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个别学校疏于管理,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教育部于10月21日再次联合印发紧急通知,就迅速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提出要求。
 
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立即部署行政区域内各类学校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开展食堂食品安全自查。各类学校重点自查食堂是否获得餐饮许可,管理制度是否落实,人员健康管理是否到位,原料采购、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否规范,清洗消毒是否符合规定等。
 
同时,为防止学校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通知》重申严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各类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违规加工制作豆角。同时,《通知》特别要求严禁各类学校食堂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通知》还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通知》强调,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立即组成检查组,对各类学校食堂尤其是中小学和托幼机构食堂进行拉网式检查,不留死角。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严厉处理,该罚款的罚款,该吊证的吊证。《通知》指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属地各类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检查结果进行分类排名,并将工作突出的学校食堂向社会公布。对违反规定没有认真开展自查,且发生食物中毒,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一律吊销其餐饮服务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布。要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卫的检查,严防发生投毒事件。
 
《通知》指出,各类学校和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餐饮服务食物中毒信息上报的通知》规定,及时上报食物中毒信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职责和有关规定,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对发生食物中毒后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通报当地政府。
 
 
 
 

2012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的报名工作将于今晚12点截止。昨天,已有近90万名考生提交报名信息并通过审核。目前最热门职位的考录比已达3270:1,但同时仍有100余个职位尚无人报考。
  
    据华图教育、中公教育方面的统计显示,23日是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倒数第二天。截至当日下午,共有超过1万个职位、近90万名考生提交报名信息并通过审核,总竞争比例接近50:1,竞争日益激烈,说明考生报考热情依然强烈。但也剩下100余个职位无人报考。
  
    截至昨天下午,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考录比已达3270:1。位居第二位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的综合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考录比达3003:1。
  
    目前来看,海关职位愈来愈热,报名人数最多的十大职位里有8席为海关职位,而且垄断了其中的1至7席。其中上海海关、黄埔海关更是各占3席。位居前列的宁波海关隶属海关监管职位的合格人数有4420人之多,上海海关副厅级隶属海关办公综合部门办公综合职位的合格人数高达4304人,黄埔海关东莞地区隶属单位一职位的合格人数也有4283人。(记者 赵鹏) 

 

 

 

目前,我国有800余万乡村教师,他们肩负着亿万乡村孩子的教育使命,更担负着改善乡村人口素质的重任。然而,在当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却令人堪忧,尤其是住房状况,不少乡村教师仍面临着“奉献一辈子,盼房一辈子”的处境。

  
甘肃省渭源县当地一商店门口写的“尊师重教”的标语。这种标语随处可见。


  杨登峰摄



  为了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困难问题,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取教育项目注资、银行贷资、教师分期出资、学校优惠助资等办法,用于教师安居工程建设。今年3月,宣恩县椒园镇龙井小学老师陈松华夫妇迁入新居。

  田丹摄

  “安居”方可“乐业”。只有切实改善乡村教师的住房状况,方能留住人才,提升教师们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从而提升我国农村的教育质量。

  尴尬的现实

  工作多年居无定所

  【关注】 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有这样一条乡村教师给安徽省合肥市市委领导留言的帖子:我和妻子都是肥东县八斗小学的教师,我们和本校十几位老教师近20年来一直住在学校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危房里。刮风天,房顶往下掉土、掉灰、掉小虫;下雨天,墙面潮湿、地面渗水。冬天冷夏天热,苦不堪言。由于长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和妻子都得了腰腿疼的毛病。这样的破房子,数量也有限,只有我们十几个老教师能住上,其他近年分配来的十几个大学生只能在校外租房住。这样的情况,不只我们一所学校,有的学校在外租房住的年轻教师多达二三十位。我们也向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多次反映,但答复都差不多,即政府没有这项资金,让学校自行解决。可学校又无力解决,我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现在50岁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转正,就在家门口的小学教书,吃住在家里,无需学校安排住宿。可这样的教师大多到了退休的年龄,五年后,农村小学的教师将绝大多数变成师范院校毕业分配下来的大学生。尽管他们有住房公积金,但在乡村没有商品房,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房子。偏僻的小村子连租房都困难,难道要让以后的新教师从家里把房子带过来吗?

  记者经调查发现,国家住房政策调整以后,学校不再建教师福利房,农村教师大部分在镇以下的学校工作,在农村没田没地,在学校也没有固定住房。由于工作面临时常调动,从一个村调到另一个村,或者跨镇调动,因此,有的老师工作几十年以后依然居无定所。

  一些年轻的乡村教师更是“蜗居”一族,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或者在外面租房子住。尽管有的乡镇学校为了照顾外地老师,在政策上做了一些倾斜,给予每个月几百元的住房补贴,以支付年轻教师在学校外租个单间,但这一政策也仅仅在极少数财政状况好的地区才有。

  一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话很有代表性,“刚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工资每个月才1000多元,扣除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后就更少了,如果再拿出几百元来租房,维持生活都变得困难。而县以下的中小学还没有住房公积金,按照现在的住房政策和市场价格,他们不仅现在买不起房,将来也很难奢望买得起。目前这种状况短期内还不可能有太大改观。”

  无奈的原因

  心有余而力不足

  【关注】 某论坛上有一位叫“西门豹”的网友于2009年11月21日发了这样一篇帖子:11月19日早上到学校,后勤主任通知大家,前几天开了会,农村教师也要交住房公积金,现在征求大家的意见,愿意交的马上交钱,把2009年的一次性交齐。闻此言,心里有了一丝喜意,原来上级领导没有忘记农村教师,终于有了好政策,终于可以买房子了。可一个小时之后,传来另一个消息:不搞了,有几个学区说没有钱。呜呼!农村教师的住房梦,犹如希望的肥皂泡,刚闪了几个光点,又幻灭了。心中不禁悲哀,可怜的农村教师,宅基地没有,福利分房没有赶上,经济适用房无资格,住房公积金“山迢迢、路遥遥”。呜呼!“地不知寒人要暖”!

  的确,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难。以住房公积金为例,解决县以下教师的住房公积金问题已经呼吁了多年,却始终未能落实。记者看到,就在不久前,还有不少政协委员在呼吁,“根据有关规定,教师住房公积金只有在乡政府所在地以上的乡镇、城市建房、买房的教师才能享受其规定的待遇。这就造成了广大村屯教师虽参加住房公积金积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希望有关部门修改住房公积金的规定,让乡村的教师也能享受同等的待遇。建议国家制定和修改有关住房公积金的政策,给在村屯建房需要贷款的教师让其按住房公积金使用办法,跟在乡、县级建房、买房的教师一样给予贷款等待遇。”

  农村教师住房难的现状一定程度地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成为当前制约农村教师成长和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王晓龙表示,“首先是资金缺位。各级政府拨付的教育经费均专项用于学生宿舍、教学楼、教学设备建设,教师宿舍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由于农村教师收入偏低,房价与教师收入过于悬殊,许多农村教师建不起房更买不起商品房;其次是政策缺位。在农村教师住房问题上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农村教师虽在农村工作,但在户籍上也属于城镇居民。多数农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后,依靠群众集资建设教师住房的办法,也已几乎不可能推行。”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的关键是资金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除了政府的教育事业费拨款之外,教育费附加是县、乡镇两级的重要办学经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大部分来自教育费附加, 而每年新建或改造农村教师住房资金所占资金的比例却很少。国家税费改革和学生两免一补的政策实施后,县乡镇在农村校舍建设的经费来源也被减免,县级财政主要用来支付教职工的工资, 想要改变教师的住房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令人期待的未来

  天下寒士展欢颜

  【关注】 2000年毕业后,杨朝勇成为了成都市蒲江县的一名乡村教师,先是在小学,后来调到中学。时光荏苒,不变的是放学后回家的方向:学校里12平方米的单身宿舍。2008年,他有了女朋友,因为没有像样的房子,也不敢谈婚论嫁。为了解决困难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蒲江县决定在县城实验中学旁边修建教师集中居住区,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杨朝勇的新房子就在这里,房价每平方米在1500元以下。“房子便宜,让人感觉很温暖。”杨朝勇说,新房子交钥匙后,他和女友的婚事也在春节定了下来。

  我们看到,不少专家学者对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有专家指出,教师周转房应纳入基层教育硬投入。因为教师几乎是唯一需在农村安排的国家公用事业机构人员,具有特殊性。无住房除了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稳定,还严重影响到政府促进教育均衡政策的落实,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在实施国家西部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西部支教计划、当地教育部门城镇教师农村支教计划等政策性计划中,每年都有不少志愿者到农村支教,但因为基本的住宿问题得不到解决,人员无法到岗。而建设教师周转房依靠西部欠发达地区“吃饭财政”无力解决,必须引起国家的重视,将其纳入国家基层教育项目建设的硬投入。

  王晓龙建议,应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一方面由政府建设具有宿舍(公寓)性质的教师住校周转房,另一方面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镇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区,为农村教师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集资房,并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在校园内外建房向教师出租,由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还应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补贴和公积金制度,努力拓宽农村教职工的建房买房资金筹措渠道,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公积金贷款和住房补贴,购买限价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就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努力,广东省的做法是为农村教师提供工作用房和周转房,探索把城乡教师周转房纳入当地廉租房解决。四川省成都市近年来实施农村中小学困难教师集中居住工程。与同城区住房相比,成都的乡村教师集中居住住房低于市场价格近30%,教师们通过公积金贷款,经济上不会有太多负担。截至2010年3月,已解决6293户农村教师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今,国家的政策好了,孩子们的学杂费、书本费免了,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新了,老师们的宿舍没有理由仍旧寒酸。期待“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各地陆续展开,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大批农村教师安居、乐业。

 


 

靠踩自行车方式启动的“人力飞机”、具备抗震功能的“旋转餐厅”、利用地下泥浆的“涡轮发电机”……由教育部、科技部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昨天在同济大学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20所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的119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在现场集中展出。开幕式上,教育部宣布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5年基础上,正式启动“十二五”期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提高创新能力,共分“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本科各年级均可申报。过去5年,该计划在部分高校试点,教育部直接资助学生项目累计达18234项,参与大学生达53360人,平均每个项目资助近万元。(记者 张炯强)

 

 

 

 

“尽管我们的孩子很优秀,但只能带着满腔的怨愤,去国外接受教育。”随迁子女家长繁琳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她说:“也许我的孩子不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变化带来的好处,但我们还是要为后来者呼吁。”
 
对于随迁子女能够在异地参加高考,民间呼声持续不断。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张北县第三中学考察时指出:要逐步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抓紧研究制订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日前,北京大学法学院举行了建议国务院审查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研讨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指出,目前阻碍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的主要障碍是教育部规定中的户籍限制。他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向有关部门申请审查该规定的合法性。”
 
张千帆指出,户籍规定意味着一个在北京上学的高中生高考时必须回到原籍参考,而北京和其户籍地的考试范围、使用教材可能不一样,这将直接影响其上大学的机会。这就产生了基于不同户籍的同班同学之间的不平等。由此,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违反了教育法关于受教育权平等的规定,应予修改或废止。
 
有学者指出,像北京这样高考录取计划最多的城市,形成一个“洼地”,造成很多高考移民问题,都是分省考试带来的。目前,我国司法资格考试、全国研究生考试是全国统一的标准,但是,其他考试五花八门,有的地方750分满分,有的地方900分满分,除了专门研究的人,很多人都弄不清楚。统一高考的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
 
非京籍学生家长代表撰写了一份《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份民间建议方案提出“户籍与学籍分开,以学籍为主要条件”的解决思路。
 
与会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认同高考报考与户籍脱离的解决方案。他透露,教育部已针对高考改革分出多个专题进行研究,其中就包括随迁子女高考的专题。在专题调研中,他提出,异地高考的方向是要建立以学籍所在地为要求的报考。
 
对于人们对“改革没有时间表”的焦虑,他表示,教育部和家长同样着急,都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不是特事特办,出台新政策和新制度,高考受户籍限制的状况不可能很快改变,这是由政策制订本身的节奏和复杂性决定的。”
 
时评家童大焕说,他在1997年写时评说户籍制度改革,如今已过了14年,相关状况仍然没有任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