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举行“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与人才培养座谈会”,邀请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日电卓越科技公司、航天二院、浪潮电子公司等合作伙伴的人力资源与技术负责人,就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结合,进行了讨论交流。
 
作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中科院研究生院经过30年的教育创新和实践,形成了院所结合与开放办学的教育特色,培养了一批各行业的领军人才。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自2001年开始,把研究生培养体系与产业人才需求及IT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为信息产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此次交流活动,目的是增进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通过建立双赢的合作,为产业发展和教育创新服务。
 
会议于下午两点开始,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颖教授首先就学院情况为各位嘉宾进行了介绍。目前,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培养领域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集成电路等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及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培养软件科技理学硕士研究生;每年招收博士硕士400余人,其中在职学习学生的平均工龄4年,近60%具有中、高级职务/职称,很多同学是单位骨干人才。对于人才培养,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坚持学术体系与产业前沿的结合。王颖教授提出可以通过实训基地、培养基地、定制化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与产业开展合作。
 
参会嘉宾们认为这样的交流活动很有意义。嘉宾们从企业人才需求与发展角度,谈了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和招聘中难题。希望能与学院在实训基地、定制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出在联合科研项目及研究生培养上进行推进。浪潮电子赵辉经理、日电卓越公司贾杰部长及农行软件开发中心陈典友处长认为,定制化人才培养非常适合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需求,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在这方面的积极实践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模式;用友软件公司鄂振荣经理提出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及博士后合作事宜,提出对学院学生定位高,希望吸引好的学生参与公司的项目中;航天二院706所杜晓丽部长从实际合作中,认为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教育很好的解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荐本单位员工来我院学习深造,提升员工水平同时促进企业实际问题解决。
 
大家还就产业人才需求动向、企业发展中人才瓶颈、双方合作模式等事宜,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提出将落实细化实施方案,推动合作的有效开展。
 

应数学科学学院的邀请,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大学数学系的熊捷教授作了题为《随机滤波理论简介》的精彩系列报告。
  
熊捷教授于1983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其后在北京大学数学系继续学习统计,于1986年获统计学硕士学位。随后又留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于1992年获统计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9年期间,在美国田纳西州大学数学系任助理教授,1999年升为副教授。2004年至今任田纳西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兼任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熊捷教授主要从事随机偏微分方程和随机滤波理论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包括马尔可夫过程,随机分析,数理金融等众多领域,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2008年出版专著《An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Filtering Theory》。
 
随机滤波理论有非常好的实际应用价值,熊捷教授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向同学们作了精彩的介绍。首先介绍了随机滤波模型,并利用随机分析,概率论,Kallianpur-Striebel formula等理论工具推导出了最优滤波所应满足的随机偏微分方程,并给出了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严格证明,最后基于粒子系统给出了方程的近似解。熊捷教授还联系实际从现实生活的诸多领域介绍了随机滤波理论的应用背景,如无线通信的信号估计,数理金融中的最优投资以及环保中的污染探测等。

熊捷教授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向同学们展示了数学的理论魅力和应用价值。同学们在课上认真听讲,积极讨论,受益匪浅。本系列讲座还吸引了一些外校的同学前来聆听。

 

6月20日下午,在教学楼阶一3教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研究所所长徐建国研究员为2008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讲座 —《细菌与人》。
 
徐建国研究员,自2002年3月以来一直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研究所所长。曾获多项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并承担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973课题), O157:H7大肠杆菌毒力岛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肠杆菌O157:H7菌库的建立(科技部基础性研究课题),基因组水平的食源性病原菌发生机理研究(863国际合作课题)等课题研究。
 
徐教授从细菌的发现谈到细菌学的形成,从世界著名的细菌学专家谈到国内的著名专家。由简入繁,科普性很强。首先,介绍了由细菌导致的危害性较大的主要传染性疾病,如鼠疫、霍乱、痢疾、伤寒等;介绍了相关的细菌战剂,以及当前新发现的细菌性传染病;其次,深入讲解了新发现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如军团病菌、莱姆病、大肠杆菌O157等)的病症、发病过程、传染过程、曾经引发的大灾难情况以及相应药剂研发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机理。
 
徐教授还详细分析了自然灾害和传染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要以大灾之后无大疫为主要标准,来区分灾区和疫区。灾区不是疫区,两者不能等同。同样,尸体也不是传染源,应正确处理,就可有效地控制和抑制传染源的爆发和散播,此外徐教授还就大疫和一般传染病疫情的区别进行了详细介绍。
徐教授的报告,讲解细致,通俗易懂,就连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同学也能透彻理解。课程结束时,很多相关专业的学员们还纷纷围在徐教授周围探讨四川地震灾区的传染病控制和应对措施,并就遇难人员遗体的尸毒问题与传染病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充分满足了学员们的求知欲望,也进一步扩展了学员们的眼界。
 

6月20日上午,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院长陈凌研究员为2008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们作了题为《现代疫苗技术》的学术报告。
 
报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疫苗的原理,第二部分是重组疫苗的研究,第三部分是关于HIV疫苗的制备。在第一部分的讲解中,陈院长介绍了历史上重大疫情的发生和疫苗的发展,积极评价了在人类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且对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疫苗。他还介绍了疫苗的制备方法,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重组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等多种形式,并比较了各种疫苗的优缺点。
 
第二部分,陈院长介绍了流感病毒的危害及流感疫苗的制备的方法,如现今流感疫苗的“反向遗传学技术”制备方法。
 
第三部分,陈院长向同学们介绍了他们在HIV疫苗研究中的进展,通过将HIV的Gag蛋白表达在腺病毒载体上制得疫苗,虽然在实验动物猴子身上取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但在二期临床实验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结果。最后陈院长勉励大家共同努力。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对陈院长在默克制药公司的工作经历和学术方面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提问,陈院长一一做了回答。
 
又 讯:
 
6月20日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与健康研究院的吴东海研究员在教学楼阶一1教室为2008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做了题为《化学生物学在代谢疾病中的运用与进展》的学术讲座。
 
吴东海研究员, 1990年在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是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肥胖等病症的致病机制,并开发新型而有效的生物医药手段,实现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吴东海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化学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区别和化学生物学所面临的挑战、任务目标和优势等基本信息。接着他又回顾了化学生物学的历史,并且介绍了化学生物学的两个关键环节:1、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的化合物库;2、寻找高效的筛选技术。之后,吴东海研究员又举例说明正向化学遗传学和反向化学遗传学,使大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吴东海研究员在介绍完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后,又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对糖尿病研究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对糖尿病研究十分关注并踊跃提问,吴东海研究员都一一耐心地给予解答。

 

 

2008年6月16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邀请的澳门大学数学系钱涛教授在中关村园区教学楼N306开设了深受同学们欢迎的《调和分析的复方法及其应用》课程。
   
钱涛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在澳大利亚Macquarie University,Flinders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以及New England University工作了十四年,目前任澳门大学数学系系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欧式空间上的Fourier分析,Clifford分析,时频分析和图像处理的小波分析等。钱涛教授组织过多个国际会议,至今已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次钱涛教授主要给我们讲授了调和分析与复分析的关系,包括实直线和单位圆上Cauchy积分的边界值,复Hardy空间理论和解析信号,Clifford代数和Clifford分析等,有些讲课内容还包括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钱涛教授讲课细致而清晰,鼓励大家及时提问以弄清楚基本理论,并列举参考文献供同学们阅读。钱涛教授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喜欢和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交谈,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他的课程引起了同学们对调和分析、复分析和信号分析的兴趣,大家感到很有收获。
  
历时一周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钱涛教授向我们展示了调和分析理论中美妙和吸引人的新结果。我们深深感谢他的精彩授课也期待他的下一次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