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11月29日电(记者马扬)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植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郝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27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4岁。 
  
    郝水194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博物系并留校任教。1955年赴苏联留学,获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归国后,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先后任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副主任、吉林省生物研究所所长。
  
    自1980年起,郝水先后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1986年12月,创建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编著的《细胞生物学教程》《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被列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
  
    郝水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关于染色体骨架真实性的研究、染色体骨架中收缩蛋白的存在等创新性理论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他和妻子何孟元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培育了两套完整的小冰麦异附加系,并育成优质“小冰麦33”新品种,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郝水先后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并于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中外公务员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对比图 中外公务员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对比图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已于26日18时结束,最终报名人数达到1415138人,最热的职位创下了4961∶1的纪录。今年的“国考”再次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

  对此,有外国媒体指出,人人争抢公务员这个“铁饭碗”,中国社会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这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

  而国内专家认为,“考碗”过热的直接原因是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加之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而政府在政策的引导上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已有明显效果。

  外媒声音

  过分追求“铁饭碗”丧失创业积极性

  面对中国的百万“考碗大军”,法国《欧洲时报》评论称,如今“红领”已取代“白领”,成为中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工作。韩国《朝鲜日报》也说:“全中国似乎都因公务员考试而忙碌起来。”

  与这两家媒体的“围观”心态不同,新加坡《联合早报》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公务员热”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

  文章认为,近年来,中国社会各阶层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比如人人争抢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在一个平衡规范、保障健全、法制体系完备的社会环境里,公务员仅仅是比较稳定的职业,并不符合那些创业心很强的人才。

  “可以说,目前中国‘考碗热’折射出人们对社会环境和市场体系的信心不足,没有人再去专心踏实发展实业、积极创业。长此以往,国家崛起所必须经历的高端工业化进程将饱受铁饭碗心态不利影响。”文章说。

  此外,英国路透社也指出,中国经济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之际,对铁饭碗的竞争仍旧激烈。

  路透社的分析称,在对“稳定”的追求之外,权力现在也成为青年人热衷“考碗”的重要原因。文章称,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私人投资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在这个国家中,权力和地位的光环仍令政府职位深深吸引着很多人,其中包括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专家分析

  “国考”大热直接原因是就业难

  上午,资深公考专家、华图教育高级副总裁于洪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考”年年热,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跟目前毕业生找工作难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不仅仅是公务员热,还包括考研热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就业问题。”于洪泽说。

  另外,他表示,报考公务员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报考公务员的应届毕业生,至少有60%都是家里希望报考”。

  于洪泽认为,这些都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企业工作,竞争比较激烈,而公务员人们一直都认为是比较稳定的,多数考生本身又有着求稳怕乱的心理,自然就影响了公务员报考热”。

  他还指出,“考碗热”的本质原因,是多数中国学生面对未来职业生涯、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没有一定的目标,“凡是眼前看到的东西都愿意去试试”。

  政府已着手解决“考碗热”问题

  于洪泽说,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政策的引导上,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且效果非常明显。

  如大学生村官、三扶一支计划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

  另外,公务员招考当中,又加大一线基层招考比例,这正好与村官计划、三扶一支计划相吻合。

  于洪泽表示,这一政策符合中国社会现实,中国社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就特别需要公务员,特别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岗位,首先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中历练,才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加上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两者结合,对事物的判断都很清楚,更能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关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从70%上升到85%。”这就是一个政策性的引导。

  对于今年公务员报考热,于洪泽总结了八个字——“热而不乱,浓而不烈”,报考很理性,每天报考人数稳步增加,这与去年整个报考过程大不一样,去年报考后期人数激增。

  于洪泽分析,公务员报考热这一问题在中国还会持续,政策的引导还会进行。

  中外对比

  美公务员:随时缺人随时招

  与中国“国考”的轰轰烈烈相比,美国公务员招聘是另外一番景象。

  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雇用了180万名公务员,按照人数计算,是全美最大的雇主。而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招收人员的过程可谓是静悄悄的。

  美国政府招收公务员没有统考,由各部门按自己需求招聘,随时缺人随时招,并不集中在某个时期招聘。

  网络是美国招收公务员的最主要的渠道,各政府部门的网站都在显著位置有职位信息的链接。

  同时,美国人事管理办公室会通过“美国工作”网站将所有政府部门的招聘信息汇总后发布到网上。记者探访该网站时发现,这里有近万个政府工作岗位正进行实时更新。

  英公务员:专门机构主持考试

  英国于1870年确立了以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的制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趣的是,英国公务员录用体系源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如今,英国政府也像美国那样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招聘信息网站,应聘者可以按自己的要求搜索到心仪的岗位。

  英国政府在吸引人才上是颇下工夫的。应聘者可直接与中意的部门联系,而后者有义务向其寄送所需的招聘信息。

  与中国的情况类似的是,英国也有专门主持考试及选用公务员的机关——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递交上来的应聘文件进行审查,主持考试并公布成绩。

  在澳大利亚,公务员招录由用人单位负责,政府部门如有公务员空缺,必须在公共媒体刊登招聘广告,并组成选拔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应聘者进行面试,最后由部门主管决定是否雇用。

  澳大利亚的公务员政策正趋向“外包化”,即尽量把政府的职能外包给私人企业,来为公务员队伍瘦身,提高效率。

  收入水平

  公务员不全是“金饭碗”

  在中国,公务员不但被称作“铁饭碗”,还被称为“金饭碗”。按照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公务员收入相比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每月高出近400元。在世界其他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可就不全都这么优越了。

  在美国,公务员收入相比私人领域并不占优势。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在各行业中属于中等上下。

  美国政府人事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雇员(相当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年薪为74403美元(约50.5万元人民币),同期美国人均年薪为68424美元(约46.4万元人民币)。

  而根据美国Indeed招聘网对招聘职位的统计,到今年9月,美国联邦政府雇员的年平均工资为66000美元(约44.8万元人民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

  因此,美国各政府部门在发出招聘信息时都不忘给自己“打打广告”,如美国财政部在招聘时就附上了“在财政部工作的十大理由”,极力吸引人才。

  此外,在英国、瑞典,甚至出现了公务员收入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情况。

 

 

 

教育部近日在北京召开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据了解,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今年增加约30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提早部署,力争2011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基层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服务等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

教育部定于11月27日至12月3日举办“全国教育系统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活动。深挖教育系统内部资源,满足教育系统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需要,开拓教育系统与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渠道。(记者 周逸梅)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约30万。明天,教育部将首次举办“全国教育系统2011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

近日教育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公布了2011年全国毕业生数量,660万的毕业生数字比去年又增加30万,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中新网杭州11月27日电 (记者 江耘)今天,一年一度的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东北亚分会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 40多所国内外大学校长聚会杭州,就区域的发展与合作进行了探讨。

  世界大学校长协会于1964年在英国伦敦成立,是世界性高等院校行政首长的联合会。现有成员600余家,遍布世界各地。该协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各个高等院校的相互了解,交流高等院校的管理经验,促进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浙江工商大学于2007年加入该组织。

  此次会议,有来自中国、日本、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名校的校长,在全球化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挑战和发展趋势、东北亚地区高等学校合作的途径方式以及管理机制创新等问题上,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东北亚分会主席胡建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全球趋向,中国高校国际化交流频繁,并已从单纯、外在的人员交流,扩大到课程国际化和跨国教育等方面。浙江工商大学正在努力从高校国际化向国际化高校转型,“学校和学生要国际化,首先要做到教师国际化。”

  胡建淼表示,浙江工商大学近年来在教师国际化方面推出了两方面措施,一个是蓝天计划,即每周聘请各国教授进行演讲,不带同声传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一个是每年有5%至10%的比例找国外的老师来给学生上课。

  对于中国高校引进外国师资,大阪商业大学校长、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谷岗一郎表示认同:“在中国各大院校,寻求国际间合作交流已渐成气候,不少高校与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机制。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不少院校已经开始注重教师国际化水平的建设。”

  谷岗一郎表示,中国有3000多所大学,而日本只有700多所大学,所以每所日本的大学至少可以有4所不同的中国大学作为合作伙伴。因此,每所日本大学应该在中国不同地域寻求合作伙伴,不仅在北京,还应该在上海、杭州等地。

  在中国,国际化办学成功的模式当属宁波诺丁汉大学。该校校长助理沈伟其表示,该校在教学上把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东西全部移植过来,再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一些合作。

  谈到诺丁汉的成功因素,沈伟其表示,诺丁汉的创新点是整套引进注重教学模式的移植,而且做到教师全部国际化。

  “诺丁汉有诺贝尔获得者,那么我们宁波诺丁汉什么时候也能出一个诺贝尔获得者,这个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沈伟其说。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张钦、李江涛、张兴军)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近期公布,2011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论坛) 比例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高,有些院系达到60%至80%,部分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消息公布后随即引起社会关注。这是优化生源的良策,还是有悖教育公平的失策之举?“单兵推进”的改革,能否破解考研(论坛) 热带来的硕士生水平本科化等问题?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如何兼顾效益与公平?“新华视点”记者对此展开追踪采访。

四大名校不约而同增加推免比重

“统考名额比推免名额还少,到名校读硕的愿望一下子变成中彩票似的小概率事件!”准备报考某名校外语专业的郑州大学大四学生寇蔻感慨,不少同学为能考到理想的学校攻读硕士挑灯夜战,有的甚至通宵复习,可惜不少人的梦想要泡汤了。

记者查阅部分高校2011年硕士生招生简章发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所国内知名高校不少专业硕士生推免所占比重超过招生总名额的一半,有些热门专业达70%至80%,个别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中国人民大学已接收2011级学术型推免生1211人,拟招收的学术型统考生仅为889人,其国学院共有36个学术型研究生名额,已全部用于接收推免生。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11年拟招生75人,其中推免名额占60人。

在复旦大学41个招收硕士生的院、系、所、室中,至少有20个明确标注招收50%左右的推免生,其中中文系将推免生的比例定在“70%左右”,管理学院为“60%至70%左右”,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为“50%至80%”。

西北某大学学生杜刚想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但看到统考生比例远少于推免比例后,他经过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决定报考母校。“研究生扩招后,人们认为高考不再是独木桥了,我也把考研看作第二次起跑。但现在看来,高考的得失影响还是很大,无形中划定了层次,还很难打破”。

优化生源能否以天平倾斜为代价

名校扩大研究生推免比例,各方褒贬不一。赞成者认为,扩大推免比例是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力度的探索。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郭钊说:“各院系和研究生导师们反映推荐免试生源总体质量优于统考生源,他们更倾向于多招收推荐免试生。”根据反馈,学校按照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的目标确定招生计划。

据介绍,伴随着考研热升温,高校中确实存在高分录取的硕士生,因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科研能力缺乏而求学困难。一位考生曾连续4年报考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四年他以高达400多分的初试成绩入围复试,又因考官打出“不合格”的成绩最终未被录取。面试记录中有一段对话令考官记忆深刻:“有考官问,你看过哪些新闻学科的学术期刊?这位考生答,看过《大众电影》。”

“不少本科生思维活跃,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但是应试能力相对不强,通过推免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培养机构也能借此发现特别优秀的科研人才。”河南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志强说,给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读研机会,既提高了招生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节约了各方组织和参加统考笔试的社会成本,是一个多赢的措施。

也有一些人对这种做法表示质疑。采访中,一些专家、学生有的担心校内推免比校际推免容易,推免比重扩大后易造成学术近亲繁殖;有人联想到近几年高校推免爆出的“猫腻”,担心推免比重扩大而程序不公开、透明,出现更多“走后门”的现象。

妨害教育公平也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质疑声。河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崔进军认为,我国目前享有推免资格的院校限定在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以及“211”工程、“985”工程院校。推免比重过高,实质上剥夺了其他院校、社会人士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客观上造成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警惕推免变为名校间的‘互惠互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名校招收推免生的比例增大,统考名额便相应减少。大多数二本、三本院校既没有推免资格,学生考取名校的几率也变小了,他们只能继续报考其他高校。

他担心,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名校情结”会越来越重,考上二本、三本院校后,宁愿复读不愿就读的人可能会增加。

头痛医头难拔病根研究生招考改革需整体推进

我国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考研热持续升温。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最近接受采访时称,我国2009年高校在学规模已居世界第一。记者在河南走访发现,当地几所学校应届毕业生考研比例均在50%以上,有的专业考研率达到100%。研究生招考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关心。

但考研热也带来“应试风”,不少学生将考研当做第二次高考,院校也定位为“考研基地”,有的一到大三、大四便停开与考研无关科目,为学生备考让路,有的还设立奖励基金鼓励考研。研究生招生考试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考试改革同样显得更加急迫。

“当务之急是,从宏观层面深化硕士生推免机制改革。”熊丙奇认为,应当逐步改革,让更多院校享有推免资格,更多学生获得推免机会。

郭钊认为,应进一步改革研究生考试机制,使考试更加科学、全面。硕士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初试阶段应逐步向资格考试过渡,重点考查考生的基本素质,复试阶段重点考查考生的研究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些专家认为,研究生招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相关改革还应注重系统性,深入推进培养环节、管理环节的创新。

北京一位在读博士生小徐告诉记者,研究生教育学风“浮躁”,也是一些有志于混文凭者“敢于”考研的主要原因。写科研论文靠“七拼八揍”、“复制粘贴”,发表论文可花钱买版面,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熊丙奇说,“严进”、“严出”相辅,才能实现优化生源、提升质量的目的。刹住研究生论文剽窃、抄袭的歪风,严格落实导师指导责任,从严把关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教育学风严谨了,“混文凭”、“求功名者”也就望而止步。

“总之,扩大推免比例应与深化硕士生推免和统考机制改革,深化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相配套,才能逐步破解相关难题,既保证教育公平,又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高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