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党组书记、总编辑陈小川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邓勇教授向陈小川颁发了聘书并致辞。
 
邓勇在致辞中指出,长期以来,研究生院一直注重人文学科的建设,希望人文学院及其新闻与科学传播系能够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学科研究水平,成为与其他高校比肩、有自己特点的学科领域排头兵。陈小川总编辑受聘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对研究生院人文学科特别是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今天是个好日子”,陈小川表示,自己很荣幸能够受聘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新闻与科学传播系的教授。他希望自己能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交流中,为同学们带去不同于书本上的体验,并表示今后一定多创造机会与广大同学进行讨论,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搭建桥梁。
 
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发言指出,新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希望新闻与科学传播系的同学能够在陈小川等老师的指导下,多参与校内外的新闻报道写作实践,在实践中历练自己,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聘任仪式上,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向陈小川教授赠送了由他主编的《科学元典丛书》20册,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教授介绍了陈小川的丰富履历。人文学院李伯聪教授、王昌燧教授,教务处处长向军辉教授出席受聘仪式。仪式由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尚智丛教授主持。
 
聘任仪式结束后,陈小川教授围绕当代媒介道德的话题发表了演讲。人文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受聘仪式并听取了讲座。
 
陈小川1979年进入《中国青年报》社,1988年起任《中国青年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2006年10月起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副社长,现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党总书记、副社长。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4月受聘中央电视台,任特约评论员至今,参与《央视论坛》等多档节目的评论工作,参与中央四套“世博会开幕”、“连战来访”等多次重大事件全程直播,以评论犀利、幽默风趣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雏飞集》、《弄潮集》、《自然与哲理》、《各领风骚没几年》、《下雪别忘穿棉袄》、《有话直说》等杂文集8种。部分作品入选大学及高中教材,并有9篇作品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各领风骚没几年》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散文杂文集奖、《人民日报》风华杯奖、中国质量万里行一等奖。
 
 

【新闻网讯 记者李伟、杨雯、李林报道】1210日晚,2010年中科院研究生院英语故事大赛决赛在玉泉路礼堂落下帷幕。本次大赛经过激烈角逐,王宁、于双铭两位同学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徐雯雯和高宇两位同学则摘得了本次比赛的二等奖,三等奖由王璐和李林获得,而严俊杰、李晶、井艳丽、石晶、陈鑫、赵忠琦6位同学则获得本次比赛颁发的优胜奖。

本次比赛由外语系和团委主办,学生会承办,研究生院学生处处长牛晓莉出席本次比赛,外语学院彭工、刘彬、姜文东、张红晖等几位老师和外教Randy AbelTom Kellie以及Sean Henderson等担任了本次大赛的评委。

据悉,此次大赛从11月初的初赛开始,历时1个多月,经过研究生院全院范围内的层层选拔和培训,最终有硕士英语A组和博士英语B组共12名选手过关斩将,一路杀入决赛。本次比赛分为自由演讲和现场问答两个环节。在自由演讲环节,选手们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兴趣焦点,有的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有的讲述了自己对家人朋友之爱,有的用讲故事的形式则把观众带入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选手们妙语联珠,风格迥异,动情的讲述为听众带来了一场故事盛宴。在现场问答环节中,选手们则表现不俗,反应迅速,巧妙的回答展现出选手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判断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中还穿插了选手们精彩的节目表演。7号选手王宁以一曲《There you will be》深情款款的演唱在正式比赛之前就让现场观众提前领略到了选手的风采,而5号选手李林和搭档的一段动感时尚名为New Nice的舞蹈热情四溢,极大地带动了观众的兴趣。3号选手高宇的《Only One Chance》和5号选手井艳丽的《She》更是逐渐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大赛主办方还在本次比赛中加入了互动环节,在比赛过程中抽取了10名幸运观众,并为幸运观众颁发了奖品《人人说英语》。

和以往的英语口语类比赛相比,本次比赛的一个亮点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这无疑对参赛选手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场比赛不仅需要选手具有较高的口语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选手灵活运用如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多种表达技巧来增强故事本身的感染力,因为语言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传情达意的表达工具而已。

 

 

12月8日下午,悉尼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John Hearn教授在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美大处副处长张世专的陪同下访问研究生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朱相彬会见了来宾。
 
在双方简短回顾了研究生院与澳大利亚业已建立的合作关系后,研究生院国际合作处谢勇副处长简略地介绍了研究生院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接着,宾主就悉尼大学与研究生院合作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John Hearn副校长表示,研究生院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强大实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表达了悉尼大学与研究生院加强交流和合作的强烈愿望。在重点了解了中丹中心以及研究生院与澳大利亚其他著名高校合作模式后,他表示希望先从物理、环境、生物多样性、工程等专业入手开始与研究生院进行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换等实质性合作。他的想法得到了研究生院方面的积极回应。
 
悉尼大学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和最负盛名的大学,被称为“澳洲第一校”,享有“南半球牛津” (Oxford in South Hemisphere)的美誉。该校创建于1850年,至今有160多年的历史,目前的在校学生达到40000人,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高校之一。悉尼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优异的课程品质闻名遐迩,其杰出学科包括医学、法律、文科、商科、音乐和海洋生物等。
 
 
 
 

12月1日至3日,由广东省中科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技厅主办,中科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协办的第一期“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讨培训班”在中科院广州分院成功举办。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广东省中科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勇,中科院广州分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中科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宁生,广东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廖兆龙,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处处长卢进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霍国庆等出席了开班仪式并致辞。来自广东省科技厅、各市科技局、省级以上高新区的领导干部及科研机构管理人员共110余人参加了培训。

    本期培训班的举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在今年7月5日会谈时提出的院省合作的指示精神,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广东省科技管理干部的战略意识和战略素养,加深科技管理干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地区科技创新,推动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本期培训班围绕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设计了七个专题讲座,特别邀请了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中科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霍国庆、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王国宏、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春儒、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国卿、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左建平、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壮,分别就区域振兴战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低碳时代的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我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广东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选择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与交流。参加培训的学员普遍反映,与专家交流了思想、收获了新知、得到了启发。

    本期培训班的举办促进了中科院与广东省全面合作的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学院也将加强与广东省相关部门的合作,持续推进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训工作,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助力。

 

 

 

 

根据中科院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意见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关精神,结合山地学科特色,为夯实研究生学科基础,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献身科学、注重实践、吃苦耐劳、不畏艰险、探索未知、承受挑战、团结协作、创新攀高”的山地精神,12月5日至12月7日,中科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生部组织博士一年级与硕士二年级的研究生赴贡嘎山进行为期三天的课程实践及野外科学考察教育。
 
在海螺沟科考期间,研究生观察了冰川、冰舌等特殊地貌特征,参观了3000米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试验站及1600米基地站,站上经验丰富的专家刘明德老师为广大研究生介绍了科研台站的工作情况,使研究生对山地所在贡嘎山开展的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海螺沟考察结束后,研究生部安排专家就此次科考过程做全面的总结和梳理,总结中专家清晰的思路,激情、幽默的讲解赢得了阵阵掌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研究生们也表示科考活动及专家的讲解让他们受益匪浅,对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次课程实践及野外科考教育过程中,研究生们表现出了不怕吃苦,团结互助,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研究生部作为组织协调部门,充分准备,周密组织,悉心安排,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山地所已连续开展课程实践与野外科学考察教育4年,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专家的建议和总结前几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科考实践教育已趋于成熟。在路线上,选择了飞仙关、大渡河谷地、磨西河与大渡河汇口、二郎山隧道、天全、海螺沟等具有典型地貌特征的观察点,特别邀请王成华、谢洪、柴宗新三位专家学者随队为研究生沿途讲解地形、地貌,及相关人文历史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参观地点的地貌、水系、岩层、土壤等使研究生对书本知识有了感性认识;通过穿插的现场问答活动加深了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