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用十六个字表达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必然的选择。

  一、完善高等教育立法,健全运行体制与决策机制
 
  高等教育法制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和保障。现行的法律已有《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情况已发生了变化,法律体系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如高等教育的投入问题、学位授予问题、教育质量评鉴问题、聘任教师问题等,都是直接影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及其它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保障大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权,保护教师、学生、家长的权益,规定这些权利、义务、权益最终实现的有效途径等。《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在大学建立重大决策的咨询制度,尝试设立有中国特色的理事会制度。这将引导和鼓励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在运行体制和决策机制上的探索和创新。

  二、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克服大学行政化倾向 

  在大学治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始终同时存在,并共同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影响。大学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在大学内部存在着行政化的倾向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实现“教授治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学校的学术氛围,是值得仔细研究和设计的一件大事。解决方案应是自下而上,而且应是灵活多样的。另外,在高校之外行政化的表现,如把大学领导的职位当作一般的组织资源来使用,这也是应当注意避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可能为本次改革试点单位下放办学自主权限,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在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三、转变政府职能,改进高等教育质量评鉴方式 

  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对高校的管理方式,从直接的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转向应用法律、政策、信息发布、监督等方式实行宏观管理,支持学校自主办学。针对当前高校质量评估中的现实问题,拟对高等教育评鉴中如何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进行探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高校推进专业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作组将把发挥地方评估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促进管办评分离列为重点,并结合对国际质量评鉴的调研,就在我国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使用评估、认证、审核等不同方式的评鉴体系,以及促进高校内部建立自我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咨询意见。

  四、以人为本,建立更为积极有效的用人机制 

  2006年以来国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整体改革,为高校进一步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高校中教师的聘任、考评和激励机制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校“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除了教师外,职工的积极性也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学校运转的支撑环境。如何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用人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点之一。我们看到本次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数所高校在岗位资源配置、人才选聘、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流转与退出、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

  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关注
 
  从大学在校生比例来看,90%以上学生在地方高校,因此地方高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目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较多地集中在部属高校。作为较全面和中长期的考虑,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关注。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不违反教育规律和大学发展原则的前提下,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强部属院校、本地优势行业与地方院校的交流,鼓励地方院校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使得学校制度更完善、办学特色更鲜明、学科建设目标更清晰。

 

 

 编者按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省部长访谈录》。这个栏目与《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以及《我这五年》一起,共同形成一个互为补充的整体,分别从各自角度为我们打开历史的画卷,激励我们奔向下一个目标。省部长们是我国各行业、各地方发展和改革工作的领导者,他们既是当事人,又是主管者,他们的经历、思路、感受,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期待您的关注。

  上任一年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没有太多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但这并未减弱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

  这一年,新世纪第一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指导未来十年教育发展方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汲取全民智慧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经历又一个五年的历练,中国教育又收获了哪些进步?下一个五年,站在更高起点的中国教育能否走得更好?11月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带着坦诚温和的笑意走近记者,这一次他说:“你们带来了基层鲜活的声音,我很愿意跟你们聊聊教育的事。”

  记者:“十一五”这五年,老百姓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您认为这五年最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成就是什么?

  袁贵仁:我在教育部工作十年,深切感到,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这五年,是我国教育事业成就显著、极不平凡、十分关键的五年。“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关于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有的已提前实现,比如,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这一目标已于2007年突破,2009年已达868万;有的可望如期实现,比如,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为9年,2009年已达8.9年。

  回顾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四个标志性成果:第一个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第二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0.5%,2009年达到24.2%,在学总规模达29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多了1000多万;第三个是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校生规模分别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第四个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这其中,最突出的是建立健全了国家教育资助体系,使国家教育资助体系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真正确保了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入学、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记者: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五年,我们深切地感到,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作为教育部长,压力一定很大,您是如何把来自全社会的呼声和压力化作动力的?

  袁贵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近年来,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应该说,推动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刚才提到建立健全了国家教育资助体系。与此同时,我们还以加快发展促公平。通过扩大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比如,“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05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52%提高到2009年的79%。

  其次是以资源配置促公平。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这五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在了农村。2006年还开始实施了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共招聘18万特岗教师,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紧缺问题。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2009年已达80%。另外,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2008年开始实施“高校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专门用于扩大中西部地区考生入学机会,2010年规模已扩大到12万。

  记者:“钱学森之问”至今回响不绝,提高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艰巨使命。您当过乡村教师,作过大学校长,有四十多年从教经历,一定深知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该如何看待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

  袁贵仁: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十一五”时期,中央明确要求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强调办出特色、推动创新。

  这五年,中央政府投入数十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遴选了10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了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奖励了5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我们讲提高质量,是有特色的质量,不是说只有一个标准。我们要求高校注重走有特色、高水平的路子,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体现办学特色,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

  我们还强调通过创新来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世界上都认为中国学生是一流的,但我们确实有两点要努力,那就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我们希望推动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记者:年初,您将今年确定为教育改革年。但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问题由来已久,老百姓反映强烈,短期内似乎又难见成效,比如教育部近来推出十招治理择校乱收费,能否真正根治,大家不免担心,您对此如何看?在教育改革发展即将迎来又一个五年时,您怎样规划未来的改革,如何确保这些改革积极稳妥、收到实效?

  袁贵仁:择校问题由来已久,它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反映。最近,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7部委联合出台意见,教育部提出10条措施治理择校乱收费。这是一套组合拳,针对性强,既有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完善招生入学政策等治标措施,也有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合理配置师资力量等治本之策;既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等具体保障措施,也有加大舆论引导力度、持续做好专项治理、健全完善督导制度等长效监督机制。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经过3到5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刚刚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重大亮点是坚持改革创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我想说三句话:

  一是态度坚决。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但我们要坚定不移、持续深入地推进改革。国务院已成立了由党中央和国务院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相对10大改革划分为10个小组。

  二是统筹设计。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寄予很高期待,决不能不积极、不作为,也不能因为不慎重、不稳妥,影响孩子成长,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因此,要尊重规律,搞好顶层设计。

  三是试点先行。教育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努力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已经看准的事,我们会坚决推进,有些问题很难完全解决,但也必须有所作为。短期可能看不到效果,但只要我们想办法下决心去推动,坚持不懈,我相信,再难的问题也能取得成效。

 

 

中新网12月17日电 教育部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通知,批准成立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发挥其指导、推进教育部门与本行业教产合作,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校企一体化建设等职能。 
  
    通知称,各行指委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的下设机构,是受教育部委托,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和管理,对相关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专家咨询组织,同时也是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专家组织。
  
    通知指出,行指委的主要职能是:分析研究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本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要求;指导、推进教育部门与本行业教产合作,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校企一体化建设;指导推动本行业相关专业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研究提出本行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提出建议;参与制定本行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文件、专业设置标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开发本行业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指导教学改革实践;组织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
  
    通知称,各行指委主任委员由教育部聘任,同时聘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行指委副主任委员、委员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聘任。委员主要由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较深厚的行业专业阅历与背景的相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专家以及职业院校院(校)长、一线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
  
    通知强调,各行指委的成立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各有关行业部门、行业组织要加强对行指委的指导,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各行指委开展工作。
  
    通知提出,增补人口和计划生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赵白鸽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猛等33位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人口和计划生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金小桃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任期从2010年2月1日起至2014年1月31日止。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所在单位为委员参加有关工作提供支持。

 

 

 

 

中国教育网12月17日讯 时至年末岁初,教育部今天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系统切实加强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通知要求:

  一、不准用公款搞相互送礼、相互宴请、游山玩水、出国(境)旅游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也不得接受其他单位和个人邀请的高消费娱乐活动。

  二、不准到高级宾馆举办茶话会、联欢会等节日庆典和拜年活动;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贵重礼品和纪念品。

  三、不准巧立名目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严格控制年终各项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四、不准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转嫁、摊派和报销费用。

  五、不准违反规定收受和赠送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上、下级单位和个人)的礼品、礼金、干股、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六、不准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或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七、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其他财物。

  八、不准违反规定从事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也不得向学生索要或暗示索要财物。

  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切实负起责任,抓好本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各级教育财政和审计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能,加强经费监管,严格财政管理,坚决杜绝各类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发生。各级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努力制止并坚决纠正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挥霍公款等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


 

 

 

中新网12月17日电 教育部网站今日发表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的文章《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文章提出,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必然的选择。 
  
    文章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用十六个字表达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必然的选择。
  
    文章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完善高等教育立法,健全运行体制与决策机制 
  
    高等教育法制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和保障。现行的法律已有《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情况已发生了变化,法律体系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如高等教育的投入问题、学位授予问题、教育质量评鉴问题、聘任教师问题等,都是直接影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及其它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保障大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权,保护教师、学生、家长的权益,规定这些权利、义务、权益最终实现的有效途径等。《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在大学建立重大决策的咨询制度,尝试设立有中国特色的理事会制度。这将引导和鼓励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在运行体制和决策机制上的探索和创新。
  
    二、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克服大学行政化倾向 
  
    在大学治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始终同时存在,并共同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影响。大学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在大学内部存在着行政化的倾向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实现“教授治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学校的学术氛围,是值得仔细研究和设计的一件大事。解决方案应是自下而上,而且应是灵活多样的。另外,在高校之外行政化的表现,如把大学领导的职位当作一般的组织资源来使用,这也是应当注意避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可能为本次改革试点单位下放办学自主权限,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在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三、转变政府职能,改进高等教育质量评鉴方式 
  
    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对高校的管理方式,从直接的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转向应用法律、政策、信息发布、监督等方式实行宏观管理,支持学校自主办学。针对当前高校质量评估中的现实问题,拟对高等教育评鉴中如何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进行探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高校推进专业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作组将把发挥地方评估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促进管办评分离列为重点,并结合对国际质量评鉴的调研,就在我国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使用评估、认证、审核等不同方式的评鉴体系,以及促进高校内部建立自我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咨询意见。
  
    四、以人为本,建立更为积极有效的用人机制 
  
    2006年以来国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整体改革,为高校进一步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高校中教师的聘任、考评和激励机制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校“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除了教师外,职工的积极性也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学校运转的支撑环境。如何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用人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点之一。我们看到本次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数所高校在岗位资源配置、人才选聘、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流转与退出、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
  
    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关注 
  
    从大学在校生比例来看,90%以上学生在地方高校,因此地方高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目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较多地集中在部属高校。作为较全面和中长期的考虑,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关注。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不违反教育规律和大学发展原则的前提下,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强部属院校、本地优势行业与地方院校的交流,鼓励地方院校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使得学校制度更完善、办学特色更鲜明、学科建设目标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