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逃课的你,今天淘课了吗?追看欧美名校公开课俨然成广州白领新时尚,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内涵值得思索 ——
    
    背景
    
    我们“淘课”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白领们,经历过“‘逃’课是一门必修课”的大学教育后,而今却争相“淘”课?不为考试,不为学分,不为文凭,只为充电———麻省理工、耶鲁、哈佛、牛津、剑桥等欧美名校网络公开课“攻占”了他们的电脑硬盘。怎么看这一现象?有人说这种热衷反向折射出中国大学的本来面目,也有人说其中难免存在“盲目崇拜欧美名校”的卑微心态。
    
     新象
    追看好课,白领大呼醍醐灌顶

    
    2005年秋季,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礼堂,在名为《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教授向讲台下1000多名各种肤色学生提问道:“你开着一辆电轨车,突然刹车失灵,车前方有五个工人,分岔轨道上只站着一个工人,如果你猛转方向盘冲向分岔轨道,你会撞死那个工人,却可以挽救五个人生命。你怎么办?”
    
    时隔五年后,借助网络,27岁的白领刘晓宁,聆听到了上述问题。“一听到这个问题,我就被吸引了,这个问题扰动了我”。虽然她毕业于北京一所名校,但在她的大学时期,未有一个老师向她提过类似的问题。
    
    在广州一家报社工作的赵先生,其电脑里的美国名校公开课资源已达到10G,“工作太忙,但得闲就会看上几集”。在一家国企上班的刘保中说,如今身边已有不少于10个人向他推荐哈佛、耶鲁这些公开课程,“身边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这成为一种时尚。我身边一些学文科的朋友,竟然追着看物理、生物之类的课程,不可思议”。

     背景
    免费翻译,直接促成淘课热潮


    全球网民透过网络,便宜地享受世界名校的课程,完全得益于一项名为“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运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9年前已开放了近2000门课程资料,其中30多门课有网络视频版。作为第一所公布课堂视频的大学,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每节公开课的制作费用约为20000美元。后来,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加入了免费传播公开课的行列。

    由于语言障碍,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名校的精品课程在中国乏人问津。今年,互联网资源分享平台VeryCD与人人字幕组的介入,才直接促成了当下这一波“淘课”热潮。参加过几次公开课翻译的英文教师石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些公开课的翻译,一般都是由在校生、白领利用业务时间免费翻译之后,再重新上传到网上。

     背后
    冷热对照,中国大学情何以堪


    “现在我对欧美名校有了更切身的感受,说人家牛,真是名副其实。”大四学生晶晶因为网络公开课的缘故,更坚定了自己出国留学的意向,“看了之后,你才会发现国内大学与人家的差距之大。”

    其实从2003年开始,中国也开始陆续发展国内优秀的高等课程的教育共享,国内将此称之为精品课程建设,资料显示国家教育部到目前为止已经为此投入数亿元。记者询问多位在校生、刚毕业的白领,他们却表示对这些精品课程兴趣不大。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学波说,国外的课程模式更倾向探讨性,而国内的课程大多仍遵循填鸭式的模式,长期受惯填鸭式的学生们忽然接触到国外的课程模式,都会觉得很有趣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博士、挪威人侯爽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虽然很难说这些公开课程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面镜子,但是它更激发了学生对高质量的授课的期待。我以前也经常去北大、清华听讲座,题目非常有意思,但讲课的方法却让人昏昏欲睡,一通乱讲。”

    不过,侯爽同时认为,一些人热衷欧美名校公开课程,难免存在“盲目崇拜欧美名校”的心理。在研究生阶段,侯爽专门比较研究过中国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他说:“很多学生都本能地认为外国的东西非常好,但他们根本没去看中国的东西,其实国内的精品课程也有不错的。印度开放大学和印度理工大学也搞了开放式课程,一共发表了一万多个小时的课程视频,都Youtube上面。质量可媲美美国大学,也是用英文讲的。但是中国人对这些视频感兴趣吗?可能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印度比中国落后,所以没有学习的动力。这有点遗憾。”

 

 

 

 

12月13日上午,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看,统一到这次会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扎实安排好2011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实现“十二五”教育事业良好开局。 

    袁贵仁指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对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出要求。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成绩和经验,阐述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总揽全局,求真务实,鼓舞信心,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国力量,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部党组和各总支、各支部要开展专项学习讨论活动,要组织教育系统做好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工作,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与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项任务,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将会议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各个方面。

    袁贵仁强调,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对明年的经济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而且对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要在国际国内外形势的背景下,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教育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要加快部机关自身改革和建设,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切实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按照会议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稳步实施国家重大教育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二是高度重视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三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四是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解决好城乡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五是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实际问题。六是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袁贵仁强调,要抓紧编制教育“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协调、顾全大局,加强沟通、搞好衔接。特别要做好与教育规划纲要的衔接,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与国家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衔接。要认真研究制定好2011年度教育工作要点,研究明年教育各项工作,筹备召开年度教育工作会议,实现“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良好开局。

    袁贵仁要求,要认真做好岁末年初的工作。认真落实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增加补贴的政策,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安排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解决好北方学校冬季取暖问题。做好放假前学校安全检查,安排好学生寒假返乡工作,关心留校学生的生活。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加强两节期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教育部党组成员出席会议,机关各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到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重要目标。为了推进这一目标的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确定了41个试点项目,每个试点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主体,试验进度安排,切实的政策措施,保障条件和对风险的分析。项目的启动无疑将扎实有力地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继制定规划纲要过程中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之后,就重大问题的解决在较大的范围内先行先试,是落实规划纲要过程中的又一重要创举。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又是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规划纲要确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形成的教育发展基础的差距,决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水平差距,因此,在区域内,特别是首先在县域内实现基本均衡应当是未来十年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层次性。这次有不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试点项目,就是着眼于缩小县域内的校际差距进而分层推进的,其中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试验,最具有代表性。

  规划纲要确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些省级试点,在省域内加强统筹规划,有明确的促进均衡发展的经费测算,并切实体现对困难地区的政策倾斜,一些地区对拓宽社会资金注入和发达地区支持的通道,也有很好的设想。这些都使促进均衡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关键。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难以在未来十年使所有学校都达到同样的办学条件水平和质量水平。但是,应当根据国家的规定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办学条件标准,使所有学生都能进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学校就读,从而分阶段推进教育公平。因此,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就凸显出其重要意义。不少试点地区在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方面,在改扩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方面,都有切实的措施。

  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使学生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前提。教育的差距最根本的是教师水平的差距。当前,加快提高农村地区教师水平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不少试点地区对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等方面,都有大胆的设想和创新的举措。

  规划纲要明确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关注的热点是: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一方面由于群众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择校无明确规则,导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在择校过程中的乱收费现象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不少试点地区计划从远近结合进行探索:近期加快薄弱校改造、区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远期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同时,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教会上讲话所指出的“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公平”,加强对择校问题的规范管理。为了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选择的需求,在由公共财政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不少试点鼓励和扶持少数民办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供家长和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

  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是伴随城镇化进程必然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问题。试点地区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方面对随迁子女切实落实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另一方面,对留守子女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先行先试将为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相信各试点地区一定会取得令人鼓舞的积极成果。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给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带来深刻影响,使得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依然较大,造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难以遏止,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矛盾相对突出,人民群众意见较大,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形象,成为当前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应制定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对学校校园校舍、图书仪器装备、体育美育卫生设施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办学条件提出明确要求。各省可根据国家标准制定本地区办学标准,提出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规划和实施步骤。国家设立专项经费,实施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分地区、分年度新建改扩建一大批农村中小学,确保2020年前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成为符合国家办学条件标准的合格学校。

  义务教育要政府负全责,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作为优先领域予以重点保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扩展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财政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奠定实现教育公平的体制基础。进一步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推动地方实行全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统一布局。以区域内统一标准建设规范化学校,努力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以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为重点,逐步实行同区域同工同酬,统一教师工资标准和津补贴标准,推动城乡教育对口交流和教师均衡配置。根据这样的要求,各地纷纷行动,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如上海市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成片经济适用房、动迁房基地公建配套学校开展对口办学,提高办学起点;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扩大受益面,提升工作效益;推进城郊学校结对考核、组建教育集团、教育协作共同体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快推进城市薄弱校改造,逐步实现区域内校际均衡发展;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取缔各种形式的重点校和重点班,积极推行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初中的做法;实行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探索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激励和问责机制,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督导,有关信息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如四川省成都市制定和落实县域内均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办法,夯实“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发展基础;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公平就学的办法,有效控制“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如在湖北省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补充、交流、培训、保障机制;选择13个县市重点试点教师队伍交流、校长选拔任用等具体项目,建立国家级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示范区,加快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并逐步向更大范围扩展。相信通过不同地区的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一定能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一些历史政策和社会转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强弱不均的状况导致了择校热,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质,同时也损害了其公益价值,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省都在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采取的措施既包括学校硬件和师资建设等资源配置方面,也包括对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总体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①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制定和实施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标准,着力改造低于办学标准的学校。②加强义务教育阶段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师资水平。③实行区(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④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⑤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民办教育等措施提供选择机会等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加强硬件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分配招生名额等措施外,我觉得还有三个方面值得引起重视。①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存在的差距,其缩小和消除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但是由于优质学校已经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具备了优势,它们还有可能继续争取到更多的额外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支持,并使学校间的差距继续拉大。因此,必须要在“托底”的同时注意“限高”,才能达到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②老百姓对义务教育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政府举办的公办教育已无法满足部分家庭对子女接受更优质、更有特色学校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注意通过发展优质的、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去满足这些家庭的教育需求。应积极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坚持把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民办教育。③伴随择校问题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学校为了争取优质生源,设立了名目众多和多种形式的考试、选拔办法,如果不采取坚决措施对其进行治理,那么即使做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基本均衡,也仍然不能解决学校给学生带来的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等突出问题。

  最后,我认为有必要建立好相关的评估与问责制度。要把各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成效作为评估各地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并将这项工作做得怎么样与对各级政府、党委的工作绩效评估挂钩。这需要相关的组织部门在干部考核评估中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政治的高度、老百姓满意的高度,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必须履行的职责。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表现不力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或相关人员,要追究领导、相关单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