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及微软首席技术官比尔·盖茨已经接受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将在今年访问中国,并在有中科院“第一论坛”之称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演讲。 这是记者昨天从中科院研究生院了解到的。该论坛自成立以来,已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37场主题报告会,第38场和39场将在4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分别由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和中科院人文学院院长郑必坚做报告,主题分别是“创新国家创新教育”和“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华民族文明复兴”。 (来源:法制晚报)


     时间:2006年4月9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主题: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主讲人: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主持人:郑必坚(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长)


    郑必坚:

    第二场主题报告的演讲人是路甬祥同志,他演讲的题目是《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众所周知,国务院刚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对今后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明确提出了和规定了方向、目标、任务和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结构的关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科学、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的关键。最近,根据国家规划纲要,中国科学院正在制定和部署知识创新工程第三期战略规划。路甬祥院长对如何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路甬祥院长就这一主题发表演讲。

    路甬祥:

    谢谢郑必坚校长。

    同志们、同学们,我今天很高兴能够有再一次的机会跟郑校长同台演讲。刚才郑校长已经做了一个精彩的报告,特别是提出了关于中华文明复兴这一个大题目。在郑校长任党校的领导期间,我曾经有幸先后两次进党校学习,成为他的学生。我感觉,郑校长确实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一位智者,也是一位仁者。他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政治理念、发展理念、文明理念,推动我们党和国家的理论建设,也推动我们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所以我对他是十分尊敬的。

    三年多以前,郑校长由于年龄的原因由党校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当时正值我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规模有较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感觉科学院办研究生院,固然在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领域有许多专家,有许多基地,这是优势,但是对于培育一位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光有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精神和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方面的熏陶和培育。因此,我们就邀请了郑校长屈就我们研究生院的人文学院院长,他不仅欣然答应了,而且实实在在的承担起人文学院院长的责任,很快就提出了要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高层次的人文论坛的建议。现在三年过去,论坛已经举行了37场报告会。刚才郑院长也说了,不光是邀请许多科学家、社会科学家,邀请了政府和军队的高级官员和将领,而且还邀请了世界上著名的学者、政要,就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就他们思考的一些重要问题,做了讲演,使我们的研究生,使我们研究生院的教员,也使我们全院的科技人员获益菲浅。而且,论坛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研究生院的范围,超出了科学院的范围,拓展到整个社会。所以,借这个机会再一次感谢郑必坚校长对人文论坛所做的贡献。同时也要感谢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给予的支持。从这一点来说,我也要刺激一下我们的科技出版社,在支持这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活动、科学活动方面,应该要向我们的兄弟出版社好好的学习。

    我过去讲科技创新讲得比较多。最近中央已经颁布了今后十五年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而且出台了一整套配套的政策和有关的措施,中国的自主创新形势很好,在这样好的形势下,就看科学院的创新工程实践。这一段时间我也不断思考,觉得除了要提升我们自主创新的信心,要构建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包括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等以外,教育还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因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所以,如何把我们教育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面来,这的确是关系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关系国家竞争与合作能力提高,以及关系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基础。

    所以,我就选了《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这样一个题目。原来不是这个题目,原来是“创新国家,创新科技,创新人才”,我觉得这个题目大了一点,口气似乎也大了一点,所以改成现在这个题目。这比较实际,这个题目更多的是瞄准了我们科学院的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希望他们更多地思考我们的教育革新、教育创新的问题,来推进创新型教育的发展。所以我这个题目的层次,不敢跟刚才郑校长的层次比较,但是,我想创新教育也是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和关键。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不仅要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与目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需要将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予以重视。下面,我想就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谈一些观点。

    一、创新人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人才的成长,固然有许多途径,但是教育是造就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新力的主要方式。教育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适应社会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传承人类的文明,并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教育的发展与普及程度,决定了社会的文明水平。正如中国宋朝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瑷所说的“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古代的教育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这就是学校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通过教育,人类文化得以系统地传承与发展。古代的文明国家,一般也都是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

    我国古人已经非常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曾经提出“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说法。大教育家孔子通过亲身实践和思考,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我这里所罗列都是孔子思想精华的部分,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孔子是封建时期的教育家,很难不受到时代的局限。他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他重视通过教育塑造人格,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都是非常精髓的语言。他注意开发人的求知欲,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提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从而启发其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引发他的独立思考,这其实是中国教育史上启发式教育最早,也是最精炼的表述。他教导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审之,明辩之,笃行之。”难怪我母校的老校长早在40年代的时候就把孔夫子的“五之”作为教导大学生求学、求学问和做人的一个指南。孔子还重视创造性的劳动与思维,“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意思就是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最为高尚可贵的品德,只有生生不息的变化才是事物不断发展的本质。

    然而,自隋朝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不断严密,特别是八股文体的广泛应用以后,中国古代的教育也越来越走向僵化、刻板,抑制学生、学者的创新精神。

    而作为西方文化发祥地的古希腊也曾经产生出一些对后人有很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和卓越的教育思想。比如说古希腊文明的鼎盛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型的学校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比如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先哲都十分重视教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创建了以培养学者为主的高级学校和学园。苏格拉底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主张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并在西方率先创立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柏拉图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无知的人变成有知识的人,使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并主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提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著名哲理。但是到了中世纪,由于宗教的统治,西方的教育也曾经进入一段黑暗和停滞的时期,大致上也延绵近千年。

    创新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15至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萌芽和发展,倡导解放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冲破了宗教对人的发展的思想禁锢,推动了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导致了教育对象的扩展,新式学校的产生,教育内容的更新,学科范围迅速扩大,并且产生了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从而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培养出了一批创造性人才。

    意大利中南部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诞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等大批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从而使欧洲出现了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局面,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时代”。

    17世纪科学革命发生之前,欧洲大学学科设置已经出现了增加科学内容的倾向,并且萌发出重视理论和实验,蔑视权威、鼓励创造的风气。大学渐渐成为了科学思想的发源地。比如说伽利略,他主要的科学工作就是比萨大学和帕多瓦大学完成的。牛顿的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于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在英国正是由于教育思想的解放和科学革命的影响,纽可门、瓦特、哈格里夫斯、克隆普顿、凯伊等发明创新人才的涌现,他们分别发明了蒸汽机、新的纺织器械和飞梭等,因此在英国率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注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使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记者吕贤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日前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提出,造就创新人才要从四方面着手。论坛发起人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也发表了演讲。 路甬祥说,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创新 人才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的精神,只有把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优先位置,才有可能根本改变现在流行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科院是我国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在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创新人才中开拓创新、发挥先导作用,正在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从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由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引导学生主动求索转变;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因材施教,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发展学生的潜能、特长。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理解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在德、智、体、美、能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摒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围绕提高学生的自学、创造能力设置课程。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通过开设带有探索研究性的实验课、设计策划等培养合作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前沿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通过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一是切实尊重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自主权、办学特色,在国家发展规划、法律和政策的引导下,促进其自主完善现代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质量保障体系和自我约束机制。二是要在坚持和改善党委领导的基础上,推进高校内部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三是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评价机制。四是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发展特长。 路甬祥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素质教育还任重而道远。比如,由于等级观念的残余、教育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应试教育现象实际上还普遍存在。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行政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错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大学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单位存在研究生成为导师打工仔的问题。 (记者吕贤如 发布时间: 2006-04-11 03:47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06年4月9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主题: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复兴

    主讲人:郑必坚(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长)

    主持人: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白春礼: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各位同学,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今天“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再次与大家见面了。自2003年4月15日开幕以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先后举办了37场主题演讲。3年来,我们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经济奖获得者,我国和外国国家政要,我军高级将领,跨国公司著名企业家等各方面的人士莅临演讲。论坛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有40余家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和网站等媒体对论坛做了各种形式的报道。科技界、人文社科界、教育界、党政机关和企业界人士与专家学者及众多学子积极参加了论坛的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在这里我谨向各界人士和各家媒体对论坛的关注、支持和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2006年度第一场主题报告会,“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起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与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将同台发表演讲。

    今天首先演讲的是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复兴》。他这一演讲是对三年来论坛主题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几年论坛主题的说明。

    两年来,郑必坚同志在国际和国内的一些著名论坛和研讨会上阐述过这样一个重要论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最深刻的实质内涵是中华文明在21世纪上半叶的伟大复兴,这一复兴是当代文明的交汇中出现的,要实行和平发展就必然要求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郑必坚同志讲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以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灵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建设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努力实现三大超越战略,必须努力完成三大改造任务,必须坚持四个结合。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郑必坚同志就这些问题阐述其独到、深刻的见解,大家欢迎。

    郑必坚:

    同志们、朋友们,很高兴再一次与各位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见面。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同志和我共同发起了这个论坛,历时三年,先后举办了37场专题讲演。这些讲演实质上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中国的和平与发展道路。这个重大战略主题既为国内外战略界所广为关注,也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三年来我们邀请了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还邀请了我国和外国的国家政要,我军高级将领,跨国公司的著名企业家等各方面人士莅临论坛讲演。讲演者为论坛倾注了他们的热情和智慧,论坛听众也热情参与,激情互动,气氛活跃。论坛不仅传递着思想和知识的信息,而且涌动着情感的交流和交融,给人启迪,催人奋进。论坛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浓厚兴趣,40多家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对论坛做了各种形式的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高等教育出版社每年都把论坛的讲演稿编辑出版,已经出版了《世纪机遇》与《和平崛起》两辑,第三辑即将出版。围绕论坛的主题,还开办了多次的座谈会和恳谈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向各位讲演人和支持论坛活动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论坛举行的第一次讲演会上,我曾说过,要立足于“从国家战略角度思考科学与人文,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思考国家战略”。三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思考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这一战略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围绕和平发展这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道路问题,深入探讨科学人文和社会课题,也有了良好开端。我们从演讲和研讨的实践当中,获得了一个重要认识,就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最深刻的实质内涵,应该是同当代人类文明相交汇这样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从今年开始,我们这个论坛将在继续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进行探讨的同时,进一步深入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关系上来。

    作为个人的体会,同时也希望作为一种导向,我今天讲演的主题就是这样两句话:第一句话,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第二句话,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最深刻的实质内涵是中华文明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的伟大复兴。前一句话可以说是对论坛前三年研讨活动的归结,后一句话可以说是对我们下阶段研讨方向的展望。

    下面我说第一个问题,就是首先从今天讲演主题的第一句话说起。许多人关心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这个命题的由来。我认为大体可以说有两个起因。一个起因,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历史经验,从中体认到,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对内方针与对外方针相统一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既不同于早期工业化国家,依靠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壮大自己,也不同于某些后起国家通过发动世界大战或者是对外扩张来膨胀自己的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另一个起因,是为了回答国际上针对中国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种种议论,主要是“中国崛起威胁论”,还有“中国崩溃论”。

    稍微展开一点,这个命题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点:

    第一,一般地说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应当是泛指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的很长的历史进程中所走的道路。中国的这条发展道路又是专指由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所开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一到二十一世纪基本上实现由不发达国家到中等发展国家的全方位崛起为目标的这样一条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中国这条道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13亿到15亿中国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的问题,就是要让占世界1/4的人口都能过上比较富裕而又有尊严的体面生活。这是致力于办好我们自己的事,老老实实发展我们自己,而不是谋求对外扩张,而不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这条道路的根本基础,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在同国际社会实现互利共赢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说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的和平方式,从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我们叫做两个市场,来获得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包括能源,我们叫做两种资源,而不是以海外殖民方式和所谓“大家庭”分工去掠夺别国的资源。这样做就和世界其他的国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经济格局。与此同时,中国又坚定不移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包括独立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不把包袱扔给别人,绝不给世界制造麻烦。

    第四,中国这条道路的根本特点,是对内方针与对外方针相统一,对内和谐与对外和平相统一。对内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中国这条发展道路的最深刻的实质内涵,就是在21世纪上半叶,在同当代人类文明相交汇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这第五点也就是我今天讲演主题的第二句话。

    下面说第二个问题。我们说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刻实质内涵是文明的伟大复兴,这里一个中心的问题,是“和平崛起”和“文明复兴”的关系。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来看,所谓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来应对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和种种挑战,在自主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我们多次说过,在中国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的进程中,面临三大挑战,这就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的挑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些话大家都已耳熟能详,然而要真正变成全国范围、全体规模和深入持久的自觉行动,归根到底有赖于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有赖于最广大人民以文明的方式去正确应对三大挑战。

    这当中,最具当代世界和当代文明特点的,就是我们主张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而又使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崭新的工业化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超越不合适宜的社会治理模式,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这个来应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进而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文明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

    这还要求我们超越近代以来后起大国崛起的老路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思维,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此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来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

     【新闻网4月9日讯 记者:高文杰】4月9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内举办了第38、39场主题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开讲第39场主题报告会——《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路院长认为,在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如何把我们的教育真正转移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面来,这的确也是关系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关系国家竞争与合作能力的提高,也关系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基础。

    路院长首先就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了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他指出: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决定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而我国的教育目前仍然偏重知识灌输,没有着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没有注重启发求知和求知的欲望,没有养成能力、塑造人格的培育理念,没有造就追求真理、敢于善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他认为,教育是造就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新力的主要方向。教育创新人类的文明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文明,教育的发展与普及程度,也决定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正如中国宋朝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瑷所说的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再教化。

    路院长还挖掘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创新的观点。特别提到孔子的一些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指出:孔子思想精华的部分,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创造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他重视通过教育塑造人格,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都是非常精髓的语言。注意开发人的求知欲,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也很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提出过不氛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指使学生心求通而为得,口欲言而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从而使他的学生得到启发,有更强烈的求知欲,引发他的独立思考,这其实是中国教育史上启发式教育最早,也是最精炼的表述。教导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审之,名辩之,笃行之。难怪我母校的老校长早在40年代的时候就把孔夫子的五之作为教导大学生求学求学问和做人的一个指南。孔子还重视创造性的劳动与思维,重视创造性的劳动和思维,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意思就是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最为高尚可贵的品德,只有生生不息的变化才是事物不断发展的本质。

    路院长认为,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体制,是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与关键。所以他就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和定位,政府应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完善政策体系,注重宏观规划和监督评估。切实尊重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自主权,尊重各校的办学特色和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法律和政策的引导下,促进其自主完善创新教育的现代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质量的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二是要坚持和改善党委领导的基础上,完善民主集中制,推进高校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尊重和发展校长和教育群体在教育、科研的主导作用。

    三是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评价机制,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作用衡量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

    四从制度上保障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个人爱好和潜质发展特长。

    报告接受后,路院长还接受了听众的提问,就有关问题与听众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