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科院研究生院2010年毕业生双选会在中关村教学园区举行,66家用人单位在本次双选会上提供了1027 个就业岗位,吸引了2000余名研究生前来应聘。

    与往年相比,本次双选会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此次双选会规模之大、参会单位和参会研究生之多,创中科院研究生院双选会历史新高。招聘会吸引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66家用人单位,较之今年3月底的46 家增长了43.47%;参与研究生更多、更广泛,除了中科院京内外各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参与。

    此次双选会用人单位整体质量高、提供岗位更优。此次双选会既有曙光、同方、大唐、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又有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还有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船重工七一九所、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提供了软件工程师、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等就业岗位,涵盖中科院研究生院2011届电子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多个专业方向。

    此次双选会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拓宽了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此次双选会是研究生院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凹凸人网和校友会共同举办的。对于求职意向不是很明确、简历没有充分展现自我优势和特长的研究生们,研究生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及凹凸人网资深人力资源专家都给予了同学们耐心的指导,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院双选会在为毕业生搭建校企人才沟通合作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月22日上午,院党组原副书记郭传杰同志为中科院党校第九期所局级领导干部特训班学员作了题为《创新文化的管理学与心理学思考》的专题报告,来自中科院党校的29名所局级领导干部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培训部副主任谭红军主持。 
 
    在报告中,郭传杰从五个方面对创新文化作了解读,包括:创新文化的“是”与“不是”、管理学视角中的创新文化、心理学视角中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深入推进的几点思考等。
 
    郭传杰在报告中介绍到创新文化不是一般文体活动,不是形式、样子、花架子,而是组织成员共识的价值理念、使命、战略、制度,是团队的灵魂、动力,习惯的行为方式,可以激励、约束、引导员工行为,对组织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科研院所应该着力加强创新文化的建设。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郭传杰认为文化是管理之魂,文化管理本身就是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创新文化是创新型组织的最佳管理模式;但要实现这一点,合适、有效的管理是创新文化生成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创新文化,郭传杰指出创新就是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过程,创新者具有独特的性格心理特征,比如创新者具有坚韧性、探索性、独立性、自主性、自控性等心理特征,如何才能使这样的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创造宽松、包容、多元、开放、开明、平等、无官本位、客观、真实、讲诚信、创新会受到激励的创新文化氛围极为重要。
 
    最后郭传杰强调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科研院所还需要深入研究组织目标、团队发展动力等继续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报告结束后,郭传杰与党校班学员就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010年12月20日上午,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石勇教授邀请了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学领域著名教授汪培庄老师到中心做专题学术报告,主题为“线性规划强多项式解法及Hirsch猜想”。
 
汪培庄教授向中心师生介绍了自己近10年以来在证明求解线性规划强多项式解这一模糊数学领域的挑战性课题中所做的工作。他首次提出了顶锥切割法(Cone-Cutting),该方法在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国运筹学会模糊信息与工程分会第三届年会中受到国际该领域顶级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种新方法,与目前广泛流行的单纯形解法难分伯仲。
 
更可贵的是,汪教授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淡薄名利的处事原则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10年来,他坚持不懈地研究线性规划强多项式解这一科研方向,就是凭着对该问题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忱。此外,汪教授治学严谨,对数学问题的推导过程逻辑缜密,一丝不苟。
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对汪教授专题进行了交流提问。大家在这次活动中,为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激励自己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
 
汪培庄,教授。湖北黄冈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历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广州大学副校长,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学会副理事长,《模糊数学》杂志副主编。专于模糊集论与随机落影研究。提出了模糊随落影空间理论的模型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著有《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模糊集与随机集落影》,合著《可逆马尔可夫过程》。
 
 
 

12月20日,石勇教授邀请到了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王振远教授为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师生做学术报告。
 
王振远教授去年曾经来中心做过一次关于非可加函数积分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今天他为大家展示了他近期的工作“基于Choquet积分的伪梯度搜索应用于非线性多元回归”。王教授用生动的例子和简练的语言向大家阐述了自己主要学术思想,他提出的方法在数据挖掘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报告生动活泼,气氛轻松愉快。
 
王教授一直以来都大力支持中心学术工作,热心为中心师生提供帮助。为搭建中心与国际学术的交流的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见到姚威先生,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在办公桌一侧“开垦”出两米见长、不足半米宽的塑胶“绿地”,墙边整齐倚着几个高尔夫球杆,是他工作累了用来练习“推杆”的“球场”对面会客用的长方桌正中,摆放着一株精心照料的植物盆栽,绿油油的叶子焕发着生机。办公室一角有一个精致的木质礼品架,朋友送的各种瓷器、玉器礼品他都精心的摆放在其中,成了一个琳琅的“情谊收藏架”。
 
恰不似其名,姚威虽然高大魁梧,人却温文儒雅。他的人生经历,他对求学的见地,对创新的理解,对研究生教育的看法,谈论民族企业如何在国际上立足……他都娓娓道来。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他没有起身喝一次水。
 
求学当尊“道”重“术”
 
他记得他的《理论物理》老师曾说过:“《理论物理》你们学了有用吗?除非去教《理论物理》的同学有用。我们学习这门课,不在于学到了多少专业的知识,而是在于你有没有学到学这门课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自此,他懂得了掌握方法甚至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他自言从不是一个学习特别拔尖的学生,“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但一定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就是‘招儿’。有招儿,面对问题才不会束手无策。”
 
古人把求学归为对“道”和“术”的追求。道,就是世界观,方法论;术,是技巧。现在有很多人迷失在对“术”的盲目追逐上,而忽略了“道”的基础夯实。许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掌握一种问题的方法规律,就可以通过学习融会贯通其他。“死学习”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常去图书馆看看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杂志,虽然不会对考试成绩起多少作用,但是那些杂志的确拓宽了我的眼界。”
 
1990年,大洋成立仅仅一年,他就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成功地运用到广播字幕机上,成功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台特技型彩色字幕机,并在北京亚运会上得到了推广应用。巧合的是,这第一次成功的开发,正是使用了与当时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不同的方法,取得了突破。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他求学时代的“金科玉律”。正是这句金科玉律点燃了他对物理世界的兴趣,高考那一年,他选择了南开大学物理系;也是好奇心促使他攻读了中科院电子所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这交叉着生物、医学、电子各个方面的知识。浓厚的兴趣,让姚威在宽广的科研领域里不但没有迷茫,还让他乐此不疲。
 
“我就是要搞明白,这个问题用这个办法怎么解决?用其他的办法行不行?”硕士毕业后,他就一直探索生物医学工程图像处理在各个方面的应用。80年代,中科院大力倡导科学进步服务国民经济,让科研转化成生产力,让国民经济享受科技进步成果。此时的姚威跟几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一拍即合,中科大洋应运而生。大洋的理念就是:让科研转化成生产力。
 
他是个体育迷。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到大洋的老总,足球、滑冰、篮球、排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网球、高尔夫……他都是“业余高手”,进过校队进过院队系队,拿过名次拿过奖牌。讲到这些,他两眼放光,如数家珍。还即兴挥动球杆在办公室表演高尔夫的推杆,乐呵呵地展示他在一次比赛中“无意中”获得的奖杯——180码外“Hole In One”。这些爱好让他充实、乐享其中,也排解了他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他问:体育和劳动有什么区别?劳动是你“Have to”,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体育是你“Like to”,哪个更容易成功?如果你所做的能给你带来快乐,一般而言会更容易做到专注,做到极致,成功不请自来。
 
创新体现价值
 
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跨专业”学生。按姚威的话说,“火花是碰撞出来的。” 他把跨学科巧妙地比喻成“两朵云彩”,当两者相互“碰撞”的时候,就容易激发出科学创新。
 
他鼓励知识创新,鼓励跨学科开展研究。他说,跨学科的确会面临两学科领域知识基础的考验,所以,跨学科的同学,应该下苦功,把没学过的知识,通过学习和融会贯通,变成“学过”的知识。
 
“比如用我的方法制造的机器或者设备,能够提高效率,那我就是创新;我生产的产品质量好,你的能用50年,我的能用100年,我就是创新;人跟人是不一样的,人都是有特异性的,你说你很特别,特别在哪儿呢?你就要做出没有过的,有用的东西。”
 
创新也可以是逼出来的。熊猫从不吃竹子到开始吃竹子,就是创新。吃竹子就能生存下去。“进化就是创新啊,优胜劣汰,你必须要创新,才能生存。”
 
他开玩笑说,体育运动他玩一个换一个,“喜新厌旧”,这也是创新。
 
做“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企业”
 
大洋在产品推广上,国外进展不如国内速度快,是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外国人购买产品,特别重视细节,有可能一个包装上的小问题就能影响到你产品的销售,尽管你的产品便宜又先进。另一方面,国外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存在偏见。他们对中国的定位就是,物美价廉的衣服鞋帽你们很擅长,而中国人做出高新技术产品就不可思议。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怎么办?姚威也常常问自己。
 
深感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儒雅的姚威也变得严肃起来。“我觉得就得靠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一步步地慢慢推广,用过硬的质量去改变外国人对中国技术产品的偏见,赢得国际市场。”然而,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产品的测试周期长、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不能因为困难、因为过程漫长而放弃,我们已经在打开一些外国市场,这种情况正在好转,我们有信心。”
 
 
他是一个儒雅的民族企业家。他更是一对双胞胎兄妹的父亲,一个对自己事业有着不断创新激情的人,一个享受自己工作、热爱生活的人。他就是姚威——中国科学院1984级校友。
 
人物简介:姚威,1963年出生在山西太原,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1987年在中科院电子所获得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随后留所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图像处理的研究。1989年1月创办北京大洋图像技术公司,翌年,大洋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运用到广播字幕机上,成功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台特技型彩色字幕机,并成功应用于第11届北京亚运会并承担80%比赛项目的现场转播任务,一举打破了国外字幕机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经过21年来的发展,中科大洋已经成为中国广电行业的一面旗帜,不断实践着“做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企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