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特别是随着18岁到22岁适龄大学生青年数量的减少,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最近对记者表示,中国某些高校的破产危机并非耸人听闻。

    2010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了20%,而上海已经连续3年出现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18岁~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人。相应的,生源减少会加剧高校的竞争和淘汰,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学校会陷入困境。

    顾海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国民教育体系高校的规模数量和结构布局问题。

    随着出生人口数的下降,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选择将会更加精细。顾校长形容是“招生的倒金字塔”,将来好的专科学校,录取分数会高于办学质量不高的本科学校。二是高等教育的分类、分级、分层急剧增加。过去只要当个大学生就知足,将来即使上了好大学,专业不好,就业也会有困难,这样对专业的选择更加理性。

    他介绍说,大概是从4年前开始,招生时就出现一些分数不高的考生一人能接到十几二十几个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新闻。这几年,有些民办学校、独立学院招生不足的现象日渐严重。“他们用了多种手段抢生源,但降分已经到极限了,700多分满分,只要有200分就招。”

    这是否意味着高校规模“大跃进”将告一段落?

    作为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喜欢用数字说明问题。他分析,一个民办学校或者独立学院,仅仅就其办学基本经费而言,在校生人数在1.1万人以上的时候,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而低于6000人就开始赔钱,就必然要压缩教师和设备维持运转。所有在校生人数如果低于5000人,这所学校可能就会难以维系,陷入财务危机。“如果拿不出有效办法,他们的破产不会太遥远”。

    他说,在中国高校合并和调整规模的大潮中,很多综合性高校都把扩招的重点放在了研究生上,追求研究生和本科生数量的1∶1。这样,本科阶段扩招来的学生更多地进入二三流大学。而到2020年,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如果一类校招生人数控制不变,那么二三类学校的生源就吃紧了,“很多学校会面临招生困难,恐怕连末流学生都抢不到”。

    最近,在提交讨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未来10年把发展民办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它们必须面对生源减少的难题。

    顾海良建议,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学校应该及早集约型发展,找到符合自己特色的突破口,切忌办教育也一哄而上好大喜功。他很推崇有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把学生的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和人才市场需求密切结合起来的办学模式,要走类似国外“社区大学”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民办教育市场还不成熟,没有足够多的投资者愿意掏钱办教育。”顾校长指出,民办教育可以借鉴西方的基金会方式。目前,国内对民办教育的“非赢利性”有误解,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的私立学校,“非赢利”的意思是,学校要赢利,但投资者不分红利,这样把所有的钱都滚在学校基金里保值增值。如果不让盈利,民办学校就无法达到一定规模,更难进入良性循环。

    他介绍,西方的遗产税对扶持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影响巨大。富人要把财产留给孩子,70%~80%的财富都得交遗产税。所以他们只能把钱捐给学校。这些资金催生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学,可在中国却产生了一大批“富二代”。

    如果政府能规范捐赠渠道,帮助“先富起来的人”成熟起来,而这些民办学校独立学院放弃盲目地扩张,改变培养人的目标,为学校学生准确定位,相信中国的民办教育还是能发展起来的。 




 

2010年1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16所在鄂高等师范院校成立“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各高校的师范生在校期间可相互辅修相关专业,互选攻读双学位或第二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并可选修联盟内其他高校课程,各高校也相互承认学生修读课程的学分。1月2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10所高校结盟办学。十高校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可跨校选修课程、辅修双学位,甚至校际游学。

    打破大学行政隶属关系,实行联合办学,湖北省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能够如此深入合作实质联合,湖北省算是走在了其他地方前列。就在前不久,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所“985工程”高校组成联盟,准备打造中国C9常春藤,期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随后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结成“低碳能源大学联盟”,共建科技教育合作平台。

    综观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教育领域的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并且这种争夺已超越地区、国界,成为了世界性的竞争。另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政府力量配置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教育需求,资源已经成为了制约大学发展的现实瓶颈,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成了当下大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仅靠单个大学的力量发展已经变得不再可能。因此,具有不同优势的大学之间进行联盟赢得发展主动权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在同一个地方办学的高校之间的联合,联盟的作用就愈发明显。

    但是,在跨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教师评价、学生管理、教学质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前,大学联盟迈开实质性合作步伐,让大学联盟对学生培养产生实际影响,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一些前提性问题处理不好,大学联盟的美好愿景会再次化为泡影。在这方面,欧洲推进博洛尼亚进程的经验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解决困局的方法。

    “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签署《博洛尼亚宣言》,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希望到2010年建成一个学生无障碍流动学习、学分互换成熟、优质课程共享、教育质量保障、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的“欧洲高等教育区”。

    《博洛尼亚宣言》要求:第一,建立完善的学分转换体系。这是大学联盟的基石,也是保证学生成为高水平人才的首要条件,每个学生都具有享有课程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可以在缔结契约的任何大学内自由选课、学习,学生修得的学分将在缔结契约的所有大学内无条件获得承认。

    第二,克服人员流动的一切障碍。这包括教师的流动,也包括学生的流动。教师和学术人员工作的地点和方式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高校内,他们可以根据需要相互聘任,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学生也可以自由流动,只要学生认为对自己成人成才有利,就可以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地方上课。

    第三,确保教育质量,建立科学评价标准。欧洲在推进博洛尼亚进程的过程中也非常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并把它看成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核心问题,所有参与进程的国家都按照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扎实推进高校的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工作。

    第四,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合作。《博洛尼亚宣言》旨在推动缔约国教育改革,为使欧洲高校具有全球范围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博洛尼亚进程积极促进全方位的教育合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6个国家加入了博洛尼亚进程,欧洲高等教育合作区基本形成。

    那么,我国大学的“博洛尼亚进程”该如何推进呢?

    首先,推进实质合作,需要进行畅通的交流和磋商,这就要求形成一个常设机构或者健全的磋商机制,如博洛尼亚进程有每两年的部长级峰会,从《博洛尼亚宣言》签署,到现在已经召开了多次部长级会议,合作的内容逐步完善,进程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大学受到了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把一些本没有可能的事情变为了现实。还比如清华等组成的低碳能源大学联盟,设立专门办公室、专家指导委员会推进合作工作等。

    其次,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博洛尼亚进程以学分互认、学生流动、知识共享等灵活的形式,使高等教育突破了传统体制、学校范围和国家界限,为培养出优秀人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这一切都是以大学具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排除一切体制因素障碍为保证的。如果在大学联盟的过程中,不能突破体制束缚、围墙限制,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也许让结盟落空。

    另外,大学联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因此,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令人欣喜的这几年,这一观念正在受到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有意识地强化“一切为学生”的理念,北京等地也正在酝酿按学分收费,实行弹性学制、学生跨校选课等。北大等组成的“九校联盟”也在思考学分互换计划,跨学校选课、学习逐渐会变成可能,让学生用一张“录取通知书”享受多所大学的教育会成为现实。
 
    有的人说我们国家大学之间的力量相差悬殊,推进实质性合作难度很大。在笔者看来,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欧洲有些国家的大学水平整体较高,有些国家的大学质量平平,大学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但是通过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一些实力较弱的大学,缓解了资源紧张的压力,学习到了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方法,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学也减少了开支,增强了实力。

    当前,我国还处于穷国办大教育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国家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资源需求,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大学的水平离世界高水平大学还有很长的距离。时下我国正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若需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大学办学水平,也许大学联盟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只有建设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共赢为目的的一系列大学联盟,彻底打破学校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围墙限制,形成大合作、有创造力的教育体制,方可提升大学综合竞争力。

 

 

 

教育部鼓励对口支援与受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
 
为进一步推进部分“985”“211”工程重点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教育部出台政策,鼓励“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中的支援与受援高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
 
记者从3月21日在贵阳召开的教育部西南片区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实施以来,一些支援与受援学校之间也在进行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但主要以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为主。
 
教育部办公厅3月19日下发的《关于做好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等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根据受援高校的需要,经支援与受援高校商定,对口支援高校可选择受援高校的部分本科专业招收适量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所涉及的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各种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项目中的学校。
 
《通知》规定,联合培养的本科生由受援高校负责招生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注明与支援大学联合培养;培养方案由支援与受援高校双方联合制定和实施;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受援高校颁发,注明两校联合培养,支援高校附加印章予以认可。联合培养的专业、人数及模式可由支援与受援高校双方共同商定,招生标准在国家下达受援高校的招生计划规模中统筹安排。
 
据了解,自2001年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实施以来,西部受援高校已由最初的13所发展到现在的38所,覆盖了西部地区各省区市。
 
2001年至2009年期间,支援高校选派近1300名教师到西部受援高校支教;西部受援高校共选派了4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支援、受援高校合作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在最早13所西部受援高校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人数从3800多人增加到1.12万余人。支援高校共选派了280多名思想好、业务精的干部到西部受援高校挂职任职。
 
 
 
 
 
 
 
 
 
 

考研复试首划两分数线

    教育部3月22日公布了今年考研全国复试线。由于今年考研,首次在报名、考试时区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因此今年有了两条“全国线”。除北大等全国34所可自主确定复试线的招生单位外,其余高校均需按照“全国线执行”。自此,各硕士生招生单位将全面启动复试和录取工作。

    北京8个专业分数线低于300分

    以北京所处的A类地区看,其中的学术型硕士生录取分数线有较大变化。其中有八个专业的复试分数线总分跌破300分。这八个专业分别是哲学、历史学、工学、理学、农学、医学、体育学、中医学等。

    总体而言,北京地区的硕士生招生单位的学术型复试分数线五个专业上升,七个专业下降:其中哲学、法学、历史学、医学、体育学、艺术学、中医学专业总分要求有所下降;而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军事学和管理学则出现上涨。

    北京地区19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线22日也一同公布,总分要求最高的为翻译硕士,总分需至少达到345分,两类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和75分。

    此外,总分要求超过300分的专业学位硕士还有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会计硕士、教育硕士和法硕。

    3月28日起开通网上调剂系统

    教育部22日表示,各硕士生招生单位已全面启动复试、录取。教育部要求各单位复试录取坚持公平公正,规范招生录取工作程序,维护考生利益,尤其需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调剂录取。

    根据教育部安排,3月28日至5月5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yz.chsi.cn)开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有调剂愿望的上线考生应及时上网了解信息,进行相关申请和确认。

 

 

教育部: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保障体系
 
教育部3月19日发出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求积极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服务保障体系,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工作,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着力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培养与就业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扩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范围和规模。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是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旨在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密切关注、全面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精心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特别强调要按照“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将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纳入全校资助工作范围,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视同仁,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相应资助。
 
此外,各高校还要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及时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其基本学习和生活费用问题。
 
通知明确,各省级主管部门、高校和有关培养单位要切实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工作纳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合格者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执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管理和就业政策。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包括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课程体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办理派遣、报到手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活动,为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