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陈曦】浅灰蓝色西服,深蓝色衬衣,不打领带,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先生今日随意的着装,使他更显几分和蔼。论坛开始前十几分钟,刘副部长在研究生院邓勇书记的陪同下来到主席台后休息室稍作休息。刘副部长步伐稳健,微笑着走进休息室,在邓书记的介绍下与在场的师生逐一亲切地打招呼,没有半点高官的架子。三名负责专访的记者很早就在这里守候着,期望能“抢”到这宝贵的机会,对刘副部长进行采访。

    年过半百的刘部长不仅是身居要职的高官,还是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在担任中科院地理所所长时,刘部长就对西藏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十分关注,培训了不少西藏的研究生。如今,他带过的学生里,有担任西藏常委委员的,有任职农科院院长的。本月30日,刘部长还将应邀来中科院地学院给研究生们讲课。而在领导与老师们的寒暄中,记者得知,刘部长目前工作十分繁忙,出于假若国务院今天有会,将与论坛时间冲突的担心,刘部长专门提前给同事打了招呼说,万一有会议,则由同事替他去开。“我觉得现在最好的职业还是老师啊,退休后有机会我想继续教书。”刘部长笑着说。

    由于时间紧迫,三名学生记者每人只有一次提问的机会,共准备了几十道问题的学生记者们急忙调整提问顺序,力求抓住最关键的问题。

    在问到如何看待目前有些人认为在国内搞研发成本要比国外高,于是认为技术与资金一样可以靠国外引进的观点时,刘部长回答:“一会在报告中我要讲为什么中国要加强自主创新。主要的道理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问题是核心技术,假如中国没有自主创新,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

    “下一步国家将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大家作基础科研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基础科研领域呢?”记者追问道。刘部长说:“这就要进行'基地建设’。将来对国家的重点实验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要从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使科技项目的审批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让科研人员能够稳定地搞研究。通过基地建设,让科研队伍稳定下来。

    “那么,如何开拓渠道渠道让我国公众理解和参与自主创新呢?”记者抓紧时间问最后一个问题。刘部长说:“关于科学技术与公众的联系,我认为这是一个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问题,需要在整个创新体制建设上,注重这方面的沟通。创新体制的建设有研究、有技术、也有推广和使用,这也是下一步国家创新体制建设中需要加强的事情。要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经济发展的转化,从不同方面推动科学技术与人民大众生活紧密相连。”

    在部长与老师们的寒暄中,记者得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将于明年年初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国要宣布一系列新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

    据观察家称,于明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将凸显“自主创新”主题,为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采访中我们还得知,刘部长是全国防治禽流感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长,在谈到目前中国在对抗禽流感研究中的优势时,刘部长坚定地回答:“对目前的禽流感,中国有应急能力,还有技术储备,现在咱们有对禽的疫苗,对人的疫苗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新闻网讯 记者石玉祥】第二届“精彩人生”校园国标舞大赛刚刚落下帷幕,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绩喜人,在拉丁和交谊舞全能比赛中分别拿下一个冠军,在其他的赛事中队员们也表现出很高的水准,取得了诸多好成绩。

    怀着对舞蹈以及舞者诸多的兴趣,我们于11月27日采访了科学院体育舞蹈协会马莲水会长。一说到国标舞,马莲水滔滔不绝。从他的言谈中,我体会到了他对国标舞深深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从他的观点来看,国标舞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她更多地还在于是一种很好的体育运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在练习阶段磨练人的意志——

    “除了艺术,国标舞还是一种体育”

    在提倡全民体育的同时,国标舞也是一种很好的体育运动。和其他体育运动诸如足球,篮球一样,她也是因为有人爱好有人选择而存在,她的存在同时也带给了舞者运动的享受。

    “摩登的每一个基本动作都是体育运动,如果你坚持认真练习,那么运动的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练习国标舞,可以培养人的交流能力,促进交往”

    大家知道,交谊舞是在公共场合用以交往的一种方式,她体现了人的修养,她可以促进人与人时间的交往。这一特点当然国标摩登舞也同样具备。

    同时,摩登舞的练习是枯燥和辛苦的,在练习中两个人的配合相当重要。用马莲水的话说就是“练,想,讲”。在反复不断练习的同时,你要思考每一个动作如何做才最协调,最幽美,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和舞伴交流,讲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配合,才能创造出最美丽的舞姿。同时,你需要和舞协这个圈子里的人进行技术交流,这也是一种认识朋友,促进交往的好方式。

    “练习国标舞需要意志”

    国标舞的练习和学习一样,需要你不断地重复模仿,不断地思考,从而创造出个性化的幽美舞姿。“练习基本功绝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因为协调和幽美是模仿不到的,要练好一个动作,你可能需要上百遍地重复。这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你就会取得进步,同时这也是对你意志的一种磨练。”马会长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案例,拉丁队队长只有一年的舞龄,这次能拿到拉丁比赛的冠军完全源自平时坚持不懈的练习。“他对基本功的练习是非常刻苦的,以50遍为一个单位,常常会重复上好几次。这种简单但又辛苦的动作模仿不仅仅助成了他比赛的成功,也无形中培养了他坚持不懈的意志。”

    马莲水最后说,他提倡舞蹈爱好者大胆地去学习舞蹈,但是一定要安排好时间。我们的主要精力仍然是学习和科研,玩物丧志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提倡和允许的。同时,他鼓励舞蹈爱好者参加每周六晚在中关村园区六号楼多功能厅的舞会,在那里可以让舞蹈发挥交往的作用。

    采访完马莲水后,我突然感觉精神抖擞,因为我也是一个摩登舞爱好者和初学者,我暗暗下决心要继续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马莲水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国标舞。正如马莲水所说,国标舞是一种高尚的运动,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同时,学习和练习仅仅是兴趣所在,所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大胆地去尝试,不要把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

     时间:2005年11月25日下午2:30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题目: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报告人: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

    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

    隋红建: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第二天的主题报告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科技部副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燕华同志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1978年考入中科院地理所,1981年获硕士学位,是我们研究生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我们的校友。1991年获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到1997年任中科院地理所所长,其间多次来研究生院讲授现代自然地理课程。1997年起历任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司长,2001年开始任科技部副部长。他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的研究,在山地农业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防灾减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由他主持的西藏土地资源评价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01年开始,刘燕华部长重点致力于国际科技合作,中国科技基础条件设施建设,宏观设计与组织,为新时期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基础。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刘燕华副部长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刘燕华: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受研究生院领导的委托,作为研究生院的校友,今天我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最近学习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些体会。这个题目是“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准备谈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选择。 
   
    我们也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从国际上公认的认识来看,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是一个大的变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不管从经济、技术或者是科学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大的突破。经济结构将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社会组成要有更多的新兴的动力或者是要素更加的活跃,从技术创新上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区域的差异上来讲,各种生产或者是生产力的要素要相互匹配,形成综合的效应。这一段时间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是越来越强的,我准备从这么几个方面来汇报,体现于四个方面。 
   
    目前的科学技术交叉重组分工越来越快,集成综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科学的社会化生产,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又促成了许多新产业的形成。许多新的技术,比如说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生命科学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飞速进步。从宏观上来讲,科学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微观方面来说,许多科学技术在微观领域的突破带动了科学技术向前突破。
 
    我们也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来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竞争,比如说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生物、空间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从研究开始到产品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我们都知道,电话从研究到普及用了60年时间,互联网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现在还可以举出其他的许多例子,许多一研究开始就已经开始向市场转化了。 还有许多理论的,技术的超前发展,引领了产业的迅速发展,比如说核物理技术的研究成功带动了核能技术的开发;量子力学推动了集成电路;DNA的发现推动了生物技术。从目前全球化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来说,已经形成了许多新的起点或者形成了一些新的起跑线,所谓先进与落后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谁能够在关键时刻先起动一步,谁就有可能占据主动。
 
    由于科技全球化的速度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过去的竞争是某一个技术的竞争,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推动了全方位,从资源竞争到市场竞争,从人才竞争,信息的占领以及核心技术的占领,甚至于在推动科学技术资本要素方面的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就是说是空前的活跃。就拿美国来说,他对人才的竞争是绝对没有放松的,美国吸引了世界40%的科技移民,全世界美国的科技人员有40%是来自于世界各国,其中40%当中有7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一种明显的对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被美国吸引过去以后,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未来的科学,或者是引导今后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信息科学和技术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是一种主导型的技术,它是知识型的技术。比如说电子,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讯、网络等等还仍然方兴未艾,他还会引领潮流一部分时间。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是成长速度最快,发展趋势最好的一门新兴技术,专家预测,在生物技术带动了新经济,也就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事情。生物技术包括农业、健康、生命、能源等等等等,能源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焦点,氢能技术有可能在2030年的时候替代目前的许多能源,纳米科学,我们许多同学都学习材料,纳米科学技术也正孕育着一场革命,形成市场,也就是在20年左右的事情。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开始竞争,对于一个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体现的第二方面,促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世界各个国家都把自主创新作为他们的主要方向来考虑。美国提出了科学知识前沿要全面领先的战略,英国提出了要确保科技优势与强大,提出了创新,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韩国提出了以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印度也提出了新的技术政策,在2003年开始制定。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他们已经把科学技术的投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的投入进行设计,并且不断的增加。各个发达国家,他们在R&D占GDP的比例从1—2%,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4%。另外还有许多国家,对科学技术开始进行了超前的部署,有了一些引导潮流的计划。美国提出了高速公路计划、纳米计划,欧盟提出了科技框架计划,提出了伽利略计划;韩国提出了先导技术,替代能源计划;印度我们也知道,它曾经有过绿色、白色和蓝色革命,现在在软件与生物计划方面也进行了超前部署。一般这种大科学计划部署的后效是在十年之后。我们常说成功伸向有准备的人,科学技术必须要超前准备,没有准备也就没有未来。 面对着这么一种局势,我们要考虑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们面对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在这个机遇和挑战之间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发展的路,在这里想举一个例子。

    韩国,60年代的时候,韩国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是相当的,6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了红旗轿车,有了解放轿车,那个时候韩国什么都没有,他从75年才开始。现在韩国的现代汽车跑遍了中国,跑遍了全世界,他已经占领了市场。60年代的时候,韩国还没有计算机和半导体,我们已经有了,现在韩国的闪存数码手机也是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销售。60年代的时候,我们庆祝过中国的万吨巨轮下水,那个时候韩国连小船都造不了,他从80年代刚刚开始造船,现在韩国的造船业占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发动机是由韩国生产的。除此之外的核电技术,过去韩国也远远落后于我国,现在它已经开始出技术成果。韩国的这些大的变化都使我们刮目相看,韩国用了30年的时间,使他们的人均GDP从一千美元达到了1.2万美元,目前韩国只有4700万人口,占中国的4%,但是他的GDP总值相当于中国的40%。他这种发展的速度之快是令我们惊奇的。归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把自主创新作为头条发展战略来考虑。

    另外再举一个印度的例子。在我们印象中,印度很穷很落后,贫富差距很大,但是真正到印度去之后,也发现印度在科技创新方面,在某些领域也是有了快速的发展。软件技术它是增长速度年均50%,它的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它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的改造,比如说印度的TATA公司以前是传统的制造业,现在全面向软件和微电子进军,在印度引领潮流;他的服务业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市场;生物技术发展也非常之快,医药开发的服务业,基因产品,生物疫苗等等产品也在世界的某些领域走在前列,这是印度的情况。 相反也有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拉美的阿根廷或者是巴西,他们曾经认为是美国的后院,他们认为有美国的技术支撑就可以满足他的经济发展,他放弃了自主创新,放弃了科技。现在阿根廷来说,阿根廷货币不断的贬值,他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也就是说,事实证明,阿根廷走了一条科技依附型的道路,最后他是没有出路的,他现在想恢复已经为时过晚。 对于我国来说,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真正要实现科技大国的路子还有很长,我们任重而道远,这就是我准备谈的第三个方面。

    从成就方面来讲,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科技投入从占GDP的0.4%现在上升到了1.35%,今后还会大幅度提高。我们中国是论文的产出大国,占世界的第五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相当的多,因为人口基数大。我们也有一些值得骄傲的成果,例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电动汽车、0.1微米的芯片,我们的生物疫苗等等都进入了产业化,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面。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哪些不足。回顾一下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依靠什么发展的?

    中国过去30年来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我们的快速发展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是依靠设备投资,这些设备投资里面又有60%是依赖了进口。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装备和技术,我们自己并不见得有,基本上是引进外国的。在美国、日本,对设备的进口依赖度是不足5%,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技术准备,仪器的开发还处于瓶颈的阶段。专利上来讲,中国的专利水平是在不断增加的,但是我们的专利总量还仍然很小,只占世界的1.8%,处于世界第八位。中国专利里面有70%左右是由外国公司在中国注册的专利,意思就是讲,在中国注册的专利里面,中国自己的专利还不是起到主导作用,还没有占主导地位。我们常讲一句话,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就是指在现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产业分配链,谁占领知识经济的高端谁就得到更多的回报,我们没有足够的专利,将来竞争的实力也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我们科学技术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仅仅以论文引用的次数来说,中国目前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引用次数还比较小,对于世界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人才领域,我们的研发人员,我们总数很多,但是领军人物并不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带领科学技术前沿,引导潮流的这些尖子人才还是比较少。印度、韩国、日本等等这些国家,他们在比较早期就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科技计划,或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使他们大批的人派往国际机构,派往国际的大科学计划之中去,从打工到参与,最后到决策,他们占有了发言权,占有了主动权,但是中国目前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这种领军人物还是相对比较欠缺的。我们也出去了不少,但是这些人还是处于相对比较低的位置。

     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硅谷创造了奇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美国的硅谷,基本上有三类人,一类是中国人,一类是印度人,另外还有一类就是美国人。中国去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名牌高校的学生,他们是学计算机的,软件写的非常好,聪明极了,能够写出好软件来。他们在那儿的工资待遇也不错,一个月工资一万、两万美元,都是很好的,这类人以中国人为主。第二类人,主要是跑软件承包的,他们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对软件承包业务也比较熟悉,对计算机业务也比较熟悉,通过他们广泛的联系,得到了大批的定单,这类人以印度人为主。第三类人就是美国人,美国人借着本土的优势,借着他们这种组织能力,主要是开软件公司,他们雇佣了印度人和中国人给他干活儿。这三类人应该说都对硅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收入情况,使我们感到很惊奇,一般里说,中国人写软件的这些高材生们,他要是挣一的话,印度人挣十,美国人就挣一百,这里说明一个非常深刻的东西。在任何的科学技术里面,在任何的科学事业的分工里面,都有一个链,没有占据高端,没有占据制高点,没有占据核心位置,那么他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说,中国的人才需要全方位,也需要一些领军人才在各个方面占领一席之地。 

    从中国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来说,一是总量比较少,我们人均研发经费在中国的统计是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相当于韩国的七分之一,人均经费是相对比较少的。另外中国的企业刚刚起步,我们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还非常微弱,中国有2.8万家大中型企业,其中有75%的企业还没有形成研发能力,没有研发能力的这些企业怎么能够参与国际竞争?除此之外,还有科技经费的大量浪费问题。既然说我们有差距,也就是说今后也是有风险的,我们下一步就要面对这种国际的竞争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第四方面的体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刚才举了一些例子,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归总起来有三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资源型,以中东产油国家为主体,他们这些国家油开采完了,后边干什么,不清楚,可能也就是50年左右的优势。还有一些依附型国家,刚才讲到的阿根廷等一些拉美国家。另外是创新型国家,也有许多例子。中国不能够走资源型国家的路子,我们没有什么资源,也不能选择依附型的道路,唯一的选择就是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2005年,许多中央领导在不同的场合都特别提到,中国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这就给我们一个明确信号,中国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 

    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有什么基本标志呢?国际的基本认可度是这样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达到70%以上,中国目前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重应该大于2%,中国目前只达到了1.35%;对外技术的依赖度要小于30%,我们现在还非常高。另外就是产品的专利,在欧美日等国家的注册比率要达到90%,我们产品在主要发达国家专利注册标志着我们走向世界的水平。 

    因此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要满足今后15年7%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有瓶颈制约的国家,这就决定我们必须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里要提到一些问题,通过要素的驱动带动自主创新,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和环境的消耗,目前中国的人均资源只占世界水平的25%,利用率仅仅是发达国家的50%,万元GDP的资源用量是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倍,这就看到我们目前的很多差距。能源、矿产我们都是人均的水平相当低的,但是利用水平还并不是很高。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科技上解决这些资源浪费问题,要解决节约型社会问题,要解决循环经济的问题,使我们资源消耗降低下来,使我们经济对资源的依赖度逐渐减少。 

    另外还有一种考虑,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还要考虑我们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创新型国家就是保证我们这种安全的基本保障。这里要说一下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主动权。从中国的总体趋势来分析,目前中国已经有实力开始走向创新型国家了,从经济来说,人均GDP超过了一千美元,有大批的人力资源。另外我们国家总体的创新水平虽然经济水平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已经居于世界的中等行业。 第二个问题,要实现自主创新,我们应该做什么?

    实现中国自主创新有八个关注点。

    关注点之一就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过去我们常用一种说法,以市场换技术。我们再回顾一下,以市场换技术能够维持多久呢?在殖民主义时代,争夺的对象主要是土地,因为有了土地就占有了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征服的主要对象可能就是市场,市场成为利润的主要资源。有一种说法,叫做以市场换技术,他们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会随之而来,通过招商引资来大批的引进技术。可是事实的情况怎么样呢?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根本就走不通,这种说法有些自欺欺人。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夺回来十分的艰辛;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第三,让了市场则废掉了自己的技术;第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的国家,最后受制于人。

    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汽车。目前表面上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但表面繁荣的背后蕴藏着什么呢?以前上海、长春都有汽车生产能力和一批研发队伍,为了引进德国的大众,我们的品牌给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也不要了,形成了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情况。中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和能力就是在这种壮士断臂之举之下废掉的。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90%已经被跨国公司所占领,并建立了各自的市场范围。在武汉生产的富康绝对卖不到上海,在上海生产的大众也绝卖不到武汉,我们的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车工业,这能说我们强盛吗。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全部产量只占通用汽车的3%,但是在中国获得了25%的利润;在美国,通用汽车的利润是145美元,在中国是2300美元。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占它总产量的14%,但是在中国获得了大众汽车80%的利润,这能说是我们自主创新吗?还要举一个例子,就是广州的本田,在日本卖16万,在中国就卖30万。我们把汽车的技术放弃了,队伍毁掉了,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汽车,他的目的赚的是中国人的钱,这就是我们走的一条路。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核电。70年代初期中国就开始搞核电发电研究,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运转和安全性能都非常好,现在又要上核电站了。我们不用30万的,也不要60万的,我们认为世界上有更好的是90万的,100万千瓦的机电站,中国也就不管它了,重新买90万,100万的,我们所有过去的研究,有可能被全部抛弃在一边了。中国买一批学一批,永远用不上,中国的技术永远没有市场,那么中国怎么能够形成自主创新?刚才举了一个例子,韩国和我们同时引进核电,现在韩国不管是高铁核电方面都来参与中国的竞标,为什么他同时引进了,他现在能参与国际竞标,我们引进了,我们还需要继续引进呢?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以市场换技术是行不通的。

    目前中国的经济有许许多多的发展,但是也面临很多困境,受到了三大障碍,一大障碍是知识产权的障碍。现在我们知道DVD的风波,目前为止还给它封起来,出口技术的贸易壁垒给我们出口造成了很多影响,另外就是反倾销,纺织品等等都受到了许多的阻碍,假如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世界的舞台上有可能是被动的。
 
    这也是一个中国的统计,在中国注册的专利,特别是高新技术在中国注册的专利,计算机类,外国的专利占70%,生物技术专利占87%,信息类专利占92%,半导体类的专利占90%,那么说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在中国注册的专利,还是以外国人为主,我们去参与什么竞争?因此,我想引一句话,这句话是美国最权威的咨询公司他们的报告里提到的,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最后才有政治独立。中国人要挺起脊梁来,中国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 

    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点也要特别说明。再举韩国的例子,韩国从引进技术的开始就提出了一条明确的政策,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同时他们在把科技经费进行了调整,引进、消化、吸收的费用他们的比例是1:5,也就是说,花一块钱引进的技术要用五块钱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技术的改造实现他们的生产。韩国的口号是引进一批、生产一批、出口一批,因为它有特殊的国情,韩国比较小,必须走外向型。所以通过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带动了他的技术水平提高。问题是中国目前引进、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是1:0.08,韩国是1:5,我们大批的钱用在引进上了,没有用在消化和吸收上,这是总体考虑的问题。 

    再讲一个问题,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惑或者是酸楚,我们想和外国开展技术合作,但是被拒之门外。冷战时期有一个八统组织,就是限制社会主义国家技术进口,现在有瓦斯大协议,也同样对我们进行封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的出口有严格的控制,各个国家都有法律。近年来,有许多事件我们也都记忆犹新,美国SMIC公司投资芯片受到阻力,欧盟对华军售的控制还没有解禁,这些事件都说明了许多关键的核心技术我们是想要要不到。除了一些发达国家之外,还有日本、韩国、俄罗斯等等,也都对技术出口有相应的管制。

    我们的发展依赖于别人的恩惠吗?绝对不可能。因此,中国必须要实现自主创新。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中国也有了许多很好的先例,比如说宝钢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三峡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奇瑞也是一个成功的先例。通过这些自主创新企业的发展,逐渐实现产品和设备的国产化,使我们逐渐形成了跨国公司走向了全世界。 关注点之二,是要确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地位。

    近年来很多研发型企业迅速崛起,山东的海尔、深圳的华为、安徽的奇瑞等等,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还相当弱。发达国家的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的,目前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足0.5%,四倍的差距。另外,中国的中小企业还相当脆弱,中国中小企业产值占GDP的50%,中国利税的40%,工业增加值的70%,但是他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其中有60%的发明专利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种成长性非常好,潜力非常大的一种企业。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还要有一个漫长的路程。
   关注点之三,我们中国要实现重点跨越,要通过关键技术领域的跨越,从后发国家走向世界的前列。

    中国在许多领域是有优势的,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引导世界潮流的。比如说中国的数字程控交换机,通过了一代、二代、三代的改进,现在已经在世界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另外,我们的激光照排也是通过了不断的更新换代,形成了我们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应该说主要发达国家都是在几个主要的领域方面占领了制高点,占领了一席之地,所以在经济方面也占领了优势。

    要实现跨越,我们必须要有跨越的选择。我们中国到底干什么,别人搞了我们是不是也要搞?别人没有搞的,我们要超前部署,超前设计。现在有许多的技术领域已经说走入了前列或者是我们有了跨越的机会。比如说电动汽车已经实现了三横三纵的研发格局,新能源汽车的重大专项带动了汽车整个的发展,另外还有许多的产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中国与发达国家,或者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或者说是有所超前的。我们现在要通过宏观的设计,选择重点实现跨越,要进行人才储备,要建设公共平台,通过重大工程,使我们的发展瓶颈能够得到彻底解决。在目前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出了一些重大的专项,这些规划纲要很快就要发布,大家很快就会知道了。 

    关注点之四要实现军民结合。

    中国目前的体制是民品的研究和军品研究是分离的,有许多是重复的。应该说军品的研究成果民可用,民的成果军也可以用,在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比如说在美国,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高技术通讯器材、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设备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硅谷,硅谷也被称为他的军火库,60家公司获得了250亿美元的定单。他是通过军民结合,在战时民用支援军,平常时期军用的研究支援民。这种体制和机制我们必须建立起来,目前已经达成了共识。军民结合共同推进科技发展。

    关注点之五就是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特别是利用全球的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形成技术创新。

    我们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舞台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要参与科学计划,在各大科学计划中要形成我们的话语权,要形成我们的信息收集网,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有发言权。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许多的国际科技合作,在利用国际资源方面有了很丰硕的成果,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参与国际合作是有很多障碍的,我们参与的多,主导的不多,低层次的多,高层次的不够,关键人才特别是组织性人才还相当缺乏。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美国有一个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它为主导的,世界上一共有16个国家参加,我们一直想方设法申请,现在美国也没让我们进去。另外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国际热核剧变的计划,以前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中国曾经两次提出来加入,一次加入是作为成员国,一次加入是作为成员国的小兄弟参加的,这两次都被美国拒绝了。最近中国参与了谈判,就是利用美国退出的一段时机,中国加入进去了。中国已经加入了伽利略计划,真正讲起来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的过程,那也是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美国的国务卿曾经到欧洲做过多次工作,不允许中国加入到伽利略计划,伽利略计划相当于美国GPS的计划。另外还有许多的大科学计划我们还被拒之门外。这些障碍一个是科学方面的障碍,另外还有许多政治障碍,我们还没有完全突破。因此来说,中国要实现自主创新,一方面要自己创新努力,另一方面,还要能有一个广泛的国际合作的渠道,特别是参与国际高科技俱乐部的一些重大活动,实现互补,实现双赢,要以以我为主的方针,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我们参与国际合作绝不是去打工,而是共同发展。 

    关注点之六,在政策上进行重大突破。

    科技与经济力量的轮子要紧紧扣在一起,刚才研究生院的一些记者问我,科学技术怎么于经济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方面要学习,在政府采购方面要学习美国的政府采购法,中国要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的环境,在税收、投资、贸易等等方面,全面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明年年初要召开全国的科学技术大会,在这次科学技术大会上,要宣布一系列的新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那个时候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会感到非常振奋。
 
    关注点之七,就是要创建新型的科学技术文化,要避免浮躁,形成人才辈出的计划,特别在人才培养上要有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关注点之八,以人为本为内涵。科学发展依靠人,要把人作为资源来看待,把人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战略储备来进行培养。科技发展为了人,就是要全面提高方方面面的科技人才的素质,这种科技人才的范围有研究人才,有培养人才的人才,有技术人才,还有一些服务型人才,还有一些领军人才,还有一些管理型的人才,就是全面对科技人才进行设计和培养。另外科技发展服务人,也就是说,使科技的发展更贴近于老百姓的生活,更贴近于满足社会需求,要使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在人民的生活中得到足够的体现。

    上面我谈的就是第二个大问题,一共是八个观点。

    第三个大问题,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这里要谈到今后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实现几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在发展的路径上要从跟踪模仿型向加强自主创新型转变,中国整个科学技术导向要掌握自主权。

    第二个转变,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向技术研发开发向加强与重大产品和新型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进行转变,也就是说,实现技术的全面联合,从技术到产业整个链的各个环节上全面进行部署,在科学技术的产业链上要全面延伸,目前的规划已经达到了共识。

    第三个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研究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要实现一种系统的运作,系统的效率和系统的调动。

    第四个转变,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转向以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并重为主。

    第五个转变,指的是国际合作,要面向全球化,从一般性的科学技术交流向全方位转变,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方式进行转变。

    另外要落实四方面部署。

    部署之一,要实施一批重大的战略产品和工程专项,务求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这些重大专项确定了几个原则,一个原则是对关系全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性、标志性的意义,能显著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要充分体现我国的优势和特色;另外就是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中国目前已经确立了一批重大专项,这些重大专项都是使中国能够扬眉吐气,在短期内或者是近期内能够实现的一些重大专项。可能在座的诸位学友,在今后你们的发展路途中都可能与这些重大专项有关。

    部署之二,是确定一批重点领域,发展一批重大技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主要的方向有六个,第一就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要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一些瓶颈问题。第二个方向,要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一些重大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比如说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特别要解决一些信息技术的服务业和信息化,整体信息化问题。第三,要大幅度提高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支撑力度。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等方面核心技术的发展。第五,加快发展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第六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创新,通过学科交叉,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解决一些人民需要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公共安全的一些重大问题。

    部署之三,要把科学技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作为我们的重点,也就是说,今后对于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重视程度会比现在更高,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技术储备,没有基础研究不行,没有高新技术的支撑是不行的。我们要稳定发展基础学科,高度关注和重点发展交叉学科。要对许多重大技术进行超前部署,准确把握和重点支持前沿技术,这是部署之三。

    部署之四,是要加强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这种创新体系就是要把人才队伍或者是技术部署的重点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要强调几点,第一,这个创新体系必须要进行改革;第二,创新体系必须解决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问题,就是公共设施的建设。要创造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政策,要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政策,这就是这四个方面的部署。

    最后一点,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们都到外国去访问的时候都有一个体会。中国人特别忙,不管是在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忙,白天要加班,晚上要加班,周末也要加班,休息日也舍不得,也要加班,好象这个事情做不完了。我们到国外去调查访问过,或者是学习过,觉得外国许多发达国家的人他过得很休闲,上班的就是认真干,一下班到点走了,一到周末是人家自己的时间,是绝对不能侵犯的,每年还有一个月的休假日,肯定要出去玩。他们不忙我们忙,按理来说忙应该出成果,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就是不高。有一个问题,中国人忙是忙,忙在哪儿?为什么忙了之后效率不高?我有一种形容,我们中国很多创新体系中,有许多体制和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可能是在各自分散的运作,就像一个机器一样,有许多部件,各个部件是飞快的运转,但是部件和部件之间没有扣上齿轮,部件的运转没有带动机器的运转,所以使我们工作效率不高,忙就没有忙出所以然来。

    谈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首先要考虑的不同的环节,环环相扣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系统的有效性,这是我们做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基本宗旨,使各种各样的活动成为有效的,我们的劳动成为有效产品,这就是一个基本方向。

    在创新体系建设中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第一是国家怎么定位,第二怎么进行布局,第三要加强能力建设,第四政府发挥什么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下一步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心是要解决提高竞争力的问题,竞争力的核心不是技术本身,竞争力的核心是体制与机制的竞争,是运作有效性的竞争,是一个系统的竞争。

    这儿有一个简单的图像,解释一下,我们现在谈到的科学技术绝对不是我们过去所认识的科学技术这种概念。过去的科学技术就是知识的传输或者知识的掌握,这就是科学技术,目前来说,科学技术的内涵已经远远扩大,最宏观的问题考虑科学技术,那应该说是科学发展观。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符合科学规律。我们中国也提出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科学技术需要从宏观的层面来给予考虑,这是一个层面。另外一个层面,像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含义就是指什么?科学技术不是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科学技术必须要和经济结合,科学技术是经济的内生动力,它是生产要素,它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器。第二个层面,科学技术应该成为经济的动力。第三个层面才是传统所认识的科学技术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创造,知识的学习,掌握或者是学科的发展,第三个层面指的是科学技术事业本身。三个层面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全面的掌握,否则的话,将来我们就是一个技术匠,或者是一个技术白领,而成不了对于国家发展有作用的人才体系。

    另外一个坐标来说,完成任何一件事情,它应该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过程。就像现代企业制度一样,它讲流程,这个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不同的对象来完成的,那么说科学技术的流程有什么呢?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流程,第一个流程是决策,大的方针政策的制定;第二个是执行,有了方针政策之后,能否实现,这就要令行禁止,把任务完成,这是第二个环节;第三个环节,就是咨询或者监督,提出建议。这三个过程缺一不可。

    假如说决策是一种战略的话,战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战略失误不得;执行必须要雷厉风行,能够把目标变成结果,把方向变成结果;咨询就应该有一种丰富的思想,能够有大量的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通过加工能够形成好的想法,反馈给决策者。这样就能够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顺利。

    从目前我们来说,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呢?从这两个坐标上来说,科学技术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的角色来说,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科学技术要能够起到咨询和监督的作用,能够像美国的兰德公司那样,通过对各种事务的分析,对中国的形势判断和世界形势的判断,通过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好的思想,提出好的战略目标,或者是提出好的方法,能够把好的方法给决策者,使我们的战略不断完善。我们面临的任务就应该使每一个人,不光是科学家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成为战略科学家,我们做的是科学事情,其实想的是国家利益,是长远发展,这是科学技术体系要建设解决的。解决的第二个事情,作为经济动力方面,要能够切实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解决技术的瓶颈,我们就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一些重大问题的答案找出来。第三件事情,这个创新体系建设就是针对科学事业本身,为了使科学事业快速发展,我们内部所有有关科学技术有关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社会群体应该能够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机制,通过资源共享,资源整合,通过这样一种机制建设,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有朝气,有兴趣或者是愿意为他投入力量,这个决策是由谁来做的,是由我们大家共同来做的。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表就想说明一个问题,下一步的创新体系肯定是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工作,对不同的角色进行分配,使每个人都感到有所作为,能够得到发展。

    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布局,下一步怎么布局。在座的同学也都知道下围棋,下围棋最开始就是搞布局,把那几个角占住,成为根据地。我们的布局就要考虑是占势还是占利问题,占了势就是大局已定,占了利得到小赢小利,暂时觉得很高兴,但是长远来说,与大局没什么关系。我们说现在的布局首先解决占势的问题,对于占各个小赢小利可以去做,但是不作为整体布局的重点。

    这个布局现在要解决三大问题,一个是解决基地的问题,一个是解决队伍问题,第三解决品牌问题。基地问题就是打一个比方,过去有很多科学技术研究的项目,各个方面提出来最后一筛选就搞了,搞完以后又没有和产业的结合,没有一种监督机制,研究完之后,科学家认为非常兴奋,很有产业前景,但是企业没有接上,环环相断。研究成果没有用上去,研究完了以后放在柜子里面,以后再有一批项目,再立一批项目,使得这些研究成果变得徒劳无功,下一步就要考虑把游击战的做法转变为阵地战,科学的推动,要有一种系统的设计和部署,把培养基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常说的部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建设好,不管科技人员怎么流动,科技都在这个营盘里面积累下来,下一步的布局就是要解决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基地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要解决队伍。常言道,谋人者君道也,谋事者臣道也,这里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路,谋人的话就能做成大事,要是钻到具体的事务上只能做小事。我们科技创新体系下一步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调动科技队伍的积极性,调动千军万马来做这件事情。使各种各样的人能够在创新体系里找到他的位置,找到他发挥才能的落脚点,使各种各样的人才各尽所能。这个队伍是什么队伍呢?绝对不是和传统的队伍一致,和传统的说法不一样,将来不仅要有科技人才,还要有专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要有一些企业的人才。这些队伍的组合是我们创新体系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并不是说某一类人,而是各种各样队伍的结合,这是第二个。第三打造品牌。从经济上或者是商业上来讲,有品牌就有效益,一双耐克鞋,它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是多少呢?是几十块钱,它一卖就卖上千块钱,在中国也是卖上千块钱,它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呢?它有它的品牌效应。现在中国搞的科学技术研究还缺少明确的品牌,因为我们没有在某些方面领衔主演,下一步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领域想方设法,或者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实现突破,在国际上要占领品牌,在研究方面占领制高点,在经济方面带动企业方面也要促成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跨国企业形成中国自有的品牌,这是我们科学技术带动,推动经济的一件重要的工作。

    第三就是讲的能力建设。想搞好,也有这个决心,没有能力不行,能力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建设必须要解决资源配制和有效利用的问题。过去我们常说一句话,中国要冲诺贝尔,冲了50多年了,现在还停留在,我们还得继续冲,中国这么多年没有冲上诺贝尔,是我们科学家不行吗?不是,科学家非常勤奋,努力。我们的科技项目少了吗?也不少,有些项目几亿、几十亿的都推下去了,为什么还没有冲上去?我们最近在进行反思。中国科学技术研究在单兵作战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是在集团军作战方面是优势不够的。举一个例子,我们常说鲤鱼跳龙门,假如这个鲤鱼水位离龙门有十万八千里,十分的遥远,再拿鞭子抽,想让鲤鱼跳上去它也跳不上去。唯一的做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把水位抬高,水位抬高了,有千万个鲤鱼能够跳龙门。

    我指的能力建设,就是指的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制和机制的完善,通过对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这个国家基础平台的建设,使我们创造出更好的科学技术研究的环境和条件,使千万个科学家在这个平台上能够产生更优秀的成果去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从国家科技体制建设里面已经确立了第四个科技重大专项,就是973、863,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财政对这方面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而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成为今后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下面这些工作已经全面起动了,很快就要开展,将来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校友有一部人能够投入到这种公共条件平台建设当中去。

    第四,讲到政府要发挥作用。政府要发挥作用也不是说政府什么全管,或者是什么全抓。政府要起作用,第一要连接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并不是工业的产业链,而是从科学技术的产业到市场整个的产业链,整个过程里都有科学技术要发挥作用的,政府想方设法使不同的环节通起来,要使障碍消除,要做这些工作,真正使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使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中国的骄傲,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政府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要使得系统的功能运转起来,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的第三个主要任务,就是要集思广益,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全球化的这种局势制定相应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这一系列的政策要很快出台,最近人大也提出要进一步修改科技进步法。

    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下,在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路子,中国也一定能够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创新型国家这个道路,我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隋红建:今年9月份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刚才刘部长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部的高层领导,旁征博引,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让我们了解了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创新,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以及我们国家如何走创新型的道路。非常感谢刘部长的精彩报告,下面请听众自由提问!

    提问:刘部长您好,我是研究生记者团的记者,李长春同志在2005年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上发言说,希望中央重点媒体要为全社会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提供精神动力,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舆论支持,为企业交流自主创新经验搭建平台。我想请问一下,您认为目前媒体在自主创新宣传方面的工作是否到位?而最需要加强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谢谢您!

    刘燕华:媒体是非常敏感的,媒体在重大报道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目前从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来说,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各种各样媒体都是在试探性的进行报道。由于科技发展纲要,中长期规划还没有最后公布,所以有很多的信息媒体还不完全掌握。我相信在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年初这一段时间,媒体会有更多的集中报道。

    提问:刘部长您好,刚才您讲到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的重大科技项目,而且这些项目评估和审批都十分严格,那么这些项目目前是否有一些跟踪评价的措施?这些评价的机制在建设上还要做哪些改进?

    刘燕华:对于任何一个体系来说,它不可能是百分之百设计好了之后再做,因为100%设计好的时候,可能是永远达不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断出现,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或者是思路还是不一致的。我理解一个创新体系的建设,它应该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我们认为只要认清了主要方向就可以开始起步。在起步过程中不断有的有一种发现问题的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机制,这样使我们越做越好。对于科技项目来说,不同的科技项目有不同的重点,有不同的方向,有的是面向基础,有的面向于解决什么具体生产中的问题,各个计划它有不同的特色,它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应该说各种各样的计划都有他们相应的评价机制。我理解,这种评价机制也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完善。我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科技创新的问题会不断的改进,会不断的完善。

    提问:首先非常感谢您精彩的演讲。您刚才也提到了自主创新以及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个国家经济以及科技进步的重要影响,最近发生一件比较有影响的事件就是AMD对中国的进军以及技术的转让。我想请问您,您是怎么看待这一时间对中国信息技术及产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我们现在如何应对来自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冲击呢?

    刘燕华:因为我不是搞信息技术的,我对这个事并不是太清楚,我只相信一点,美国对中国的任何技术转让是要通过它的国会通过的,它有严格的出口的法律限制,我现在也说不清楚,这种技术转让是处于条例之内还是条例之外的,如果在条例之外的,从美国人判断,他认为并不是他的核心技术。

    提问:我是中科院资环学院的一名学生,刚才听了您的介绍,我们知道您是学地理出身的,您能否结合你的经历谈一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哪些方面需要创新,如何进行创新?

    刘燕华:地理学主要是谈宏观问题,它主要是讲布局问题,讲大的格局,系统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区域发展来说,也同样是这类问题。假如说对于一个区域发展注重单一产业没有注重对周边的联系,那么这种发展应该是短视的。目前中国许多的地方对于发展的这种认识我觉得还缺乏地理学的思想和观点。现在来说,一个是要增长,另外一个要考虑持续问题,现在很多用什么方式带动经济发展讨论的很多,地理学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比如说城乡统筹是把城乡两个分裂开来看呢?还是用城市发展带动区域,比如说是谈到区域结构好呢,还是谈到区域功能好。还有一种说法,怎么看待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这些还属于地理学内部的讨论,我倒希望地理学家能够更多的与决策者或者是计划者进行沟通,能够把一些地理学真正核心的、系统的观点能够转化到整个经济建设之中去,这也是地理学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

    提问:刘部长你好,我是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学生,刚才你的报告中也提到,我们国家应该有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到国际上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当中,我想请问我们国家未来几年里面对于留学生相关的制度会不会有一些调整或者是完善。

    刘燕华:留学生的制度是由教育部搞的,我是不太清楚了,但是我要说一点,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当中去,特别是中国的科学家要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积极参与,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向。有许多大的科学计划,或者是有许多国际机构基本上都是由外国人领衔主演的,在中国还很少有国际机构,在中国还很少有人真正能够带领某一个学科的发展。所以这方面有一个缺陷,将来在科学计划的安排,人才培养的重点上都要特别注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隋红建:鉴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就到这儿,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刘部长的精彩演讲以及精彩回答!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本文版权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时间:2005年11月25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报告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总经理傅成玉 报告题目:关于能源安全的思考 主持人:中国科学院人文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 邓勇:各位来宾,同学们,朋友们,今天报告的主题,让我想起一段往事,30年前我在一个边远的省份做插队青年的时候,点亮煤油灯的时候,那个时候盼望的是什么呢,能够像城里人一按开关电灯就亮了,成天想着,我们能够像外国,能有拖拉机把耕作、插秧、收割都解决了那该多好。外国人不必在很崎岖的路上一天只能走80里地,一个小时能够一百公里该多好。今天国家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我们今天的生活,最边远的山村可以有电灯、电视和广播,我们今天生活在首都的话,也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变化。我们路上跑的汽车成百上千的增加,20年前北京的首都机场起架次数是几十架,现在是上千架,这一切的基础是能源。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的大国,也是一个能源生产的大国,我们主要立足于解决能源需求的方针,坚持开源节流并举,不断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同时我们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能源合作。”这句话很精辟的把我们国家的能源形势和能源战略总结了,我们在6月份的时候,曾经关注过一条新闻,中海油报价180亿美元要收购美国的尤尼科石油公司,这一条消息作为一条经济的消息,上百亿美元企业并购,每年屡见不鲜,但是这一条消息不仅是牵动我们国内的企业界、知识界、经济界甚至政界,也牵动了世界上所有的石油公司。无论我们关注也好,兴奋也好,在中国地域面有人担忧也好,愤怒也好,在种种人群中,有一个人躲在深处静静地看着,并且能够对这件事情的走向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我们今天请到的中海油的总经理和总裁傅成玉先生,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傅成玉先生给我们做演讲! 傅成玉:谢谢邓教授。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换一下关于能源安全的一些想法和看法,也是借机会汇报一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样来决定我们企业发展战略的,因为这个是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来之前曾经给我出个题,叫做《从中国企业走出去》,或者是《国际竞争来看中国能源安全》或者是《能源发展战略》,但我觉得从谈能源发展战略这个角度来说,我并不是合适的人选,我不能从政府的层面来谈怎么样看问题,我只能从企业自身发展和国家大的宏观政策方面谈我们怎么做。所以我们自己选了一个题,叫做《关于能源安全的思考》。 应该说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从政府到学术界到企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能源安全已经成了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看待能源安全问题?各个国家也好,各个行业也好,学术界,理论界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谈能源安全有一些基本东西,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样便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解。 第一,我们先看一下从现在的世界能源消费情况来看,我们看世界平均消费,这个绿的是天然气,最下面这一块儿暗紫红的是石油,灰色的是煤炭,这三样加起来达到了87%左右,也就是说,现在世界能源的主体、供给的主体是化石能源,所以说这是一个大的概念。 第二,就是目前全球的化石资源,我这儿也没包括煤炭,因为前面我们看到这个图是以石油天然气的角度来看,已经达到60%,我们看看石油天然气主要的储量。全球仍然有相当丰富的石油储量,也就是说,到2004年,全球剩余可采石油储量有1567亿吨。但是它在一半以上是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我们再看天然气也有非常充足的储量,有175万亿立方米的储量,也是集中分布在中东和中亚以及俄罗斯一带,这是一个大的全球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的大的格局,以及储量目前剩余情况的一个大的格局。 这些储量按照我们目前石油消费、全球消费加上对将来十年、二十年各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能源增量的需求来看的话,缺不缺呢?从世界几个主要的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不缺的。比如说BP,按照现在剩余可采储量,可增加的增量部分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所额外需求的增加部分,他们认为至少还可以有40年充足的供给。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认为到2030年,石油产量供给还没达到高峰产量,这是考虑到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情况。剑桥能源研究所他更乐观,到2010年每天可以增加1300万桶。中国、印度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这么快,但实际上我们的经济增长活动目前为止,远远低于这个。这样的话,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就能源供应本身并不缺,世界的能源供给的能力并不是一个担忧。但是对于能源安全,各个国家他会有不同的考虑,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世界有能源,不代表你有能源的供给保障,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个能源安全的考虑。 但是真正把能源安全叫响的,而且是在全球主要的国家叫响的是最近几年,为什么是最近几年呢?也就是最近这三年,由于这三年持续的高油价,导致了各国经济发展当中的成本上升,所以才引起了具有全球性的,尤其是全球性的消费大国,把能源安全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我们看油价这三年的上涨,是在一个持续的高油价范围内的增长,这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在前二、三十年,我们曾经遇到过三次石油价格巨变周期,也就是从高油价到低油价。两次是人为的,一次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目前都没有超过这么长时间,自从98年达到了新低,最低达到了10块钱一桶,98年到2000年基本是恢复到了25块钱一桶,2000年以后,25—30块钱基本维持了两年左右,然后就达到了曾经出现过的70美元,目前也在接近60美元,前一段曾经在55—57之间振荡。这样就引起了人们,尤其是各主要消费国政府的注意,对于怎么样能够有一个安全的能源供给,同时是在一个较低成本下的安全供给引起了一个非常大的关注。 其实能源安全一直存在,但是这个高油价,我想跟大家讲一下,高油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各种媒体都做了各种分析,我从我们行业的角度可以给大家再分析一下,可能有原来大家不一定知道的一些现象。对于高油价来说,油价构成因素是离不开石油的基本面,也就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是指导石油价格的一个基本的动力。我们从供给或者是供求关系上看,应该说在三年高油价期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1998年,当时的世界产能产量的剩余量,每天可以达到450万桶,到2003年这个剩余能力在100—200万桶一天,这三年在最少的时候剩余供给能力是一百万桶一天,供给是大于需求的。 从总的来说,油价上涨不应该在这么大的一个幅度上维持了三年之久,我们海湾战争也就是维持了不到一年,半年多的时间,而且那时候远远低于现在,这是一个现象。它的其他因素是来自于哪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来自于市场的预期,这个市场的预期往往是导致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像我们现在的家庭,为了孩子的读书,现在我又不敢买房子,甚至为了房子问题,我现在不敢买汽车,就是预期将来。但是这些预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一个就是一些政治事件,包括伊拉克战争,包括恐怖活动,这些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将来油价会高,将来供给会减少的预期。同时,还有一些偶发的政治、经济或者是自然事件,比如说一些局部的罢工,比如说去年委内瑞拉的石油大罢工,北海以及埃及都曾经发生过石油罢工。再比如说自然灾害,像现在美国的飓风,这些事件往往是导致人们对于将来供应会见少的心理预期,而采取一些行动。第三,就是经济增长,比如说美国经济的恢复,比如说日本经济的恢复,更比如说中国和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对于石油、天然气、供应增量部分的急速扩大,都导致人们对将来石油供应价格的预期。这个预期被一些人通过炒作放大化,可以成倍的放大,通过什么人呢?通过期货市场,或者我们现在说的是对冲基金这些在里面,他把这个东西放大,利用这个进入期货市场。这样的话,导致不仅仅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供给和消费方预期发生变化,同时对全社会的心理的预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个,这种预期通过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急速放大,原油期货市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像这几年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就是由于股票,股市走势不好,导致了大量的剩余资金没处使用,所以从美国的资本市场到全球的资本市场,这些年,尤其是这三年,是处于一个徘徊阶段。大量的投资基金,尤其是对冲基金,现在不仅仅是对冲基金,是各类基金都进入了期货市场。这种进入以后,有大量的剩余资金,有多大量呢?现在有的统计十万亿到十二万亿,有的说是八万亿美元,这么大的资金量,在这个里面进去以后,会产生一种什么效益呢?就是群体效益。而且它带动的不仅仅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是为了赚钱,短期的,现在已经不是短期的了,而且你看这几天的期货市场变动,一桶可以在一天内差两美元,这在期货市场上是不可以想象的。这么大量的基金进入是在油价高位上进的,现在统计绝大多数是在55美元以上进入的,而且很多是现在进,都是在至少57-58,再往前走到了60多美元。他进了这么高的钱,就像我炒股市一样,是为了赚钱,如果价格往下跌,他是不允许的,他必须把它拖上去,才能赚钱。这一块儿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个油价长期在高位上,就是这个力量,这是一般力量做不到的。而且现在就已经不是对冲基金了,主力已经变成了比如说全球性的基金,比如说地区性的基金,比如说综合基金,还有比如说我们说的行业基金。这些基金都在这里面参与进来了,而且是成为他们利润主要来源的一部分。 所以现在的期货市场已经变成了金融市场,这是过去没有的现象。所以你现在看高盛,交易量那么大,他的利润主要来源在这里,这是说几股力量造成了现在长期在供给和需求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油价长期在高位徘徊。也有人说阴谋论,美国政府要借机打压中国,把中国的经济搞垮,油价抬起来,也有人说要搞欧共体。这些东西我们无法判断,但是有一样,任何一个政治家也好,一个政府也好,他的政治阴谋在资本市场上或者是在期货市场上要实现的话,他必须通过可操作的程序,这是非常非常难的。因为各种基金也好,各种实货购买商也好,他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是为了某个政治家的利益。他为自己利益过程当中,如果一个政府想操作他是非常非常难的。 为什么这个能够操纵起来,如果我们看供求关系的话,其中有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也可能是没有人把它认真分析的。实际我们看供求关系基本面没大变,但是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原油品种的变化,我们原油总的供给量仍然大于市场的需求,但是我们供应的品种发生了变化,在以前我们供应的产品的品种里面,绝大多数是轻质油和中质油,这些年来,重油成分大量的增加,重油就是我们说的重质稠油,这种油量的增加构成了供给总量没变,但是对炼厂来说,实际上是变了。以前建的炼厂是为中质油,轻质油建的,他炼不了这个油,但是近十年来,世界没有在炼油上增加太大的炼油能力,导致一部分油实际上是成品油的供给上发生了紧张,国内喊煤电油运紧张,是指柴油、汽油、航空油这些成品油,并不是原油的紧张,这些带来了供求关系上的变化,这个应该是一个基本面。如果说没有这个基本面,光有基金炒作,不能这样长期的维持下去。 另外一个,现在的基金活动制造了很多假象,其中经济增长。前些日子都听说了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导致了油价的上升,其实也不是哪个政府跟我们作对,实际上是谁呢?很多的基金在那儿制造这个,他干什么呢?他让社会形成这个共识,油价往上走,是为了赚钱。这个是从油价因素上,最后能够导致油价长期徘徊。这种状况短期内不会大幅的降到比如说30块钱。 还有一个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就是我们在长期油价下,为什么经济还会高增长?尤其是发达国家,他的经济为什么还会继续增长,像美国。如果说发达国家是由于他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完成了,高耗能的工业部分,第二产业比例已经很小了,需求增量不大的话,像中国、印度我们这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结构还没调整完,为什么在高油价下,经济还会持续高速增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感觉到的油价和实际经济能力所承受的油价,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这个就是我们叫的名义油价。我们感觉到的油价,比如说60美元。但是有两个因素导致实际的成本并不是60美元。第一个因素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如果从2000年到现在的话,折合成全球的经济膨胀,每桶石油大概上涨接近十美元。 第二个因素是什么呢?是美元的贬值,美元从2003年算起到现在大概贬了将近32%,如果从2000年算起还更多。我们把这两项加起来,2000年我们当时是25块钱的油价,如果我们现在说55块钱的油价实际上是涨了30%,这30%其中有50%,至少是50%是由通货膨胀率和美元贬值造成的。这样呢,各国实际承受的真实的油价就远远低于这个,这就是为什么连续三年的高油价,世界经济还在增长,而且各个国家的承受能力要比以前大大增强。尽管我们考虑了这个因素,实际上现在的油价还偏高。我们从供需观上讲还是偏高,大概能高出10—15美元,这就是人们的预期加上投机活动导致的。在短期内能不能降下来?非常困难,因为投机进这个钱,他的进位也高,而且量很大,他可以把市场拖起来。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对全球的能源形势基本看法是什么? 第一个就是从全球来讲,石油天然气在未来30年是有足够的供给能力的。第二,作为世界的消费大国,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针对我们国家来说,世界有足够的能源,能不能给我们及时安全供应,这又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讨论安全问题。我们既要面临着和其他国家共同的问题,高成本,高油价,同时又有我们国家自己的特殊问题。我们国家除了要解决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问题,另一个,就是我们要怎么样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需求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什么问题呢?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能降下来,速度不能降,对于能源需求的增长就会不断增加,这就是我们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的,对于能源需求会是量越来越大。第二个,就是我们处于工业化过程当中,工业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消耗资源,消耗能源,而且带来污染。所以说只要这个过程没结束,我们消耗资源和能源的量只能往上走,不会往下走,但是我们却面临着怎么样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的问题。现在我们提的只是环境的承载力受不了,还没有考虑到我们真要建成小康社会,环境质量远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就是说我们现在做什么事就得要把环境问题考虑在一起,既有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的增量,同时要保证环境不能够恶化,甚至要变好。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该怎么做?最近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能源、资源的安全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提出来,同时提出了我们的能源政策,也就是我们最近胡锦涛主席经常讲的,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刚才邓勇书记讲,说我们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这句话现在不断的强调主要就是对外面说,中国是油价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也就是回应这个。其实现在我国能源供给方面,我们自己占90%以上。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以后永远维持在这个水平,同时我们这个能源结构中,煤占了75%,这样的话,就带来了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煤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所以尽管我们说煤为基础,实际煤的成本远远大于其他能源的成本,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以煤为基础的话,在这个能源结构上实现工业化,我们第一个要解决的是环境问题,怎么在保证环境的前提下解决以煤为基础的工业化的问题。这里面煤的成本,不要说现在我们大量煤矿的工人,包括小煤窑的没有社保问题,设备需要更新改造的问题,这都是欠帐,再加上环境治理没人考虑这个成本问题,你拆矿以后回填成本将来都是政府的成本,这个加起来煤并不便宜。另外我们要进一步解决煤的污染问题,首先就要使它清洁化,你就要有新的技术投入,有新的成本投入。如果我们现在仅仅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说我们煤够了,那不是我们现代社会,也不是将来我们的后代们所需求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得不考虑怎么样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我们在公司的战略选择上,有其他的多元化的问题,比如说核能、水力,还有一些其他的能源,但是从我们公司发展的选择上,我们重点选择了大力发展液化天然气,就是LNG。为什么要把它液化呢?它要满足长途运输,气是最不好运输的,所以把它变成液体以后,可以长途运输,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要大力开发新能源、可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是要立足于我们国家几十年以后的能源安全问题。再有一个,现在要加大利用国际资源的力度,最后再谈一下关于节约。 为什么谈大力发展液化天然气?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少听说这方面的内容。液化天然气它有几个非常好的特点,第一就是清洁,清洁到什么程度呢?它释放的污染物,二氧化碳也好,二氧化硫也好,远远低于现在的天然气,那就远远低于石油,远远低于煤。第二高效,它的热值都在8000—9000大卡,热值非常高。另外就是安全可靠,没有爆炸问题,咱们知道天然气也好、液化气也好,或者是煤油、汽油都有一个爆炸的问题,液态天然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爆炸。如果你拿出来一点,它连噗的一声都没有。怎么液化呢?实际上也就是把它冷冻到负160度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处理。 再有一个,安全,可靠。可靠我一会儿后面再说一下。说它安全,因为国内的天然气资源还不足够,所以现在我们在做是利用海外石油资源,通过把它冷冻液化再装到一个特殊装置的船上运到国内,再把它气化,这个用下来整个对我们国家的能源结构的调整,对于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减轻环境的压力。 第二是长期可靠的安全供给,怎么样长期可靠呢?我们在海外要签合同就是25年,至少是25年,另外可以降低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成本,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天然气的价格远远低于石油的价格,我们去年签了每年370万吨的一个合同,这是给广东的,应该是去年签的,价格非常好。折成石油每桶是多少呢?20美元,而且是20几年基本不动,所以广东省特别高兴,因为正好这几年煤电油运紧张,再加上各种价格的上涨,他一看二十几年都是这个价格,以后是会上涨,但是也涨不到我们现在的程度。现在国际上石油天然气供给大于需求,所以这个时候气能够低价买下来。尽管这两年也在往上走,现在我们用40美元一桶油价封顶,谈到了20几年以后,可能折合成油价到不了40美元,油涨一块钱,气可能涨不到一毛钱。谁都知道,一些国家想办法限制我们占用一些石油资源,但是这个正好是过剩的时期,我们可以转移,至少可以减少对他们的注意力。目前我们做了多少呢?我们目前在广东、上海、浙江、福建这四个省已经快试建了,最近在珠海、海南做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国家要批准。中石油在辽宁、江苏,中石化在山东也在建。就我们自己做的,到2010年需求量是多少呢?一年是三千万吨,折合四千万吨原油,如果我们几家加起来的话,远远大于这个,如果我们建设能力跟得上的话,我们要不了2010年就可以达到六千万吨,相当于八千万吨石油,我们少进八千万吨,折合成煤就更多了。这些方面我们再进一步扩大的话,再考虑二、三十年长期供给的话,不仅仅东南沿海,中部地区完全可以把它解决了。所以说目前从我们企业的角度,不仅仅要考虑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的供给,更要考虑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 另一个方面,怎么样既能够不被别人限制,同时我们又能够不依赖于人?这也是国家一个政策,就是多元化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这些将来都会是非常有前途的。 比如说风能,我们国家从能力上还是非常大的。我们至少有十万亿千瓦的发电能力,包括海上的、陆上的。另外太阳能,尤其氢能,将会成为非常有潜在能力的一个新能源。根据现在世界各个国家、各大公司所做的研究来看,就氢能本身不是问题,存在的问题,第一是降低成本,第二是社会化的问题。你把现在的加油站全部变成加氢站的话,成本还是很贵。包括氢能的汽车,十家汽车公司做了将近十年的研究,本身它一小时跑130脉没有问题,而且车的结构改变了,现在70%的钢板,将来就是10%几的钢板,这些东西将来都会解决我们国家能源替代的问题。但是作为企业来说,我们必须现在同时研究,在技术上要加大投入力度,所以我们把海洋石油总公司定位为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我们大家要有一个共识,这些都无法解决我们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以内能构成的主要能源危机,这是拾遗补缺,短期内是不可能把它作为主力的。但是作为我们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我们必须有自己可替代的部分。 所以我们真正能做的,是选择利用更多的国际资源。利用国际资源,两个资源、两个市场这是一种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国家的人均消耗是世界人均消耗的60%,其实我们的消耗很低,如果我们保持长期经济发展,这个消耗不仅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还得要超过去。另外我们经济发展不能慢,慢了我们一年两千多万的就业就解决不了,我们中国面临的各种挑战都无法解决,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更充足的能源保障。同时,我们本身加入WTO就意味着我们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遵守世界游戏规则,尽我们的责任、尽我们义务同时也享受我们应该享受的权利。中国市场已经变成了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世界市场自然也应该成为我们市场的一部分,所以说在资源上就不存在我们用人家多了,用人家少了的问题。发达国家几十年来第一次用枪炮强迫瓜分了世界资源,第二次用不平等的竞争规则,那个时候有他的优势,不能我们一动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们特殊了。所以利用世界的资源是中国的权利,也是我们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一份重要贡献,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部分,它发展就需要能源,利用国际资源本身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但是利用国际资源现在也有麻烦,除了对我们偏见以外,前面讲的很多资源是在一些国家公司里面,还有一大部分在公开市场上,还主要是在世界那些大的超级巨头手里。我们看看这几家,在公开市场能拿到的资源大部分都在他们的手里。所以我们要想参加石油俱乐部的话,我们再挤一个席位,你已经不是主要位置,或者是比较好的位置,你只能找那些更艰难的地方去了。这就是说在新地区或高风险地区,你要和他怎么样开展竞争的问题,这个难度会非常大。咱们大家想想,今年到现在我们是21世纪,中国才提走出去,不要说人家后工业化过渡多少年了,世界的资源主要的地方他已经占完了,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不能因为难我们就停了,我们就不做了,或者说我们就无所作为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在国内也好,在外面也好,都有很多不同的认识。这件事不论多难都要做,但是不表明我们做不成。现在我们这些石油公司走出去,在高风险的地区,比如说委内瑞拉,伊朗,还有我们在非洲,进展都还不错。第一步就是先占领一些可以勘探的区域,跟过去的圈地一样,毕竟这些大公司不争的地方我们争来了,包括我们自己一个公司,现在已经有将近40万平方公里可勘探面积在海外。我们一个渤海湾可勘探的才4平方公里,我们搞了三十年,还在增长,只不过是需要时间。 第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而且要为这个理想信念去奋斗。我们爬雪山,过草地,谁想到那种情况下,红军能赢。咱们搞两弹一星,是在什么情况下搞出来的,我们大庆石油会战是在什么情况下搞出来的?我看很多年轻同学,如果你是我这个年龄或者是以上的,经历过这一段的,你会体会到我们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常人认为不可为的情况下,不但为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加上为理想信念始终不移的奋斗。我们今天要想走向国际,要想真正的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得要靠我们自己去争。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成,但是非常难,现在留给我们的是经济小道,但是我们要把这个经济小道开辟成一条光明大道。走向海外,我们在这个方面既要有一个坚定的决心,也要有讲科学的态度,要锻炼,要有真本事。所以我们在对外合作20多年当中,就积累了这些基本的可竞争的能力。我们在公司上市以后, 2001年的市值是60亿美金,到2005年达到300亿了。这种能力并不是靠别的,就靠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加上我们中国人的艰苦奋斗。 现在虽然我们还不是这种世界级的大的石油公司,但是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大的石油公司不敢轻视我们了,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今天活得特别有尊严。大家很多人出过国,80年代我们出国的时候不论到欧洲、美国,很多人问你是从日本来的还是从韩国或者台湾,现在我相信很少人能有这种体验了。而且我最近到德国参加一个会,在德国的一个商场里面看到一个购物指南是中文的,这是在过去不可想象的。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我们国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抓住了世界经济第三次调整的好机遇,及时把我们引导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路上,及时把我们引导到了参加世界经济体系和WTO这条道路上,加上我们这些年的努力奋斗。我在外边开会,很多人问,中国现在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什么世界油价高了都是我们造成了对别人的威胁?我跟他们说,当我们非常穷的时候,你们在挖世界资源的时候,你们到我们这儿贸易出口的时候从来没说过话,中国人也没说过话,但是我们也不甘心。我们不甘心的形式并不是抱怨,我们是通过自己,我们每天批判自己,我们每天反省自己,然后我们努力改造我们自己,我们向你学,今天学到了东西跟你们做了,你们感觉到我们做好了,反倒你抱怨了。13亿人口的生存权利不比你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生存权利要低,而且现在13亿人经济发展是对全世界做出贡献的。所以我们在走向海外的时候,既要坚定信心,又要理直气壮,同时我们还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去做。这里我不说怎么做的了,虽然我们现在收购尤尼科没有成功,但是脚步没有停,还在走,刚才讲了,我们有将近40万平方公里在海外,只是需公布而已。 另外,我们国家长远的政策,大方针上一个根本的国策是节约,不论石油公司、能源公司、资源公司怎么做,我们必须把节约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国策和要求。 首先我们要减少浪费,现在我们的资源浪费,能源浪费实在太大,把我们的资源使用能力提高到日本,提高到美国那个情况,我们的资源可以省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实际上我们经济的增量不应该消耗这么多能源,这个浪费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由于我们的价格的扭曲导致人们不珍惜资源,不珍惜能源。现在我们很多能源通过政府的补贴,让大家来消费,比如说电,比如说煤。这样给人们一个错误信号,我们下游的一些企业的利润,实际是上游的成本。第二个导致浪费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技术方面不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设施设备本身是落后的,我们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首先是要技术投入。所以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像我们这种公司,要加大对节能技术的投入,这也是我们公司在下一步,我们自己的战略上要做的。无论是节煤,节油,还是提高使用效率,一定要按照市场的最有效的信号——价格。 同时,对技术投入要有政策性的引导,新能源的开发上可以贷款利率低,可以减税,这要有具体的政策,更重要的就是加强教育。现在到国外,我们感觉到我们的人经济富裕程度远远不如人家,但是我们的扩充程度,我们不惜资源的程度比人家大方的多。老师们或者是同学们过去都有这个体会,中国人跟外国人吃饭,第一是抢着付钱,第二是一大桌子,一大桌子,吃不完剩下也不带走。现在在逐渐改变,但是我们的消费观念,穷人要有一个大家气派,中国人觉得风度,活得有尊严是对的,但是在这些方面应该是节省,这并不是抠。要从哪儿开始,要从现在各级学校、各级机关,尤其是像我们这种企业开始。要全员的动员,有节能的意识,而且真正的要节约光荣。过去我们中小学的时候,一直宣传这个,后来都没了,在这方面是能够解决我们问题的,如果我们把原油进口三分之一的钱拿来搞科研投入的话,我们将来至少会减少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进口。这个科技投入里面其中包括对现在的一些资源,比如说油和气的边角料的开发,现在我们都是把边角料吃干净,成本特别高,没想到我们还有后代,我们应该把它留下来。现在开发技术,将来技术到一定程度了再来开发,或者是给我们的后代们留下一个好的资源环境。 这是今天要给大家交流和汇报的,原来是想跟大家讨论一下石油战略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这儿就不说了,谢谢各位! 邓勇:谢谢傅总给我们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从能源结构、能源安全和我们国家的对策,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企业的志气和信心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按照论坛的惯例,下面进行自由提问! 提问:谢谢傅总的精彩演讲。我想请问一下,根据您的多次公开表示,您一方面希望摆脱中海油是政府运营的国际形象,为国际资源整合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您和其他国企领导人一样,都由政府任命,并受到政府监督,事实上您既是香港上市集团的负责人,也是国有母公司的总裁兼书记。您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如何说服国际社会,中海油的企业经营行为与政府无关呢? 傅成玉:首先我得纠正一下,我“一方面想摆脱国有企业的形象”,这是不真实的,另外呢,我给你再说一下,因为很多你是从媒体上报道听到的,媒体上很多报道关于我的东西不是我说的。尤其是收购上,说很多中间什么过程什么的,我们没有说过这种事,都是媒体互相传,互相猜测,再加上一些评论人自己在那儿猜的,这是第一。第二,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像我们中海油是上市公司,没有必要向西方表白我们和政府没有关系。为什么呢?在世界上国有企业,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都有。第三,中国企业如果能够超越的话,超越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背后的国家,如果没有国家的话,我们今天的竞争力是不能形成的,而且这一点,我们是要公开说的,我敢和西方公司较量,我当他面就说,我背后是中国政府,是中国国家,我的实力比你强。最近有报道说我要申请政府减持,实际是因为中文和英文是不一致的,中文是这么说的,英文没这么说,他们自己听到我说这个话,他们用了一个英文词“暗示”,中国翻译成我要跟中国政府“申请”我要减持。 我跟大家说一个过程,我们减持不是问题,减持是一个自然过程,尤其是上市公司,你减持不是目的,是什么呢?比如说我减持就发新股,到资本市场上能拿来钱吗?基金就问我了,你干什么用?我没有用途减什么持呀,我收购尤尼科的时候发25亿美元的新股,这本身就是一种减持,不需要再去申请。这是从咱们自己来说。离开了国家,我们到国际上,我们不行。别看咱们的民企卖衣服、卖鞋、卖帽子,单个来说都不行,加在一起量很大。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搞能源企业,必须有国家背景,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也是我们的一个自豪,我们之所以能够跟他们打拼,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比如说政府让这一块儿资源,比如说海上,对外合作权给我了,这叫对外合作的单一的经营权,这就是资源,我们离开政府行吗? 再有一个,我们也要改变过去外界对中国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的这种印象,是什么呢?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你要把这个印象从市场上去掉。所以现在我们给资本市场上说的,或者是给他们的印象是什么呢,政府是股东,跟你的基金经理是一样的,他不直接参与经营,经营权是由我们企业决定的,我收购尤尼科,这是我们企业自己决定的。这个之间要分开,怎么分开呢?你说是一回事,更主要的是做,做像我们在海外上市的,我有海外的独立董事,最重要的叫公开、透明。咱们搞廉政问题一样,之所以挡不住,是因为很多事不公开,你让他一公开,一透明,什么事都收住了。像我们这个企业也是,非常透明,透明到什么程度?人家说我们是中国企业里面算是最西方化管理的公司,实际上是指我们非常透明。我们在2003年做了一个测试,我们请了30多个分析员,就是各家大投资银行,包括各种基金的分析员来预测,我们预测年底整个经营情况,比如说我们的销售收入,我们的利润,回报率这些数字。差距最大的没超过10万美元,我们一年的营业额超过15亿美金,差了不到十万美金,为什么他能够分析到那儿呢?就是说我用的东西就是他用的,我任何数据,我任何资料,我用的和他用的是一样的。这样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一方面给管理层带来非常大的压力,最后任何错一点小事他都看出来了,反过来带给他的好处是第一资本市场认可你,怎么认可呢?是通过股价来调的。资本市场里面有一个叫透明度,他要能够自己去分析,去判断。他认可就会多付你一点钱,当他自己看不清的时候,他看到什么呢?不管你是好是坏,他自己没看明白,他认为是不确定性,然后这个不确定性怎么办呢?他给你少付钱,所以咱们在企业里面,讲企业的增值保值是什么东西呢?是市值要往上涨。我们上市的时候,净财务帐本上,国有的净资产100亿人民币,不到10亿美金吧,上市溢价以后60亿,现在变成了300亿,为什么说这才是国有资产的真正的保值增值呢?如果说国家要收集一些养老基金,你卖10%立即就变成现金,那不是帐面值,帐面值是不可兑现的,这个是可流动的。 给你的回答,第一要大张旗鼓的,正正当当的说,我就是有政府背景,收购尤尼科的时候,议员就说这是政府补贴,政府背景,其实这仅仅是借口,因为很多分析人员也说,你看看你们做这个,本身就是战略上的东西,其实这是假的,他是不想让你说以这个为借口。像BP收购阿莫科,这是西方的,过去BP也是政府,但是现在呢?比如说ENI,这些都是政府控大股的。现在说它的敌对国家,委内瑞拉收购他一万多加油站,十几个炼油厂,比我这个重要的多,就在美国。所以这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背后是什么呢?真正的是担心中国,担心中国强大了,实际这只是找一个借口而已。 所以我们今天走出去,第一我没必要否认政府背景,第二我要坚持政府背景,第三,我们中国的企业要想超越他们,不能完全学他们,也不能完全按他的方式办。我们国家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我们只是引进了他们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企业将来能有超越,也不能完全学西方企业管理,学西方企业的做法。我要学会他顶多是跟他一样,学了他的东西,加上他没有的东西,我们才有机会超越。所以这并不是可耻,也不是我们自卑,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坚持的道路,谢谢! 提问:我是中科院研究生院记者团的记者,大家都知道春晓油气田已经点火成功了,我们是欢欣鼓舞,我不知道日方对此有什么反应。另外我国对春晓油气田下一步有什么规划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傅成玉:这个问题是比较敏感的问题,现在有很多记者,我不能说太多,中国历来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过去十几年当中,我们公司和日本石油公司一直在积极的探讨,但是可惜是日本政府不让他们石油公司来做。第二,我们现在做的完全是在我们自己领土之上,而且是在我们双方非争议区领土之上进行的开发。第三,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按照我们自己的原有计划进行。 提问:傅总你好,我是石油大学的毕业生,我的很多同学,还有我的师兄师姐全在您的公司工作,我想替他们问您一个问题,公司有对他们的要求,那么您对您员工的要求是什么?请您给在座诸位年轻人提一些建议? 傅成玉:我对我们的员工比较清楚,现在我们公司整个产量的构成有将近20—50%来自于国际,而且我们将来走入国际是我们主要的目标。我们曾经在2003年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目标,叫做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较强的盈利能力、较好的发展质量,到2008年全面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我们在前面就定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公司。这里我们有具体的目标,具体的我们跟国际对比拿出来的数字,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现在不能把我们自己在国内比,我们的投资者是把我们放在跟国际石油公司同一个天平来衡量我的,所以他买股票的时候就选择这个标准。我们自己,我们的员工是具有国际思维,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比较全面的中国人。说我们进行国际化,我们不会变成外国人,但是我们必须有世界思维,有战略眼光,我们必须要懂国际上这些竞争对手,他有什么本事。对于现在,我觉得年轻人,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在外国公司工作有超过15年,但是我一直是在我们国内的企业里,我不是跳槽,一个是对外合作,一个是被人家聘我去,但是我经过组织批准,所以叫借调给他们干的。知道他们的强处,很多地方比我们强,但是你也别迷信他,我们有很多地方比他好。现在做一个中国人,我们既不要盲目自大,更不要自卑,千万不要自卑,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呢?缺了一套好的系统和体系。如果我们把这个加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的话,我们不输给世界上的任何人。所以第一咱们年轻人树立一个信心,为能够生活在中国,能够为参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你要感到一种庆幸和自豪。第二我们要积累真本事,因为在学习阶段,得有真本事,第三,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要放弃。我们过去在海外也学过习,那时候感觉到,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中国强大了,让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学习,但是当你回过头来的时候,到了国内,你发现很多事不尽人意,个人又很渺小,说我微不足道,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是,你总能做出你自己那份贡献,到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谢谢! 提问:傅总你好,我是中科院的一名博士,现在主要从事能源和环境的一些研究工作,大学的硕士也都是在石油大学完成的。能源安全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从我国的现有能源利用情况来看,煤炭大部分用于发电,石油和天然气也分别用于了不同的领域,能否对我国现有的化石能源利用领域有一个更好的规划,使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更高。 傅成玉:这个问题实际咱们国务院,尤其是发改委,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更主要的是在制定政策,最终导致人们消费行为的是一些政策和制度上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在政策制度上,能够引导人们消费行为的话,我们消费的习惯或者是消费文化不改变不行。实际上我们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是环境,不是能源,不是安全,是环境。环境有可能会成为下一轮中国威胁论的一个主要议题,因为我们现在释放的二氧化碳已经世界第二了,除了美国以外是世界第二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总和。如果我们把环境搞好了,我们会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更重要的是咱们的人民,我们的后代,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可能谈能源也好,谈资源也好,它的前提是环境,但是咱们国家目前能力有限。我觉得认可牺牲发展速度,不能牺牲环境。 邓勇:我记得刚才傅总的报告里面有一句话,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做常人不敢做的事。今天傅总的报告,我自己也非常钦佩,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和一种信心,如果我们国家的企业家有这样的信心,如果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者有这样的信心,其他各界的人有这样的信心,中华民族的尊严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当中实现的。走出去,走向世界是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中海油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尝试,今天傅成玉先生的报告也给我们介绍了具体的情况,让我们预祝中海油在傅成玉先生的带领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感谢傅成玉先生今天给我们的精彩的报告和演讲! 今天我们论坛的理事长郑必坚先生有其他的事情没有来,委托我给傅成玉先生赠送一套他自己的书,我们借这个舞台表达郑必坚先生的谢意!今天的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本文版权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新闻网讯 记者姜靖、梁琪】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主题报告会11月25日继续进行,此次的两位演讲人——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和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是两位广受关注的人物。中新社、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科学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派记者参加了此次论坛,研究生记者团有30余人的队伍参加此次报道。

    当日下午2点50分,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的演讲已进行了20分钟。小礼堂的西门通往后台的过道上不时地有同学在走动。这些同学均来自研究生记者团。

    指导老师在指导他们怎样进行会场提问。“这个问题太大了,不适合这样的场合问。”“这个问题已达成共识,没必要再问。”

    老师耐心讲解,同学们仔细聆听,真可谓“会场亦课堂”。

    参加会议的几位外报记者十分赞赏同学们的敬业。科技日报的一位记者说,“在采访之前,搜集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设计相关问题,这些都很重要,这是采访前的必备工作,你掌握的资料是否全面,设计的问题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采访是否能顺利进行。正式采访中,记者的服饰,谈吐也会对采访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位记者还指出:“采访中认真听,但不要光顾着记,要根据采访对象说的话随时调整你设计的问题。这样采访才能很顺当的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报告会,或者是新闻发布会,采访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此外,要仔细听报告人的演讲,或许你准备的问题他在报告中已经讲过了,再问就没有意义。还有就是可以从他的演讲中找到新的新闻点。如果不认真听,或许很多好新闻都遗漏了。”

    来自另外一家媒体的记者说,现在大家过度的依赖采访机,录音笔等设备,不注意听讲,寄希望于会后整理录音或者是从主办方那里拿到演讲速记稿,这很不好。听录音,看演讲稿跟你现场听演讲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演讲人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可能传达更丰富的信息,帮助你发现新闻。据论坛主办方宣传部的一位老师介绍,这位记者每场报告都会听完才走,每次都能写出反响不错的新闻稿件。

    截止11月28日,本次论坛第六单元报告会已被各种报纸、网站报道100余次。研究生记者团记者也积极行动起来,已在校新闻网和人文论坛专题网站上发稿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