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内部报刊评比结果揭晓。兰州教育基地的《科兰学子》、武汉教育基地的《小洪山人》喜获杂志类一等奖;沈阳金属所的《金色畅想》、长春光机所的《光星之苑》喜获报纸类二等奖。

自从113日本次评选活动展开以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陆续各培养单位、各院系研究生教育类杂志11份,研究生教育类报纸5。经评审委员会认真评选,杂志类中:兰州教育基地的《科兰学子》、武汉教育基地的《小洪山人》荣获一等奖,计算所的《科学院南路6号》(电子刊)、上海光机所的《星光》(电子刊)、广州教育基地的《科苑青草地》、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研究生通讯》荣获二等奖,微生物所的《无微不至》、深圳先进研究院的《创新无极限》、研究生院化学学院的《北极星》、资环学院的《地海天》、计算学院的《e支点》荣获三等奖;报纸类中:沈阳金属所的《金色畅想》、长春光机所的《光星之苑》荣获二等奖,长春应化所的《英华正茂》、植物所的《青春水杉》、青海盐湖所的《编盐织语》荣获三等奖。

本次评选活动,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还收到了计算所的《创新 求实》、电工所的《新电气》、生物物理所的《动态》、大连化物所的《化物生活》等所刊(报)4份。因本次评选活动针对我院研究生教育类报刊,所刊(报)作为综合类所刊(报),不在评选范围之内,所以未作评选。但报刊中的研究生教育栏目也很值得学习交流。

研究生教育内部报刊,是加强研究生教育信息交流、推动研究生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据悉,这是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内部报刊第二届评选活动,与2007年首届相比,今年的报刊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升。

 

 

 
12月11日晚,人文楼教一阶,气氛热烈、座无虚席,连教室门口、过道都站满了来听报告的同学。矿物学家叶大年院士应地学院学生会的邀请走进地科讲坛,为研究生院的同学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研究生院副院长侯泉林教授主持报告。
 
为了这次报告,叶院士精心准备了二十页手稿。一开场叶老就说:“研究生院是科学院的黄埔军校,是中国最好的研究生院。”如此的肯定与激励获得了在座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叶院士以几句话寄语研究生院的同学们:
 
首先,叶老告诫大家,“研究生最重要的是立志,要有雄心壮志”。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立志的重要性,“有雄心壮志,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接着,叶老以自己当年在地质大学学习时的故事做例子,告诉我们,“持之以恒,有雄心壮志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不要好高骛远,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小的目标达成了,才可能有大成就。
 
“书上说的东西不一定都对,用怀疑的眼光去读书,看文章”,叶老回忆起当年钱伟长先生对他的教导。针对书上有不对、不足的地方,要用怀疑和审视的眼光去读书,这样会收益颇多。
 
叶院士向在座的同学发问,当研究生是为了什么?他认为,研究生要有创新,要学会找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学习,单纯吸纳别人的知识成果,就只是拷贝,那样只能做5元钱的光盘,永远不能出现有贡献的创造。“不做价值5元的光盘,学习的目的是创新”。他以如此生动的比喻告诉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要深入分析思考,取得自己的真知灼见。
 
“知识就是力量,课题(Problem)才是科学家的财富”。在此,叶老主要针对研究生如何选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必须学会如何选题。
 
紧接着,他又不无风趣的讲,“不要研究洪秀全有没有胡子”,这是没有意义的,即使花力气知道了为什么,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作为研究生要做些有价值的问题,鸡毛蒜皮的问题不要选,选的题目不可太大无边,亦不可方向模糊。
 
叶院士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做事的一种方法,就是“先投入战斗,而后见分晓”。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只想不做,要投身到行动中去,在干中调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最后,叶老对广大研究生充满希冀地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学们领会到了叶老对大家前途的期望,作为中科院的研究生深感责任之重。
 
接下来,由侯泉林教授主持,在场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叶院士提问。同样,他以其幽默精辟直率的语言给予了充分详尽的回答。
 
一位70多岁的老人站了2个多小时,为大家作报告,耐心回答问题。叶老严谨治学的风范和谆谆的教诲必将留在科苑学子的心中。
 
叶大年院士1939生于香港,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开拓了结构光性矿物学的新领域,并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该领域的专著《结构光性矿物学》,在中国首先开展玄武岩岩浆在不平衡条件下结晶作用的研究。
 
地学院学生会地科讲坛自06年9月以来,先后邀请了石耀霖院士、汪集旸院士、朱日祥院士、刘光鼎院士、赵文津院士等名家讲座,内容涉及不同地学分支学术内容及科研方法,学术精神及科学素养,科研人生及地科哲学等。诸多学生仰山而奋进,乐水而前行,受益良多。
 
 

【新闻网讯 记者 赵广立 报道】“如今的报纸、刊物观点都不大一样,所以我跟大家讲的看法是一家之言,供诸位在观察国际形势中参考。标准是什么?实践。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点非常对。”12月14日,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外交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先生应邀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第109场报告会,开场白谦逊而有礼。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苗建明主持了本场论坛。
 
年轻时就给周恩来总理当过翻译的吴建民,深得周总理的言传身教。吴建民以周总理为楷模锻造自己,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对外交往中,以儒雅的个人魅力备受尊重。本次论坛,吴建民先生结合其丰富的外交见闻和阅历,向科苑学子揭示了正确认识世界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并谈及当前世界划时代的变化,进而引申到中国外交在世界变化的潮流中外交政策的大调整和大发展。吴建民先生讲述起伟人们的外交史,如历历在目,娓娓道来。
 
“我们正确认识世界非常重要”
 
“中国人的大成功,中国人的大失败,都是跟我们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关系。”吴建民先生从中国的兴衰史讲起,认为中国之所以从上千年的领先水平上沦为近代被欺凌的对象,归咎于中国历史上在几次“大机遇”中对世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至于在世界“大发展”中错失良机,导致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大失败”。他讲到,世界的大变化是从大航海开始的,而在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舰队、人员、规模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全球旅行要先进得多。然而郑和七下西洋让明朝皇帝认为“天下没什么了不起”,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下令“不许下海,谁下海就砍头”,让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白白地烂在了海里。吴先生无不惋惜地说:“这后面是什么呢?看不到正在发生大变化,错误地认识了世界,导致中国失去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吴建民先生随后讲到,中国丧失第二次发展的大机遇,是在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中国发展比较稳定的时期, “我们的屈辱历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可是人们很少讲到,1792年当时英国的国王乔治三世派了一个叫马嘎尔尼(音)使臣到中国来,向乾隆皇帝上书提出愿意跟中国发展贸易关系。”这被当时一样不可一世的乾隆皇帝拒绝了。吴建民分析说,如果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像彼得大帝一样,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中国后来遭受欺凌100多年的历史可能就不会发生,这都跟错误地认识世界有关系。
 
接着,吴建民先生讲了一个中国解放后的例子。他回忆说,1958年自己还在上大三,那时候人的意识形态色彩很浓,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大跃进……那时候只能读无产阶级的报纸,中央团队公报上写“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可是他被外交部录用后的国外生活的所见所闻,情况正好截然相反。“小平同志说我们解放后浪费了20年时间,这20年时间浪费跟错误认识世界有关系。”吴建民说,邓小平曾在16—21岁这段时间——正是人对世界看法、观察逐渐形成的时候——在法国待了5年,来到西方发达世界一个核心地带,了解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样的成果,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跟四人帮是不一样的。邓小平1974年在美国参加联合国第六届联大时,特别去华尔街这个纽约乃至西方世界金融的心脏去看,他知道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非常重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为搞好中日关系,了解日本发展情况,邓小平于1978年11月22日至29日访问日本,特别考察了日产Nissan的生产车间,触动很大。吴建民继续说道,小平同志从日本回来后,在三中全会上就说:我们对世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国内对自己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正确的方针。“三中全会1978年到现在不过32年,中国发生了大变化。”吴建民总结说,“我们正确认识世界非常重要,今天的中国人我们同样需要正确的认识世界。”
 
“世界在变,什么变了?时代潮流变了,世界重心变了”
 
“列宁同志提出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是很重要的论断,这个论断对不对?10月革命也好,两次世界大战也好,20世纪相当长时代是在战争与革命时代渡过的,这遵循了列宁同志的论断。”吴建民循循善诱,“但是,时代不是不变的。80年代初,中国发现时代变化的第一人是邓小平,小平同志会见外宾讲一个观点,说当今世界有两大问题一个是和平、一个是发展。这是了不起的。”吴建民说,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的主题已经从“战争与革命”变成了“和平与发展”。
 
时代的主题是中国内外政策的关键因素。吴建民讲到,领导人对战后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严峻,战后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曾一度紧张,这跟“战争与革命”的主题不无关系。正是后来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变化的察觉,才促成了之后的中国大发展。“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的时候国际形势是什么样?东欧发生了剧变,苏联垮掉了。如果思想还停留在革命的时代,那在西方世界大举进攻的时候我们应该关上大门,固守阵地。邓小平却说步子再快一点,中国大门开得更大了,这18年大变化大发展说明小平同志的决断是何等英明。”吴建民还指出,现如今有些中国人看世界还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他说:“这个思想是不符合实际的。时代一变很多思想就跟着变。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做了榜样。”吴建民举例说,在港澳回归这个新问题上,他用‘一国两制’这个新办法,换来了繁荣稳定的香港和澳门。
 
世界的变化还在于世界的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战后亚洲第一个崛起的是日本。他们发明了一个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模式。这个发展模式非常适应当时日本的状况,也非常适应全球化需要,这是第一个浪潮。”吴建民先生接着说,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70年代初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印度的改革发展,5个浪潮直接推动了亚洲的崛起,崛起的进程是国际关系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的过程,这一变化影响深远。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里讲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不是套话,这个话太重要了。和平就是走向繁荣,这跟时代潮流相联系的,我们看不到这些变化我们就要吃大亏。”吴建民先生最后总结如是说。
 
与时俱进:中国外交的大调整,大发展
 
吴建民先生谈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时说,中国外交大体可以分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求生存”,改革开放后“求发展”。求生存和求发展是很大一个变化。
 
“今天中国外交有没有斗争?有。离不开斗争。但是斗争目的是为了使合作更加顺畅的进行下去。斗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破裂。”吴建民举例说,1989年中美关系进入低谷的时候邓小平讲了16个字,我们两国我主张是: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这个16字方针对于今天的中美关系,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讲都很有指导意义。
 
吴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他在巴黎当大使的时候,皮尔卡丹在巴黎搞现代艺术的展览。展览中他发现很多红色恐龙。“这个红色恐龙寓意是很清楚的,皮尔卡丹跟我在会上用法文发表讲话,我说‘今天中国发展得很快了,为什么很快呢?我们的领导人经常教导我们要与时俱进!’”
 
我们为什么走到世界舞台中心?吴建民先生将其归因于世界的变化的“天时”、亚洲的发展的“地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和”。中国走向舞台的中心,是世界大变化的结果,也是中国人奋斗的结果,他认为,中国的大发展要感恩于世界,感恩于亚洲,坚持改革开放。
 
吴建民先生最后向大家提出了良好的愿景:“中国人一定要明白我的大利益是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各方关系,思想开放,我们的国家就会按照小平的设计‘三步走’战略,实现我们党提出来——把中国建成一个自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吴建民先生出生于1939年,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1971年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的一员。41年生涯中历任中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等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驻日内瓦大使等职。03-08年任中国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等职。他曾于2003—2007年担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拿破仑创立的法国荣誉基金会大将军勋章,一般是奖给外国总理一级官员,曾破例颁发给吴建民院长。
 
 
 

【新闻网讯 记者闫祯 黄娉婷 赵广立】世博会展示了哪些科技?将会对中国未来科技发展有什么影响?12月14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10场主题报告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礼堂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莅临论坛发表题为“从上海世博会看当代科技应用的发展趋势”的演讲。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教授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伊始,黄仁伟教授介绍了上海世博会中展示的重要科技成果。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有500多项,涉及19个大的行业领域,其中有58%为国际领先,17%为国内领先。这些集中于低碳技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应用的成果中有53%可以马上投入生产,32%在二次开发后可以进行产业化生产,15%仍处在试验阶段。
 
黄教授将世博会中的新技术分成八种类型,分别就其应用原理、领域及其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向到场师生做了解读——
 
新型显示技术:眼见为“实”
 
新型显示技术包括多维立体现实和成像技术,显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集成,LED、OLED及激光显示技术电子纳米技术和三维技术的网络应用。“多维立体显示和成像技术是世博会各展馆内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项技术,已经从3D发展到4D、5D,让你在观赏到逼真的立体画面的同时,能够闻到淡雅的花香,吹到清凉的微风,触到冰润的雪花……多少人不惜排队八、九个小时,去体验沙特馆的360度球形屏幕——恍若行走在沙特的茫茫沙漠,畅游在浩瀚海洋,翱翔在广袤的星空中,给人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在黄仁伟教授的描绘中,一幅生动的科技图景展现在大家眼前。
 
“另外,3D技术虽然仍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已经产业化了,在电影、电视里已经达到较为普及的程度,2013年全球3D银幕将达1.4万块,中国在这里将将占有更大的比重,3D产业链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现有的显示技术应用上,黄仁伟教授如是说。
 
新型照明技术:可以卷在手指上的照明灯
 
新型照明技术是通过世博园区的各项基础照明设施来体现的,黄教授向大家介绍道:“整个世博园区几乎所有的照明都是LED照明,共使用了10.3亿颗LED芯片,本届世博会可谓是将LED和OLED技术应用到了极致。”据析,LED比一般的白炽灯省90%的能量,OLED与纳米技术结合将照明器具变得更小更柔软,“这种器具卷成手指上的一个戒指就能发出很亮的光芒”。
 
鉴于新型照明技术的实用性和节能环保性能,未来LED产业发展将保持年增长15%-20%,2012年LED产业规模为103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LED产业发展最快的市场,年增长率30%以上;2009年产业规模为600亿元,2010年达到1000亿元。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项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LED的核心专利技术基本为外国公司所控制。怎么样将核心技术变成中国的?在座的你们是肩负这项使命的一代!”黄仁伟教授在感叹新型照明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时,不忘向当代青年学生提出期冀。
 
可再生能源技术:黄浦江水温空调
 
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江水源热泵结合地源热泵和冰蓄冷技术新型空调技术。黄教授介绍说,热泵技术和冰蓄冷技术下新的空调,可以利用地温或水温,比如靠黄浦江水温,导入空调里循环控制制冷制热。
 
黄仁伟教授就世博会举例说明了可再生能源广泛的应用:“世博会期间,上海在东海建了一片小型的风力发电,将电能直接送到世博园区;太阳能技术在世博中发展也非常普遍,其中最重要的是光伏建筑一体化;我们看到的中国馆世博轴,世博主题馆等主要的大馆全是太阳能的……”
 
新能源技术:不烧柴油汽油的“叶子车”
 
黄教授介绍说,世博园区所有车辆都新能源的。其中有一种“叶子车”,能够依靠车上的叶子做动力,这个叶子既能吸收太阳光,也对所有的能源予以最大的利用,甚至包括吸收二氧化碳排放作为能源,是一种智能化和生物化结合的新能源车。
 
“我们国家新能源车用的数量不多,年产只有50万辆,占我们国家总的乘用车、轿车和面包车的5%,面对不断下降的油耗标准,新能源车的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在新能源车的发展与实际应用上,我国还应该做很多事情。
 
网路通信技术: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新一代网路通信技术,包括物联网、高速的无线宽带通信。世博会的门票实现了无线射频技术在世界上的范围最广泛、数量最多的应用,无论游客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通过无线物联网搜寻到具体位置。同时,物联网引起了网速的变革,和物联网相关的新的技术使得网速提高到目前一般物联网的40倍。黄仁伟教授说:“大家都知道,中国互联网速度过慢,已经影响我们经济的效益和效应,只有提高网速,才能在今后的物联网时代参与国际竞争。”
 
“不管你在任何地方,只要你有一样电子设备,就能把你电脑、手机连同起来形成同步的备份,也就是所谓的云计算。世博园里应用了‘城市云’,未来要覆盖各个城市;世界上主要的信息网络的大公司都在部署云计算,不管是微软还是IBM。”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现在世界所拥有的IPv4地址已经不足,只剩下总量的8%。如果建立起物联网,中国将拥有100亿个IPv6,为每一个终端提供一个地址。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老龄化”对机器人的呼唤
 
本次世博会上,各个馆中机器人的应用十分普遍。日本馆中的接待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智能生活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安保机器人以及工业机器人等,将机器人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黄仁伟教授指出,未来将研发各种不同领域的专用机器人,从制造领域向非制造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面对社会的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机器人将成为老年人的生活保姆甚至是忠实伴侣。
 
新材料技术:轻质、绿色、耐用的新材料
 
世博‘阳光谷’的膜材料、卢森堡馆的耐候钢、瑞士馆外的大豆纤维电池托盘、联合国馆的纸蜂窝墙、博区的透水沥青路……从黄仁伟教授的展示中可以看到,世博会上新材料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日、欧已经把新材料技术作为其目前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随着各类环保标准的提高,汽车、建筑等越来越向下游发展,越来越注重其轻质化和绿色化。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热点领域包括新能源电池材料、磁性材料、超硬难熔材料,化工新材料、现实材料等。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绿色发展让城市更美好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包括旧城区的保护和再生、打造节能低碳建筑、以城市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深化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理念等。黄教授介绍到汉堡的“被动房”、“会呼吸”的日本馆、马德里的“空气树”、意大利馆的可吸收太阳辐射玻璃以及城市绿色交通等,都体现了本届世博会绿色发展的良好愿景。
 
黄仁伟教授就同学们“新技术的负面影响”谈到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新型垃圾问题,他主张要向前看,不应因噎废食,技术的进步是不可挡的,但是绝不应忽视新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他强调指出中国的发展不应以片面追求GDP为目标,GDP只是一个方面,还应以科教卫生医疗占GDP的比重、碳排放总量的指标、老百姓财富的年增长率为目标,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最后,黄仁伟就新技术与中国未来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析:“新观念造就新市场,新技术要求新体制,新竞争培养新人类,每次能源革命都造就新的世界大国——煤炭、蒸汽机造就的是英国,石油、内燃机造就的是美国,现在新能源能不能造就出来中国?资金不缺,人才也不缺,但是我们缺什么?缺的是把新技术和中国的市场与中国制造业结合起来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尽快把我们的制造业和新技术结合起来,将中国发展为世界一流强国。”
 
 
黄仁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1989 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1990 年至 2004 年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助理、副所长。2003 年至 2004 年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副院长。2000 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1 年获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主要兼职有国务院台办海峡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国学会副会长、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等。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主要成果有《美国通史(第三卷)》、《国家主权新论》、《中国崛起的时间与空间》、《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国际地位报告》、《美国西部土地制度的演进》等。

 

2010年12月11日,中科院研究生院单位(部门)2010年度工作汇报交流会在玉泉路园区礼堂二层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各单位(部门)的35位第一责任人分别在会上做了年度工作汇报。8位学校领导和71名学校党政中层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苗建明同志主持。

    苗建明同志首先说明了本次汇报交流会的重要意义,强调它是研究生院党政中层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促进各单位(部门)之间的情况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强学校党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不断促进全校各项工作的提升。 

    各单位(部门)第一负责人按照教学科研、教学业务管理、党政管理和后勤保障的顺序依次汇报。汇报主要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存在问题和改进举措三大部分展开。汇报的重点工作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各单位(部门)的职能和定位展开,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工作亮点和特色,总结工作经验;所谈及的存在问题客观实在,积极面对,分析原因多属学校发展当中的不足,也有自身急需改进的地方,对与会同志具有启发性和警醒作用;提出的改进举措务实具体,切合实际,有助于提升工作水平。

     在工作汇报当中,部分学院党总支书记进行了补充,然后与会学校领导与汇报人员不时进行互动交流。

     汇报交流结束后,学校领导和与会党政正职干部无记名填写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政中层干部年度综合测评表》,对各单位(部门)党政正职干部进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