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午,中科院广州教育基地举行200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着装仪式。华南植物园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毕业典礼暨着装仪式,共同见证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园副主任周国逸,研究生部赖志敏部长、宋丽英老师及部分导师出席了典礼。
 
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黄宁生主持毕业典礼,两院院长陈勇研究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2008年是中国的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团结仁爱的精神,他殷切地希望同学们在未来事业征途中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并从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弘扬科学精神、团队协作,体现中科院毕业生风采上对毕业生提出了四点希望。
 
回园后,由园副主任周国逸研究员主持召开了毕业师生座谈会,园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任海研究员在会上讲话。他从学会放下压力和委屈、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树立崇高的责任感、拥有阳光的心态、在工作中超越自我等对毕业生提出了6点期望。
 
随后研究生部赖志敏部长介绍了2008届毕业生学位论文答辩、学位初审和就业等情况,并强调近年来植物园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取得了快速发展,1名来自越南的留学生Le Viet Lam今年顺利博士毕业。接着,赖部长宣读了2007-2008年度优秀毕业生名单并对优秀毕业生进行了颁奖。
 
导师代表、博士生导师魏孝义研究员从研究生辛勤的科研工作、导师的科研环境、珍惜自己的科研经历、与导师保持联系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并深情祝愿毕业生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军同学、王国勤同学代表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分别作了发言,他们对华南植物园安静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科研及生活条件感慨万分:新研究生公寓的建成、实验大楼的翻新、篮球场和羽毛球场的建成、道路的绿化改造等;一批严谨求实和探索创新的科学家的课题走向国际,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研究生发表论文质量和数量上升等。
 
随后,他们对为华南植物园科研事业发展所做出贡献的领导、导师和其它老师表示感谢,并表示,在新的起点上,将牢记中科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和华南植物园“绿叶情操、细根精神、木棉风采”的园训,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展现中科院学子的风采。
 
会场气氛庄重而热烈,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美好的祝福和殷切的期望。毕业典礼的过程虽然很短暂,但是同学们脸上那抑制不住的喜悦永远印在了大家的心里。特别是学位服照,是一个留念,让大家永志难忘。最后毕业生们和植物园领导、导师们在行政楼前的广场上合影留念,把笑容永远留在了这里。
 
 

6月25日,地球科学学院本部研究生2008年度学术报告会在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地学院教员担任主持人和评委,来自地学院的30名研究生做了与各自课题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议取得了既定目标,既锻炼了研究生队伍,展示了地学院研究生的风采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为该院计划于下月举行的年度国际研讨会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地学院将将根据本次报告会评委打分结果,对优秀学术报告者进行奖励,同时将考虑把每年度的学生学术报告结果作为本部生参加学校年度优秀学生评选和每学期助教岗位申请的资格之一,具体实施细则正在酝酿中。
 
学术报告自早上8:00准时开始持续到12:00,下午于13:30开始持续到17:30。30名研究生每人安排约10-13分钟报告,2-5分钟答问时间,严格按照国际会议要求执行。各位同学都经过了认真准备,报告做到了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答问也能娓娓道来、胸有成竹。坐在台下的各位评委老师则耳朵跟着声音走、眼睛围绕银幕转,还不时用笔做记录,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报告内容可谓是精彩广泛,涉及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第四纪地质学、大气物理学、变质地质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以及能源地质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有近10位同学的报告与地震紧密相关,这也基本体现了地学院地球物理学科的整体优越性。该院地球物理学一直是研究生院的强势学科,其依托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
 
地学院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使研究生得到锻炼:一是打好基本功,规定所有在校研究生必须参加每周一次的本部生学术研讨会,以此提供一个让大家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平台;二是争取走出去,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国内、国际会议,诸如地球物理年会、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年会、构造地质会等,都有不少研究生参与其中;三是把人请进来,自己主办国际、国内研讨会,如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每年的国际研讨会都有不少国际知名学者参与。
 
此次研究生集中学术报告会则是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之后,基于全方位提高研究生学术交流水平、多手段为研究生创造学术交流平台的又一新举措。地学院对此次学术报告会的举行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首先于3月份,召开了本部研究生工作会议,魏东平常务副院长就本次报告会的举行向教员和全体研究生做了规划和指示;接着5-6月份,本部生班主任周元泽副教授也多次在本部研究生每周例行研讨会上就有关安排做了说明,希望全体研究生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在会议进行之中,安排了魏东平常务副院长、于锦海教授、吴春明教授、周元泽副副教授分别轮流担任会议主持,琚宜文、周元泽、马麦宁、张怀、于湘伟、张海明、魏荣强、吴静等老师担任评委并全程参与会议。
 
 

看着讲台上如此年轻的面孔,心里不免猜测她的资历。随后,助教介绍说,范可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我国降水和沙尘、台风气候变异规律及气候可预测性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论文10余篇。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啧啧声。
 
之后,课程正式开始,范老师那温柔的声音和细致的讲解很快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这是地球科学学院开设的夏季学期课程《气候预测与气候可预测性理论》,范老师主讲其中的第三讲——“南极涛动和东亚气候”。
 
讲课过程中,她一直强调,课程内容主要是介绍他们目前所做的研究工作,这些介绍不一定对我们学生能有多大的帮助,但她希望她的课程能给即将回所参与研究工作的我们有所启发。她说,她力争让我们了解应该怎样做研究。
 
整堂课,她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研究工作,运用诸多图表,向同学们展现了开展一项研究工作的过程与思路。她告诉我们,做研究时应该在每个部分都能提出问题,要带着问题做研究,以此形成自己的想法与创新。她说,通过思考,才能发现科学问题,而发现问题时,就需要去解答,要能够得到让人信服的解释。
 

6月18日和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吉敏研究员在教学楼401室给同学们讲述了几何分析专题:从Hilbert第23问题讲起----发展变分学。
 
吉敏教授以时间为顺序系统地介绍了变分学发展中的经典问题和自己的早期的科研成果。她用最简单和直接方式介绍了怎样用研究泛函的临界点来求解一些数学物理方程,并系统地介绍:经典的Plateau问题、流形间的调和映射以及流形上的Plateau问题以及她在这一问题上所做出的成果,讲述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变分法的思想。吉教授在介绍每一个问题时清楚地讲述了问题的背景、解决的程度和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并给同学们留下一些思考题,使同学们很快能够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和状况。
 
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们不但了解了这个学科的一些未知领域,而且学习到吉敏教授做科研时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考虑问题的独特方式。
 
吉敏,198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同年底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深造,1987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分别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意大利(ICTP)做博士后。回国后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1991年任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数学所研究员。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及科学院首届“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7年获第11届“陈省身数学奖”,也是“陈省身数学奖”历史上获奖的第一位女性青年数学家。吉敏研究员从事具有几何物理背景的偏微分方程及变分问题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结果。主要贡献包括:首次建立一般流形上共边极小曲面的多解性理论;对球面上纯量曲率的共形实现问题给出了一般的拓扑条件及其显式的解析刻画;在调和映射的研究中给出了处处不连续广义调和映射的一个简洁的构造。
 

6月24日下午2点,在声学所团委、人教处和研究生会的组织下,声学所2008届毕业生欢送会在声学所DSP大楼四层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人教处副处长卢美英,所团委书记张云鹏,以及研究生会代表、毕业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欢送会。欢送会上节目精彩纷呈,游戏妙趣横生,奖品丰厚实惠,整个大厅内欢声雷动。
 
随着主持人宣布本次2008届毕业生欢送会开始,各位毕业生代表和其他年级的同学联决献上了各种精彩的节目: DSP实验室的同学献上了一曲合唱《朋友》;叶利剑同学表演了笛子独奏;重点室和超声实验室的同学合唱了一曲《明天会更好》,欢送会现场一直掌声不断。此外,在节目表演中还穿插了各种游戏环节:吸管运输、塞嘴巴、正话反说、夹气球跑、抢凳子、扮时钟和心有灵犀等,游戏妙趣横生,引来阵阵欢笑,整个大厅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整个欢送会欢声笑语,高潮迭起,掌声雷动,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