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的邀请,南加州大学生物科学系的孙凤珠教授为广大师生开设为期两周的计算分子网络分析的暑期课程。
 
近年来生物信息学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孙教授讲述了生物学中涉及到网络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生物网络性质、蛋白质功能预测、基因模块推断、疾病网络、蛋白质域功能预测等,还将介绍一些前沿的课题。
 
孙凤珠教授是南加州大学生物科学系的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分子与计算生物学。孙教授在山东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获得概率与统计硕士学位,随后在南加州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95年到2000年孙老师在Emory大学遗传与生物统计系作为助理教授,随后在2000年回到南加州大学作为副教授,于2006年成为该校的教授。孙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表达、单体型等以及它们在预测蛋白功能、基因调控网络以及疾病网络识别方面的应用。他的研究成就主要包括:1. 整合多种生物数据预测蛋白质功能域作用和蛋白质功能;2. 单模标本分块和标签单体型的动态规划算法3. 1-TDT传播不均衡测试以及PCR相关的理论研究,在高水平杂志上共发表论文70余篇。
 
这次邀请孙教授来做计算分子网络分析的课程,也是数学科学学院的领导们为了更好地提高暑期学校质量,使暑期课程能围绕学术焦点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尝试,切实增进与名校教授的学术交流,在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保证研究生知识更新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工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七届第二次会议于2008年6月16日在1号楼703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顾国彪院士主持,12位学位委员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对2008年夏季毕业的55名研究生(其中申请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35人)的学位授予进行初审。经过与会委员的认真讨论、审议和无记名投票,做出授予陈彪等20名研究生博士学位、孔令启等35名研究生硕士学位的初审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电工所品牌学位,与会委员讨论了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将采取各项的措施。所长肖立业强调,研究生各项培养工作要围绕着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一流人才这一主题开展。
 
最后,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齐智平研究员在会议上通报了电工所首次统一中期考核情况。经过所研究生导师督导小组认真研究、精心安排,中期考核小组全体成员的认真评审,圆满完成了2006级研究生的统一中期考核。实施研究生统一中期考核是电工所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对电工所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6月13日上午,地学院常务副院长魏东平教授与海洋科学学科专家组秘书苏强博士,在中科院广州南海海洋研究所与相关专家进行座谈,听取专家们对海洋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撰意见以及南海所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掌握研究生院海洋科学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改进方法。
 
座谈会首先由负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黄良民副所长介绍南海所的历史和现状,着重指出南海海洋所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对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希望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相互联系。之后魏东平教授向与会的各位专家介绍了研究生院和地球科学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回顾并总结了过去几年海洋学的教学工作,并向与会专家颁发了第二届海洋科学学科专家组的专家聘书。
 
座谈会气氛活跃,专家们的意见都非常具有建设性。当讨论到课程设置的问题时,专家们对旧版海洋学教学大纲中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认为应该在学科基础课中增加“海洋观测与监测”,同时将文献阅读和综述列入考核要求,并在课程中增加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当谈到各个二级学科的课程安排时,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黄小平研究员和王友绍研究员建议增设“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曹文熙研究员建议,物理海洋学的专业课中应当增加“海洋物理学”课程;喻子牛研究员着重强调海洋生物学中物种分类的重要性,建议在“海洋生物学”课程之外,开设“海洋生物分类学”课程;刘永宏研究员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结合海洋化学的发展要求,建议增加“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课程。
 
此外,本次座谈会还对研究生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提出了要求,认为应该在注重专业修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中英文写作能力。
 
通过本次座谈会,院所之间加深了相互了解,各位与会的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此次座谈会是一次成功务实的会议,对未来研究生院海洋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相信在地学院和南海所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后海洋学的教学工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
 

6月16日上午,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学楼阶二3教室座无虚席,由李小文院士牵头的《等量遥感进展》前沿系列讲座拉开帷幕。此次讲座由资环学院举办,李小文院士做了题为“遥感与GIS科学专题:定量遥感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开讲报告。
 
《定量遥感进展》系列讲座以海外学者为主体,集中讲授定量遥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使同学们既学到知识、开阔视野,又获得做科研的启示。
 
李小文院士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创始人,主持过多项攀登、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现在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遥感对地观测的空间信息研究已经从单波段延伸到多波段,从单角度跨越到多角度和立体测绘,从空间维拓宽到光谱维。形成了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的对地观测网,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遥感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动态性、现势性和准确性,给遥感信息定量化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契机。现在定量遥感的研究已成为遥感信息进一步广泛深入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李院士的报告主要围绕着定量遥感的尺度和病态反演两个问题展开。关于遥感的尺度问题,李院士从全球环境出发,旁征博引,指出“遥感作为获取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信息的先进方法,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接下来分别阐述了地学中的、与遥感科学、定量遥感模型和GO模型描述中的尺度问题。博学多才的李院士话锋一转,简洁明快的又提出了遥感的病态反演问题,并简单明了的解释了在遥感反演中“为什么会出现病态问题”,介绍了解决病态反演问题的主要思路,最后强调了先验知识的重要性,对先验知识如何用于定量遥感反演的问题也作了概括性的讲解。
 
短短三个小时的报告,同学了对定量遥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与李院士的近距离交流与沟通,同学们深刻的体验到学术大师那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这些对即将回到各自研究所做论文的一年级研究生们而言既学到知识、开阔视野,又明白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
 

 

2008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中科院赛区的比赛于2008年6月15日在教学楼S101教室顺利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大赛共有10个小组40位MBA学生进行角逐。经过紧张激烈的争夺,“Future小组”、“星空小组”、“星火小组”3支队伍12名选手从参赛的队伍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冠、亚、季军。案例大赛邀请业界人士——IT经理世界副总编胡明沛、海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王际祥担任企业评委,校内评委由MBA教育中心主任徐艳梅教授、管理学院许健副教授、汤超颖副教授担任。
 
MBA教育中心主任徐艳梅教授作为评委会主席首先致辞,徐教授感谢哈佛《商业评论》给予中科院这次机会,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进一步形成案例学习和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MBA同学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中科院MBA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徐艳梅教授简要回顾了历届案例大赛的举办情况以及案例大赛的宗旨、规则等,并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案例大赛采用哈佛《商业评论》提供的以品牌管理和团队管理为主题的两套案例。竞赛环节包括案例陈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案例启示和借鉴意义、专家评委提问、现场互动、专家点评等环节。本次案例大赛每个参赛小组由4名成员组成,比赛顺序由抽签产生,经过赛前的充分准备,每个小组在10分钟内把自己的分析以及解决方案介绍给评委和观众,他们简练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关系、制作精美的PPT折服了在场的观众,现场掌声不断,充分展示了MBA学生风采。
 
专家评委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本次案例比赛各组的表现、分析方法和思路、优点和不足之处作了精彩的点评,他们独特鲜明的观点获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经过几番激烈的较量,“Future小组”、“星空小组”、“星火小组”以详实的案例分析,独到的解决方案,精致的PPT制作演示和良好的团队合作风采夺得了2008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的冠亚季军。
 
哈佛《商业评论》通过与中国主要的知名管理学院联合举办案例大赛,搭建一个平台,展示国内优秀MBA风采,考察学生对哈佛案例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中国未来管理精英们的管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未来管理者与企业间的联系与沟通。中科院研究生院MBA中心自2006年起组织参加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在MBA联合会的积极筹划下,各级MBA学生积极参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