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11月27日,中科院研究生院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合作培养信息技术硕士(MIT)项目首期班“学生项目报告奖”颁奖仪式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教学楼315教室举行。经过紧张的报告和评委们综合评分之后,工程教育学院院长黄钧教授和项目指导教师Garry Trinder先生宣布:3个小组、8位同学获得“学生项目报告奖”。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回想从项目选题、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至项目结束,大家投入了7个月的时间,其中甘苦细品起来感慨良多……

    项目指导——认真细致

    中澳合作MIT项目自2005年5月起进入“项目准备”课程,学生在这一课程阶段不仅对IT工程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知识有了一个全局的了解,并掌握了项目实施准备知识。根据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大部分学生自带项目,和项目指导教师Garry Trinder先生积极沟通,组建项目小组,确定项目课题。尽管在双方商定的教学方案中只安排澳方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阶段,即“项目1”和“项目2”课程阶段,通过远程系统对学生开展项目指导工作,但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保证各组最终通过项目审核,拥有35年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项目指导教师Garry Trinder先生主动请求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与每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2005年9月中旬,Garry Trinder先生再次来到研究生院与学生们一起分析、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项目之中,使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上全面把握项目的运行。

    项目进展——严谨有序

    自“项目准备”课程面授结束之后,按照教学要求,学生需根据自己确定的项目及实施情况先后完成10余份报告,包括项目选择介绍报告、项目计划报告、项目领域分析和阶段规划报告、项目开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报告、运用MS Project对项目进行规划的报告、项目任务规划和交付报告、项目风险分析和控制报告、工程建议和规划等。此外,学生还需每周提交项目状态报告,使指导教师Garry Trinder先生了解各个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在此期间,Garry Trinder先生对学生提交的报告评分并及时予以指导,确保了各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项目报告——综合展示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各项目组均按时完成了项目。学生项目报告和项目演示于2005年11月26日、27日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教学楼315教室顺利举行。共有13组,32名学生参加了项目报告和项目演示。本次项目报告和项目演示是学生项目完成的标志,学生必须用英文完成报告陈述、项目演示和问题回答。项目报告占“项目1”、“项目2”总成绩的10%,项目演示占40%。项目报告设立了三个奖项,评委们分别从报告结构、项目方案、项目问题解决、项目实施分析、项目管理、项目结果分析和报告人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最终产生了“学生项目报告奖”获奖小组和获奖个人。

    本次颁奖仪式意味着有30名学生顺利完成了全部课程,即将获得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的信息技术硕士学位。颁奖结束后,同学们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纷纷表示通过参加中澳合作培养信息技术硕士(MIT)项目的学习,激发了自己的潜力,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他们衷心祝愿中澳合作培养信息技术硕士(MIT)项目第二期班能够顺利举办,为更多的求知者打开成功之门。

     “我的考研故事”征文启示发出来以后,看到陆续有好多同学都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自己也总想写些什么。每次把笔和纸摆放在面前,托着腮,让回忆的探针在记忆的文档里努力搜索的时候,我想不起来每天早上五点半去图书馆抢座位的忙碌,想不起来每天靠着咖啡挑灯夜战到凌晨两点的刻苦,也想不起来接到复试通知书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唯一充斥我的大脑的是——考研阶段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疏远。

    也许有些消极,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只希望准备要考研的同学面对类似的情况时要摆好心态,别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很孤独而影响自己的心情。其实,全是考研惹得祸。过去了,一切都会随之好起来的。

    有这样一句对大四生活的描述很形象。“保研的学生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找工作的学生过着狗一样的生活,考研的学生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由于我的大学只是个普通的一般本科,所以想过猪一样的生活,是不现实的。这样一来,庞大的待毕业的队伍就分成了两支:考研的与找工作的。当然,任何的分界都是模糊的,因为还有很多象我这样,漂泊不定,一边忙着考研一边想着找工作的人,但是花费的精力也是有所侧重的。

    找工作的东奔西走见不到人影暂且不提,然而考研的早出晚归也甚难碰面。由于所报考的学校不一,专业也有所差异,再加学习习惯的不同,大家或三五成群,或孤寡一人,或成双成对的各自占据着自习室的一盘领域。除非你是一个寝室的,睡觉前能见个面;或者吃饭时在食堂赐个机缘巧合撞见了。

    当时我们寝室虽然也都有找工作的念头,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考研的准备上。然而六个人确分成了A、B、C、D四小组。A组人气最旺,由最初决定考研的三个室友组成,固定在图书馆二楼学习,剩下的三个人自成一组。B组是准备要弃化学从政治的郝室友,由于其的特殊性,通常定居在人文气氛较浓的图书馆四楼。C组是由最爱呆在寝室守家的王室友组成,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比较懒,在寝室看书省了来回跑的麻烦。而我就充当了D组的主管,没有固定的学习根据地,哪有空位就往哪坐的那种,但自娱说省了占座位的艰辛。

    早上你若是七点起床的话,就别指望着看到除了B组以外的其他人了。草草的吃完早饭,报上一堆要看的资料直奔自己的根据地,一头闷下去,学习。十一月至十二月也恰赶上其他年级期末考试的时间,所以图书馆异常的拥挤,不仅位子要抢,就连上厕所也要排很长的队。但别小看上厕所的时间,当时那可为同学之间的交流起了不小的作用。你会经常听到:哇,N久没见过你了,书看的怎么样了;你也在二楼看书啊,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呢;你们寝室的某某现在在哪?老师找他有事,但老联系不上………

    晚上十点半,图书馆要打扫卫生了,学生不得不离开,有的直奔通宵自习室,有的回寝室。由于寝室十一点准时停电,到了寝室后,又都各自忙着刷牙、洗脸等一系列的睡前工作,几乎连说话的空都没有。A组三成员在学习期间还可以聊聊天之类的,象我和B组的郝同学一天不见大家,偶尔从外面听回一则能让人喷饭的笑话,兴致勃勃的要讲时,只看到其他人已各自躺在自己的床上,耳朵上塞着耳机了!

    有一回,A组成员回来比以往早了点,在寝室正谈到激情之处,B组的郝同学也回来了,很想加入,好不容易抓住时机插了一句,没想到沸腾的谈话立即嘎然而止,比阻聚剂的效用还快!到不是因为她说了什么难听或者难以让人接受的话,而是,两组同学之间没了默契,话不投机。你所要表达的与他们所理解的存在偏差!这还算好的。其他寝室有时也会碰到两个不在一起学习的人根本就搭不上一句话,不知道要说什么,或者一说话很可能引起一场口舌之战的悲剧。

    看书看累的时候,也会和周边的人聊聊天。当时坐我对面的是中文系的。她说,她们寝室就她一个考研的,每次回到寝室也是不知道说什么,干完自己的事也就只好睡觉,起床也就直接去学校。根本与室友交流不了,更别说其他寝室的了。

    考研,在我们与周边的人之间建立了一堵墙。那堵墙,使我们彼此失去了太多太多交流的机会与交流的时间,使我们彼此失去了共同的语言。更甚至因为那堵墙,使我们伤害了一些人,忽略了一些人,放弃了一些人。

    一月二十一号,终于到来了,折磨人的日子终于就要结束了,隔在我们之间的那堵墙也终于快要消失了,兴奋之情油然而生。下学期,虽然有的面临着复试,但大家普遍都放轻松了,不再是过着吃饭,看书的单调生活了。大家一起在寝室看电视,一起逛街,一起去爬山,一起吃饭……我们的默契,我们的友谊又重新回到了从前,甚至比以前更香浓!

    (作者:沈丹丹,中科院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工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广州化学所,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相关专题:http://news.gucas.ac.cn/info_www/news/columnindex.asp?columncode=h18

     最近,生物系研究生自发组织的“journal club”活动正在蓬勃开展。作为一名即将进入科研阶段的研一学生,我对于此项活动有着较深的感受。相关报道>>> >>>

    “journal club”是大家自发组织起来的讲解高水平文献的兴趣小组,是一种学生自己自发组织起来的科学研讨形式。在 “Journal club”中,讲解人的讲解既是对所选文章相关领域的一个综述,又是对此文献所探讨的科学前沿的介绍,以及自己对文章所述观点的理解与体会。这就要求讲述者不仅要对文章本身理解透彻,而且要对文献所涉及的科研方向,研究背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因而,使我们对科技论文的检索,查询,阅读,分析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

    要真正做好讲解,并不容易。这要求讲解人论文讲解稿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而讲述过程,则可以提高我们的论文写作,语言表达能力,为日后回到研究所后在小组研讨会(seminar)上的报告发言打好基础。与此同时,“journal club”在使讲述者得到锻炼的同时,对journal club小组的其他成员亦有帮助,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把握科研发展的最新动向,同时结合自己回所后可能从事的科研方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热点,使自己在将来准备开题报告,进行科学研究时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journal club”活动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能力得到锻炼,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变得活跃。一般由专家教授做的学术演讲由于听众众多,事前又得不到讲稿的相关资料,学术思想的传递基本都是单向的,即由教授本人向我们灌输自己的idea。而在journal club上,同学们可以提前一周得到所讲文献,并且由于人数相对稀少大家可以充分准备,尽情交流,“journal club”的成员不仅可以对演讲者本人提问,而且可以对那些提出开创性意见,高难度问题的听众进行发问,因此在“journal club”上同学们的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网络化的,这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活跃,这对我们今后在科研工作中进行学术交流,发展自己的独创性思维都有极大的助益。

    我想,“journal club”活动的范围可以扩大,不仅融合进生物系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也可以吸收一些相关的外专业的同学参加,比如有关生物信息学的讨论可以请数学系的同学来一起研究算法,做分子结构的同学可以与化学系的同学一起讨论生物大分子的标记与修饰等课题,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最大限度的交流,同时一些涉及相关专业的交叉性问题如果有相关的外专业同学的帮助,往往会给我们解决问题以新的思路,从而省下不少功夫。另外,“journal club”的活动可以请导师加入进来,一方面在文章选材上可以与自己的导师联系,从而使自己的工作与今后的科研联系起来,使其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讨论时有相关研究方向的导师在,可以为我们介绍与所讲文章相联系的更宽范围的研究背景,在讨论时给我们以指导性意见,避免我们的思维盲目发散,使我们的讨论更具可行性,针对性。对于每次讨论的文章,及其提出的有独创性的问题,可以以论坛的形式发在网上,让更多的同学参加讨论,从而使更多人受益。还有,“journal club”在其他院系、专业、培养单位也应该推而广之。

    我们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们经常在下午茶的时候,聚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学术思想,在咖啡的腾腾热气和雪茄的隐隐烟雾所营造出的宽松舒适的氛围里,众多学者的学术思想得到交流,碰撞,磨擦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出许多震惊世界学术思想,研究创意。我们的学术成就虽然无法与那些成名的学者相提并论,但“journal club”这种积极的学术思想交流活动,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却必将深远而长久。

    为“Journal Club”喝彩!祝愿“journal club”活动越办越好,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传统!

    (本文作者:渠德忠,生物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新闻网讯】11月25--26日,由研究生院学生处主办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管理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分院好望角宾馆隆重召开,来自中科院京内外5个教育基地、96个培养单位的120余名教育管理干部参加了会议,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的一次重要会议。

    25日上午,在承嘏厅举行了大会开幕式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副院长马石庄主持会议,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朱志远、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综合处处长张浩明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词。随后,应研讨会的邀请,张浩明处长做了题为《高校大学生事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专题报告。

    张浩明处长在报告中首先谈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的背景和制定的基本原则,特别强调,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继承、创新、规范为特征,以发展、育人、依法为目的,阐述、体现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模式、要求,是一部适应新形势需要和符合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实际的、比较完备的高校学生管理规章,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政策依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接下来,张浩明处长对新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了充分的阐释。他指出,新的学生管理规定主要突出了三大特点,第一,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管理的基本目的和理念;第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依法实施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三、民主管理、接受监督,是大学生管理的质量保障。围绕这三个特点,特别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依法实施管理的问题,张处长列举了大量的学生管理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加以说明。张处长的报告,政策性强,信息量大,事例丰富,极富指导意义,与会代表深受启发。

    大会还听取了动物所侯晓霞老师、金属所刘敏老师和广州化学所刘盈老师的交流发言。她们分别介绍了各自落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管理规定(试行)》和制定实施细则的情况,谈到了在贯彻落实当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及引发的思考,所涉及的问题大多为各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其各具特色的解决办法,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法制化与人本化的结合,是各所在新形势下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有益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促进对新的学生管理规定的全面深入理解,研究生院学生处为与会代表印发了《学生管理若干案例的分析》的资料。

    25日下午,与会代表分成四组,在召集人的组织下,围绕大会报告、教育部和研究生院制定的学生管理规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各组代表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畅所欲言,内容广泛,介绍了各所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交流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体会,提出了亟需探讨和解决的某些特殊问题、特殊现象。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对策,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研讨结束,许多代表意犹未尽,休息和吃饭时,仍在交流研讨。

    26日上午召开全体会议,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远泽清主持了会议。各组召集人分别汇报了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各组代表一致认为,研究生院举办的学生管理工作研讨会非常必要,非常及时。通报了情况,交流了经验,摆出了问题,探讨了对策,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思路,会期虽短,但收获巨大。同时,建议研究生院尽快制定针对诸如因私出国、生育等一些新问题新现象的管理办法,使得各所在处理时有章可循,避免被动。各组代表对研究生院全面承担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任寄予厚望。

    各组汇报完毕,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作了题为《面向国家社会创新需求、构建多元英才教育模式》的总结报告。马院长首先介绍了中科院赋予研究生院全院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的战略构想,明确了研究生院的地位、责任和办学特色;回顾了研究生院自更名以来取得的成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稳步增长。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实现自主调整,资源共享。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已经超过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师资组成已经形成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三元结构,使科学院的教师资源得到共享。已经开始享受国民教育体系的部分待遇。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增长。校园文化日益繁荣。研究生院没有辜负中科院党组的重托,在各培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正在扎扎实实地向“国际知名、亚洲一流”的发展目标迈进。

    然后,马院长谈到了我院研究生教育在长足发展的同时,面临的某些问题。他认为,我院的优势在科研实力、导师队伍、经费投入、科研产出方面,我们的弱势主要体现在地处分散、校园氛围的薄弱方面;另外,当前还逐渐显现了研究机构导师的培养方式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的倾向,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我们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要创新学生管理规范和制度。教育部新出台的学生管理规定充分授予了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其5处明确“学校规定”,13处“按学校规定”的内容为我院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提供了巨大的改革、发展空间。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本的理念,要认真研究并制定相应配套制度。最后,马院长提出了今后学生管理工作的三个要求,即制定配套实施细则、编写学生工作案例、编写学生手册。

    马院长的总结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详实的数据与深刻的分析并举的方式,为与会代表展示了研究生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了今后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思路,解答了与会代表面对一些特殊问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疑难,部署了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学生管理制度的任务。马院长的报告使与会教育管理干部深受鼓舞。

    应会议主办者的要求,研究生院网络中心主任罗铁坚教授在会上作了《TRRP平台实施情况》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至此,学生管理工作研讨会完成了各项议程,圆满结束。

     【新闻网讯 谢勇报道 平爱国摄影】11月30日下午,泰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一行访问我校。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郭华东,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邱举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副院长吕晓澎等人在玉泉路园区礼堂会议室会见了来宾。

    会谈中,邓书记首先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诗琳通公主殿下的到访表示欢迎,感谢诗琳通公主为促进中泰两国科技教育事业的交流所做出的积极贡献。邓书记介绍说,研究生院肩负着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职责,虽然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历史,但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研究生院。诗琳通公主表示,此次研究生院之行非常有意义,她对研究生院的周到安排表示感谢。

    随后,院长助理苏刚教授向来宾介绍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历史沿革、院系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安排等情况。公主仔细聆听,不时提笔记录。

    在校园参观中,诗琳通公主对路甬祥院长题写的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非常感兴趣,用中文认真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在阶一3教室,公主对学生们用汉语致意,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访问期间,诗琳通接见了在我校就读的泰国博士研究生安孔,详细询问了他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情况。

    访问结束前,公主欣然提笔,用泰、中、英三种文字在我院的留言簿上挥毫留墨,以作纪念。随着诗琳通公主的到访,研究生院与泰国在科研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