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9月23日召开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已启动了物理学、医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科学家的学术谱系是学术‘家谱’,反映一个学科或学术群体中主要成员的学缘关系和传承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化凯教授介绍说。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袁江洋研究员提供的一张谱系图表上,显示了6位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者之间的师承关系。该学术谱系表明:在日本科学发展史方面,仁科研究室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曾有人评价:仁科博士将玻尔研究所那种创造探求的研究精神带回了日本,这种氛围和传统是旧的帝国大学所没有的。这种精神被接受过仁科博士教诲的人们传遍了日本。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像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谱系那样的科学家学术谱系。
 
为什么研究科学家学术谱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博士介绍说,通过梳理科学家学术谱系,能够明晰学术传承的脉络,探索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讲,研究能够系统地建立学科传承的基本脉络和相关学科间的相互关系;还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找出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演进方法;结合科技发展现实,科学预测学科发展的未来重点和突破方向。同时,找出中国的科学传统,或推动形成中国的科学传统,培育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研究探索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
 
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的主要方向则包括,在世界科技史的大格局中评价中国科学家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中国国情研究中国科学家的学术谱系传承和特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谱系与国外科学家学术谱系间有区别,同源多点与多源同点;新中国成立前后科学家学术传承的区别和特点;文革前后科学家学术传承的区别和特点:苏联传统的加入与本土研究的兴起;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发展:对欧美传统的回归等。
 
 
 

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发布了《全国高校人才引进行业数据报告》。报告针对教育部从1991年—2010年公开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国教育在线近年来在线下的市场活动中所作的调查数据,对整个高校教师行业近二十年的发展趋势和高校人才引进的情况做了详细研究。
 
《报告》显示:就目前中国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而言,无论是高端人才引进还是普通教师人才培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卓越的成绩。
 
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新增教职工数创历年新低,只有4.51万人,分析认为,这和高校生源下降紧密相关。不过作为高校教学核心的专任教师数量一直稳步增加,2010年高校专任教师比例已达62.28%,二十年间增幅高达244%。同时也是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比例连续第17年增加。
 
报告指出,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中,30岁及以下的教师占26.7%,36-50岁之间的教师占26.03%;而到2009年,30岁及以下的教师占27.29%,36-50岁之间的教师占41.93%。另外,56岁及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也从1997年的13.2%,下降到2009年的4.69%。
 
在高校高端人才引进方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至2009年共有119所高校分十一批聘任了1167位特聘教授、562位讲座教授,26位优秀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172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中,98%的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均以142人的绝对优势并列全国高校长江学者第一名。另外,从“长江学者”地区分布来看,北京地区以515人的绝对优势位居长江学者总数第一名,上海地区以241人位居第二,江苏地区以147人列第三。
 
此外,据对中国教育在线“全国高校海外人才网络视频招聘会”连续10届参与的求职人才抽样调查显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就业最为关注的五大问题排行依次为:国内的产业环境(28%)、国家及地方的引才政策(占24%)、回国就业的待遇(占24%)、生活环境(占16%)、海外人才“水土不服”(占10%):如人际关系能否适应,回国职称能否与国外职称对等。
 
 
 

一面是适龄人口持续减少,另一面是高等学校持续扩招,一增一减让身处高等教育链条末端的专科院校率先感受到了招生难。2011年高考(微博)录取,山东省生源缺口由去年的2万多人增加到4万多人,缺口基本上来自专科院校。

事实上,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全国不少专科院校面临着与山东相似的招生窘境。

生源骤减是否会蔓延?各大院校如何应对?记者为此在山东展开了调查。

高职院校和民办本科学校、独立学院,报到率不足80%

地处山东济南章丘的一家职业学院,9月14日结束了新生报到工作。然而,该校负责人却有些郁闷:本来实际招生就比招生计划少了数百人,又有100多名新生没来报到。

这家院校的遭遇在山东不是个例,生源危机已经成为很多专科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据了解,直到山东省今年高考录取完全结束,专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的投档表也没公布出来,这在近年高校录取中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不公布?“因为数据很不好看。”某校一位招生办负责人说。

实际情形是,山东省在专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前,各招生院校还剩6万多人的招生计划没实现,但是还未被录取的考生,只有2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山东专科院校招生至少出现了4万多生源缺口。

根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今年山东省专科招生计划为29万人,实际录取人数为248138人,比计划数少4万多人。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实际数字应该比4万还要多,因为专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时,已经很少有人会投档。

专科二批主要是职业技术学院及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的专科(高职)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科(高职)专业、独立学院专科(高职)专业等。当时的一志愿投档情况显示,文科501所院校、理科572所院校生源不满。另据统计,专科(高职)二批一志愿投档中,有119所文科院校180分以上投档考生数为零,而理科“零投档”院校为115所。

济南一家高职学校的老师说,面对生源缺口,学校动员一切力量招生。“大热天一些老师被赶出去,就像没头的苍蝇四处跑。”

“预计到2013年,全省高中毕业生只有40万人,将远远不能满足招生计划要求。”山东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说。更让人担心的是,部分省属高校的新生报到率持续走低,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和民办本科学校、独立学院,报到率不足80%。

适龄人口减少、学校扩招,四年生源少了22万

“生源危机,是适龄人口逐渐减少和高校持续不断扩招的矛盾的体现。”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冯永刚博士说。

山东是人口大省,高考报名人数多年来居高不下,2008年一度达80万人。不过此后几年高考生源连续下降。今年下降到58万人,比3年前减少22万人。

另一方面,山东招生计划却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43.7万人增长至今年的48.4万人,增长4.7万人。实际上,今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共录取考生50.1万人。

与此同时,山东的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也逐年降低。2008年为220分,2009年降到210分,2010年降到190分。今年更是降低到史无前例的180分,线下考生仅剩3000多。

山东英才学院院长夏季亭认为,除生源减少造成缺口外,家长和学生的心态也影响其最终选择,他们更看重本科学历;加之不少专科院校不处于中心城区,地域的劣势造成吸引力不足。

冯永刚说:“考生的选择如今更加多样,一部分觉得分数还有上升空间的学生选择了复读,山东每年的高考复读生大约都在六七万人以上;一部分农村考生担心专科毕业后也找不到理想工作,干脆选择去打工,工作后工资收入也不比专科毕业后少;还有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选择了出国留学 (微博) 。”

夏季亭说,生源出现缺口,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生已经从“被选择”转为“主动选择”,某种程度上也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已经出现过剩的现象。未来几年,高考人数还将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预示着,可能会有一些高校面临倒闭的风险。据他了解,今年山东有的院校招生只有二三百、或者五六百人,这些学校在运营上已经相当困难。

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宋伯宁认为,招生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包括学科专业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管理跟不上、收费相对较高、就业不被社会认可等。这部分学校,将首先成为生源危机的牺牲品。“生源不足,将来甚至会波及一般的本科院校,带来高等教育市场重新洗牌。”

与其盲目铺摊子,不如收缩战线、整合资源

对已经到来的生源危机,高校如何应对?冯永刚说:“高校扩招这么多年,应该到了适度控制规模的时候了。”

冯永刚认为,首先受生源减少冲击的专科院校,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形成和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避免各院校在专业和培养人才方面的同质化倾向。一种不好的倾向是,专科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专科只有突出自己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增强服务社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才能走得长远。

今年山东英才学院招收的本专科学生达到11200人左右,招生数量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并且生源质量、报到率都很高。为何招生显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夏季亭认为,这与学校持续不懈抓办学质量、重视学院品牌建设,以及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有关。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广文说,虽然山东高校数量达到了133所,本科院校也已有61所,但“山多峰少”,名校、特色高校不多。这些年,很多学校一味铺摊子,先后有几十所院校建设了新校区。仅2010年,全省新增5所高校,4所专科院校“升本”。但是很多院校却忽略了教育教学质量,忽略了内涵提升。“与其四处建新校区,不如收缩战线,利用好现有资源进行合作和重组。”

宋伯宁介绍,山东省高校正在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重点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制定不同的办学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评价体系,按照应用基础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三个培养方向,建设一批特色名校,引导和促进高校合理定位,从而形成类别清晰、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体系。

 

 

为实现本市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市教委、市教育督导室日前联合印发《上海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指标》,提出本市将建立不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排名为依据的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三个增长”。各类教育具体指标有——

学前教育:3-6岁本市常住人口儿童的学前教育做到全覆盖;98%以上3岁以下儿童与家长每年能接受4次以上免费的早教指导;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或看护的需求能得到满足。

专任教师基本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

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措施,降低择校比例,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公平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工作机制。

规范和扶持民办学校及“纳入民办管理学校”经费、办学条件等工作机制。

常住人口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按时入学率达99.7%;最大限度满足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需求。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0%以上;初中学生学业合格率达到95%以上。

高中教育:学校能根据办学基础和传统,逐步形成办学特色、确立学校创建特色的改革项目,促进学校发展优势和特色形成,形成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高中。

特殊教育:建立特教康复指导中心,发挥管理、指导、服务等作用。随班就读10人以上的学校专设资源教室,配1名专职资源教师。区县特教康复指导中心一般设2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区域内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超过30所,设3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

职业教育:有序构建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体系,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设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资金,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0%,并逐年提高。

 

 

9月21日,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7位院士聚集在南开大学,为该校2011级研究生举办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从为人到做学问,从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到研究生创新精神培养,大师们语重心长。
  
    “宁拙毋巧 宁朴毋华”
  
    宣讲报告会上,多位专家都谈到传承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说:“科技的繁荣需要灵魂的支撑,这个灵魂就是科学精神,还有科学道德规范。”
  
    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则把科学形容成“生命”,他引用杨振宁先生的话说,科研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学会尊重别人”
  
    谈及学术道德,杜祥琬将之形容成“一门基础课”。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也认为,针对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以现实案例告诫学子:某药学博士在学位论文的引言部分存在抄袭现象,调查中该博士认为引言只是一种语言表述行为,不做创新工作也无关紧要,处理结果却使其追悔,所有重要期刊都永远地拒绝了这篇文章。
  
    “实验方法和语言表述同样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杨卫说。
  
    “别太急功近利”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顾问杨乐院士认为,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严肃性认识不够,避免学术失范的主观意识不足,但另一方面,社会的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
  
    “大家毕业希望找到好一点的工作,待遇高,又不要太费力,这无可厚非,但作为受过大学教育的优秀青年人,应该多一点责任感。”杨乐希望研究生在学校期间打好广博和扎实的基础,别太急功近利。
  
    杨乐谈道,研究生学习阶段是一个成长、打基础的阶段,因而需要一种优良的学术环境。杨卫则将之概括为学术生态,他认为,好的学术生态包含四个要素:创新生态、和谐生态、诚信生态和开放生态,而创新生态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阶段教育的本质特征。
  
    专家们指出,博士生毕业了,则只说明大家接触所学习领域前沿才刚刚开始,而随后的七八年时间则进入了自主创新的最佳时间,因此在学校期间打牢基础就显得非常必要。( 通讯员 平扬 本报记者 冯国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