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权威的期刊引用统计机构JCR Science Citation公布了2010年度SCI影响因子排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石勇博士2002年创办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cision Making》(ITDM)的影响因子为3.139,在运筹学和管理科学领域的全世界前74个SCI杂志中排名第三,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领域的全世界前126个SCI杂志中排名第五,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全世界前108个SCI杂志中排名第七,在计算机科学-跨学科应用领域的全世界前97个SCI杂志中排名第七。
 
ITDM顾问由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27名世界级著名学者组成,其中包括10位中国、美国、俄罗斯、阿塞拜疆及格鲁吉亚等国家的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47名编委则是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中青年科学家。创刊至今,期刊共收到1700篇投稿。经过严格的审稿,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875位学者的349篇优秀论文发表在2002年3月的第一期到2011年5月的最新一期杂志上。
 
2007年,ITDM正式成为SCI引索杂志。 2006年的影响因子为:0.818;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0.718;2008年的影响因子为:0.952;2009年的影响因子为1.312。
 
十年磨一剑。TDM现已发展成为信息科学和决策科学交叉领域的顶尖科学杂志,为两个领域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构建了平台,引领着两个交叉领域的发展方向,其学术影响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在科学的道路上,机遇和挑战并存。对于杂志未来的发展方向,石勇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ITDM将继续在涉及信息科学和决策科学问题的管理科学、运筹学、最优化、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和计算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发挥其前沿导向作用。基于上述目标,石勇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组建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IAITQM)。该组织将于2012年5月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届信息技术和数量管理国际会议。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将极大地促进信息科学与数据管理相关学科的创新和相互交流,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7月18日上午,金属所2011科研体验夏令营开营仪式在研究生教育大厦310举行。98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参加了开营仪式。开营仪式由研究生部刘敏主任主持,所长卢柯院士、副所长杨锐研究员出席开营仪式,并分别在开营仪式上致辞和作报告。
 
杨锐在致辞中首先对同学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本次夏令营表示热烈欢迎,然后就金属所的园区分布、组织结构、科研部门、研究生教育等情况进行了介绍。他着重展示了高温合金、腐蚀与防护、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生物医用材料等十个金属所的科研亮点,并表示金属所既要做出高性能的材料,也要降低成本,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卢柯为营员们作了题为《材料研究的动力》的报告。报告中.他以由Tatanic到空客A380的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为例,介绍了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对金属材料的未来发展,材料对能源、环境、人口健康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从新材料的发现到应用往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兴趣是大家能够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报告后,卢柯院士与营员们进行了现场交流。同学们踊跃提问,气氛非常活跃。
  
金属所2011科研体验夏令营由研究生部主办,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接触材料科学前沿,了解金属所,并为2012年招收推荐免试研究生进行预选。夏令营共收到全国59所高校的198名优秀大学生的报名。经遴选后来自47所高校的105名学生获得参加本次夏令营的资格。

2010年8月28日,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级新生报到的日子。走在玉泉路校区,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处处可以听闻欢笑阵阵,楼宇间悬挂着火红的欢迎条幅——看着这些,大家都能体味到青春与梦想的绽放。那一天,对于许多人,将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很多同学可能认为从研二开始便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研一正是遍游北京,痛快享受灿烂青春时光的绝佳时机,于是,选择尽可能少的课程……上课不再有严格的监管,而主要依靠自觉。
 
每当假期里看到教室里依旧有很多人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投入学习,而与之相对的是运动场上的沸沸扬扬,娱乐场里的熙熙攘攘——我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深深的感慨。
 
今天,研一的生活已近落幕。回首走过的时光,千头万绪,而下面这些注定会成为这一段生活的关键词。
 
夏季学期
 
研究生院集中教学为期1个学年,每学年由秋季、春季和夏季3个学期组成。始于2004年的夏季学期被誉为一道有特色的“学术大餐”,也是我最钟情的一个阶段。夏季学期包含了强调“前沿”与“交叉”的立体课程体系,包括前沿系列讲座、高级强化课、公共类课程等。为期五周,时间相对来说短一些,但却汇集科学前沿内容,“院士系列讲座”、“杰青系列讲座”、“百人学者系列讲座”等大师云集。
 
2010年末正式入学前,我有幸旁听了关于“芯片实验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的10次共计20学时的系列讲座。每位主讲人依据各自的研究工作,对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在生命科学、疾病诊断、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芯片的设计与制备等进行讲解。由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属于多个学科交叉范畴,通过那一阶段的学习,我从了解甚少到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选课
 
由于研究生院集中学习阶段课程设置繁多,数据库庞大,选课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学分、兴趣、专业、未来、老师、同学、时间……各种维度都要关注,最平常的应该是其中的时间维度——避免喜欢的课程相互冲突是一个难题……
 
由此,一些同学设计开发了“科院选课助手”软件,可以方便地导入在教务系统已经选过的课程,也可以在线搜索、筛选所需课程并制作课程表,课程表自动生成,便于分享给其他同学,还可以制作成PDF文件方便离线存储和打印——虽然还不完美,但也算是一个让人觉得可喜的开始。
 
跨学科课程
 
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多元选择和全面发展需求,研究生院推出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的举措,即“跨学科专业选择计划”让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突破专业限制、“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让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增加跨专业知识、“通识案例必修课程”增加学生综合常识课程教育、“相对标准考核规则”推动形成淘汰分流机制。
 
如今我已完成program-10中“分析技术及应用”项目绝大部分课程的学习,虽然有些累,有些课程学起来感觉非常吃力,甚至枯燥乏味,但学期结束后,自知受益匪浅。许多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先苦后甜,品之愈深,爱之愈切……
 
“空中课堂”
 
研究生院的课程单靠“赶场式”的听课无论如何也听不完,而“空中课堂”可以弥补。它通过网上教学共享平台得以展示众多精品课程,各培养单位的同学可以共享北京集中教学园区的教育教学资源。
 
“空中课堂”课程覆盖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电子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等学科。除了一些优秀课程外,还有“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中国科学院创新案例系列讲座”等内容。如今,作为一个24小时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空中课堂”的课程数超过1000门,视频数量超过2.3万个,视频浏览超过180万次。
 
付出和收获
 
研究生的第一年,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在吸收营养,没有产出辉煌的“业绩”。
 
今天,在回首这一年的时候,点点的收获和启示让我感到丝丝欣慰,除了即将完成40多个学分的学习任务,业余时间也是如此充实:
 
听过马石庄副院长从开学到期末一次次人生与理想的谆谆教诲,听过关于诺贝尔奖的解读,听过“国际化学年”多场院士讲座,听过师兄、师姐的多场答辩会,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学术会议……参加了“我的考研故事”的征文,文章刊发后已被几十家网站转载;参加了国学读书会徽标设计比赛,取得了二等奖;参加了国际化学年“我与化学”和“化学之歌”的征文,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虽然也有不完美,但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营造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独特的校园文化,进而造就了中科院研究生院人。
 
我曾读过《哈佛能力培养完全手册》、《北大清华学得到》系列丛书,也常想,如果这个世界有“天才”,那一定有造就“天才”成长的土壤……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
 
《科学时报》 (2011-07-19 A2 综合)

我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一名硕士二年级学生,我的本科专业是材料成型及机械自动化,和心理学这个专业可以说是扯不上半点关系。
 
当初选择考心理所被同学称为“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考研,虽然很艰难,但凭着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我坚持了下来并最终考入心理所。当我迈入心理所时,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我只是在考研时学到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至于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等都没有亲身经历过。虽然起点落后于其他同学,但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也一样可以作出很好的成果。
 
入所时,我的导师手头有一个课题是探讨汉语音形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的,包括其神经激活模式和脑电激活模式,而这两个方面是要通过不同的实验手段来考查的,两种实验手段涉及到两项不同的实验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即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即ERP)。fMRI实验已经完成,而ERP实验还没有做。我是老师的第一个学生,所以在我入所后导师就让我摸索、尝试并最终完成ERP实验。
 
起初,当所里有人要做ERP实验的时候,我就从上课的地方跑到所里来给他们“打下手”,帮他们做一些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有任何不明白的及时向他们请教。每次我都会做好笔记,最后把不同实验的笔记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实验程序、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相同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把不同的部分单列出来,通过再次向他们请教或自己亲自查阅手册,彻底搞明白不同参数设置的前提条件分别是什么,以及不同设置所要考查的目的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一步,我对ERP实验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在我开始编写自己的实验程序时,用的是仪器本身配套的比较容易的编程软件,但我发现,这个软件比较“傻瓜”,有些期望的设置它不能实现,或者不能达到理想的设置,而一款心理学中广泛应用的软件(E-Prime)则相对灵活很多。学习这个软件对我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经过反复运行、调试,最终编好了能够正常运行的实验程序。
 
程序编好后便开始招大学生被试做实验。之前看师姐她们做实验的时候觉得实验准备工作做好,实验程序也保证能正常运行,那么顺利收集数据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而到我自己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每次实验我只能多次主观中断实验,调试部分环节,一一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经过多次实验,我总结了可能导致噪音的一些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做了一个“经验积累”小册子。因此,之后的实验采集到的数据越来越“纯净”。
 
收集到数据,接着便是数据分析。脑电分析要结合之前的文献、相关经验和统计分析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我就查阅大量文献,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同时找资料开始学习统计分析(本科时没有学过SPSS等统计分析)。最后结合我自己的实验数据尝试分析,分析后发现有被遗漏的细节或者不恰当的地方就重新分析。而且,我力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在多次尝试分析之后才得到了最终的结果。
 
撰写学术文章也是科研工作中很关键的一环。我在研一下学期的时候往国外的期刊上投过一篇文章,在经过几个月之后还是被拒了,不过评审专家指出了我文章存在的问题并提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为克服某些语言表达及文章结构安排等基本问题,我读了很多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从中学习规范的学术用语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如摘要和前言等部分分别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论述、文章核心的部分应如何阐述等等。
 
另外,我深入学习了与科研工作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的高级功能,利用数据库高效查找文献的方法以及办公软件的高级用法(如批处理)等,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
 
成功是个相对数。对于我来说,从没有任何心理学实验经验,到能够在实验的各个环节(实验设计、实验编程、实验实施、数据分析、写成文章)上取得突破,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对心理学科研工作的信心,但我不会满足于此,因为我只是迈出了最艰难最重要的一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还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素质。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科学时报》 (2011-07-20 A2 综合)

715上午,在中关村教学大楼一楼大厅,电子电路技术与设计课程的选课同学齐聚一堂,128名选课同学分成30个组,分别展示了本学期在任课教师卓国文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课程电子产品及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制作成果刚出席完学位授予典礼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从玉泉路园区赶至中关村园区教学大楼,观看了这次课程结业成果展,研究生院教务处长向军辉教授、信息学院副院长孙应飞教授等一同观看。 

在每个小组的展台前,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了亲手设计与制作的电子装置系统,并详细介绍了自己作品的功能和原理,苏刚认真倾听同学们的介绍、观看相关作品的演示,和同学们亲切交谈互动,并结合课程设计与展品的制作,征询同学们对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见。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马彪、温美英、姚爱萍、杨培德同学的“基手PIC12F675-I/P的智能快速充电器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生院信息学院王彬华、赵中琦同学的“电容测试板与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电子所赵海涛同学的“瞬变电磁发射机主控系统”,倪平强、杜雷雷、李宗伟、罗娱同学的“基于静电感应原理的定向系统设计”等作品受到一致好评。 

在听完同学们的汇报、观看完同学们的现场演示后,苏刚充分肯定了该课程的成果和对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义,对卓国文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育模式给与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为教学、为同学付出了很多。老师这门课对于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方向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课程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在和同学的互动中,有同学反映,卓国文老师有几十年的工业方面的经验,是从上大学到现在见过的最好的做硬件方面的老师,教兢兢业业请求学校能够一直将他留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为研究生教授相关课程。苏刚表示会认真考虑同学们的请求,为同学们创造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 

今年夏季学期开设的电子电路技术与设计课程是一门将电子工程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的电子工程类课程,也是研究生院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课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电子设备与产品设计技能的培养,授课教师卓国文先生来自于台湾电子产业界,有三十多年电子工业产品设计与产业运营的丰富经验,研发过多项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商业化产品,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曾获世贸国际发明竞赛银牌奖、台湾清华大学精密机械竞赛特优奖等多种奖项。由于该课程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传授大量电子设计的实践经验,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学期课程成果展着重展示在卓老师指导下,同学们设计与制作的光控电机、电压转电流、LED自动感应环境亮度、宿舍智能防盗防火系统、空间用探测器温度自动调节等各种用途的逾三十件电路作品。这些作品设计精巧、实用性强,体现了同学们的创造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也表明,研究生院的教育改革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