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会议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在最后时刻挽救了《京都议定书》,避免了发达国家提出的开辟另外一套减排模式,保证了未来的气候谈判仍将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绝对量减排的模式来进行。
  
    ■本报记者 纪翔
  
    当地时间11日凌晨,为期两周的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在南非闭幕。经过激烈谈判,大会终于在最后时刻推出4份决议,分别涉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长期合作行动计划、绿色气候基金和2020年后减排的安排,并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两个根本诉求: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会后,中国代表团发表声明,称德班会议取得了五大成果:一是坚持了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授权,坚持了双轨谈判机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就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作出了安排;三是在资金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四是在坎昆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五是深入讨论了2020年后进一步加强公约实施的安排,并明确了相关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同时,中国代表团也表示,德班会议未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落实坎昆协议和德班会议成果仍需时日。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及技术转让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是影响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京都议定书》免于废止
  
    大会通过决议,同意《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在2013年生效。大会要求《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从2013年起执行第二承诺期,并在明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减排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要在2012年卡塔尔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正式被批准,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到2017年12月31日结束,目标是发达国家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5%至40%。但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此前已明确表示不签第二承诺期,美国也一直拒绝承诺强制减排,因此第二承诺期主要由欧盟国家参与。
  
    环境保护部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兰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班会议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在最后时刻挽救了《京都议定书》,避免了发达国家提出的开辟另外一套减排模式,保证了未来的气候谈判仍将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绝对量减排的模式来进行,对未来,尤其是2012年气候谈判开了个好头,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但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第一承诺期未完成的减排任务如何处理、主要经济体的量化标准如何确定、是否设立新的减排目标或者建立惩罚机制等,因此,未来关于减排的谈判仍十分艰难。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管清友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在自主减排方面已经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发达国家则更多是 “口惠而实不至”,不仅自身实质性减排举动不多,更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施压,企图逼迫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让步。
  
    他强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反对发达国家的片面立场,也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借倒逼机制促进本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监管,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气候基金破土而出
  
    德班气候大会宣布启动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气候基金。大会确定基金为《公约》框架下金融机制的操作实体,成立基金董事会,并要求董事会尽快使基金可操作化。目前,一些国家已经表示愿意为该基金的启动提供资金。基金有望在2012年完成相关工作,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准备好使用基金,促进发展中国家建立本国的清洁能源蓝图,适应气候变化。
  
    刘兰翠表示,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将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给予资金上的帮助,这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等地区的最不发达国家看到了希望。最不发达国家的基础建设及各方条件抵御气候变化尤其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比较差,全球变暖造成的事实上的影响对最不发达国家来说更加明显。
  
    但是,这些帮助有多大作用还不确定,因为绿色气候基金没有明确运作机制和资金来源,对这一机制相对积极的欧洲面临债务危机,到底能出资多少存在很大变数。另外,资金分配的方式、对象以及评估和监督机制都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法律工具或助推减排
  
    为照顾欧盟的主张,大会当天批准《议定书》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负责2020年后减排温室气体的具体安排。德班平台主要负责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2012年上半年着手,不晚于2015年完成。然后,根据这一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各缔约方要在工作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从2020年开始根据该法律工具或者法律成果探讨如何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誓言通力合作,并计划首次签署协议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发展中国家14年来寻求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做出的最大努力。
  
    管清友认为,之前有关的气候条约缺少相应的惩罚机制,此举将进一步增强相关条约的法律约束力。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妥协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将可能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外部的约束也有可能对转变发展方式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刘兰翠表示,此举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被迫减排。法律化会向着欧盟设想的方向去做,并可能会捆绑经济、技术等其他方面的附加条件,但是,发展中国家将会继续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同发达国家展开博弈和讨价还价。
  
    此外,在《坎昆协议》基础上,德班会议还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移、帮助发展中国家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安排。
  
中国减排“行胜于言”
  
    中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约束性目标,另外,国家发改委正领导建立相关核算体系、统计体系、交易体系、监管体系等一系列配套体制。这些表明,中国促进减排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刘兰翠认为,碳排放以及其他环境污染问题都跟化石能源利用直接相关,中国不能片面强调气候变化,而应该跟常规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环境保护尤其跟化石能源相关的污染物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达到协同管理的效果。
  
    她表示,2020年后,中国实现总量减排条件还不明朗。最大的问题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峰值何时到来尚不确定。中国承诺总量减排的时机一方面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峰值的时间点,另一方面取决于对经济增长总体形势的判断。

 

 

 


    北京时间12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汤姆-克鲁本勤和艾希莉-泰勒希望利用植入鞋里的装置收集运动产生的能量,用来给手机、MP3播放器或者笔记本电脑充电,目前他们正在开发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系统。 

    他们的新发明依据的是电润湿(Electrowetting)技术,它把导电液滴放置在一个电极上,通过电荷改变形状。但是克鲁本勤将这一概念向不同方向发展,他们称其为“逆电润湿(Reverse electrowetting)”。在这种情况下,微小液滴被放置在多层薄膜之间,当鞋着地导致液滴移动时,就会产生能量。随后这些能量会被收集起来,给电子产品充电。他们的论文发表在8月23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这些人说:“逆电润湿是收集高倍能量的新方法。” 

    收集步行时产生的能量并不是什么新想法。例如,名叫nPower PEG的一种装置能够放进背包或者公文包里,通过身体运动产生紧急备用电能。2008年首次使用的另一个系统,利用舞者身体产生的能量给歌舞厅的地灯供电。但是这些早期系统的效率相对较低,只能生成几毫瓦电。克鲁本勤和泰勒希表示,他们研制的系统能生产多达10到20瓦特能量,足够为大部分小电子产品供电。这些鞋会安装USB端口,因此任何电子产品都能插在上面,利用它在穿着者行走期间收集的能量。 

    不仅如此,这种鞋还能储存和操作Wi-Fi hotspot软件,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创新发明会令小电子产品变得更加有效,通过操作装置和网络之间的“中间人”,会使两次充电时间相隔更长。这一过程收集的能量,以前都会以热的形式散失掉。克鲁本勤解释说:“人类是超强的产能机器。人在奔跑时能产生多达1瓦特电能。” 

    他们二人受到那些需要经常充电,而又不方便使用电网的人,尤其是正在作战的士兵的启发,进行这项研究,这些人为了给通信设备、笔记本电能和夜视镜充电,每次需要随身携带重达20磅(9.07公斤)的电池。克鲁本勤和泰勒希目前已经组建了InStep NanoPower有限公司,以便把该技术商业化。迄今为止,这还只是一个概念。研究人员已经利用150个液滴生产几毫瓦能量。但是他们通过试验推断,大约1000个液滴(仅为40平方厘米)就能生成10瓦特电能。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瑞典王室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其他各界人士共1500余人出席。
 
当地时间下午4时30分,颁奖仪式在瑞典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领奖人逐一登上领奖台就坐。诺贝尔基金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尔克首先致辞,欢迎获奖者来瑞典参加颁奖仪式,并特别对代替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加拿大已故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前来领奖的斯坦曼夫人表示感谢。
 
斯托尔克说,人们的生活条件在过去几十年间不断改善,但眼下仍面临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等巨大挑战。人们需要从科学中寻找解决办法,因此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刺激科学发展与发明创造。
 
斯托尔克还在讲话中援引瑞典工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传记中的内容,归纳出提高个人创造力的5点因素,包括家庭学习氛围、受到良好教育、参与国际交流、接触前沿科技以及恒心与耐心。
 
随后,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获奖者成就,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每名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同往年一样,每项诺贝尔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9万美元)。
 
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索尔·珀尔马特以及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布赖恩·施密特;化学奖得主为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文学奖得主为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经济学奖由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分享;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
 
12月10日是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除和平奖外,其余奖项均在斯德哥尔摩颁发。
 
 
 
 
 
 
 
 


    北京时间12月12日消息,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获得一颗“吸血鬼恒星”的图像,锐利度超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照片。目前,这颗恒星正在吸收一颗距自己大约9200万英里(约合1.5亿公里)的体积更大的恒星的物质。 

    这个双星系统被称之为“SS Leporis”,位于天兔座,两颗恒星彼此环绕对方运转,轨道周期为260天。通过将欧洲南方天文台帕拉那天文台的4架望远镜捕获的光线结合在一起,天文学家获得拥有极高锐利度的吸血鬼恒星图像。帕拉那天文台海拔8600英尺(约合2621米)。这些图像的锐利度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照片的50倍。研究报告主执笔人尼古拉斯-布莱德表示:“我们将4架望远镜捕获的光线结合在一起,以更快的速度形成拥有超级锐利度的图像。由于锐利度极高,我们不仅在图像中看到两颗恒星彼此环绕对方运转,同时也能测量较大恒星的体积。” 

    较大恒星的温度远低于吸血鬼伴星,已经有接近一半的质量被这个吸血鬼吸走。研究报告合著者、欧洲南方天文台的亨利-波菲恩说:“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双星系统,物质从一颗恒星转移到另一颗恒星。根据我们的发现,这两颗恒星最有可能采取的质量转移方式与此前的模型截然不同。吸血鬼恒星的‘撕咬’虽然很温和,但效率极高。” 

    新观测结果显示,这颗较大恒星的体积远远低于此前预计,让天文学家更难解释这颗红巨星的物质如何转移到它的伴星。天文学家认为,物质并不是从一颗恒星流动到另一颗恒星,巨恒星一定以恒星风的方式喷射物质,而后被温度更高的伴星捕获。

 

 

 

 
昨天(12月10日),围绕“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由中国科协主办、江苏省科协等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湖泊论坛在南京开幕,第九次江苏科技论坛同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湖泊专家们共同商讨中国湖泊的发展大计。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目前我国完成了对湖泊的普查。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在主旨报告中透露,近50年来,中国消失的湖泊多达243个,其中,江苏消失的湖泊有11个。
 
湖泊现状
 
全国近50年消失243个湖泊
 
根据科技部“十一五”期间进行的“中国湖泊水质、水量与生物资源调查”,我国目前现有湖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693个,总面积超过8.1万平方公里。全国拥有超过100个湖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9个,西藏湖泊数量最多,共833个,内蒙古第二395个,黑龙江第三243个……江苏共有99个,虽然湖泊数量不算多,但是湖泊的拥有率(湖的总面积与全省面积之比)却是最高的。
 
“全国湖泊第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湖泊消失、萎缩了。”在陈宜瑜制作的图片中,消失萎缩干涸的湖泊,让人心疼。统计下来,中国近50年来消失的湖泊共计243个,新疆消失的湖泊62个,位居榜首;内蒙古紧随其后,消失59个;湖北排第三,消失55个;江苏排第四,消失11个。江西、安徽排第五,各消失10个。
 
今年夏天,我国各大湖泊纷纷喊“渴”。陈宜瑜说,除了湖泊的消失外,萎缩干涸也是个大问题,最严重的是西北的湖泊,其次是长江中下游。
 
造成湖泊面积萎缩干涸,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围垦。“建国后,全国合计围垦湖泊面积估计超过 1.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大淡水湖泊面积总和的1.3倍。1950年~1985年,太湖湖滩湿地围垦161平方公里,68%分布在东太湖周围。”
 
1平方公里以上新生湖泊60个
 
美国航天局专家用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全球167个大湖的夏季夜间表层水温,结果表明,这些湖泊每10年平均升高0.45℃,部分每10年升温达1℃。
 
水温上升导致湖泊水位上升,一些新湖泊也由此诞生。科学家们通过5年的调查,新发现了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31个,调查到新生湖泊60个。
 
“不要以为沙漠里面没有湖泊,其实沙漠里面的湖泊很壮观,很美。”通过调查,科学家们在沙漠中新发现了很多湖泊,让专家们感到好奇的是,沙漠中的湖泊,有时同一个湖,水质却不同,有水草的地方是淡水,没植被的部分是咸水。
 
专家说,湖泊可以算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晴雨表,这些新湖的诞生,和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关系。
 
面临问题
富营养化
太湖仍是全国治理重点
 
“全国湖泊大多有富营养化的现象,长江中下游尤其严重,云贵高原只剩下泸沽湖水质好了,其他湖多多少少都有富营养化问题。”陈宜瑜说,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一直是比较受关注的。
 
“近20年太湖水环境质量基本上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为治理太湖蓝藻,2007年以来,江苏省用于太湖治理的资金达到了659亿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透露,经过4年的努力,太湖目前已经由重度富营养化转变成了中度富营养化。“目前,我们完成了一个课题调研,对中国的9大湖、9个库进行了全面‘体检’,调查下来,太湖经过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鄱阳湖的水质依然完好,洞庭湖的水质开始变坏了。”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太湖依然是我国湖泊中的重点治理对象。
 
孟伟介绍,我国打算在未来10年,投入1000亿用于湖泊水库的生态保护与预防。“主要以防为主,争取明年开始实施。目前洪泽湖、骆马湖都正在申请当中。”
 
生态退化
小鱼会挤掉土著鱼
 
生物多样性的衰退也是众多湖泊的通病。“太湖的鱼类在上世纪60年代有106种,现存鱼类60~70种,洄游性鱼类几乎绝迹。水生高等植物的分布面积减少了126平方公里,沿湖岸大型挺水植物消失。洞庭湖天然鱼类捕捞量也急剧下降。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洞庭湖的捕捞产量可以达2130万公斤,到80年代已经降低了近一半。”陈宜瑜说。
 
“武汉引以为豪的东湖,上世纪70年代前,很健康,那时候东湖里面的水草很多,人在里面游泳水草会温柔地绕住你。但随后就出现了拐点,有关方面在湖里投了很多草鱼。草鱼是环境破坏高手,不到3年,东湖的水草连根都不见了。”
 
“而在云贵高原,湖泊鱼类中的‘土著’几乎绝迹,在我们的调查中,泸沽湖、大屯海、滇池中都只剩下1种土著鱼类。”陈宜瑜说,长江里的鲤鱼、鲫鱼离开长江,到云贵、西藏之后就开始称王称霸,土著鱼就濒临灭绝了。现在,拉萨引进了鲤鱼和鲫鱼,又称王称霸了。“小鱼挤掉土著鱼,真是头疼。”
 
无法新生
不再30年河东30年河西
 
俗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这其实蕴含了一个科学道理。
 
陈宜瑜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过去在季风的影响下,江湖贯通。常常会有不断冒出的新湖,但这些新湖寿命都不会很长。在它们“老去”之后,又会在其他地方冒出新湖。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经历着湖泊产生、消亡、新生的过程。
 
“以前,不受人类的干扰,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常常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像黄河一样不断改道。湖泊总是在来回不停地摆动。但是人类的自然活动捆绑了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限制了江湖连贯。所以,导致了老湖泊不断消亡,新湖泊不会再产生。”
 
记者还了解到,湖区防洪减灾能力偏低,也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我国,主要湖泊大多是重要的蓄滞洪区,发挥着吞吐江河、蓄滞洪水、调洪削峰的重要功能。但是,受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湖区防洪减灾的难度进一步增加,综合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有待完善。
 
应对策略
五大湖区进行分类管理
 
治疗湖泊的通病,水利部长陈雷则表示,今后要坚持蓄泄兼筹、构建江湖两利防洪减灾格局。继续实现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并且对湖泊分级制定保护名录、建立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的湖泊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实行湖泊管理保护绩效目标管理,明确湖泊管理保护机构、充实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巡查和管理设备。另外,还要建立湖泊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在大规模开展湖泊健康评估工作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要积极开展试点,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建立湖泊健康评估的基本方法,技术标准。“对重要湖泊还要展开定期的‘体检’。”
 
而陈宜瑜呼吁要强化湖泊的分类管理。“我国五大湖区的湖泊问题各异,发挥的生态保护、水资源供应、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维系、渔业生产、景观旅游等生态服务功能各不相同。”
 
他说,应该从流域整体角度对湖泊功能实施分类定位,强化湖泊生态功能区建设,划定环湖生态保护带和缓冲带,并制定保护和开发分类导向及准入门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