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4月9日讯 记者袁玥】郑必坚是一个风度翩翩、儒雅亲切、身材笔挺的高个子老人,话很少,但总在微笑,让身边的人常常感到如沐春风。

    作为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理事长,郑必坚的报告对论坛主题一向起着导向性作用。2004年4月,他曾作过题为《关于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若干思考》的报告,时隔两年他又一次站上这个讲坛,讲《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复兴》。可以看出,“文化复兴”将成为论坛下一阶段的新重点。

    报告开始前,记者见缝插针地问了郑老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强调文明复兴?文明复兴与和平发展是什么关系?

    ——“文明复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质内涵——最深刻的实质内涵。”

    ——文明复兴中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现在我们最迫切需要推动的是哪一个?

    ——“当然是物质文明。”

    报告结束后,一些同学冲上讲坛继续向郑必坚请教,记者也追到了后台:

    “我们现在不断强调'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这很容易使外国在中国'模式威胁论’之后提出新的'文化威胁论’,到那时候我们又该对世界怎么说?'只输出电脑,不输出文化?’”

    “嗯?”郑必坚听了一笑:“呵呵,不会的。”他说:“我们的文化不是那样子的。”

    “美国现在很强大,文化也很盛行,但世界都在抱怨它威胁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以后会不会也这样抱怨中国文化?”

    “我们的文化和美国的不一样。我们的文化讲究开放、共赢,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会冲突,只会相互交流、融合。我们的文化不是扩张,而是协和万邦。”

    虽然还想再问些什么,但毕竟已经论坛结束,最后郑老亲切地伸出手来与记者相握。

    一只大手,温和有力。

     【新闻网4月9日讯 记者魏沛】4月9日,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表示,论坛举行三年来,以和平发展为主线的研讨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将同时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作为论坛的研讨导向。

    郑必坚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的第38场报告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复兴》的演讲。他说,自从3年前与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共同发起论坛以来,论坛已经先后举办了37场专题讲演,这些讲演实质上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中国的和平与发展道路。这个重大战略主题既为国内外战略界所关注,也得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三年前,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举行的首场演讲中,郑必坚作为论坛理事长曾表示,论坛要立足于从国家战略角度思考科学与人文,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思考国家战略。3年后,郑必坚认为论坛的确在按照这个宗旨运行: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思考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这一战略问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围绕和平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道路问题也有了良好开端。

    三年来,许多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如诺贝尔物理学奖、经济学奖获得者,我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以及我国和外国政要莅临论坛作了精彩的讲演。讲演者为论坛倾注了热情和智慧,论坛听众也热情参与,活跃互动。论坛不仅传递着思想和知识,而且涌动着情感的交流和交融。

    郑必坚说,论坛演讲和研讨的实践获得了一个重要认识,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最深刻的实质内涵应该是同当代人类文明相交汇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从今年开始,论坛将在继续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进行探讨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关系。为此,郑必坚将自己讲演的主题归纳为两句话:一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二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最深刻的实质内涵是中华文明在21世纪上半叶的伟大复兴。前一句话可以说是对论坛前3年研讨活动的总结,后一句话可以说是对下阶段研讨方向的展望。

    (编辑:李峥)

     【新闻网讯 记者杨少莎】“为解决13亿到15亿中国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的问题,让占世界1/4的人口都能过上比较富裕而又有尊严的体面生活,我们一直在走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道路。”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表示。

    4月9日上午,在科学与人文论坛上郑必坚作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文明复兴》的演讲,他表示,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道路的最深刻实质内涵是在同人类文明相交汇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和平发展需要文明复兴

    中国在和平发展和崛起的进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包括能源短缺、环境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两难问题等等。郑必坚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有赖于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有赖于最广大人民以文明的方式去正确应对这些挑战。” 那么,何谓“文明的方式”呢?那便是中华文明的复兴。

    他说,“只有从当今时代要求出发的、中华文明在自主创新中的复兴,才是真正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这就要求我们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超越不合适宜的模式,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超越近代以来,后起大国崛起的老国和意识化形态的冷战思维,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

    吸取经验教训,郑理事长说,“我们不仅要在世界树立起和平中国的形象,而且要树立起文明中国的形象,这已经是一项很迫切,很实际的任务了。”

    和平发展与文明复兴的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郑理事长指出,“把和平崛起与文明复兴结合起来落实到实处,那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不仅仅需要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而是要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系统工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思路

    郑必坚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依靠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力的趋势要求,这是解决当代发展问题的前提。第二,是要依靠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依靠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第三,在全社会提倡诚实守信,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四,在继续推进政治建设、精神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必须把人文建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来。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文明的复兴,我们坚持将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将吸收世界优秀文明同立足本国实际相结合;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将对外和平与对内和谐相结合,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和平发展,文明复兴。

    使中国以和平大国、文明大国,可亲的大国这样的形象出现于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中华文明新的光彩,共同推动一个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和谐而又具有充分活力的中华文明的复兴,成为我们的责任和使命。(编辑:李峥)

【新闻网4月9日讯 记者陈曦】“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所以如何把我们的教育真正转移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面来,是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关系到国家竞争与合作能力的提高、关系到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39场报告会上做出了如上表示。 路甬祥院长的报告主题为《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他认为,为了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我们不仅要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与目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需要将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予以重视。他说,创新人才推动人类文明的建设,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教育则是造就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新力的主要方向,教育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创新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文明,教育的发展与普及程度,也决定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 他指出,目前,创新驱动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所占比例还很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应试教育现象没有改变,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等,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素质教育依旧任重道远。他认为,在当今时代,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知识基础、身心健康、文化修养,体现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 针对我国上述事实,路甬祥院长提出他对创新教育的观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从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同时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由只注重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引导学生主动求索性学习转变,由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展其特长或者是专长。 三、改革教学方法,将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科学为核心的教育方法,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探讨问题,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通过开设带有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设计策划,综合性作业等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编辑:李峥)

     【新闻网讯】4月9日,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的专题演讲。

    演讲结束后,路甬祥院长在回答学生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科学院不赞成“科研老板”,中科院没有“科研老板”的土壤。对于严重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甚至违背法律与政策的行为,一定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严肃认真地依法处理。

    上述观点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记者第一时间采写的新闻,在各大门户网站争相转载,并受到网友的热烈评议。

    在新华网,网友们纷纷对《路甬祥:中科院没有“科研老板”的土壤》一文展开评论。

    “路院长非常切中要害!” 来自60.63.13.*的新华网友说。

    “'科研老板’现象比比皆是,它严重危害科技人员创新的热情和愿望,是到改革时候了!”来自61.150.117.*的新华网友如是说。其他网友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科学不容腐败!”

    “我们不希望看到科技界继续存在“智力剥削”的腐败现象!!!”

    “'科学家’是崇高荣誉,应提高认定她的门槛。千万不能象经济界那样鱼龙混珠,最终因社会反感,引起整体领域被诟病。”

    来自129.137.158.*的新华网友说,“多年来,很多踏踏实实做科研的人没有经费支持,那些能吹能擂,所谓会搞关系的人,不做科研照样经费用不完,用申请来的经费再去搞关系,这样滚雪球式搞下去,不搞科研却不愁经费,国家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有限,老老实实做科研的逐渐被淘汰是不言而喻的。”

    这位网友还说:“长此下去,国家创新性研究动力何来?谁还去踏踏实实做创新性研究。这几年院士的地位越来越高,各个大学也就不惜血本搞院士工程,近几年当选的年轻院士可能哪一个经费都是上千万、甚至上亿,都是纳税人血汗钱堆出来的,真正为国家的贡献有多大。国家早就应该注意到学术界日益严重的浮夸、弄虚作假学术风气了。”

    也有人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来自221.214.179.*的新华网友说:“科学家不应是清贫家,加大科研投入,加大科技人员待遇,是杜绝科研老板的有效措施。搞导弹不如卖茶蛋的现象至今也未彻底改变。”

    “中国社会的浮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这种浮澡气氛漫布于中国的社会各阶层之中”,IP地址为218.8.97.* 的新华网友说,“如果政府及管理部门不真正采取措施,中国的社会风气就彻底完结了。一个社会要健康发展下去就必须诚信,就必须有一个诚信的道德观念,这不仅仅要普通百性自觉去行动,更要政府拿出现实的、可具体执行的规章制度。”

    来自222.40.161.* 的新华网友说:“'科学家’三字是个神圣的荣誉,它在国人心中崇高的几乎可以是排在第一位的。人们不能容忍那些顶着这三个字而不出成果的人。中科院应该有一套奖惩和淘汰机制,就是在对做出重大科技贡献的科学家做出奖励同时,也应该对欺世盗名不出成果的人做出惩罚。”

    此外,也有网友提出了“科研老板”存在的正面意义,来自218.0.91.*的新华网友说,“现在什么行业都有老板现象。这也许是发展的重要杠杆。因此不要轻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