工作。在回答一位中科院研究生的提问时,常嘉煌说,旅游开发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太特殊了。敦煌地区的年降雨量仅为40毫米左右,可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正是在这种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石窟里的壁画得以保存。现在,敦煌莫高窟对外开放,在石洞大约1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天要进去2000名游客。他们带进去了很多的水汽,这些水汽对石洞里的壁画是非常可怕的。如何处理好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2007-12-07)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孙闻 吴陈)2008年开始,国内外艺术家可以通过新敦煌现代石窟艺术网进行申请,在甘肃敦煌新开凿的石窟永久留下自己的作品。 

    新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负责人常嘉煌5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演讲时说,在距敦煌莫高窟59公里的党河岸边开凿的敦煌现代石窟已经完成近300米的通路和20多个洞窟的开凿,其中有四五个石窟可供艺术家创作。 

    常嘉煌说,凡是符合“人类和平”与“地球环境”这两个主题的单幅壁画或整个石窟的雕凿创作都可在网上提交方案,获得评估委员会认可后,艺术家们便可入住石窟创作,期间生活费用由现代石窟艺术中心提供。 

    “这是用石窟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进行现代的艺术创作和探索,是对敦煌石窟艺术的传承”,常嘉煌说,“另外,如果将来新石窟向游客开放,可以起到分流作用,对莫高窟是一种保护。” 

    现代石窟保持了地上戈壁沙漠的自然形态,除停车场之外的所有工程均在地下施工。 

    据介绍,目前艺术中心正在进行复原古代石窟艺术工作。敦煌现代石窟的一号窟为“海外遗宝窟”,通过传统绘画技巧复原流失海外的精美敦煌绢画;二号窟“唐代精华窟”尝试复原唐代石窟;此外还有“中日佛教净土窟”和“藏传佛窟”正在开凿中。 

    常嘉煌的父亲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常书鸿。开凿新石窟是常书鸿的遗愿,长期在国内和日本从事绘画工作的常嘉煌将自己卖画所得投入其中,并依靠社会捐助和志愿者无偿工作的支持倾力打造敦煌新石窟,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基地,这项非商业性质的艺术工程对参观者全部免费开放。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艺术殿堂,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莫高窟接待参观者5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