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科夏令营活动期间,营员们专门游览了慕田峪长城。

登长城

合影留念

欢呼登上长城

营员在长城合影

返回

营员们在山脚处某公园门外集合, 公园门旁边的石头上有好多名人的题字, 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毛新宇将军的“洞天福地”四字, 大家争相拍照。

登山第一梯队, 大概不到10个人,。大家都爬得很快, 到半山腰的时候已经把大部队甩得不见了踪影. 随着登顶的临近, 体力开始不支, 速度慢了下来. 汗珠大颗大颗地从脸颊落在了地上, 形成一片圆晕, 很快又消失不见了。停下来开始欣赏风景, 发现小道两旁树木葱郁, 突然一只松鼠蹿上了树枝, 刚拿出相机准备拍照, 那个小玩艺儿早已不见了踪影. 蝉声鸣个不停, 给这个慵懒的早晨增添了几分活力. 略微休息之后我们继续开始爬, 登顶时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

漫步在山脊上, 突然有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感觉。几个营员端起相机拍照, 纷纷把自己记录在这一段石路上。绵延的长城伏在山脊上, 像给这山添上了装饰, 山脚已经淹没在了一片云海中. 这样的景色让人贪恋, 让人不愿去想山的下面是什么, 好像我们本来就来自天上。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长龙在几百年前曾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最后防线, 侵略者们在来到长城脚下时也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吧。

游人渐渐多了起来,。很多人说着大家听不懂的语言从身旁走过. 他们远去, 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点沿着长城慢慢上升. 由于大雾, 看不见更远一点的烽火台, 只有到达一个烽火台的时候才发现还有更高的台子, 还有更陡的坡. 一些不知疲倦的营员一路不停地向更高的山爬去, 大部分人选择了适当的地方休息, 夏令营的登山部队散落在几千米长的山脊上, 慕田峪就这样很自然地把毅力与体能在体现在一维线段上面.

11点大家陆陆续续下山, 下山路上见了更多的游人苦苦攀爬, 他们眼睛里面充满了兴奋与期待。

慕田峪长城, 当你不去爬它的时候, 它静静地待在那里, 只有名字在人们口中流传; 当你去爬它的时候, 它就展示出所有的野性与张扬给你看, 震撼着你的心灵。 

7月27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前沿技术”暑期学校的同学们,集体步行前往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参观学习。网络中心负责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因天气闷热,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纯净水,细心周到,学员们都感到很舒适。
 
首先观看专题片。在一个个历史节点的重温中同学们看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光辉而伟大的历程,对我国互联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单位,是我国最早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建设单位,是中科院信息化的支撑单位。在发展历程中有两件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1994年4月20日,NCFC网络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至此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二是中心负责.cn顶级域名的注册和管理。之后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迟学斌教授做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心的相关情况。中心承担着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化支撑的重任,国际交流密切,研究生待遇优厚,毕业去向理想。随后各研究室老师亲临现场与学员们互动交流,可见中心对本次活动的重视。
 
随后分四组参观。同学们首先来到数据中心可视化环境研究室。在这里大家观看了3D数据演示,可视化涉及生物、海洋和天文等诸多领域。3D效果很好,在天文数据演示中大家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之中,银河系只是一个小点,非常震撼。随后同学们来到中国科技网机房与超算中心,超算中心设备庞大,内含一万片CPU,用计算模拟代替实验以及推导,主要应用在如三峡等大规模工程,而中国科技网是一种广域网,与国内(如教育网、电信等网络)国际网络互联,大家都感觉到中心确实是有重任在身啊。之后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演示厅,在这里负责老师介绍了DNS域名解析的详细过程,介绍到域名系统全球共有13个根,其中有10个在美国,F、I、J三个根在北京有镜像,保证了大家流畅的使用网络。介绍结束,学员们对老师的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参观虽然只有半天的时间,但是同学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中心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和精心准备,明天将参观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和电工所,相信又会是精彩的一天。同学们也会以实际行动回报辛勤组织的各位老师。                                                     

【新闻网讯 记者李克】“成才的道路是跑马拉松,并不像跑百米”。年逾古稀的著名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先生于727下午来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思源楼一层报告厅,为118大学生数学夏令营营员们做了题为《数学、应用、创新》的精彩演讲。

 

杨先生从数学最基础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谈起,将数千年前的金字塔与数学最前沿的流形联系在一起;又将数学广博的应用范围展现出来,从物理、力学、天文、经济、国防一直到对人才的培养,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迅速折服了场上年轻的听众。

 

谈到数学方面的重要贡献时,杨先生将学科中的贡献大抵划分为三类:“建立新的学理、解决著名难题,以及化腐朽为神奇。”

 

“第一种情况下,要对一些概念建立自己最基本的事实,为其他数学家感兴趣,并使其能够继续发展。这样建立的概念、数式和定理又找到了新的应用,也就是新学理。”先生举出著名法国数学家勒贝格的例子,并鼓励营员“现在数学中虽然建立这样的贡献比较难了,但我们依然可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的贡献是否更有创新型,是否可以作为参照、模拟。”“我们很难建立一个对整个数学影响巨大的新的学科。”

 

在其他方面,杨先生介绍了费马大定理、庞加莱猜想等。“有些难题经历了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最后如果能够为一个数学家所解决,那这里面一定包含了创新的理论和方法,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数学中有一些内容,凡是做这个领域的学者都觉得是比较成熟的,也谈不上有什么更新的发展”。但这时候如果有一个科学家“换一个角度对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在基础上又觉得还可以前进,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别的数学家的公认,使得其他人沿着其思路进展的话“有可能别的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研究和发展。”

 

在数学的学习道路上,杨先生简要的将过程概括为两个部分:“简单地说,一个是多动脑,还有一个是多动手。”杨先生还特意提醒年轻的学子们,“如果你要学习的话就要按照学习的规律,你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而且最好每天下午能有半小时到一小时从事体育或者文艺活动。”“学习和成才的过程是一个跑马拉松的过程,关键看你持久而不在于冲刺。”

 

 杨先生在介绍数学求学之路时,援引了王国维对治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数学的视角做出了精辟的解析。“虽然王国维先生做的跟数学完全不一样,但是他论述的三种境界对做数学、尤其是纯数学的研究工作来说是很相像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杨先生强调了“望尽天涯路”一句,反复叮嘱年轻学子们“你们在不断地攀登,不断地积累,要多读文献,多打基础”,“做得越好,看上去就真的‘望尽天涯路’”,杨先生批评了现在学界普遍浮躁的环境,并强调青年学生的目的“不是发文章”,而在于“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工具有更好的掌握”。杨先生提醒青年学生“也许你一开始不需要什么东西就能做文章,也许能做出一些东西,还不错”,但这“不是做学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很多结果也许并不是你想要的,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如果你能容易做出来,那前人肯定已经做出结果了。”尽管强调大家认清楚具体学术形势,不要为自己的偶发奇想所攫取,但杨先生仍然鼓励大家:“在相当多的时候,或许你会以为走投无路了,但仍然要坚持下去,接下来就是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杨先生笑着说道:“很多同学都想跳过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直接到达第三种境界。但这绝对不是靠运气或者等待所获得的。”看到会场中年轻学子迷惑的眼神,杨先生再次耐心地讲解道:“这种境界,完全是第一种、第二种境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杨先生重申了基础和过程的重要性。

 

在提问环节中被提及自己的青年时代,杨先生侃侃而谈,介绍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情况,与数学的邂逅和南通中学的影响、特殊时期的学术研究。“我在六年中经历过反右派、大跃进、教育革命、反右倾等事情。每次都会停课,有时还会相当长。总体上来说比现在的条件差很多。”杨先生还提及了关注学术前沿的重要性:“当时我和张广厚的研究回答了一个国际重要问题,但我们并不知道。”“伦敦的会议上提出了相关问题,但国内完全不知情。”回顾完峥嵘岁月,杨先生不禁感慨:“现在年轻人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希望你们年轻人快点成长起来。”

 

直到讲座结束,主持人才披露杨先生尽管腰部有恙,仍坚持站立在讲台后,完成了整个报告。这更令大家感动!起身离去的杨先生再次获得了全场持久的掌声。

【新闻网讯 记者步凯】727日上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学院“2011全国大学生物理学科夏令营”营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力学所黄晨光副所长为全体营员作了报告,并接受了研究生院记者团记者的专访。

记者:力学所为了这次夏令营活动做了哪些准备安排?希望通过举办夏令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黄晨光:物理学院的老师一直在筹划这个活动,很努力,也经常和各个物理学科对口的研究所的老师开会联系,要把这次夏令营活动办好。这样的活动肯定是多多益善。夏令营的同学将会参观力学所空天技术、海洋工程、环境灾害等方面的一些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也大体上是我们所科研的一些主要的方向。

我今天早上在食堂吃饭,还碰上了我们几位主力的研究员,他们希望能够设计一些精心的小实验或者科研成果的演示,吸引同学,他们吃早饭的时候还在和我商量这个事,大家都很上心,都在认真想。

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夏令营活动能够把各个大学的一些青年学生聚集起来,更好地了解所里的科研内容,也能够更好地吸引青年学子投入到我们这个行业中来。

记者:力学所单独举办过类似夏令营的活动吗?

黄晨光:我们举办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在假期,我们和一些力学学科专业比较强的大学有相关的交流计划,加强接触,加强了解。这些活动都是跟研究生的选拔相关的,希望学生多了解中科院的科研机构。

记者:之前力学所招生的生源情况怎么样?

黄晨光:生源的问题可能是受到额外的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多。我硕士毕业来到力学所的时候,在原来学校是很骄傲的一个事情,甚至会说这个学生考到力学所去了,赶紧给他补一补课,让他去好好学。

现在各个研究机构、大学都希望留下最好的学生,学生往往受到推荐的名额限制,有学生受到本科学校方面的一些影响,最终没能来到力学所。对学生来讲,读研究生毕竟是一件大事,学生肯定不会拿这样的决定来冒险,这个可以理解。中科院各个研究所,包括我们力学所,也一直在努力。

记者:我昨天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发现您是80年代在重庆大学读完了本科和硕士,您觉得现在的学生和您求学的时候相比有什么不同?有没有什么样的素质是现在的学生做科研所特别需要的?

黄晨光:现在学生和我们那个时候比较的话,应该说各有特色吧。过去我们学的专业课比较深、比较多,每一门课要求都很高,当时的课程确确实实是为了以后从事力学专业研究而进行的准备。现在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宽、比较浅,这个可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吧,这也是现实的要求,这个很难说好坏。我认为应该先让同学有一个比较广的适应社会的界面,再从中选拔相应的人才。

力学在发展过程中起起落落,但是现在来看力学应该是到了一个新的发挥作用的阶段,希望同学对力学的研究感兴趣。我们现在需要做工程技术的创新,原来很多工业技术可以从国外买,现在在一些领域国外开始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这是国家发展的现实压力,力学学科是一个支撑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能够提供很多新的方案的学科。这是我们国家力学发展的新的机遇,当然也是挑战。

对同学来讲,最基本的科研素质主要包含几个方面,包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概念,掌握基本的方法和试验手段,具备较强的动手试验能力,特别要有兴趣。希望夏令营的同学能够认识到,科研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希望同学能够投身到科学研究的工作中来。

727上午,物理学科夏令营营员集体乘车参观了半导体研究所,俞育德副所长做了精彩的报告,随后营员参观了研究所的历史展览馆和实验室,并集体午餐。

营员在露天LED显示屏下观看了研究所的大型宣传片,宣传片简单介绍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最新成果以及科研实力。俞育德副所长在学术会议中心做了关于《半导体研究所基本情况介绍》的报告,报告由祝素娜主任主持。报告简单介绍了研究所的整体布局、科学技术先驱以及辉煌的历史成就。

俞育德介绍半导体所基本情况

 

俞育德副所长介绍说,“半导体研究所是集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研究及其系统集成应用于一体的国家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研究所,在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曾做出过突出的贡献。”研究所曾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只锗晶体管、硅晶体管,为核武器做了模拟运算和理论分析;在东方红一号、实践一号、神州五号、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半导体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重大奖励,黄昆院士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俞育德副所长介绍半导体所自己的研究生培养特色,“推向前沿,宽面培养,全面训练,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研究生可以直接接触前沿。以“以人为本,创新跨越,为真求实,和谐发展”为办所理念,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营员参观半导体所实验室 

   俞育德副所长还简单介绍了研究所的科研领域、师资队伍、就业情况以及丰富的业余活动和奖助学金制度。随后营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研究所的展馆和实验室,研究所内处处体现着半导体知识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