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0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并将接替鑫诺三号开展工作。
 
火箭飞行约26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13公里、远地点高度为42061公里、轨道倾角为25.2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用户为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卫星设计寿命15年,具有大容量、高可靠、长寿命等技术特点,主要用于开展广播电视直播传输业务。它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改善我国广播电视的直播条件,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对防灾减灾、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用于这次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29次飞行。
 
今后一段时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远望”测量船将对卫星实施测量和变轨控制,最终将卫星定点于东经126.4度赤道上空,并建立正常工作姿态。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上周,美国科学家向公众公布了一张最新获取的太阳黑子照片。该照片由新泽西工学院所属新太阳望远镜拍摄。天文学家表示这可能是目前在可见光波段人们取得的质量最好的太阳黑子照片。一同共布的还有一张太阳表面高能喷流的照片。

  太阳表面喷流

太阳表面喷流(图片来源: BBSO/NJIT)
太阳表面喷流(图片来源: BBSO/NJIT)

  新泽西工学院所属新太阳望远镜口径1.6米,坐落于加州圣伯纳迪诺山中的大熊湖边。这架望远镜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镜片采用了自适应光学系统,它能自行调节,用以抵消由于大气扭曲产生的成像误差,使图像质量接近在太空运行的轨道天文台的成像效果。

  上面这张图像显示的是从明亮边缘产生的高能喷流。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发生强烈磁场活动的区域。这种磁场活动使黑子发生区域的温度要低于周围,这也是为什么黑子看上去是“黑色”的。

  这张照片拍摄于7月1日,目标同样是太阳大气层中的磁场活动。

  大熊湖的太阳黑子

大熊湖的太阳黑子(图像版权:BBSO/NJIT)
大熊湖的太阳黑子(图像版权:BBSO/NJIT)

  高分辨率多波段的太阳黑子图像有助于科学家更好理解太阳风暴以及空间天气环境,这些事件对于地球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可能导致通讯或导航系统中断,并使轨道飞船或飞机中的乘员暴露于有害的辐射环境之下。

  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的项目科学家威廉·迪恩·佩斯尼尔(William Dean Pesnell)说:“在可见光波段我们可以看到太阳表面许多细节。”

  燃烧的太阳

燃烧的太阳(图片来源:SDO/NASA)
燃烧的太阳(图片来源:SDO/NASA)

  7月1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上拍摄了这张照片。在单波段下,太阳呈现不同的景象。不同波段的光也就是波长不同的光。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就是其在一个振动周期内的传播距离,一般可以用两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来度量。比如红光的波长介于620~750纳米之间。

  因为不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吸收和发射的光线波长均不相同,因此,从各种单一波段进行太阳观测将有助于观察太阳大气不同深度发生的各种现象。

  “这一304纳米波段的图像代表的是氦层,其位置远高于太阳黑子发生的层面。”美国宇航局的佩斯尼尔说“这就像是你看到地球上空漂浮着的云层,而不是地球的陆地表面。”

  自适应光学系统

自适应光学系统(图片来源:Alla Shumko, BBSO/NJIT)
自适应光学系统(图片来源:Alla Shumko, BBSO/NJIT)

  根据佩斯尼尔的说法,地球大气抖动导致的观测图像失真是灾难性的。 “这感觉就像你透过波动的水看东西一样。”

  这张图片上的是新太阳望远镜,它采用了一种计算机操控的自适应系统,这种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大气抖动造成的图像误差并对镜片做相应微调以抵消这种误差,这样的结果便是取得可以与空间望远镜相媲美的精细图像。

  到2011年夏季,该望远镜将换用更大、更先进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这将使其成像质量进一步提升。

 

 

 

 

欧洲航天局6月25日发表公报说,探测表明,40亿年前水可能曾遍及火星表面。
 
公报说,欧航局“火星快车”探测器和美国航天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采集到的数据表明,火星的北部存在含水硅酸盐矿物质,这表明该地区在多年前曾有水流经过。此前,欧航局还在火星南部的岩层中发现了水的踪迹,不过后者大多以页硅酸盐的形式存在。
 
该项目负责人、巴黎大学的让-皮埃尔·比布尔说,上述发现证明,大约40亿年前,水可能在火星表面存在过,而且遍及火星表面,包括火星的南北两极,不过它可能只存在了几亿年,然后就“销声匿迹”了。
 
“那里确实曾经有水,但不是以海洋的形式存在,”比布尔说。
 
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火星上曾经有水存在,不过对于存在的时间、形式、地点仍然存在争议。本月上旬,欧美科学家曾在英国《自然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单细胞生命形式,与此同步,火星上可能也在这一时期产生水循环系统,包括降水、径流、云、地下水等。此外,火星表面分布有至少52处河流三角洲沉积地质。
 
 
 
 
 
 

美国两组研究人员6月24日分别公布研究成果称,他们在肺脏再生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将来有望应用于器官移植以及新药测试。
 
在第一项研究中,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人工培育的肺脏植入实验鼠体内,在短时间内,这种人工培育肺脏能像正常肺脏一样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
 
研究人员首先将实验鼠自身的肺脏切除,只保留其中的细胞外基质、肺气道的枝状结构及血管等物质,作为新肺细胞成长的“架子”。随后,研究人员在“架子”中注入可定向发展为肺细胞的干细胞,并将“架子”放入一个生物反应器中,后者可以模拟实验鼠胚胎期肺部成长环境。由此培育的新肺植入实验鼠体内后,可在两小时内发挥与正常肺一样的功能。但超过两小时后,实验鼠肺部开始出现血栓。
 
领导这项研究的耶鲁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劳拉·尼克拉松表示,这只是在肺脏再生研究领域迈出的一小步,要真正实现利用干细胞培育出完整人肺以及最终实现移植还需很多年。
 
在第二项研究中,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儿童医院利用血管细胞制成只有豌豆大小的“芯片肺”。这种“芯片肺”由肺细胞、渗透膜以及毛细血管组成,可以模拟肺泡的功能。研究人员表示,“芯片肺”可望应用于检验新药效果以及人体肺部毒素影响。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制造新手机电池的原材料-----含碳纳米管
 
随着智能手机在功能性方面的不断进步,电池续航能力及寿命却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智能手机用户抱怨称,手机耗电能力就像孩子消耗糖果一样的迅速。目前,一种全新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可充电电池制造科技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曙光,根据新制造科技制造出来的电池蓄电力为目前电池的十倍。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现在电池一端电极使用含碳纳米管可以比现在的锂电池蓄存更多的电力。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使用多层含碳纳米管制造电池的正极,同时使用锂钛氧化物制造电池的负极。这种电池充电效率及蓄电能力远比目前最高端的锂电池更优良。为验证含碳纳米管电池在使用寿命方面的表现,科学家对新研发的含碳纳米管电池进行1000次充放电实验。结果在经历1000次充放电后,含碳纳米管电池内的物质属性变化极微,电池蓄电力丝毫未见减少。这也就证明,含碳纳米管电池拥有比锂电池更长的使用寿命。
 
对于使用智能手机及其他便携式电子产品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目前这种含碳纳米管电池仍仅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制约这种新型电池普及的主要原因在于,含碳纳米管基板在制成电池电极之前需要在两种不同的电池溶解液中浸泡,而这一过程极其费时。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保拉-哈蒙德(Paula Hammond)宣称,她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努力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目前提出的最可行解决方法为通过向含碳纳米管基板喷洒可替代性物质取代其在电池溶解液中浸泡的耗时过程。
 
相信这种含碳纳米管制成的电池在不久的未来即可上市,届时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将不再需要为手机电量不够等问题而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