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广播公司最近公布了一段录像,记录下了老虎在喜马拉雅山脉徘徊的情况,它是老虎可以在海拔1.3万英尺(3.96公里)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成长和繁衍后代的第一手真实证据,可以为阻止这种肉食动物走向灭绝的计划提供“缺失的一环”。
 
这段脚本是纪录片《失落的老虎王国(Lost Land of the Tiger)》的一部分,该纪录片已于9月21日、22日和23日在英国广播公司第一台(BBC One)上播放。英国广播公司自然历史部的一个科研组利用隐藏的摄像机拍到了这些珍贵图面,这些摄像机是在前往不丹的探索过程中,工作人员花费了6周时间安装在隘谷和树丛里的。
 
野生生物摄影师戈登·布坎南表示,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视频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那种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我们在那里忙碌了6周时间,对我来说,此次探索的所有目的就是拍到不丹还有老虎存活的证据,这段仅有几秒的录像,说明我们的努力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布坎南说:“对老虎生存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老虎的行为表明它们正在繁殖后代,我确信在这座山的某个地方,一定有它们的小幼崽。根据当前的速度,老虎会在大约15年内灭绝。我用大量时间在印度从事与老虎有关的研究工作,在俄罗斯寻找它们,无论它们身在何处,几乎都面临着生存问题。”
 
不丹是一个佛教国家,他们不杀害任何野生动物,由于该国非常荒凉,偷猎者很难在这里捕到老虎。”该科研组的另一名成员、自然资源保护学家艾伦·拉宾诺维兹博士表示,这一发现使他们的老虎保护计划——为整个亚洲被孤立的老虎建立一条不受人类威胁的“走廊”——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说:“老虎是一种丛林动物,它们的栖息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可以在这么高的地方生存和繁衍,对它们来说,这个栖息地更安全。”不丹是这个老虎走廊缺失的一环。除此以外,该科研组还拍到神秘的雪豹的录像。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人类分子遗传学》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利用实验鼠进行了视网膜干细胞的移植,移植后的干细胞可以融入新的视网膜环境并生成视锥细胞,相关技术有望用于治疗视网膜退化导致的失明。

    研究人员先提取了健康实验鼠的视网膜干细胞,然后将其移植到患有雷伯氏先天性黑内障的实验鼠体内。雷伯氏先天性黑内障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退化疾病,多发于儿童,患者眼中的感光细胞会病变和死亡,最终导致失明。

    据介绍,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干细胞含有一个名为Crx的基因,它可以指导生成健康的感光细胞。研究人员将这种干细胞移植到患病实验鼠体内后,发现它成功地融入新的视网膜环境,并开始生成视锥细胞。视锥细胞是感光细胞的一种,在眼睛的感光和辨色功能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领导研究的简·索登博士说,新生成的视锥细胞状况非常好,这首次证明了可以在已经成熟的视网膜中植入新细胞。研究人员下一步将评估这些新细胞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实验鼠的视力,如果效果显著,将研究这项技术用于人类的可能性。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3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化疗是当前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方法,不过它也存在一些不良副作用,例如恶心反胃、肝毒性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特拉维夫大学的丹·皮尔、利莫纳·马格利特和同事们已经研究出一种可以直接把化疗药物输送到癌细胞,避免与健康细胞发生互动的“纳米车”,这种方法可在增加化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皮尔解释说:“这种载具就像集束炸弹。”在纳米车的里面是携带着化疗药物的纳米粒子,它可以把这些化疗药物直接释放到癌细胞里。据皮尔介绍,这种纳米粒子载具可以用来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例如肺癌、血癌、结肠癌、乳腺癌、子宫癌、胰腺癌,甚至几种类型的大脑肿瘤。有关这种新纳米粒子及其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的论文,发表在《生物材料》杂志上。

  这种药物输送平台的关键是用来制造这种集束纳米粒子的外壳的分子——透明质酸(Hyaluronan)。透明质酸是一种可被很多类型的癌细胞的受体识别的糖分子。皮尔说:“当纳米载体与癌细胞的受体发生互动时,受体会发生结构变化,化疗药物会被直接释放到癌细胞里。”他解释说,这一研究结果把化疗的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对抗病变细胞上。

  由于纳米粒子只对癌细胞起反应,因此周围的健康细胞不会受到化疗的影响。皮尔表示,这种纳米车本身是用天然油脂分子制成的,纳米粒子发生作用后,会在体内自行分解,因此这种疗法比当前的化疗方法更安全。通过患肿瘤的老鼠进行的试验发现,用透明质酸包裹、其内充满紫杉醇的纳米粒子,在阻止肿瘤生长方面比不含紫杉醇(携带着紫杉醇的一种白蛋白纳米粒子)的纳米粒子更有效。

 

 

 

 

科斯莫角龙(图片来源:凤凰网)

一些科学家22日说,他们在美国犹他州沙漠地区发现两种全新恐龙的化石。它们可能与三角龙是近亲。 

    这两种新恐龙都是食草恐龙。其中一种命名为科斯莫角龙,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头部“装饰”最多的恐龙;另一种命名为犹他角龙,头部有5个角,体型相对较大。 

犹他角龙(图片来源:凤凰网)
    犹他州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马克·洛温22日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发表论文说:“你不是每天都能找到两种与先前在北美洲所发现恐龙完全不同的恐龙种类。” 

“你可能会想,我们已经知道一切与北美洲西部恐龙有关的信息,”洛温说,“但我们每年还是会发现新事物,特别是在犹他州。” 

    美联社报道,犹他角龙鼻子上方长有一个巨大的角。它的头骨大约两米长,全身站立时高度大约为1.8米,长度5.5米至6.7米,重约3至4吨。

    科斯莫角龙头部构造与犹他角龙相似,但它头部有超过10个角。科斯莫角龙大约重2.5吨,长2.5米。 

 角龙分布图(图片来源:凤凰网)  

 

一些古生物学家说,这项发现表明,7600万年前生活在同一大陆的角龙进化方式不同。角龙头部的繁复“装饰”可能用于吸引异性,在争夺交配权的战斗中占据先机。 

    “这些角可能在角龙青春期时长出,”洛温说,“它们是一种性征,也是我们研究这类恐龙区别的途径。”

 

 

 

 


科技时代_我国以三位科学家名字命名月面撞击坑获批准

蔡伦画像

科技时代_我国以三位科学家名字命名月面撞击坑获批准

毕昇

  蔡伦、毕昇和张钰哲,以中国三位著名科学家分别命名月面三个撞击坑,8月2日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批准。

  9月20日,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发布这一消息称,月面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蔡伦、毕昇和张钰哲,是由我国科学家利用绕月探测工程全月面影像数据首次申报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

  蔡伦(63年~121年),我国东汉时期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人;毕昇(约970年~1051年),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发明家,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活字排版印刷术的发明人;张钰哲(1902年~1986年),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新中国首任天文台台长,1928年他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

  据悉,2007年10月24日,我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受控成功撞月。经过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在轨运行,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8台有效载荷共获得原始数据约1.37TB,目前已获得经各种校正和处理后生成的数据产品约5.13TB,并且取得了以国际先进的全月球影像图和三维地形图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总体部主任、中国月球地名命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刘晓群介绍,月球地理实体命名活动始于17世纪初期的欧洲,后来转移到20世纪月球观测和探测活动较多的美国和前苏联。目前,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管理和审批是由世界各国公认的权威天文学术组织——IAU负责。月球作为全人类的共有财产,任何研究者都有权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向IAU申报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

  据了解,自1935年至2009年期间,IAU共审查批准了1993个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其中有1592个撞击坑。在已命名的地理实体中,仅有11个中国人的名称。

  刘晓群说,2010年,随着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研究成果的逐步产生,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全面部署了我国申报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有关工作,成立了命名工作领导小组和咨询专家组。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我国向IAU提出了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申请,并于2010年8月获得IAU批准。至此,月球上共计以14个中国人的名称命名了19个月球地理实体,包括12个撞击坑、2个月溪和5个卫星坑。

  他表示,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在月球探测及其科学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也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影像数据首次申报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获得批准,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是探月工程一期科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成果,对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后续发展及其科学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链接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基本规则

  多年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建立了标准化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规则和惯例。一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必须具备如下几个基本要素,才能被IAU审核通过。

  一、该月球地理实体直径(或长度)须大于100米,且本身须具备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

  二、命名须简单明了、不易混淆,而且还须对科学研究工作和月球图的绘制有所帮助。

  三、以人物姓名进行命名,不能单纯以纪念为目的。获此殊荣的个人必须是已经去世3年以上的著名科学家。

  四、带有政治军事或宗教色彩的名字将不会采用。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来源依据

  1.撞击坑:以在其领域内作出突出贡献或基础贡献的已故科学家和极区探险家名字命名。

  2.湖、海、沼、湾、洋:以描述天气和其它抽象概念的拉丁语命名。

  3.山脉:以地球上陆地山脉或附近撞击坑名称命名。

  4.峭壁、谷:以附近撞击坑或附近其它形貌点名称命名。

  5.山脊:以地学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6.坑链、溪:以附近撞击坑名称命名。

  7.卫星坑:以附近的已命名的撞击坑名称后加缀字母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