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06年夏季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考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从事植物遗传学研究,并取得一点成绩。我把自己对科研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科研方向的选择是大家踏入中科院大门面临的第一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择,它关系到自己未来的研究对象以及从事的职业。但是很多同学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容易走入误区。一是只挑选所谓的“大牛” 老板;二是选择当前的所谓热门研究方向。大家有这样的想法很自然,在“大牛”老板指导下,容易出好的研究结果;选择好的研究方向,对以后的就业也大有好处。
 
但是在大家决定加入某个实验室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和爱好并对导师的风格和实验室的氛围进行充分的了解。比如说性格比较内向、敏感的学生就不适合在一个非常严厉的导师手下工作。另外一个考虑因素就是自己对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是不是真的感兴趣,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认为这个方向是所谓的热门,所以选择它。搞科研没有明显的热门和冷门之分,你把这个课题做得非常好、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就有可能变成热门。另外还要结合自己的长处,比如理论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生就适合选择偏理论研究的方向;计算机和数学能力很强,又对生物感兴趣的同学就非常适合从事生物信息学的研究。
 
我当初硕士毕业后,之所以选择上海植生生态所离子组,师从于龚继明研究员从事植物营养和逆境相关的研究,其主要原因也是基于上面我谈到的两点。
 
确定好研究方向就可以正式开展工作了。有很多新生刚刚加入一个实验室的时候,总是很兴奋,也很有激情,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但是我建议大家不要急于动手,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一定要对自己即将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充分了解,大量阅读相关领域的权威文献,尤其是影响因子较高的综述文献。比如对于我们搞植物研究的,我强烈建议一定要仔细阅读Plant Cell发表的相关领域的文章,该杂志的文章内容非常详细,思路清晰,而且对所用的实验方法都有详细的介绍,附件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数据可以参考。
 
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由于科研实验的复杂和不可预见性,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以怎样的心态和方法去面对这些挫折,对于我们是否能够成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首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既然困难是避免不了的,就去积极面对,而不是遇见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萎靡不振。其实科研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对于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困难与挫折的陪伴中度过的。因此,一定要调整心态,把这些困难当成帮助大家锻炼成长的机会,去挑战并解决它。如果你坚持下去,当你毕业的时候,科研能力和素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4年多的博士研究生生涯中,我几乎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或挫折,从简单的分子克隆实验到比较复杂的植物生理分析实验。但是,我总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们,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它们,最终我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
 
当然,实验室还有合作相处之道。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为成事之三大要素。天时、地利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唯一可控的就是人和因素。实验室人员众多,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做事方式都不太一样。大家在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相互体谅、相互帮助。良好的实验作风是大家融洽相处的根本。比如,在大家用完公共仪器或操作台之后,一定要记得清理干净,以便于下一个同学使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一些有危险性的试剂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身心健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合作和团队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一个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独立完成自己课题的全部内容。只有大家充分合作,才能取得最大效率。合作的另外一个明显好处是:发表文章的时候可以互相署名,增加论文的发表数量,对找工作特别有帮助,尤其是准备出国做博士后或者工作的同学。这点我是有深刻体会的。我在面试一个美国博士后职位的时候,老板就特别问我发表文章中哪些是独立完成、哪些是与别人合作的、是否还有其他与别人合作的课题等等。因为国外的实验室非常注重团队合作,而中国学生在这点恰恰是相对欠缺的。大家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去培养团队合作的经验,千万不要担心对方帮你做实验可能会抢你的功劳或者风头,这是一个非常幼稚和狭隘的想法。
 
做科研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一定要根据自己个人的特殊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科研之路。
 
(培养单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科学时报》 (2011-07-18 A2 综合)

      2011年7月15日,是中科院各科研院所完成学业、喜获博士、硕士学位的8730名毕业生们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玉泉路园区礼堂隆重举行。下面让我们透过记者的镜头一起去亲身感受典礼那激情张扬的瞬间。
 
 

7月1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度学位授予仪式在玉泉路园区礼堂隆重举行,共有8730名同学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硕士学位。记者带您去看看授予仪式的几组花絮。
 

715日,对众多科苑硕士、博士毕业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参加完“2011年度学位授予仪式”后,拿到学位证、穿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谈起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谈起了和他们朝夕相处的那些人,谈起了他们亲身经历过的那些事,记者就毕业生感悟进行了采访。

优秀学子情系母校  情真意切坦言体悟

毕业典礼一结束,记者就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今天代表毕业生发言的来自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的魏炜博士。看到记者,魏炜表示他很意外,也很庆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发言,“虽然一个月前就知道要发言了,但直到现在仍然很激动。”

谈到科学院的生活,魏炜表示北大毕业后,他就来到了中科院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我这几年一直没有寒暑假,假期只有过年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说起来就觉得特别对不住父母,总是要他们来看我。”几年的辛苦没白费,换来的是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奖项,就像他在发言中提到的那样,“无论今天即将告别的我们,还是日新月异的科学院,都是在付出了辛苦付出之后的成长和飞跃。”

今年毕业后,出乎很多人的预料,魏炜选择了留在所里工作,“这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都使我非常感动。我相信只要努力,早晚会做出成绩的!”

求学数载终得正果  毕业生坦言“终于要毕业了”

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柴慧霞博士刚和记者聊起来就说,“终于要毕业了”。博士三年级期间,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赶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一年。这一年的学习经历使她错过了去年的答辩,就这样她被迫选择了延期,毕业也到了今年。和记者说起这段经历时,她表示毫不后悔,首先说起的仍然是感谢,“感谢我的导师周成虎教授和陈曦教授,是他们给了这么多的机会。”她直言没想到这迟了一年的毕业,仍然让自己感到留恋和不舍。

在谈到读博士的体会时,柴慧霞说“做学问一定要坐得住,耐得了寂寞。”她坦诚女孩子读博士不容易,她建议大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你喜欢的,这样生活才更有乐趣。”喜欢科研的她在毕业后选择了到中科院地理所读博士后,继续她的求学之路。当记者要她留一句话给师弟师妹们时,她选了汪国真的这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寄语师弟师妹  彰显人文关怀

军区班的硕士毕业生严思琪回味了在研究生院三年的学习生活后,勉励正在求学的师弟师妹:“不要以为三年的时间很长,要抓住在校学习的每一个瞬间,三年其实很短暂的。所以要珍惜在校的这段时间,多学点知识,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在各方面均衡地提高。”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毕业生王和建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度过了5年的硕博学习时光,今年毕业的他已经决定继续在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谈起在科苑读博的点滴,他不无感慨地说:“我首先要感谢导师在生活、学习上给予我的教导和帮助,其次我和同学一起合作,做了很多项目,也让我受益良多。作为师兄,我想告诉师弟师妹的是,在今后的科研学习过程中,不要总是去看,要动手去做、去实践。”

08MBA毕业生孙践伟一大早就来到礼堂大厅,就是为了和他的导师照张合影。他和师弟师妹分享了对于校训的理解:“我很看重咱们学校的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格物’,而关键在于‘怎么格’。对于我本人来说,这个‘物’就是管理学。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其实都是格物方法。”1998年参加工作的他到现在已经工作了11个年头,““最初来研究生院读MBA是因为在工作中遇到很多管理问题”,最终中科院研究生院成为了他的理想选择。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学位授予仪式不仅有众多应届毕业生参加,还吸引到了少数往届毕业生前来观看。专程从工作单位赶来的杨蓉和姚力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来参加今天的学位授予仪式,为的就是重温一下毕业时候的感觉,同时补拍几张学位服照片。“大家都穿着学位服,让人感觉特亲切。”毕业的季节总是让人珍惜,“我俩原来是一个班的,现在来补拍一些照片作为纪念,毕竟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

毕业生的各位亲属代表们,

参加今天仪式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学校一年一度的喜庆节日,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研究生院2011年度的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近几天来,我院各研究所也在举行相应的毕业典礼。在这里,我向今天到会的毕业生代表,并通过你们向2011年喜获学位的4832名博士、3898名硕士同学们,表示我的衷心祝贺!

今天的典礼,标志着研究生院今年8730名毕业生已经圆满完成了学业,将从这里踏上自己人生的新征程。此时此刻,我作为你们老师中的普通一员,跟你们一样喜悦而激动;我作为研究生院的院长,跟你们说几句心里的话,作为我们临别的赠言。

首先,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是,“祝贺你们”!

同学们,我庆贺你们生长在一个幸福的伟大时代,你们大多出生在八十年代,伴随着国家的快速进步发展而顺利成长;我羡慕你们能够就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有着稳定的社会保障、先进的科研设施装备、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我更祝贺你们,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学业,顺利获得了学位。

我也是你们的学长,是研究生院1978级研究生。回想起来,虽然30年前的学习科研条件无法与今天相比,但今天与30年前从事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规律是一样相通的,都需要执著、坚韧、拼搏和奋斗。我知道,你们也一样经历过知识学习的刻苦勤奋、科学研究的艰辛磨练;一样也有过课题钻研的通宵达旦,甚至探索路上的曲折蜿蜒;当然,你们肯定也一样有过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兴奋,一样有过百折不饶、攻克难题后的激动与喜悦。

千锤百炼出真金,艰辛磨砺出雄才。今天,我祝贺你们终于“学有所成”,也坚信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你们也一定会“学有所用”。今天,我也希望你们,在取得进步而自豪喜悦的同时,不要忘记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不要忘记亲人们的默默支持,不要忘记同学和朋友们的相互帮助!

其次,我想说的第二句话是,“感谢你们”!

同学们,我要告诉你们,在你们完成学业的时候,也为中科院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科研事业的进步,作出了你们独特的贡献!

作为中科院的研究生,你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参与到了科技创新的工作中。你们当中,有的同学曾经奋战在“嫦娥飞天”、“龙芯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重要研发项目中,有的同学曾经拼搏在可可西里、喀斯特山区、汶川地震灾后勘察等艰苦的实践中……

当前,我们正在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科研并举、出成果出人才并重”作为我院深化科教结合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和任务。我们的老院长路甬祥院士几年前也说过,“研究生不仅寄托着中科院的未来,也支撑着中科院的现在”。如今,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中科院的育人职责,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环境,让广大同学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

同学们,中科院众多科研项目的完成、科技创新成就的取得,都凝聚了你们的智慧和辛劳。对于你们的独特贡献,我真诚地感谢你们!

最后,我想说的第三句话是,“期望你们”!

同学们,你们就要离开母校了,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你们新的人生征程。临别之际,我祝福你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安康幸福;相信你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并期待着你们做出成绩、取得成就的好消息!

你们是值得信任的一代。在这里,我想起了你们的一位学长,大连化物所青年科技工作者——任通。《中国青年报》在今年6月6日、7月4日,用大量篇幅突出报道了他的事迹。虽然他只有32年的短暂人生,但他的老师们称赞“他敢于选择原始创新的艰辛道路”,他同事们评价“是一个内心清澈的人”,他的学生们赞誉“他是一座照亮前方的灯塔”,他身边的人们赞叹“他的人格魅力感召着每一个人”。但是,他自己推崇的一句格言是:“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任通的事迹中,我看到了你们一代人的同样坚定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科技事业在你们一代的手中,一定会做得更好,你们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一代!

同学们,在今天之后,你们当中会有一部分继续留在中科院、或者是出国留学深造,但大多数同学将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人们常说,人生的道路上会有鲜花和掌声,也会有荆棘和艰难,甚至还会经受煎熬、经历磨难。但我希望你们,一定要立足平凡、志存高远、清澈纯洁、豁达乐观,要始终坚持扎实治学、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以高昂的斗志、创新的活力、坚韧的毅力,创造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未来的几十年,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你们生逢其时,必将大有作为。我由衷地期望你们,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发展,创造科技新成果、创造美好新生活,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你们的知识、智慧和才干,为母校赢得荣誉、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祝贺你们,感谢你们,期望你们!我们等待着你们成功成才的佳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