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日,为期十天的2011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学科夏令营进行到第五天,13:30左右,营员们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李骥副教授及夏令营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同一个大院里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对工热所进行参观,并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咨询。

在工热所科研大楼的多功能报告厅,营员们观看了工热所55周年所庆宣传片,回顾了工热所55载的光辉岁月和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宣传片记录了工热所自创所以来55年的发展变化和风雨历程,其中有吴仲华院士的创所过程、与中科院力学所的渊源、建所以来取得的突出科研成果等。工热所作为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标志性单位,为我国培育了大批高层次的工程热物理人才,在学科的推动、发展和应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聂超群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

接着,营员们聆听了聂超群研究员关于工程热物理学科标志性科学家回顾与科技创新的报告。报告主题为:“科技创新与能源/动力/环境关联”。由该所教育办公室主任吕燕老师主持。聂研究员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工程热物理相关领域——热力学、传热学、传质学、气动力学等的标志性科学家,谈到了自己对科学研究创新内涵的理解,并语重心长地对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聂研究员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叶轮机械研究向营员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叶轮机械的基本范畴、离心压气机基础科学研究前沿的思考等。聂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幽默的风格,不知不觉就把大家带进了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殿堂,使在场的营员们对科学研究顿时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与期待,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讲座之后的互动提问环节,聂老师风趣而详尽地回答了营员们关于我国能源结构、工热所叶轮机械研究的进展、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的关系等问题。

同学们在工程热物理所实验室参观

在听完讲座之后,全体营员参观了工热所历史图片展、工热所压气机实验室、传热传质实验室、循环流化床实验室、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的IGCC实验平台、轻型动力中心的燃气轮机实验平台等五个实验室。

在压气机实验室,营员们参观了研究人员进行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压气机模拟实验,并对他们勤奋、认真的科研精神深表佩服。在传热传质实验室,讲解员介绍了微纳尺度材料的热物性测量方法,包括经典的3ω法、新兴的光热反射法,并就光热反射法的瞬态加热法、周期加热法分别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同学们还近距离参观了最新的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对我国清洁煤利用技术有了更深入、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营员们对工热所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也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有了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本次参观活动受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学院和工热所各位领导、老师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营员们均表示受益匪浅,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7月26日一早,物理学科夏令营营员们在老师和志愿者学长学姐的带领下,步行前往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学习参观。

黄晨光副所长为大家做了力学所基本情况的介绍。从他口中,我了解到力学所建于1956年,是国家最早的力学研究室,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它有着深厚的积淀,以基础性研究为本,以力学学科前沿的发展与突破为基础,同时面向社会需求,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为牵引,力争一流。

黄晨光作力学所基本情况的报告

力学研究所有着优越的研究条件,拥有国家微重力实验室、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等离子体燃烧中心等七个研究部门。另外钱学森、钱伟长为其第一任正、副所长,已故副所长郭永怀曾长期主持工作。

同学们在郭永怀先生塑像前

报告过后,是例行的参观。然而很意外的是,老师首先把我们带到了郭永怀先生的塑像前。他告诉我们:失事飞机中郭先生保持着与警卫紧紧相拥的姿势,他们怀里是宝贵的科研资料……

钱学森是我们都熟悉的科学家,然而郭永怀大家似乎都没有一丝了解。但是他的精神让大家感到震撼,在场的所有人都为这样的科学献身精神而鼓舞,心中留下无尽的敬意。大家在塑像前静静地端详,带着满腔的钦佩静静地拍照,铭记这位伟大的不为大多数人熟悉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在大部队参观实验室后,我和一位同学无意中发现了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办公室,如果不是吃饭时遇见了一位力学所的阿姨为我们讲应该去看看二者的办公室,我们会为现在力学所仍保留有他们的办公室而感到吃惊。然而看到办公室紧闭的门、门上的标牌、门旁的简介后,我们依然感到惊奇,因为他们的办公室外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和周围环境很协调。不难看出,力学所对于二老有着难以抹去的记忆,力学所人没有忘记历史,他们在秉承着前辈的精神,愿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最后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有了精神,才有动力,才能够有所作为!愿大家在此都能收获支持自己前进的动力!

回想第一天迈入中科院的大门,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又是那么的陌生。一转眼今天已经是夏令营开营的第三天了。在这三天中,我们参加了开营仪式,观看了中科院宣传片,参观访问了四个研究所,聆听了几场报告,感受着大家的风范,一切显得忙碌而又充实。

夏令营的安排很紧张,但紧张中处处显示着中科院师生争分夺秒的作风。记得昨天在参观物理所的时候一位老师说物理所的很多研究员和研究生都是一周80小时的工作量。为了我国科技进步,为了出更多地为科研成果,科学院的老师们牺牲了大部分休息时间,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每个营员无不感到敬佩。

声学所是和我的专业水声电子信息工程比较接近的研究所,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研究所。在参观声学所时,声学所的老师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晚上又安排每个实验室的老师代表与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在老师的介绍和与老师的交流中,我对声学所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被老师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

今天上午安排参观了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前一直以为我国的高能物理学科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学科,不甚了解。但经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后,才真正认识到高能物理在我国科技领域的地位。尤其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前只在电视上或课本上见到过,今天真正的近距离感受到了它的存在,感到相当兴奋。

下午参观理论物理研究所,其科研实力令在场的同学惊叹不已。这样一直如此雄厚的科研队伍,相信定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片沃土。

在参观各个研究所的同时,科学院还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业余生活。第一天晚上观看了科学院的详细纪录片和邓稼先、钱学森两位科学家在我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今天晚上的联欢晚会更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大家在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感受着夏令营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相信在后面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有更大的收获。

看着志愿者学长学姐们忙碌的身影,我想衷心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2011年7月24日16点至17点30分,中国科学院科学人文暑期学校举行了一场题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前沿与趋势”的学术讲座,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肖显静教授主讲,人文学院刘二中教授主持。
 
肖显静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展开,内容包括科技对社会的辩证作用,中国STS研究三十年概况及趋势,当前STS研究的前沿问题等。
 
首先,肖显静提出“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科学技术的社会”,并以一个辩证的问题引入讲座——“科学之于社会是天使抑或魔鬼?”肖显静幽默地称之为“科学是具有天使的脸庞和魔鬼的身材”,紧接着举出京沪高铁及动车事故、福岛核电站反应堆事故、转基因生物及环境和健康风险三个事例来说明科学为社会带来的双面效应。肖显静介绍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的两种态度,即科学技术乐观论与科学技术悲观论,他用外国学者的几本畅销书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影响及其与人文社会的关系,并说明人们应尽量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尽量避免负面影响,一语道破了STS研究的最终目的。
 
其次,肖显静用数据和图表说明了STS研究三十年概况及趋势。数据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三种主要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以及《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79-2008年间所刊载的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论文情况。肖显静用统计图表展示了三十年科技与社会研究总体概况,包括“科技与社会”论文总数与变化趋势及论文数量百分比,生动地说明科技与社会领域已越来越重要,在研究中已占据半壁江山。肖显静还用比较的方式说明了STS研究各专题论文数量百分比情况及数量变化趋势。
 
然后,肖显静介绍了当前STS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主要包括科技与政治,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科技与传播,科技与心理以及科技与法律。讲座主要介绍了科技与政治的前沿问题,包括政治的科学化、科学的政治化以及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三个方面。肖显静列举了美国大片制作的基因决定论说明了社会达尔文主义、通过德国法西斯优生学说明了政治思想对科学的影响、利用转基因作物的风险说明了科学评价的不确定性以及科技政策的困难。肖显静的幽默风趣、旁征博引,引来听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并在讲座中即时与同学们互动,形成热烈的氛围,在生动精彩的演讲中传授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最后,肖显静对整场讲座内容做出了总结,说明了STS的三项功能也即目标:其一是学术探讨,厘清问题;其二是社会启蒙,树立社会意识;其三是提出相应对策,指导社会实践。STS研究与科学的发展及其社会应用紧密相关,对于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同时,肖显静也表示从事STS研究对研究者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因为它是交叉学科研究,需要扩充知识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并且需要反思精神和批判的思维取向,为对STS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提出了要求与方向。在讲座结束之时,肖显静教授还提出了几条致语:“我们的社会需要建设者,更需要反思批判者!”“没有人文的科学技术是盲目的,没有科学技术的人文是无力的!”“联结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肖显静教授的精彩讲解和旁征博引的才华令同学们依依不舍,最终讲座在热烈而持续的掌声中结束。

 

 

 

725日下午一点半,刚刚参观完高能所的物理学科夏令营营员们,在研究生院物理学院老师和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参观学习。在等待的时间里,每个营员拿到了一本理论物理所专门订制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招生宣传手册》,以供大家在报告前的这段时间里,一边休息、一边大概地了解一下理论物理所的基本情况、科研状况以及招生情况。

下午两点钟,在6620会议室,一场由王丽主任主持、陈晓松副所长主讲的关于《理论物理研究所情况介绍》的报告正式开始了。报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历史回顾、研究方向、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科技创新成果和研究生教育概况。报告主要是以数字和图片的形式来向营员们展示理论物理所,内容丰富多样。每个营员都全神贯注地听,有些营员还做了笔记。

 

                     同学们认真听取报告

陈晓松副所长的报告结束后,进入了提问环节。营员们积极踊跃,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晓松副所长和王丽主任都一一耐心地给予了答复。

问答环节结束后,王丽主任提出对理论物理研究所有意向的营员,可以与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志愿者联系,以便安排30日的座谈会。报告结束后,有好多营员仍有一些困惑的问题,与陈晓松副所长和王丽主任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营员到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最后一项活动就是参观。首先营员们参观了理论物理所新楼,这里主要有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办公室和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运营项目邀请访问学者的办公室。接着,有一部分同学在听完报告后对理论物理所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针对某些研究方向想见一见研究员,以便进一步的交流。看到他(她)敲开门,然后进去与研究员们进行愉快而又轻松的交流,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