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伴着冬日的暖阳,兰州教育基地师生一行七人驱车前往永登山区小学开展“关注留守儿童”活动。一路上,车厢内讨论热烈,但主题始终围绕着“留守儿童”。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车子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永登县树屏镇咸水河小学。据学校老师介绍,这所小学仅有140多个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50多人,这些孩子有的是单亲监护,有的是隔代监护,自卑感、孤独感较强,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养成等方面也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看到来了这么多陌生人,尤其是外籍教师的出现,让这些孩子们格外兴奋和好奇。兰州教育基地的三位研究生分别从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应该理解并热爱远赴他乡做工的父母及怎样有效调整自己心态等三方面与他们进行了交流。三位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用浅显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深刻的道理。温暖的语言,感人的故事,就像一缕缕暖融融的阳光,投射进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灵天空。孩子们不仅听的认真专注,而且还积极活泼地和三位哥哥姐姐进行了互动,现场氛围活泼而热烈。
 
随后,兰州教育基地聘请的澳大利亚籍外教艾伦耐心地挨个到每个教室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短暂却有趣的英语课。第一次和外籍教师面对面接触,孩子们兴奋异常,他们兴高采烈地回答外教的问题,争先恐后地和他合影。看到孩子们这么开心,艾伦先生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两个小时的活动虽然短暂,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索。在返回的路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此行能够多少带给这些可爱孩子们一些温暖和益处。
 
 
 

【新闻网讯 记者黄娉婷】11月17日,伴随着为期五天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举办,中国科学院三名博士生刘毓海、张猛和付向核作为“蒲公英路线图”公益组织北京地区的骨干力量出现在博览会现场。
 
    文博会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争奇斗艳,展现时代风貌。蒲公英路线图的展位上,十余名来自北京、河北、广西、上海、四川、湖北等各个地区的志愿者代表与一些关注公益的咨询者交流沟通,数十张公益活动的图片安静的栖息在背景墙上,传递着公益的理念。
 
    蒲公英路线图是一个由来自社会众多领域、长期支持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自发组成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其创始人蒋洵,出生于一个乐于从事慈善事业的家庭,九岁在奶奶的带领下与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小孩共度暑假,自此便开始了他长达21年的公益事业生涯:1995年5月8日获得中国红十字会会员资格证书,多次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参加地方援助计划、公益知识普及活动,多次执行紧急救援和公益理念推广任务……“蒲公英路线图的创办,其实只是基于一个很好的理想,干了这么多年的公益事业,一直就希望能有力量组织起这么一个团体,将很多人看似微小的力量凝聚起来。”刚迈入30岁的蒋洵,用自己生命中三分之二的时间诠释着“爱,一生去完成”这个口号的意义。
 
    “加入这个团体我是非常感动的,我以前就是6个助学组织的成员,但是当我看到像蒋洵这样来自于大城市的人都在很努力地做爱心,一直在关注各个贫困的地方,我们自然更是能做点什么就尽量去做。” 虽然已经时隔8个月,来自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曾郁焯说起自己加入蒲公英路线图的初衷时仍然很动容。
 
    “每个人都在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只是我喜欢做实验这样的科研方式,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博士生活更加有意义。”单纯的目的,加上与进行公益宣传的蒋洵的一次偶遇,中科院化学所的刘毓海同学课余时间都扑在了蒲公英路线图上,“其实有时候开展起各种活动来,时间真的很难协调,那怎么办?少睡觉,因为学习不能落,公益事业也放不下。”在爱心和责任感面前,各种托辞都显得无力、苍白。
 
    “我们这个团体有六个QQ群,共五六百人,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下,很多人都‘慕名’前来,我们也希望借助这个每年一次的文博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蒲公英路线图,将这项公益事业发展壮大下去。”中科院声学所的张猛同学补充道。
 
    “妈你不要上网了,你一上网我就不能玩了……” 这是曾郁焯十三岁的孩子撒娇的声音。“因为各个地方的人都很多,我们一般都是通过QQ、电子邮件等在网上交流,然后把一些贫困生资料上传到网上,宣传公益理念,让‘心中有爱’的人都能有献爱心的机会,我也会花较多的时间去回复那些人的留言,所以我家小孩都跟我抢电脑。”曾郁焯笑着却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来自河北经贸大学的大二学生安亚楠说,“我加入这个团体的原因也很简单,在网上看到一些材料后,我觉得在这里能够散播爱的理念,实现一粒种子一个梦想的愿望。”
 
    “我也是一名学生,在成都电子科大上大三,是经过哥哥的介绍加入进来的,我自己来自于小城镇,知道有很多人需要自己去帮助,进入这样一个公益组织,让我对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关注,可以说是有了一些思想上的转变,希望我毕业后进入社会后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展位上忙着义卖的吴宇同学不忘说出自己的愿望。
 
    据中科院人文学院的付向核同学介绍,自2009年以来,蒲公英先后在四川省北川县(2009年3月)、广西省平南县(2009年10月)、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2010年5月)、云南省麻栗坡县(2010年9月)、广西省隆林县(2010年10月)开展了大型助学活动,每次行程都在三千公里以上。组织义卖活动,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情况,资助教学物资和生活用品,设置蒲公英奖学金,帮助改善当地的教学条件,了解和调查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志愿者们追随者蒲公英的飞行路线,一路播撒爱的种子,让社会大众的爱心在各个有需要有渴盼的地方生根发芽,顽强地创造一个又一个心愿和梦想,这是蒲公英路线图标志所蕴含的深意,是志愿者们的孜孜以求的目标。
  


背景解析:蒲公英路线图这个团体由来自社会众多领域并具有其所属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民间公益人士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包括在校学生、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的支持和参与),志愿者年龄从18岁到40岁不等,致力于通过社会倡导和物质、精神援助等服务,协助政府改善贫困地区基层教育现状,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改善学习环境,帮助奋斗于农村教育事业的部分教师改善工作环境,帮助残障人士改善生存环境。
 

 

 

 


 

  11月13日晚,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创新与战略”论坛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办第九场系列讲座。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党委书记吕世华研究员做了题为“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论坛由研究生院培训部副主任谭红军主持。  

    吕世华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基本情况,讲述了寒旱所发展的历史和目前的战略部署以及人员队伍建设问题。接着,他分析了气候变化研究的背景意义,探讨了气候形成因子、陆面过程模式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同时为研究生们介绍了目前陆面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最后,他用实证的方法对寒旱区气候变化进行了事实分析。 

    吕世华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原气象》主编,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9年获甘肃省领军人才称号。主要从事天气和气候数值模式和模拟研究。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工作一年,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访问工作两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两项以及973项目课题两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甘肃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

 

 

为了帮助广大同学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章程,熟悉党的基本历史,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11月20日上午8:30,由研究生院团委主办的“研究生院学生业余党校2010年京区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中关村园区拉开帷幕。来自中科院京区30多个研究所的212名同学参加了本期的培训班。

    本期的培训班为期两天,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及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将给同学们带来共八场的专题报告。20日上午,由研究生院牛晓莉老师主持并致开幕词。据牛老师介绍,京区研究生入党培训班成立于2004年,至今已举办至第9期,前8期共输出毕业生3000多人。培训班要求十分严格,迟到、旷课、缺勤均不予发放结业证书。

    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给同学们做了动员报告。马教授讲述了自己的入党经历并要求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心态,严肃对待党课学习,还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目标宗旨等,要求同学们以党纪约束自身行为。接着,同学们观看了中央党校田应奎教授关于科学发展观研究报告的录像上部,了解了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及应用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下午的培训课程由 赵保奇老师主持。中央党校的陈述教授为大家讲授了中华民族伟大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央党校的刘海涛教授讲解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介绍了各个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刘海涛教授风趣生动的授课风格让同学们不时的发出一阵阵欢笑声。

    通过一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得到了提高,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了我们的党。21日,还将有4位教授为同学们授课。

 

 

 

1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城市环境研究所承办的2010年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教授、城市环境研究所书记赵景柱出席了会议。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张晋连教授和学位办副主任缪园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
 
赵景柱书记代表承办单位在研讨会上致辞,对与会的代表表示欢迎,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城市环境研究所的概况。
 
王颖副院长代表研究生院致辞。她指出,此次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的投稿论文质量高、代表性强,参加会议的人数多,体现了各培养单位对教育研究的重视。研究生院希望通过这种学术研讨会,为教育管理干部、研究生导师、各培养单位的领导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资深的教育管理干部通过学术研讨可以分享有益经验;成长中的教育管理干部,他们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对研究生教育问题又非常感兴趣,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对于研究生指导教师,有的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有的年轻导师有广泛的国际学习工作经历,通过研讨能够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研究所领导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研究所的目标与研究生教育目标的统一,科研与教育如何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等体制机制问题。总之,希望藉此研讨会,搭建一个研究生教育的长期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我院研究生教育质量,进一步凝练我院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进一步提升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学位标准组成员徐昌庆教授,作有关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评价标准的报告,邀请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刘俊起编辑作了如何撰写教育研究论文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两位专家同参会人员还就专业学位和论文撰写等问题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使大家受益匪浅。此外,本次会议优秀论文获得者电工研究所的樊心刚、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宋现锋、文献情报中心的张彦秋和南京土壤所的吴雪华也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
 
在分组讨论会上,各参会人员就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生招生、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专业学位与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研究、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与心理健康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他们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非常成功。直至讨论会结束时,大家还意犹未尽,希望今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以推动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了来自23个培养单位的45篇论文,研究生院培养办聘请了近30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对论文进行了通讯评审,总体的优秀率达到38%,优良率达到62%。来自全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教育基地教育管理干部、导师及特邀专家近140人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