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速递-old
-
-
点击数:8909
时间:2005年11月25日下午2:30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题目: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报告人: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
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
隋红建: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第二天的主题报告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科技部副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燕华同志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1978年考入中科院地理所,1981年获硕士学位,是我们研究生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我们的校友。1991年获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到1997年任中科院地理所所长,其间多次来研究生院讲授现代自然地理课程。1997年起历任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司长,2001年开始任科技部副部长。他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的研究,在山地农业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防灾减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由他主持的西藏土地资源评价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01年开始,刘燕华部长重点致力于国际科技合作,中国科技基础条件设施建设,宏观设计与组织,为新时期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基础。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刘燕华副部长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刘燕华: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受研究生院领导的委托,作为研究生院的校友,今天我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最近学习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些体会。这个题目是“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准备谈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选择。
我们也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从国际上公认的认识来看,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是一个大的变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不管从经济、技术或者是科学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大的突破。经济结构将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社会组成要有更多的新兴的动力或者是要素更加的活跃,从技术创新上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区域的差异上来讲,各种生产或者是生产力的要素要相互匹配,形成综合的效应。这一段时间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是越来越强的,我准备从这么几个方面来汇报,体现于四个方面。
目前的科学技术交叉重组分工越来越快,集成综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科学的社会化生产,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又促成了许多新产业的形成。许多新的技术,比如说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生命科学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飞速进步。从宏观上来讲,科学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微观方面来说,许多科学技术在微观领域的突破带动了科学技术向前突破。
我们也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来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竞争,比如说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生物、空间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从研究开始到产品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我们都知道,电话从研究到普及用了60年时间,互联网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现在还可以举出其他的许多例子,许多一研究开始就已经开始向市场转化了。 还有许多理论的,技术的超前发展,引领了产业的迅速发展,比如说核物理技术的研究成功带动了核能技术的开发;量子力学推动了集成电路;DNA的发现推动了生物技术。从目前全球化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来说,已经形成了许多新的起点或者形成了一些新的起跑线,所谓先进与落后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谁能够在关键时刻先起动一步,谁就有可能占据主动。
由于科技全球化的速度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过去的竞争是某一个技术的竞争,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推动了全方位,从资源竞争到市场竞争,从人才竞争,信息的占领以及核心技术的占领,甚至于在推动科学技术资本要素方面的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就是说是空前的活跃。就拿美国来说,他对人才的竞争是绝对没有放松的,美国吸引了世界40%的科技移民,全世界美国的科技人员有40%是来自于世界各国,其中40%当中有7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一种明显的对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被美国吸引过去以后,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未来的科学,或者是引导今后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信息科学和技术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是一种主导型的技术,它是知识型的技术。比如说电子,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讯、网络等等还仍然方兴未艾,他还会引领潮流一部分时间。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是成长速度最快,发展趋势最好的一门新兴技术,专家预测,在生物技术带动了新经济,也就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事情。生物技术包括农业、健康、生命、能源等等等等,能源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焦点,氢能技术有可能在2030年的时候替代目前的许多能源,纳米科学,我们许多同学都学习材料,纳米科学技术也正孕育着一场革命,形成市场,也就是在20年左右的事情。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开始竞争,对于一个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体现的第二方面,促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世界各个国家都把自主创新作为他们的主要方向来考虑。美国提出了科学知识前沿要全面领先的战略,英国提出了要确保科技优势与强大,提出了创新,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韩国提出了以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印度也提出了新的技术政策,在2003年开始制定。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他们已经把科学技术的投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的投入进行设计,并且不断的增加。各个发达国家,他们在R&D占GDP的比例从1—2%,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4%。另外还有许多国家,对科学技术开始进行了超前的部署,有了一些引导潮流的计划。美国提出了高速公路计划、纳米计划,欧盟提出了科技框架计划,提出了伽利略计划;韩国提出了先导技术,替代能源计划;印度我们也知道,它曾经有过绿色、白色和蓝色革命,现在在软件与生物计划方面也进行了超前部署。一般这种大科学计划部署的后效是在十年之后。我们常说成功伸向有准备的人,科学技术必须要超前准备,没有准备也就没有未来。 面对着这么一种局势,我们要考虑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们面对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在这个机遇和挑战之间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发展的路,在这里想举一个例子。
韩国,60年代的时候,韩国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是相当的,6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了红旗轿车,有了解放轿车,那个时候韩国什么都没有,他从75年才开始。现在韩国的现代汽车跑遍了中国,跑遍了全世界,他已经占领了市场。60年代的时候,韩国还没有计算机和半导体,我们已经有了,现在韩国的闪存数码手机也是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销售。60年代的时候,我们庆祝过中国的万吨巨轮下水,那个时候韩国连小船都造不了,他从80年代刚刚开始造船,现在韩国的造船业占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发动机是由韩国生产的。除此之外的核电技术,过去韩国也远远落后于我国,现在它已经开始出技术成果。韩国的这些大的变化都使我们刮目相看,韩国用了30年的时间,使他们的人均GDP从一千美元达到了1.2万美元,目前韩国只有4700万人口,占中国的4%,但是他的GDP总值相当于中国的40%。他这种发展的速度之快是令我们惊奇的。归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把自主创新作为头条发展战略来考虑。
另外再举一个印度的例子。在我们印象中,印度很穷很落后,贫富差距很大,但是真正到印度去之后,也发现印度在科技创新方面,在某些领域也是有了快速的发展。软件技术它是增长速度年均50%,它的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它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的改造,比如说印度的TATA公司以前是传统的制造业,现在全面向软件和微电子进军,在印度引领潮流;他的服务业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市场;生物技术发展也非常之快,医药开发的服务业,基因产品,生物疫苗等等产品也在世界的某些领域走在前列,这是印度的情况。 相反也有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拉美的阿根廷或者是巴西,他们曾经认为是美国的后院,他们认为有美国的技术支撑就可以满足他的经济发展,他放弃了自主创新,放弃了科技。现在阿根廷来说,阿根廷货币不断的贬值,他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也就是说,事实证明,阿根廷走了一条科技依附型的道路,最后他是没有出路的,他现在想恢复已经为时过晚。 对于我国来说,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真正要实现科技大国的路子还有很长,我们任重而道远,这就是我准备谈的第三个方面。
从成就方面来讲,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科技投入从占GDP的0.4%现在上升到了1.35%,今后还会大幅度提高。我们中国是论文的产出大国,占世界的第五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相当的多,因为人口基数大。我们也有一些值得骄傲的成果,例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电动汽车、0.1微米的芯片,我们的生物疫苗等等都进入了产业化,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面。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哪些不足。回顾一下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依靠什么发展的?
中国过去30年来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我们的快速发展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是依靠设备投资,这些设备投资里面又有60%是依赖了进口。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装备和技术,我们自己并不见得有,基本上是引进外国的。在美国、日本,对设备的进口依赖度是不足5%,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技术准备,仪器的开发还处于瓶颈的阶段。专利上来讲,中国的专利水平是在不断增加的,但是我们的专利总量还仍然很小,只占世界的1.8%,处于世界第八位。中国专利里面有70%左右是由外国公司在中国注册的专利,意思就是讲,在中国注册的专利里面,中国自己的专利还不是起到主导作用,还没有占主导地位。我们常讲一句话,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就是指在现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产业分配链,谁占领知识经济的高端谁就得到更多的回报,我们没有足够的专利,将来竞争的实力也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我们科学技术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仅仅以论文引用的次数来说,中国目前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引用次数还比较小,对于世界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人才领域,我们的研发人员,我们总数很多,但是领军人物并不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带领科学技术前沿,引导潮流的这些尖子人才还是比较少。印度、韩国、日本等等这些国家,他们在比较早期就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科技计划,或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使他们大批的人派往国际机构,派往国际的大科学计划之中去,从打工到参与,最后到决策,他们占有了发言权,占有了主动权,但是中国目前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这种领军人物还是相对比较欠缺的。我们也出去了不少,但是这些人还是处于相对比较低的位置。
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硅谷创造了奇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美国的硅谷,基本上有三类人,一类是中国人,一类是印度人,另外还有一类就是美国人。中国去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名牌高校的学生,他们是学计算机的,软件写的非常好,聪明极了,能够写出好软件来。他们在那儿的工资待遇也不错,一个月工资一万、两万美元,都是很好的,这类人以中国人为主。第二类人,主要是跑软件承包的,他们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对软件承包业务也比较熟悉,对计算机业务也比较熟悉,通过他们广泛的联系,得到了大批的定单,这类人以印度人为主。第三类人就是美国人,美国人借着本土的优势,借着他们这种组织能力,主要是开软件公司,他们雇佣了印度人和中国人给他干活儿。这三类人应该说都对硅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收入情况,使我们感到很惊奇,一般里说,中国人写软件的这些高材生们,他要是挣一的话,印度人挣十,美国人就挣一百,这里说明一个非常深刻的东西。在任何的科学技术里面,在任何的科学事业的分工里面,都有一个链,没有占据高端,没有占据制高点,没有占据核心位置,那么他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说,中国的人才需要全方位,也需要一些领军人才在各个方面占领一席之地。
从中国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来说,一是总量比较少,我们人均研发经费在中国的统计是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相当于韩国的七分之一,人均经费是相对比较少的。另外中国的企业刚刚起步,我们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还非常微弱,中国有2.8万家大中型企业,其中有75%的企业还没有形成研发能力,没有研发能力的这些企业怎么能够参与国际竞争?除此之外,还有科技经费的大量浪费问题。既然说我们有差距,也就是说今后也是有风险的,我们下一步就要面对这种国际的竞争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第四方面的体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刚才举了一些例子,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归总起来有三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资源型,以中东产油国家为主体,他们这些国家油开采完了,后边干什么,不清楚,可能也就是50年左右的优势。还有一些依附型国家,刚才讲到的阿根廷等一些拉美国家。另外是创新型国家,也有许多例子。中国不能够走资源型国家的路子,我们没有什么资源,也不能选择依附型的道路,唯一的选择就是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2005年,许多中央领导在不同的场合都特别提到,中国要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这就给我们一个明确信号,中国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
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有什么基本标志呢?国际的基本认可度是这样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达到70%以上,中国目前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重应该大于2%,中国目前只达到了1.35%;对外技术的依赖度要小于30%,我们现在还非常高。另外就是产品的专利,在欧美日等国家的注册比率要达到90%,我们产品在主要发达国家专利注册标志着我们走向世界的水平。
因此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要满足今后15年7%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有瓶颈制约的国家,这就决定我们必须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里要提到一些问题,通过要素的驱动带动自主创新,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和环境的消耗,目前中国的人均资源只占世界水平的25%,利用率仅仅是发达国家的50%,万元GDP的资源用量是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倍,这就看到我们目前的很多差距。能源、矿产我们都是人均的水平相当低的,但是利用水平还并不是很高。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科技上解决这些资源浪费问题,要解决节约型社会问题,要解决循环经济的问题,使我们资源消耗降低下来,使我们经济对资源的依赖度逐渐减少。
另外还有一种考虑,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还要考虑我们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创新型国家就是保证我们这种安全的基本保障。这里要说一下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主动权。从中国的总体趋势来分析,目前中国已经有实力开始走向创新型国家了,从经济来说,人均GDP超过了一千美元,有大批的人力资源。另外我们国家总体的创新水平虽然经济水平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已经居于世界的中等行业。 第二个问题,要实现自主创新,我们应该做什么?
实现中国自主创新有八个关注点。
关注点之一就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过去我们常用一种说法,以市场换技术。我们再回顾一下,以市场换技术能够维持多久呢?在殖民主义时代,争夺的对象主要是土地,因为有了土地就占有了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征服的主要对象可能就是市场,市场成为利润的主要资源。有一种说法,叫做以市场换技术,他们认为,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会随之而来,通过招商引资来大批的引进技术。可是事实的情况怎么样呢?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根本就走不通,这种说法有些自欺欺人。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夺回来十分的艰辛;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第三,让了市场则废掉了自己的技术;第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的国家,最后受制于人。
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汽车。目前表面上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但表面繁荣的背后蕴藏着什么呢?以前上海、长春都有汽车生产能力和一批研发队伍,为了引进德国的大众,我们的品牌给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也不要了,形成了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情况。中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和能力就是在这种壮士断臂之举之下废掉的。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90%已经被跨国公司所占领,并建立了各自的市场范围。在武汉生产的富康绝对卖不到上海,在上海生产的大众也绝卖不到武汉,我们的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的汽车工业,这能说我们强盛吗。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全部产量只占通用汽车的3%,但是在中国获得了25%的利润;在美国,通用汽车的利润是145美元,在中国是2300美元。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占它总产量的14%,但是在中国获得了大众汽车80%的利润,这能说是我们自主创新吗?还要举一个例子,就是广州的本田,在日本卖16万,在中国就卖30万。我们把汽车的技术放弃了,队伍毁掉了,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汽车,他的目的赚的是中国人的钱,这就是我们走的一条路。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核电。70年代初期中国就开始搞核电发电研究,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运转和安全性能都非常好,现在又要上核电站了。我们不用30万的,也不要60万的,我们认为世界上有更好的是90万的,100万千瓦的机电站,中国也就不管它了,重新买90万,100万的,我们所有过去的研究,有可能被全部抛弃在一边了。中国买一批学一批,永远用不上,中国的技术永远没有市场,那么中国怎么能够形成自主创新?刚才举了一个例子,韩国和我们同时引进核电,现在韩国不管是高铁核电方面都来参与中国的竞标,为什么他同时引进了,他现在能参与国际竞标,我们引进了,我们还需要继续引进呢?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以市场换技术是行不通的。
目前中国的经济有许许多多的发展,但是也面临很多困境,受到了三大障碍,一大障碍是知识产权的障碍。现在我们知道DVD的风波,目前为止还给它封起来,出口技术的贸易壁垒给我们出口造成了很多影响,另外就是反倾销,纺织品等等都受到了许多的阻碍,假如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在世界的舞台上有可能是被动的。
这也是一个中国的统计,在中国注册的专利,特别是高新技术在中国注册的专利,计算机类,外国的专利占70%,生物技术专利占87%,信息类专利占92%,半导体类的专利占90%,那么说高新技术产品的专利在中国注册的专利,还是以外国人为主,我们去参与什么竞争?因此,我想引一句话,这句话是美国最权威的咨询公司他们的报告里提到的,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最后才有政治独立。中国人要挺起脊梁来,中国要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
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点也要特别说明。再举韩国的例子,韩国从引进技术的开始就提出了一条明确的政策,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同时他们在把科技经费进行了调整,引进、消化、吸收的费用他们的比例是1:5,也就是说,花一块钱引进的技术要用五块钱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技术的改造实现他们的生产。韩国的口号是引进一批、生产一批、出口一批,因为它有特殊的国情,韩国比较小,必须走外向型。所以通过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带动了他的技术水平提高。问题是中国目前引进、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是1:0.08,韩国是1:5,我们大批的钱用在引进上了,没有用在消化和吸收上,这是总体考虑的问题。
再讲一个问题,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惑或者是酸楚,我们想和外国开展技术合作,但是被拒之门外。冷战时期有一个八统组织,就是限制社会主义国家技术进口,现在有瓦斯大协议,也同样对我们进行封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的出口有严格的控制,各个国家都有法律。近年来,有许多事件我们也都记忆犹新,美国SMIC公司投资芯片受到阻力,欧盟对华军售的控制还没有解禁,这些事件都说明了许多关键的核心技术我们是想要要不到。除了一些发达国家之外,还有日本、韩国、俄罗斯等等,也都对技术出口有相应的管制。
我们的发展依赖于别人的恩惠吗?绝对不可能。因此,中国必须要实现自主创新。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中国也有了许多很好的先例,比如说宝钢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三峡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奇瑞也是一个成功的先例。通过这些自主创新企业的发展,逐渐实现产品和设备的国产化,使我们逐渐形成了跨国公司走向了全世界。 关注点之二,是要确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地位。
近年来很多研发型企业迅速崛起,山东的海尔、深圳的华为、安徽的奇瑞等等,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还相当弱。发达国家的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的,目前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还不足0.5%,四倍的差距。另外,中国的中小企业还相当脆弱,中国中小企业产值占GDP的50%,中国利税的40%,工业增加值的70%,但是他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其中有60%的发明专利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种成长性非常好,潜力非常大的一种企业。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还要有一个漫长的路程。
关注点之三,我们中国要实现重点跨越,要通过关键技术领域的跨越,从后发国家走向世界的前列。
中国在许多领域是有优势的,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引导世界潮流的。比如说中国的数字程控交换机,通过了一代、二代、三代的改进,现在已经在世界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另外,我们的激光照排也是通过了不断的更新换代,形成了我们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应该说主要发达国家都是在几个主要的领域方面占领了制高点,占领了一席之地,所以在经济方面也占领了优势。
要实现跨越,我们必须要有跨越的选择。我们中国到底干什么,别人搞了我们是不是也要搞?别人没有搞的,我们要超前部署,超前设计。现在有许多的技术领域已经说走入了前列或者是我们有了跨越的机会。比如说电动汽车已经实现了三横三纵的研发格局,新能源汽车的重大专项带动了汽车整个的发展,另外还有许多的产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中国与发达国家,或者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或者说是有所超前的。我们现在要通过宏观的设计,选择重点实现跨越,要进行人才储备,要建设公共平台,通过重大工程,使我们的发展瓶颈能够得到彻底解决。在目前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出了一些重大的专项,这些规划纲要很快就要发布,大家很快就会知道了。
关注点之四要实现军民结合。
中国目前的体制是民品的研究和军品研究是分离的,有许多是重复的。应该说军品的研究成果民可用,民的成果军也可以用,在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比如说在美国,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高技术通讯器材、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设备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硅谷,硅谷也被称为他的军火库,60家公司获得了250亿美元的定单。他是通过军民结合,在战时民用支援军,平常时期军用的研究支援民。这种体制和机制我们必须建立起来,目前已经达成了共识。军民结合共同推进科技发展。
关注点之五就是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特别是利用全球的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形成技术创新。
我们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舞台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要参与科学计划,在各大科学计划中要形成我们的话语权,要形成我们的信息收集网,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有发言权。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许多的国际科技合作,在利用国际资源方面有了很丰硕的成果,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参与国际合作是有很多障碍的,我们参与的多,主导的不多,低层次的多,高层次的不够,关键人才特别是组织性人才还相当缺乏。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美国有一个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它为主导的,世界上一共有16个国家参加,我们一直想方设法申请,现在美国也没让我们进去。另外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国际热核剧变的计划,以前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中国曾经两次提出来加入,一次加入是作为成员国,一次加入是作为成员国的小兄弟参加的,这两次都被美国拒绝了。最近中国参与了谈判,就是利用美国退出的一段时机,中国加入进去了。中国已经加入了伽利略计划,真正讲起来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的过程,那也是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美国的国务卿曾经到欧洲做过多次工作,不允许中国加入到伽利略计划,伽利略计划相当于美国GPS的计划。另外还有许多的大科学计划我们还被拒之门外。这些障碍一个是科学方面的障碍,另外还有许多政治障碍,我们还没有完全突破。因此来说,中国要实现自主创新,一方面要自己创新努力,另一方面,还要能有一个广泛的国际合作的渠道,特别是参与国际高科技俱乐部的一些重大活动,实现互补,实现双赢,要以以我为主的方针,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我们参与国际合作绝不是去打工,而是共同发展。
关注点之六,在政策上进行重大突破。
科技与经济力量的轮子要紧紧扣在一起,刚才研究生院的一些记者问我,科学技术怎么于经济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方面要学习,在政府采购方面要学习美国的政府采购法,中国要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的环境,在税收、投资、贸易等等方面,全面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明年年初要召开全国的科学技术大会,在这次科学技术大会上,要宣布一系列的新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那个时候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会感到非常振奋。
关注点之七,就是要创建新型的科学技术文化,要避免浮躁,形成人才辈出的计划,特别在人才培养上要有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关注点之八,以人为本为内涵。科学发展依靠人,要把人作为资源来看待,把人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战略储备来进行培养。科技发展为了人,就是要全面提高方方面面的科技人才的素质,这种科技人才的范围有研究人才,有培养人才的人才,有技术人才,还有一些服务型人才,还有一些领军人才,还有一些管理型的人才,就是全面对科技人才进行设计和培养。另外科技发展服务人,也就是说,使科技的发展更贴近于老百姓的生活,更贴近于满足社会需求,要使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在人民的生活中得到足够的体现。
上面我谈的就是第二个大问题,一共是八个观点。
第三个大问题,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这里要谈到今后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实现几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在发展的路径上要从跟踪模仿型向加强自主创新型转变,中国整个科学技术导向要掌握自主权。
第二个转变,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向技术研发开发向加强与重大产品和新型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进行转变,也就是说,实现技术的全面联合,从技术到产业整个链的各个环节上全面进行部署,在科学技术的产业链上要全面延伸,目前的规划已经达到了共识。
第三个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研究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要实现一种系统的运作,系统的效率和系统的调动。
第四个转变,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转向以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并重为主。
第五个转变,指的是国际合作,要面向全球化,从一般性的科学技术交流向全方位转变,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方式进行转变。
另外要落实四方面部署。
部署之一,要实施一批重大的战略产品和工程专项,务求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这些重大专项确定了几个原则,一个原则是对关系全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性、标志性的意义,能显著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要充分体现我国的优势和特色;另外就是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中国目前已经确立了一批重大专项,这些重大专项都是使中国能够扬眉吐气,在短期内或者是近期内能够实现的一些重大专项。可能在座的诸位学友,在今后你们的发展路途中都可能与这些重大专项有关。
部署之二,是确定一批重点领域,发展一批重大技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主要的方向有六个,第一就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要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一些瓶颈问题。第二个方向,要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为中心,抢占一些重大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比如说信息技术战略制高点,特别要解决一些信息技术的服务业和信息化,整体信息化问题。第三,要大幅度提高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支撑力度。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等方面核心技术的发展。第五,加快发展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第六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创新,通过学科交叉,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解决一些人民需要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公共安全的一些重大问题。
部署之三,要把科学技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作为我们的重点,也就是说,今后对于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重视程度会比现在更高,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技术储备,没有基础研究不行,没有高新技术的支撑是不行的。我们要稳定发展基础学科,高度关注和重点发展交叉学科。要对许多重大技术进行超前部署,准确把握和重点支持前沿技术,这是部署之三。
部署之四,是要加强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这种创新体系就是要把人才队伍或者是技术部署的重点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要强调几点,第一,这个创新体系必须要进行改革;第二,创新体系必须解决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问题,就是公共设施的建设。要创造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政策,要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政策,这就是这四个方面的部署。
最后一点,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们都到外国去访问的时候都有一个体会。中国人特别忙,不管是在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忙,白天要加班,晚上要加班,周末也要加班,休息日也舍不得,也要加班,好象这个事情做不完了。我们到国外去调查访问过,或者是学习过,觉得外国许多发达国家的人他过得很休闲,上班的就是认真干,一下班到点走了,一到周末是人家自己的时间,是绝对不能侵犯的,每年还有一个月的休假日,肯定要出去玩。他们不忙我们忙,按理来说忙应该出成果,但是我们的人均GDP就是不高。有一个问题,中国人忙是忙,忙在哪儿?为什么忙了之后效率不高?我有一种形容,我们中国很多创新体系中,有许多体制和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可能是在各自分散的运作,就像一个机器一样,有许多部件,各个部件是飞快的运转,但是部件和部件之间没有扣上齿轮,部件的运转没有带动机器的运转,所以使我们工作效率不高,忙就没有忙出所以然来。
谈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首先要考虑的不同的环节,环环相扣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系统的有效性,这是我们做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基本宗旨,使各种各样的活动成为有效的,我们的劳动成为有效产品,这就是一个基本方向。
在创新体系建设中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第一是国家怎么定位,第二怎么进行布局,第三要加强能力建设,第四政府发挥什么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下一步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心是要解决提高竞争力的问题,竞争力的核心不是技术本身,竞争力的核心是体制与机制的竞争,是运作有效性的竞争,是一个系统的竞争。
这儿有一个简单的图像,解释一下,我们现在谈到的科学技术绝对不是我们过去所认识的科学技术这种概念。过去的科学技术就是知识的传输或者知识的掌握,这就是科学技术,目前来说,科学技术的内涵已经远远扩大,最宏观的问题考虑科学技术,那应该说是科学发展观。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符合科学规律。我们中国也提出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科学技术需要从宏观的层面来给予考虑,这是一个层面。另外一个层面,像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含义就是指什么?科学技术不是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科学技术必须要和经济结合,科学技术是经济的内生动力,它是生产要素,它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器。第二个层面,科学技术应该成为经济的动力。第三个层面才是传统所认识的科学技术是我们自己的知识创造,知识的学习,掌握或者是学科的发展,第三个层面指的是科学技术事业本身。三个层面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全面的掌握,否则的话,将来我们就是一个技术匠,或者是一个技术白领,而成不了对于国家发展有作用的人才体系。
另外一个坐标来说,完成任何一件事情,它应该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过程。就像现代企业制度一样,它讲流程,这个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不同的对象来完成的,那么说科学技术的流程有什么呢?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流程,第一个流程是决策,大的方针政策的制定;第二个是执行,有了方针政策之后,能否实现,这就要令行禁止,把任务完成,这是第二个环节;第三个环节,就是咨询或者监督,提出建议。这三个过程缺一不可。
假如说决策是一种战略的话,战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战略失误不得;执行必须要雷厉风行,能够把目标变成结果,把方向变成结果;咨询就应该有一种丰富的思想,能够有大量的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通过加工能够形成好的想法,反馈给决策者。这样就能够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顺利。
从目前我们来说,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呢?从这两个坐标上来说,科学技术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的角色来说,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科学技术要能够起到咨询和监督的作用,能够像美国的兰德公司那样,通过对各种事务的分析,对中国的形势判断和世界形势的判断,通过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好的思想,提出好的战略目标,或者是提出好的方法,能够把好的方法给决策者,使我们的战略不断完善。我们面临的任务就应该使每一个人,不光是科学家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成为战略科学家,我们做的是科学事情,其实想的是国家利益,是长远发展,这是科学技术体系要建设解决的。解决的第二个事情,作为经济动力方面,要能够切实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解决技术的瓶颈,我们就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一些重大问题的答案找出来。第三件事情,这个创新体系建设就是针对科学事业本身,为了使科学事业快速发展,我们内部所有有关科学技术有关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社会群体应该能够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机制,通过资源共享,资源整合,通过这样一种机制建设,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有朝气,有兴趣或者是愿意为他投入力量,这个决策是由谁来做的,是由我们大家共同来做的。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表就想说明一个问题,下一步的创新体系肯定是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工作,对不同的角色进行分配,使每个人都感到有所作为,能够得到发展。
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布局,下一步怎么布局。在座的同学也都知道下围棋,下围棋最开始就是搞布局,把那几个角占住,成为根据地。我们的布局就要考虑是占势还是占利问题,占了势就是大局已定,占了利得到小赢小利,暂时觉得很高兴,但是长远来说,与大局没什么关系。我们说现在的布局首先解决占势的问题,对于占各个小赢小利可以去做,但是不作为整体布局的重点。
这个布局现在要解决三大问题,一个是解决基地的问题,一个是解决队伍问题,第三解决品牌问题。基地问题就是打一个比方,过去有很多科学技术研究的项目,各个方面提出来最后一筛选就搞了,搞完以后又没有和产业的结合,没有一种监督机制,研究完之后,科学家认为非常兴奋,很有产业前景,但是企业没有接上,环环相断。研究成果没有用上去,研究完了以后放在柜子里面,以后再有一批项目,再立一批项目,使得这些研究成果变得徒劳无功,下一步就要考虑把游击战的做法转变为阵地战,科学的推动,要有一种系统的设计和部署,把培养基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常说的部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建设好,不管科技人员怎么流动,科技都在这个营盘里面积累下来,下一步的布局就是要解决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基地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要解决队伍。常言道,谋人者君道也,谋事者臣道也,这里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路,谋人的话就能做成大事,要是钻到具体的事务上只能做小事。我们科技创新体系下一步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调动科技队伍的积极性,调动千军万马来做这件事情。使各种各样的人能够在创新体系里找到他的位置,找到他发挥才能的落脚点,使各种各样的人才各尽所能。这个队伍是什么队伍呢?绝对不是和传统的队伍一致,和传统的说法不一样,将来不仅要有科技人才,还要有专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要有一些企业的人才。这些队伍的组合是我们创新体系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并不是说某一类人,而是各种各样队伍的结合,这是第二个。第三打造品牌。从经济上或者是商业上来讲,有品牌就有效益,一双耐克鞋,它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是多少呢?是几十块钱,它一卖就卖上千块钱,在中国也是卖上千块钱,它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呢?它有它的品牌效应。现在中国搞的科学技术研究还缺少明确的品牌,因为我们没有在某些方面领衔主演,下一步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领域想方设法,或者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实现突破,在国际上要占领品牌,在研究方面占领制高点,在经济方面带动企业方面也要促成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跨国企业形成中国自有的品牌,这是我们科学技术带动,推动经济的一件重要的工作。
第三就是讲的能力建设。想搞好,也有这个决心,没有能力不行,能力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建设必须要解决资源配制和有效利用的问题。过去我们常说一句话,中国要冲诺贝尔,冲了50多年了,现在还停留在,我们还得继续冲,中国这么多年没有冲上诺贝尔,是我们科学家不行吗?不是,科学家非常勤奋,努力。我们的科技项目少了吗?也不少,有些项目几亿、几十亿的都推下去了,为什么还没有冲上去?我们最近在进行反思。中国科学技术研究在单兵作战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是在集团军作战方面是优势不够的。举一个例子,我们常说鲤鱼跳龙门,假如这个鲤鱼水位离龙门有十万八千里,十分的遥远,再拿鞭子抽,想让鲤鱼跳上去它也跳不上去。唯一的做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把水位抬高,水位抬高了,有千万个鲤鱼能够跳龙门。
我指的能力建设,就是指的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制和机制的完善,通过对国家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这个国家基础平台的建设,使我们创造出更好的科学技术研究的环境和条件,使千万个科学家在这个平台上能够产生更优秀的成果去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从国家科技体制建设里面已经确立了第四个科技重大专项,就是973、863,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财政对这方面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而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成为今后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下面这些工作已经全面起动了,很快就要开展,将来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校友有一部人能够投入到这种公共条件平台建设当中去。
第四,讲到政府要发挥作用。政府要发挥作用也不是说政府什么全管,或者是什么全抓。政府要起作用,第一要连接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并不是工业的产业链,而是从科学技术的产业到市场整个的产业链,整个过程里都有科学技术要发挥作用的,政府想方设法使不同的环节通起来,要使障碍消除,要做这些工作,真正使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使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中国的骄傲,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政府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要使得系统的功能运转起来,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的第三个主要任务,就是要集思广益,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全球化的这种局势制定相应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这一系列的政策要很快出台,最近人大也提出要进一步修改科技进步法。
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下,在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路子,中国也一定能够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创新型国家这个道路,我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隋红建:今年9月份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刚才刘部长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部的高层领导,旁征博引,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让我们了解了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创新,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以及我们国家如何走创新型的道路。非常感谢刘部长的精彩报告,下面请听众自由提问!
提问:刘部长您好,我是研究生记者团的记者,李长春同志在2005年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上发言说,希望中央重点媒体要为全社会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提供精神动力,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舆论支持,为企业交流自主创新经验搭建平台。我想请问一下,您认为目前媒体在自主创新宣传方面的工作是否到位?而最需要加强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谢谢您!
刘燕华:媒体是非常敏感的,媒体在重大报道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目前从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来说,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各种各样媒体都是在试探性的进行报道。由于科技发展纲要,中长期规划还没有最后公布,所以有很多的信息媒体还不完全掌握。我相信在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年初这一段时间,媒体会有更多的集中报道。
提问:刘部长您好,刚才您讲到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的重大科技项目,而且这些项目评估和审批都十分严格,那么这些项目目前是否有一些跟踪评价的措施?这些评价的机制在建设上还要做哪些改进?
刘燕华:对于任何一个体系来说,它不可能是百分之百设计好了之后再做,因为100%设计好的时候,可能是永远达不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断出现,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或者是思路还是不一致的。我理解一个创新体系的建设,它应该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我们认为只要认清了主要方向就可以开始起步。在起步过程中不断有的有一种发现问题的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机制,这样使我们越做越好。对于科技项目来说,不同的科技项目有不同的重点,有不同的方向,有的是面向基础,有的面向于解决什么具体生产中的问题,各个计划它有不同的特色,它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应该说各种各样的计划都有他们相应的评价机制。我理解,这种评价机制也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完善。我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科技创新的问题会不断的改进,会不断的完善。
提问:首先非常感谢您精彩的演讲。您刚才也提到了自主创新以及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个国家经济以及科技进步的重要影响,最近发生一件比较有影响的事件就是AMD对中国的进军以及技术的转让。我想请问您,您是怎么看待这一时间对中国信息技术及产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我们现在如何应对来自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冲击呢?
刘燕华:因为我不是搞信息技术的,我对这个事并不是太清楚,我只相信一点,美国对中国的任何技术转让是要通过它的国会通过的,它有严格的出口的法律限制,我现在也说不清楚,这种技术转让是处于条例之内还是条例之外的,如果在条例之外的,从美国人判断,他认为并不是他的核心技术。
提问:我是中科院资环学院的一名学生,刚才听了您的介绍,我们知道您是学地理出身的,您能否结合你的经历谈一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哪些方面需要创新,如何进行创新?
刘燕华:地理学主要是谈宏观问题,它主要是讲布局问题,讲大的格局,系统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区域发展来说,也同样是这类问题。假如说对于一个区域发展注重单一产业没有注重对周边的联系,那么这种发展应该是短视的。目前中国许多的地方对于发展的这种认识我觉得还缺乏地理学的思想和观点。现在来说,一个是要增长,另外一个要考虑持续问题,现在很多用什么方式带动经济发展讨论的很多,地理学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比如说城乡统筹是把城乡两个分裂开来看呢?还是用城市发展带动区域,比如说是谈到区域结构好呢,还是谈到区域功能好。还有一种说法,怎么看待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这些还属于地理学内部的讨论,我倒希望地理学家能够更多的与决策者或者是计划者进行沟通,能够把一些地理学真正核心的、系统的观点能够转化到整个经济建设之中去,这也是地理学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
提问:刘部长你好,我是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学生,刚才你的报告中也提到,我们国家应该有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到国际上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当中,我想请问我们国家未来几年里面对于留学生相关的制度会不会有一些调整或者是完善。
刘燕华:留学生的制度是由教育部搞的,我是不太清楚了,但是我要说一点,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当中去,特别是中国的科学家要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积极参与,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向。有许多大的科学计划,或者是有许多国际机构基本上都是由外国人领衔主演的,在中国还很少有国际机构,在中国还很少有人真正能够带领某一个学科的发展。所以这方面有一个缺陷,将来在科学计划的安排,人才培养的重点上都要特别注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隋红建:鉴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提问环节就到这儿,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刘部长的精彩演讲以及精彩回答!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本文版权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阅读更多: 刘燕华报告全文: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