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75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传承爱国主义情怀,发扬新时期的爱国热情,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化学学院406支部与409支部发起并联合401、405和411支部共同举办的化学学院党史知识竞赛,于12月5日晚在人文楼教一.阶和教一.1教室如期进行。化学学院的党员、预备党员、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少数申请入党的同学共同参加了此次竞赛。

    此次党史知识竞赛本着“知党史,明党情,强党性,守党纪”的目的,就学生党员对党史、党章、党的纪律和时事政治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考察,旨在提高学生党员的对党的理论的掌握和理解,重温血泪史,不忘屈辱,传承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竞赛以笔试的方式进行,并且采取了无人监考的模式。竞赛一开始,所有的同学都低头认真答题,从郑重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对此次竞赛的重视程度。虽然无人监考,但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同学有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的“小动作”。由于考场无人监考,没有人专门负责收试卷,但能够发现后面的党员同学总会有人都把前面的试卷整理一遍放好,然后才离开,表现了党员同学们良好的综合素质。

    多数同学走出考场时,均表示总体上答得还不错。有同学坦诚,对于党的纪律和学生党建的相关内容有点不确定,以后得多了解,因为学生党建和学生党员是紧密相关的。还有同学反映,这次竞赛不仅仅是一次竞赛,更是一次我们铭记历史,端正自我,学习先辈的好机会,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那种昂扬的斗志,不怕牺牲的勇气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不少同学认为这次竞赛中的相关题目,比如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等,就能促进党员同学自身的反省,自己是否真正的具备了以上的素质;还有“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的内容能够提醒党员同学要注意联系群众,不能有特殊化的思想,在班级活动要勇于承担,在荣誉面前要勇于退让。更多的同学则表示,传承“一二·九”爱国精神的方式在新时期要有新的表现形式,新时期的爱国更多的要体现在自己本职工作上的贡献——投身科研,以待在知识和技术创新工程中施展才华,以实际行动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虽然此次竞赛进行的非常顺利,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党支部之间工作交流不足的缺点,导致不能很好的沟通和协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总体上来说,此次竞赛达到了预定的目的,既考察了党员同学的理论学习水平,又引导其进一步思考,还促进了党员同学的自我反省。在传承爱国精神的同时,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乐于奉献的,善于学习的氛围。

 

 

 

 

【新闻网讯 记者李伟、李菁菁、李林报道】12月3日,中科院研究生院在玉泉路礼堂举办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75周年歌咏比赛。本次比赛共有12支院系代表队参加,激烈的角逐下,工程教育学院技压群雄,以9.51分名列第一、数学学院和管理学院均获9.49分位居第二,三支代表队均获一等奖。 

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出席了本次活动并致开幕辞。“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在校园里激昂爱国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奋斗精神。我们要用激情和热情赶走低迷的情绪,认识自己的责任。无论哪个民族都有他们的魂灵,无论哪个主义都有他们的牺牲,无论哪个国家都有他们的英雄,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他们的先锋。”简短的一席话道出本次比赛的真正意义,不在名次,更多在于感受“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民族精神。党委组织部部长赵宝奇、学生处处长牛晓莉、学生处副处长邱文丰出席了本次活动,各院(系)执行院长及党总支书记以及博士合唱团的两位资深团员担任比赛评委。 

比赛在地球科学学院的一曲《共青团之歌》中拉开了帷幕。强劲有力的钢琴前奏,好似落地有声的战斗号角,伴随着歌声完美的诠释了发出警报。穿好军装,踏上征途,部队奔赴殊死搏斗的战场。随后小提琴婉转而入,深切柔情,仿佛心灵的呼唤,真实的表达了共青团员们心中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一曲《保卫黄河》,用嘹亮的歌声唱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豪情壮志。

白色的军装,飒爽的英姿,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代表队的指挥任文静来自军区班。一身戎装的她一出场,顿时引来观众一片掌声。慷慨激昂的音乐响起,任文静便与合唱队员融入其中,指挥用肢体、队员用声音,铿锵有力的歌唱了《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和《英雄赞歌》两首曲目,仿佛把听众带到了当年的抗大、带到了电影《英雄儿女》的荧幕之前。

资源与环境学院代表队倾情献唱的《红旗飘飘》、《祖国不会忘记》配合《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诗朗诵。让听众想起马石庄副院长在致辞中的一段话——“当我们面对国旗,高唱国歌的时候,我们更加应该认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使命不全是鲜花和掌声,使命不全是享受和快乐,使命一定是和奋斗连在一起的”。

材料科学学院的参赛作品《祖国给我理想》展现了当代青年风发向上的爱国热情和精神风貌。《新康定情歌》是在战争背景下诠释了藏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齐心抗日的爱国情怀。

人文学院和外语系的合唱极富感染力。《七子之歌》是对澳门回归祖国心声的回溯,《长江之歌》是中华儿女对长江和祖国的依恋。领唱王国煜同学的歌声一出,空灵的嗓音,便赢得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舞者动人的身姿,细腻的表演,师生共同的参与,诠释出别样的《三十里铺》;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诗词进而谱写成曲的《仰望星空》,透露出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数学科学学院将歌曲与舞蹈相结合,用闪亮五星“照耀星空”,博来听众阵阵掌声。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祖国——生死相依,我恋着你!”生命科学学院借由《共和国之恋》和《爱我中华》两曲,深刻的表达了爱国之情。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代表队则以演唱配以丰富的队形变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男士黑色晚礼服,女士白色连衣裙,参赛者动情演唱了《太行山上》和《在灿烂的阳光下》两个作品。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参赛曲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洪湖水,浪打浪》。“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嘹亮的歌声仿佛把听众带到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军队伍中。《洪湖水,浪打浪》轻柔的韵律配合扇子舞仿佛让大家看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战胜恶霸,当家作主,家乡一派兴旺繁荣的景象。

管理学院采用了朗诵的形式,增加了合唱的感染力。朗诵者激昂的情绪,搭配合唱曲目《旗正飘飘》,似乎还原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在第二个参赛曲目《山楂树》中,钢琴、吉他等多种乐器的伴奏,又给了听众另一种美的享受。

工程教育学院的演唱者们身着红军军服登上舞台,顿时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在歌曲《到吴起镇》中,女生们用红色的丝带束起胸前的两只小辫,仿佛在重现红军战士胜利会师时的场景。男领唱手持中国结,女领唱手持红灯笼从队伍中款款走出,仿佛是从那个峥嵘年代里走出,倾情演唱了第二首曲目《国家》。作品中溶入了舞蹈、快板、钢琴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整体造型上下足了功夫。

物理科学学院在一曲《游击队之歌》后,演唱了歌曲《科学院的故事》,表达了学子们对中国科学院的热爱之情和美好期待。

参与本次比赛。,一声“城管来了”拉开了。歌声配上话剧,向同学们展现了两个老同学毕业后一次邂逅的场景,用夸张且不失幽默的手法,模拟了“城管”眼中无聊的“实验生活”和研究生多彩而丰富的真实生活。

最后,在国家一级演员林玉赤老师的指挥下,博士合唱团为本次比赛献上了《掀起你的盖头来》、《大青藏》、《青春舞曲》三首歌曲。其中,《青春舞曲》的伴奏采用四手联弹,《大青藏》更是不借助伴奏,完全用不同声部的声音诉说青藏高原的壮美。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75周年歌咏比赛的演出画上了句号。 

经过激烈的角逐,本次比赛共产生一等奖三名,分别是工程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和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和外语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只代表队摘取了比赛的二等奖,三等奖则分别由地球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获得。此外,本次比赛还评选出了其他三项单项奖,最佳指挥奖由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的任文静同学获得,管理学院的额张越和尹宇孚获得最佳伴奏奖、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得最佳组织奖。

专题报道:用歌声铭记历史——中科院研究生院隆重举办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75周年歌咏比赛

 

11月29日至30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管理处处长康永刚、吉林大学药学院院长颜炜群、党委书记律德华等一行五人访问广州生物院,与广州生物院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广州生物院院长裴端卿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药学院负责人代表合作双方分别在《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书》、《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及《联合指导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协议书》上签字,并为“吉林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吉林大学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揭牌。颜炜群向广州生物院研究生导师颁发了吉林大学兼职教授聘书。         
                                    
    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合作。协议的签订为双方在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奠定坚实基础,并将进一步推动双方的全面合作。

    广州生物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研究所负责人、研究生导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了签字及揭牌仪式。

 

 

 

 

12月3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作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做了题为“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回顾与展望”的演讲。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

    张部长首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作了介绍。张部长指出,近年来,三农工作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七年保持增长,连续四年亿万亿斤以上,禽蛋类供应充足。同时,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农业体系日日益健全,发展基础日渐牢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超过了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的的贡献率。农业科技的突破引领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的总体格局正在形成。

    张部长以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角度,着重从过去、现实、未来等几个方面向广大师生进行了介绍。

    回顾过去:农业已经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张部长指出,与过去相比,种养业优良品种的培育应用,已经使粮食产量取得了飞跃增长,粮食亩产330公斤左右;重大种植物疫病防治技术稳步提升,极大增强了农业生物防灾能力;农村资源环境技术应用日益增强,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他以国产抗虫棉的推广为例做了说明:“从98年至08年,我国国产抗虫棉普及率达93%,直接增效490亿元人民币。”

    面向未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张部长认为,面向未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他表示,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现象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基础不稳定,维持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依然很大,而靠扩大面积、扩大资源的可行性不大,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张部长进一步解释称,科技进步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与区域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现代化农业水平,有助于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变化,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有助于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我国农产品整体上呈现北梁南运的局面,生产布局与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分布是有矛盾的耕地减少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农产品调剂的空间有限。”

    张部长特别强调:“农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方针。”

    正视现实:我国农业科技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

    谈及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张桃林部长坦陈,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蔬菜水果加工、农药等的技术依存度较高,主要靠技术进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水平不高;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能够严格对接。”

    对于即将实施的农业十二五计划的发展思路,张部长认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于调整、转变与创新。“我们的农业科技发展,应向多层次多功能调整;侧重农业技术向侧重农业与生物技术,农机技术调整;从单纯注重农业产出率向农业产出率与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方式调整,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公共服务的转变,实现农业科技发展适应生产主体与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科技机制转变与管理创新,深化和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体系,增强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对科研投入的结构进行优化。”

    报告中,张部长还简要陈述了新的世界农业革命的主要特点,包括农业科技与产业创新结合、农业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发展、农业科技交叉化和分支化并行发展以及农业科技向医药、材料、能源领域广度化和深度化发展等。

    应用基因是向着农业进步、人类发展生态文明的方向努力   

    转基因问题是同学关注的重点话题,张部长表示:“我们应用基因是向着农业进步、人类发展生态文明的方向努力,转基因技术在增产、抗病虫害方面作用确实很大。要依法管理、科学评估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安全评价与转基因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转基因要可标志、可控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转移权。”

    在回答关于向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问题时,张部长指出,现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是解决农业发展的基本出路,关键在于技术如何有效地让农民接受。“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也在重视这个问题。”

    张部长还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价格上涨等问题回答了同学的提问。

    据王颖副院长介绍,我校已经成功申请了农业推广方向的专业硕士,在农业技术推广教育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关注。

    
    背景资料:    

    张桃林,1961年生,江苏姜堰人,农学博士,研究员,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省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85年以来先后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欧阳自远院士是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嫦娥”月球探测计划是一个是妇孺皆知的工程。
 
12月2日下午,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院士莅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玉泉路园区礼堂作题为《中国“嫦娥”月球探测计划》的演讲,这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07场专题报告会。他娓娓道来,把复杂的科学问题演绎为一段段通俗的语句和故事。笔者有幸参加此次专题报告会,近距离聆听欧阳院士,感受大师魅力——
 
实力
 
自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起,欧阳自远一直奋斗在科研一线,他负责了国内地下核试验选场与综合效应研究,爆后验证成功;他系统地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是国内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
 
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
 
他的成绩的得到了全国和全世界的认可,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谦逊
 
“你注意到没?从到场一直到离开会场,欧阳自远院士多次鞠躬。”一位同学说。面对观众一次次的热烈掌声,75岁的欧阳院士频频以鞠躬回应大家。
 
开场时,欧阳自远院士说自己是来“汇报”,笔者不由得感到:一位拥有不谦逊的实力的大科学家却如此谦逊。
 
面对学子关于探月计划对国家有何回报的提问,欧阳自远以美国的“阿波罗”为例,给出了解释,以后他真诚地表示:“我们一定会逐渐积累,把所有的数据说得准确一点,现在对不起我说不清楚,也请你原谅!”
 
希望
 
面对当前全世界各国的登月热潮,欧阳自远表示,我们的科学家会努力克服科研难题。讲演中,他的一句“中国的科学家是有骨气的”鼓舞了现场的青年学子,一时间掌声如潮。
 
谈及“嫦娥”月球探测计划的数据成果,欧阳自远一再表示所有数据对全国的所有高校都是免费提供的,他诚恳地说:“所有的成果都是纳税人的钱。”会后,欧阳院士还把自己的邮箱留给了相关专业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他希望青年人在科研中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和包括自己在内的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沟通,并希望新一代的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设了由欧阳自远院士领衔主讲的有关行星科学的课程。研究生院自2000年更名成立以来,他多次走进玉泉路园区为研究生讲授《比较行星学》专业课程。他还一直关心着研究生教材建设,他的著作《比较行星学》即将列入教材出版计划。
 
演讲是短暂的,但是,“大家”的风范和品质,将成为伴随青年学子一生的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