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北京举行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由老校友赠送喻意深远的“源”字石碑也在当日揭幕。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中国“科学的春天”30周年,也是中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科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中新社发 杨可佳 摄

 

本报讯 4月28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70场主题报告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应用化学专家冯长根教授告诫台下的研究生们:要想在科研上取得成功,策略很重要。他说:“最重要的是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它是通向成功的最宽广的桥梁。”

  冯长根认为,对于研究生来说,处理师生关系、克服时间陷阱、提高文献阅读效率、学会自我表达是夯实成功科研生涯基础的4个结构性因素。

  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冯长根认为研究生要主动与导师保持亲密的联系;多让导师了解自己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摸清导师的脾气,熟悉导师的交流方式;与导师交流时要自信;适当时候可以体现自己的个性,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还应该尽快将自己工作的成果写成论文交给导师。

  在克服时间陷阱方面,冯长根认为,很多博士生觉得3年很长,离交博士论文的时间还早,但实际上3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研究中很多环节花的时间可能远比自己想象的长。他认为,要想管好时间,研究生们一定要发挥主动精神,做好计划并认真执行。冯长根还提醒说,其中可以注意一些“策略”,比如抓紧感觉好的时间做重要的工作、注意劳逸结合、科研遇到困难多找人交流寻找灵感等等。

  在提高文献阅读效率方面,冯长根谈了很多经验。比如,他认为,在数量巨大的论文资料面前,要学会给论文分类:一类是基本的、要看的;一类是有时间才看的;还有一类是根本不用看的。然后,看论文的时候还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要学会“一行一行地看”。

  在自我表达方面,冯长根对研究生写论文、作学术报告、进行答辩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非常具体的指导。

  (作者:肖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4)

 

 
这次的雨雪冰灾,发生在2008年中国春运这个特殊的时段,发生在洪涝台风频发、连接中国交通大动脉的华中和华南地区。这个特殊时间、特殊地域的雨雪灾情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一场“大考”,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我国的政府效率、交通状况、电力设施的应急能力,也考验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民众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温总理两赴湖南视察时的主要目标是“通路、保电、安民”。截至目前,“通路、保电”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在这场巨大的灾情中,也出现了诸多民众“不安”的场景:2月2日,来自湖北监利的一女性旅客在广州火车站因挤踏导致死亡,这是春运以来广州火车站第一起因挤踏导致的旅客死亡事件。当晚,在有些旅客滞留严重的场所,旅客和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了推搡情况,所幸未造成严重后果……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和应对这些问题呢?

  心理援助不足是我们抗击雪灾的缺陷之一
 
这次雪灾暴露出我们在灾害危机管理方面应对能力的脆弱,当然,在其他国家面对暴风雪时即使有应对灾害的系统,也会出现混乱状况。民众在面对灾害时的心理行为应对,是危机管理中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面对突发雪灾的民众,由于归心似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着恐慌、抱怨、焦躁、悲观等严重的不安情绪。当这样的情绪传递到群体时,自然会引发群体的恐慌甚至冲突。这些年来,在灾害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抗逆力或心理弹性(Resilience),它指的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要具有一种良好适应能力。抗逆力或者心理弹性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避免突发的灾难性事件,所谓“人定胜天”实际上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当灾难事件发生之后,除了调动各种资源抗击灾害之外,对于那些无助的普通百姓,一方面要向他们客观宣传抗击雪灾的进展,提高他们的信心;另一方面,让滞留旅客学会理性地面对灾害,也就是要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

  提高民众的抗逆能力是心理援助的关键

  人在遇到突然发生的事件时,都会经历震惊、压力反应和复原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人都难免因遇到意外而感到震惊,只是程度大小不一,关键在于压力反应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里,个人理性认知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经过了这一阶段,就可以开始恢复了。在雪灾突发时,旅途中人们回家的期望受到干扰,每个人都挣扎着要逃离危险地带,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的生理反应。如果我们事先进行过灾害预防教育,让多数人知道面对灾害时正确的行为方式,民众就能更理性地配合救助人员,这样,前述踩踏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援助。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援助是抢险救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很多心理援助的专业人员都到达现场,对幸存者实施心理援助。在我国洪水灾害、SARS时期,一些心理援助、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也参与了一线人员和民众的心理干预,降低了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保证了抗击灾害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这次突如其来的雪灾面前,心理援助应随救援物资进入滞留旅客数十万的广州火车站、断电十多日的湖南郴州、冰雪封盖着的贵州山区。目前最重要的应对方法,就是由工作人员向民众解释自我保护、服从大局的宣传的同时,发动灾民自己开展一些团体小组讨论,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积极配合,共同渡过难关。

  要注意提高民众的整体文明素质

  这几天我们也看到,在日本、欧洲和美国,也有严重的雪灾,但反应相对平静一些。我觉得,除了我们在危机管理设施、应对预案方面的差距外,还有一个民众文明行为的预防性教育问题。大家知道,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被评为2007年度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之一的原因,就是他坚决主张要在北京市民中开展公共场所排队的文明行为活动。北京精神文明办推出的迎奥运五大文明行为的号召,也把排队列为首要的行为。我非常赞成这一举措。可能一些朋友会认为,作为一个重礼仪、讲文明的民族,这些事情微不足道。其实,我以为,这不仅对于开好奥运会非常重要,就是在当前的抗击雪灾中也是解决民众心理行为的关键问题。这种不排队的行为不仅在车站、商店,就是在所谓层次更高的乘坐飞机的群体中,照样表现突出。一些初次来中国的外宾在飞机落地的瞬间,很难理解我们某些国内乘客马上起立,站满走道,或者打开行李架取行李,或者高声打手机等旁若无人的举动。所以,通过这次抗击雪灾和此后的奥运会,我希望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战胜雪灾,多拿金牌;还应该使生活更加富裕的中国民众在应对灾害的心理方面更加成熟,在行为上更加理性、文明!

  要注意灾难后的心理援助,建立我国心理援助的专业化队伍

  从这两天的新闻报道来看,抗击雪灾进入关键的转折时期,我们在交通、电力方面的抗灾能力正在恢复。但是,经历过雪灾的民众和抗灾人员的心理状态,往往不会同步恢复,其心理援助进入关键时期。那么,我们不能每次都是当时危机事件发生后来总结不足,也不能完全靠社会志愿者来解决心理援助问题。为此,我主要有两点建议。

  第一,要注意灾难后的心理援助。灾难后恢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属于员工援助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我们迎战雪灾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曾经在SARS期间专门比较了2003年6月和7月民众心理状态的变化,结果发现,SARS灾难过后的7月,民众的总体心理状况反而比6月差。这似乎提醒我们,民众灾难后恢复至关重要,我们对于此次雪灾后的心理援助计划要尽早准备,特别要关注一些灾难后的幸存者和目击者的心理辅导。千万不要大意。

  第二,要尽快建立一支稳定的民众(员工)心理援助的职业队伍,以满足危机应对和日常辅导的要求。目前,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内高校和咨询服务企业,正在筹备中国员工援助协会和申请建立公众(员工)援助师的新职业标准。员工援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在国外早已存在,主要根据民众的工作、生活状况及存在的身心健康和情绪压力问题,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等角度,为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组织诊断、团队工作、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家庭和个人生活方面的诊断、咨询和发展建议。在灾害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在帮助民众自救和灾害后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交了员工援助师这一新职业的申请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中国劳动学会以及国际EAP员工援助协会等学术组织有大量专家已经为培训这支新型的专业队伍提供帮助,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机构的支持。

  雪灾即将过去,春节即将到来,祝愿在各地的人们过一个详和、平安的春节!

  (来源:科学时报 2008-02-05  作者:时勘,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教授)
 

 
“评价一篇博士论文,或评价一项研究工作,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是创新。所以‘法无定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杨乐在参加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院共同举行的2008年度研究生工作会议上,以自己做研究生和作研究的经历,讲述了博士生训练的要义和目的。他说:“做数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应适当‘宽大’一些,讨论的范围太狭窄,就难以成为一篇好的学位论文。导师心中最常有的是两类问题,一类是所在领域的著名难题,另一类则是导师胸有成竹的问题,即导师完全知道该问题如何做,只是由于意义不大等原因而未撰文。应该说,这两类问题都说不上是研究生论文的好选题。”
 
首要的是选题
 
杨乐认为,博士生阶段有两项任务,一是要打下较广博的基础,二是在导师指导下,受到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合格的学位论文。但第二项比第一项更重要,更能直接反映出研究水平的高低。一项研究工作的全过程训练,包括确定课题、阅读文献、攻克难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等拿到博士学位后,就要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这时就没人带你了。”杨乐说。
 
做博士论文首先涉及选题问题。杨乐强调,选题要有较高的起点,要挑选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首先,应选一个较大的领域或方向,这可根据该学科的国际潮流与趋势、自己的兴趣以及指导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确定。学位论文的题目要“宽大”一些,讨论的范围太狭窄,就难以成为一篇好的学位论文。
 
杨乐认为,读博士是学习作研究的开始,而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世界著名难题就不适合做博士论文。
 
对于有的老师会给研究生一个比较专门或狭窄的问题的做法,杨乐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这种做法不够妥当。这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一开始就集中到这个狭窄的方面,而对整个研究领域的基础打得不够,眼界也会受到限制。
 
应该怎么选择博士论文的题目呢?“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浓厚的兴趣。二是了解国际上的潮流和动态。所确定的方向应该有长久的生命力,或者最好是国际上刚刚有些苗头或刚兴起的,这样会有较长远的发展潜力。第三,也要看所在机构的指导力量,在这个方面是否有基础。”
 
过去,教育部曾规定,博士论文要超过100页。杨乐说,作这样的篇幅规定也许不一定适合,但它的道理是博士论文并非全部都是创造性的成果,其中有相当篇幅是对选题所在领域或方向的一个总结。相关文献要读得很透,消化后再用自己的观点和语言将这方面的工作作一个很好的总结;同时,博士论文应该包括创新成果。因此,博士论文并不完全等同于写一篇研究论文。
 
研读文献是重要一环
 
杨乐建议,在确定了一个较大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后,不要急于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应刻苦研读文献,这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一些历史较长、较成熟的学科来说,往往有这方面的专著,有的甚至不止一本,这时就有许多取舍,要阅读该领域中的经典专著。
 
据杨乐回忆,他和张广厚1962年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数学家熊庆来,从事函数值分布论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相当悠久,专著很多,有些专著甚至多达六七百页。
 
当时,熊庆来先生年纪已经很大了,他对杨乐和张广厚说:“我年事已高,不能对你们提供太多的具体帮助,但老马识途。”比如,刚开始时,他就具体指导他们看一本只有100余页的函数值分布论的书,作者是现代函数值分布论的创始人R.奈望林纳。虽然只有100多页,但读完后就可以把函数值分布理论的要领完全掌握了。
 
杨乐感慨地说,有些六七百多页的精装书,看起来内容很丰富,其实并没有抓住函数值分布最重要的东西,而是不断地在外部兜圈子。
 
除了经典著作,杨乐建议阅读基本文献,因为尽管它们可能是距现在二三十年前的事了,但常常包括了该领域解决问题的一些原始思想和方法,对现在的发展依然有相当的影响。同时,还要阅读最新文献,“要不然花了很多功夫去做得成果后,发现原来三年前别人已经发表了相同的工作,这就很可惜”。
 
杨乐强调,要带着研究的性质来阅读重要文献,不单是知道论文一步步的推理,而且要反复分析、揣摩、钻研论文的精神实质,提炼出作者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原始思想。
 
“现在,经常会有些水平不太高的论文,主要问题是作者对人家所做的工作钻研得不够深,没有掌握问题的实质,而只是在形式上看懂了别人的东西,于是,在某些地方算得更细一些,或者在已有的框架中再做得稍微广一点。这样的工作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基本上是在人家的框架中转,缺少自己的创新。”
 
刻苦攻关 扩大战果
 
杨乐认为,一般来讲,在非常认真地阅读了文献后,应该对这个领域的发展、主要成果、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和方法等,有了比较好的把握,这时,就可以在这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而且试图解决它。
 
不过,他也提醒,但凡想解决比较有意义的问题,过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一位研究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在曲折面前坚持不懈。这种不断克服困难、苦思冥想的过程,很像王国维提出的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数学研究做深入后,学者人数就不多了,有时好像是一个人在攀登,可能很孤独,但必须耐得住寂寞,不断往上攀登,站得高,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主要是攻关,作研究时遇到难关,要不断地思考,可能到了晚上想出一种办法,继续往前,但到深夜1点时又走不通了,只得睡下;清晨5点醒来,脑子还在想这个问题;起床接着做,早餐和午餐也食而不知其味,这种情况可能持续一些时日。
 
第三境界,“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了一个问题朝思暮想了几个星期,用尽各种办法都不行,但最后用了一个看起来是偶然的机会或办法,却发现答案就在灯火下面,清清楚楚。
 
杨乐强调,在研读文献、刻苦攻关、取得有相当意义的成果后,还要想方设法扩大战果,“比如说,在克服这个困难时想来的办法是否可以用于处理其他问题,或者用这个方法得出的成果是不是有其他应用?”
 
他谈到了自己和张广厚的合作研究。
 
“我和张广厚在研究生即将毕业时,‘文革’开始了,我们被分配到部队农场劳动。1972年左右,虽然‘文革’还没有结束,但科学院还比较幸运,可以作一些研究了。这时,国内的研究长期停顿,所以,我们首先看这个领域国际上有哪些进展。我们很认真地阅读了文献,刻苦攻关,做出一些不错的工作,把函数值分布理论的一个著名结果的适用范围扩大了许多,这是一篇相当好的文章。但如果我们的工作就停留在那个地方,就很可惜了。”
 
“实际上过了不久,我们发现如果将这篇文章中所得到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创新性更强。这样,我们就发表了第二篇论文。第一篇论文不错,但成果不是那么突出,因为规律已经有了,我们只是将它的适用范围扩大得比较多;但我们的第二个成果就突出得多,因为整函数与亚函数模分布的基本概念亏值和辐角分布论的基本概念波莱尔方向虽然以往都有大量研究,然而,人们以为它们完全不同,二者没有任何联系,我们的结果揭示了亏值与波莱尔方向之间存在深刻的关联,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特色。论文在1975年发表后,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不要轻视论文撰写
 
杨乐告诫博士生们,“不要轻视撰写论文这一环节。”
 
“同学们也许会认为,成果有了,草稿也写好了,写论文不是轻而易举吗?其实不是这样。”他解释说,论文推理如何更为严谨、如何做到表达与叙述清晰易懂、形式更加美好等,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他自己在上世纪60年代做研究生时,曾在《中国科学》等期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每篇论文从初稿到投稿发表,至少要改写三遍,最后常常改写得面目全非,但确实有了更好的表达形式。
 
要获得好的表达形式,撰写论文的功夫非常重要。杨乐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初,我和张广厚一起做论文,我们不断地相互讨论,但因为他当时有视网膜炎,所以撰写论文的工作是由我做的。应该说他对整个工作都很清楚,但等我撰写完论文时,他开玩笑说,‘这篇文章我都看不懂了,’意思是说,撰写论文很有讲究。”
 
杨乐最后表示,研究工作的特点在于创新,因而没有固定的途径与方法,即“法无定法”。因此,他的意见“仅供参考”。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8-4-28 )
 

重要的是坚定信念
——访中国科学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教授
 
连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给受灾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雨雪冰冻灾情是一个危机突发事件,那么,社会各界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这一挑战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教授。
 
政府、媒体要通力合作,增强民众信念

  《科学时报》:目前正值春运期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几十年、上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情,已造成安徽、江西、河南等14省份7786万多人受灾,广州、长沙等地旅客滞留严重。作为我国SARS等公共卫生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方面的心理学专家,你对于政府和民众应对这次突发事件有何预测和评价?

  时勘:这次我国南方14省出现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确实是多年来罕见的一次重大灾害事件。但是,经过1998年的抗洪和2003年的非典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应对危机突发事件的经验,国家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我们能够调动全国的力量迎战暴风雪。加之今年是奥运年,已经启动了在6个承办城市的奥运安全管理应急系统,我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来应对和化解这次突发事件,把损失控制在较小程度。

  《科学时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你对各地政府、各有关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应对这一危机事件有什么建议?

  时勘:在这个困难时期,提高广大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和战胜灾害的信心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把灾害的真实信息,特别是抗击灾情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及时告诉大家,这特别有助于提高大家的信心。此外,进行抗击雨雪冰冻灾情的宣传教育不要忽视了灾害较轻甚至没有暴风雪发生的地区,根据我们在SARS期间的调查研究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受灾程度轻的地区的民众,对灾害信息熟悉程度差,产生的恐惧程度更大。此外,在灾害产生的中心地区,由于恶性情境的反复刺激,人们的抑郁状态更可能导致心理麻木、自救意识薄弱,一旦灾情加剧,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此外,建议各地政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自救手册等形式,在加强物质救助的同时,强化救灾的正面宣传,像中央电视台《迎战暴风雪》这样的新节目一样,及时进行正面信息的传播,增强广大民众抗击暴风雪的信心。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调动全社会力量战胜灾害也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时报》:新闻媒体在迎战灾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各类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灾情展开了滚动式报道,这些报道是否有助于坚定人们战胜这一雨雪冰冻灾情的信念?

  时勘:当然是。新闻媒体应该使抗击灾情的信息及时透明、畅通无阻,并推动地区间的互助、经验借鉴,还能监督灾区社会状态,激发民众抗灾的信心。

  我认为,在危机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更要注意到,自身的功能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还能有效巩固或者改变人们的信念和态度。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信息,如果我们强调的侧面不一样,其宣传效果截然不同。在重大危机事件中,民众对于复性、消极的信息会表现得特别敏感。比如一个医疗队在抢救10个病人时,强调“救活了7人”或“不幸死亡了3人”,在民众中的心理反应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新闻记者还要强调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开展宣传的侧重面,在此次抗击暴风雪的新闻报道中,要更加强调正面报道的作用。此外,民众在抗击灾害结果的归因方面,一般存在这样的规律:当一件事情失败之后,人们容易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外部环境条件不好;反之,当一件事情成功之后,人们容易把成功原因归于自己的努力。我相信,《科学时报》作为一份专业性的全国性媒体,一定能在这次抗击雨雪冰冻灾情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在返家路上的人们要增强自身的心理应对能力

  《科学时报》:据报道,目前广州地区各大火车站滞留旅客总数已超过50万人,京珠高速湖南段4万人滞留。武汉、合肥等地也有大批旅客滞留。在你看来,这些滞留在返家路上的人们,如何从心理上适应这一突发的天气事件?

  时勘:在心理学中经常会讲到一个概念,就是抗逆力或者心理弹性(Resilience),它指的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要具有一种良好的适应能力。显然,暴风雪是一个突发的复杂事件,正在返家路上的人出现紧张、恐惧、沮丧等情绪是正常的。

  但在这个关键时期,滞留旅客自我心理调整也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未来两三天天气会进一步恶化,这对已滞留多日的人们无疑是更大的挑战。滞留旅客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镇静的心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调度。滞留在京珠高速公路的司机,要及时收听当地的疏散消息和路况信息,缓解紧张情绪;滞留在火车站的旅客,要相互帮助,要避让涌动的人群;如果出现恶心、眩晕、心慌的感觉,要积极寻求周围人员的救助;要避免产生过激的情绪和行为,如吵闹、喊叫甚至攻击行为等。面对五十年上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情,旅客们要相信自己能战胜这一困难,也要相信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

  《科学时报》:有报道说,预计今年将有23.7亿人次的人口完成一次“大流动”。现在有人建议,今年可以不回家过年。你觉得有道理吗?

  时勘:目前,在各地车站滞留了几十万名准备回家过年的旅客,大部分是准备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在外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后,能够在除夕之夜和家人团聚。更为重要的是,“回家过年”对于中国人有特殊的意义。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在中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大事。我对此非常理解。但是我认为,目前遭遇了特大的雨雪冰冻灾情,对于“过年回家”这个传统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目前,对旅途中的人们,首要问题是提供生理、安全方面的援助,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吃住和安全需要。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买到票的人,今年不妨在工作地过一个春节,或者把回家时间推迟到春节期间。

  数以亿万计的中国人,宁可千辛万苦也要回家过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城乡人口交汇,劳动力季节性迁徙带动城市化,“过年回家”可能有加速趋势。但是,经历暴风雪这种自然灾害的冲击,也会引发人们对于城市化表象背后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深思,甚至会引发民众对于某些不适应现代城市化的传统价值观的反思。我相信春节回家过年的传统价值观也会经受变革的考验。

  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要注意防止过度疲劳

  《科学时报》:目前,在抗灾救灾,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煤电油运和交通的部门,有一大批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和部队官兵,他们已经艰苦奋战了一段时间,而且还要继续坚持在第一线,他们极度疲劳、责任重大,面对巨大的压力,你能给他们说些什么?
 
  时勘:我们首先要向这些奋战在雨雪冰冻灾情第一线的“最可爱的人”表达深深的敬意!那些奋斗在铁路、民航、公路、电力等行业第一线的职工和解放军,正在面对高负荷工作。几天来,陆续有电力抢修工人、民警在自己的岗位上殉职……这场雪灾的严酷确实超出了原来的想象。
 
  目前,很多处在抗击暴风雪一线的同志们,已经连续多日缺乏休息,严重的生理疲劳,高强度、高压力的体力劳动,未知的风险,以及大量的情感付出(安抚旅客),使得这些员工很可能出现心理枯竭(工作倦怠)的症状。在此情况下,更容易表现出烦躁、抑郁、过敏、紧张等症状,如果得不到适当休息和心理安抚,就有可能诱发生理疾病,甚至导致安全事故。为此,我给在第一线工作的领导干部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迅速组织后援队伍,实行轮换工作方式,确实身体不适和过度疲劳的员工,不要硬撑着坚持工作。要加强对于一线人员的生活保障,让他们吃好,轮班休息好。其次,为一线职工提供与家属沟通的条件,如电话报平安,沟通能使心情愉快。从事服务旅客工作的人员,劝导时不要着急,语速过快容易引起旅客的情绪对立,也容易损耗自己的体力。大家可以看到,温总理在火车上指挥布局的时候,总是语调沉稳、镇定自若!最后,如果确实感觉到自己情绪低落,可以设法把自己心里压抑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周围有社会工作者、员工援助人员和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

  要及早关注灾情结束后民众的心理援助
 
  《科学时报》:灾情总会过去,但灾情结束后民众的心理状态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你作为我国员工援助协会(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筹备委员会的负责人,能否谈谈EAP在帮助灾民自救和灾后的恢复工作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

  时勘:员工援助协会主要根据民众的工作、生活状况及存在的身心健康问题和情绪压力问题,运用心理学、医学和管理学知识和技能,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等角度,为管理者和员工提供组织诊断、团队工作、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家庭和个人生活方面的诊断、咨询和发展建议、方案支持方面的援助、辅导和支持。在灾害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EAP在帮助民众自救和灾害后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EAP在香港也被称为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当灾害发生后,为民众提供自救方法的辅导,如介绍防冻抗寒方法,包括外出的穿戴;抵御饥寒、保护人身安全、救助人、防止疾病恶化和传染的方法。有关专家介绍,在人口稠密的场所,特别是发生意外拥挤或者踩踏事件时,应该避到一旁,等待时机脱险。被挤倒或绊倒,要大声呼喊,寻求周围人员的救助,尽快站起来,或侧身蜷曲。我们应该采纳一些专家的建议,尽快组织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城市的志愿者,向灾民发放自救手册。

  关于灾难后恢复模式(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这实际上是我们迎战暴风雪灾难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曾经在SARS期间专门比较了2003年6月和7月民众心理状态的变化,结果发现,SARS灾难过后的7月,民众的总体状况反而比6月差。这似乎提醒我们,民众灾难后恢复至关重要。我们对于此次雨雪冰冻灾情后的心理援助计划要尽早准备,特别要关注一些灾难后的幸存者和目击者的心理辅导,建议目前就要收集一些民众,特别是仍在受灾者的姓名、电话、地址等,以便进一步的联系和帮助。当然,执行辅导的咨询援助师需要接受过心理学训练,以帮助人们灾后应对和恢复情绪。

  总之,我相信,暴风雪很快就会过去,我们经历了这次灾难,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奥运年!
 
  (来源:《科学时报》2008年0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