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马振亚】4月28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0、41场报告会在北京举办。研究生院记者团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接力传媒和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记者共同报道论坛。他们分别派出3名记者来到人民大会堂。 人大接力传媒是内地第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学生自办媒体,旗下拥有新闻周报、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接力新闻网四个子媒体,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接力传媒总经理郭晓光带领《新闻周报》副社长等3名记者来到了论坛。

     【新闻网讯 记者马振亚】4月28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1期主题报告会上,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做题为“关于海洋的战略地位与我国海洋面临的几个问题”的演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执行秘书长叶中华教授主持本场演讲。

    海洋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众所周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广袤的中华大地则养育了这一底蕴深厚的伟大文明,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中国人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海洋文明的强烈冲击,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中华志士奋起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他们由对抗转向海洋文明的学习。”叶中华教授在主持词中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海洋开发事业迅速的发展起来。今年3月底,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至2020年)》,进一步确定海洋科技技术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走向蓝色海洋的大国。”

    孙志辉局长的演讲应证了上述观点。他从人类不断加深对海洋的认识这段漫长的历史谈起,分别介绍了我国与国际海洋事务发展的状况与趋势,并从五个方面的海洋争端对我国海洋安全和权益面临的挑战做了具体阐述。

    海洋是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远古时代,生活在海边的人对海洋的认识仅仅在于“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而今天,海洋对于人类而言,既是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发展,各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逐渐严重,海洋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各海洋强国均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纷纷调整海洋战略。在海底油气资源、渔业资源、深海矿产资源、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海洋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更与民族生存、国家战略息息相关。为综合管理海洋事务,联合国成立专门的海洋工作机构,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国际海洋法律和公约。孙局长在演讲中还简要解释了领海制度、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制度等一些主要制度的涵义。

    我们离海洋强国有多远?

    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我国曾是海洋强国。但到了近代,我们失去了海上强国地位。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海洋事业迅速发展,在此前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洋和空间被列为我国五大发展领域的重点,海洋位居第四。

    他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海洋法律和规划体系的建设、海域使用管理的力度、环境保护和海洋公益服务、海洋权益维护和执法监察、海洋科研与调查六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我国海洋事务的发展状况与现有成绩。据他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将有新突破。2006年上半年,将出台《海岛法》。今年12月份,我国要发射第二颗海洋卫星,更加完善海洋监视网络体系。

    他接着指出,我国海洋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国民海洋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科技力量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海洋开发,过度与不足并存;在海洋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此外,海洋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他说:“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必须把海洋污染与陆地污染联合治理。”第一,要控制排污总量;第二,要加强陆地排污口与海上监测。

    海洋安全与海洋权益面临多方挑战

    他指出我们当前的形式是“南缓东紧”。近年来,中国、菲律宾和越南达成共同开发和合作调查的协议,所以在整个南海在安全和权益方面比较缓和,出现了舒缓的迹象;由于日本政府态度恶劣,东海局势非常严峻。

    他描述了我国面临的海洋争端问题,内容涉及岛屿领土主权之争、海洋划界之争、海洋资源之争、200海里外大陆架新主张等。他以数据和事实讲述了诸多当前热点问题的现状。如钓鱼岛问题、日本所谓的“中间线”问题、冲之鸟岛问题、韩日独岛之争、中国海监船与日美调查船的监督和周旋等。他批驳了中日东海之争日方提出的“吸管效应”,分析了日本在东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中的险恶目的,并对日本帝国石油公司试开采东海油气田是否会引发中日冲突表示了担忧。

    孙志辉强调,在处理当前错综复杂的海洋争端时,我们首先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权益;其次要采取方法妥善处理。

     【新闻网讯 记者洪佳、方晨/文  平爱国/图】4月27日晚上九时三十分,随着欢快活泼的广东民乐合奏《花好月圆》最后一个柔和优美音符落地,为期两天的“风华国乐——中央民族乐团经典名曲专场演奏会”在玉泉路礼堂落下帷幕。

    在这场音乐会上,大家如痴如醉,陶醉在悠悠国乐之中,无一不赞叹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家们演绎水平之高超,无一不惊叹古老华夏乐器之奇美。

    在这里,我们习得了民族音乐知识,窥见了华夏流彩乐章的冰山一隅;在这里,我们聆听了演奏家们的倾情演绎,阅览了国乐精髓中的一幅又一幅壮丽的浓情图景;在这里,我们观看了顶尖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感受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我们年轻而又富有个性的心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就被俘虏了。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一首阿炳名曲的《二泉映月》,郁露婉转,回荡曲折。国家一级演奏家李福华先生,用他那双凝聚灵感的手,用他那颗穿透灵魂的心,向学子们讲述着阿炳辛苦卖艺生涯的感悟。

    开始,一段微微悠静的小引,娓娓道来一个寂静的夜晚。之后,旋律一转而上,波浪回旋,恰似夜阑人静,泉边独思,往事浮沉。上下回旋,时而激越,时而怡静,慢慢地引领我们进入了阿炳不幸的境遇。冷潮热讽,酸甜苦辣,跃然眼前。一个不幸的盲人卖艺者,落魄街头,感受着世态炎凉。

    突然,曲风一转,越来越激昂,越来越坚定,柔软中带着几分刚毅。逆境之中,不乏斗志之顽强。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世事难料,也许阿炳在感叹自己错生了时代。但是他面对着无穷的打击,没有退缩,没有软弱,没有屈服,竭尽所能,顽强的生活下去。

    虽然曲调里有几分悲凉,几分怨气,饱含着旧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不易。但是更多的,是悲恻之后的坚毅,风雨之后的自信,摧残之后的顽强。二胡弓子来回之间,民乐经典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中阮手鼓合奏《丝路驼铃》

    一首中阮演奏、手鼓伴奏的新疆民乐《丝路驼铃》给带来了沙漠戈壁之风。乐曲描绘了丝绸之路上驼商行路的情景。

    起先,在空旷荒凉的沙漠戈壁上,远远的听见了清脆的驼铃声。一队驼商,头顶烈日,嘴唇干裂,脚踏黄沙,缓慢向这边走来。路途上辛苦、孤独,汗水浸润了衣衫,只有身边的驼铃觉知着商人的存在。

    然后,旋律变得空灵欢快,商人们停下征途了,卸下行囊,燃起篝火,唱起歌儿,跳起舞蹈。

    接着,选律变得紧凑、活跃,商人们收拾行囊,精神振奋,整装出发。新的行程开始了,驼铃声渐渐远去。

    整首曲子承淡雅纯朴之风,引古道热肠之格。不禁让人能想到唐朝诗人张籍的《凉州词》中所写“边城暮雨雁飞抵,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琵琶手鼓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另一首颇具西域风情的民乐琵琶独奏曲《送我一支玫瑰花》,旋律更为欢快活泼,配之新疆手鼓激情伴奏,更是酣畅淋漓。

    曲调采用七声音阶的小调式,包含四个对称的乐句,多次运用切分音型,是典型的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特征。曲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火红真挚的爱情。琵琶演奏者吴玉霞女士和鼓手的出神入化地演出,再现了爱情的青春与活力,更是令在场的观众掌声频频。

    悄然间,琵琶演奏家用她那芊芊玉指拨动琴弦,恍若琴弦上精灵,自由而奔放的跳跃,一丝丝浪漫的曲调在指尖下弥漫出来。身体也随着欢快的旋律摇摆,眼神流露出了年轻姑娘的爱恋目光。伴奏鼓手站在一旁,拍着激越的鼓点,全身伴音乐而颇有力度的扭动,彰显出雄性的魅力。活力四射的音乐和演奏家们的激情演出博得了阵阵掌声。

    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音乐会就结束了。我们科学院师生,在这浓浓的四月晚春,幸运地收到了这份国乐大礼。

    我们感谢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给我们带来了高雅的民乐。我们又一次感受了音乐之美。思想在科学与人文中结合得到了升华,智慧在科学与人文结合中得到了启迪,心灵在科学与人文结合中得到了净化。美,因这群民乐艺术家而无处不在,弥漫着整个校园。

     【新闻网讯】4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40、41场主题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极村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刘嘉麒、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先后以“极地科学探险与全球变化研究”、“关于海洋的战略地位与我国海洋面临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演讲。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主持了报告会。

    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刘嘉麒,凭借着他多年极地科考的经验,在论坛中带领与会人员在“地球的南北极走了一圈”。他从2.55亿年前的地球——泛大洋与泛大陆讲起,讲到了古大陆裂解形成南极冰盖和北极冰盖、地球的极点、极昼与极夜、南北极的气候与生物、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 南极的大冰盖、南极企鹅等有趣话题。随后,他谈到了极地探险的意义,这包括极地是科学的殿堂、创新的源泉,地球自然资源的最后储备地,极地研究可以拓展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经济、政治、军事的需要,极地探险是强人的事业、强国的象征,极地探险考察如同神五、神六上天一样,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政治意义,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孙志辉局长主要从国际海洋事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现状、我国在海洋安全和权益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发展我国海洋事业的几点思考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人类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依赖海洋。海洋对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主要大国及其政治家和战略家,都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关注世界的海洋。随着时代进步和我国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海洋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领海范围,不断向更远的海洋方向扩展和延伸,海洋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

思想者小传 路甬祥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不仅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需要将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 创新人才推动文明进步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尚处于欧洲落后地位的德意志,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主张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重视新兴的科学学科,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实践的世界观,为德意志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人才的成长有很多途径,而教育则是造就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的主要方式。教育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适应社会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传承人类的文明,并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教育的发展与普及程度,决定了社会的文明水平。中国宋朝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曾经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创造出灿烂古代文明的民族,一般是教育相对发达的民族,也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民族。 我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大教育家孔子通过亲身实践和思考,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很注意开发人的求知欲,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也非常重视创造性的劳动和思维,他曾经说过,“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意思就是不断创新才是最为高尚可贵的品德,生生不息的变化才是事物不断发展的本质。然而,自隋朝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不断严密,特别是八股文体的盛行,中国古代的教育也越来越走向刻板和僵化。 创新人才的涌现为科学技术的萌发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倡导解放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冲破了宗教对人的发展的思想禁锢,推动了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导致教育对象的扩展,新式学校的产生,教育内容的更新,学科范围迅速扩大,并产生了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从而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培养了一批创造性人才。但丁、彼特拉克、卜伽丘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化巨人的诞生,使欧洲出现了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局面。 17世纪科学革命发生之前,大学学科设置已经出现了增加科学内容的倾向,并且萌发出重视理性和实验、蔑视权威、鼓励创造的风气。大学成为科学思想的发源地,伽利略的主要科学工作就是在比萨大学和帕多瓦大学完成的,牛顿的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于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正是由于纽可门、瓦特、哈格里夫斯、克隆普顿、凯伊等发明者的涌现,英国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注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使一些后发国家迎头赶上。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尚处于欧洲落后地位的德意志,积极探索以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改革,主张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重视新兴的科学学科,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实践的世界观,培养造就了诸如李比希、霍夫曼、冯拜尔、欧姆、亥姆赫兹、狄塞尔、奥托、本茨、西门子等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为德意志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发展教育、鼓励创造与发明、培养创新人才对于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批创新人才和重大发明也应运而生。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亨利和莫尔斯发明电报,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后,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予以重视,20世纪60年代,当欧洲许多国家高校入学率只有15%的时候,美国却已高达50%,开始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美国高等教育既吸收了德国注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优点,又努力克服德国大学论资排辈的弊端,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从事于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将无机物合成为原始生命物质的斯坦利·米勒,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詹姆斯·沃森等人,都是在研究生期间做出了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将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美国对教育更加重视,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纳人才,到了20世纪结束时,美国的教育投资已占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在普及初等教育之后,将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创新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充实与改革研究生教育,并使研究生教育的制度趋于灵活化,加强学术研究,加强产学合作。韩国紧随日本之后,也将发展教育作为国家腾飞的基础。1945年,韩国文盲率为78%,与当时的中国相当,然而到了1996年,韩国人口中的大学生比例已达37%,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决定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造就创新人才是时代需要 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竞争,是造就创新人才能力的竞争。造就创新人才,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教育自主权、尊重学术自由,以及尊重学生选课和发展的自主和自由。 任何时代都有其特殊的人才需求,掌握时代的特征,是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和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当今时代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和平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不断增加,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强,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全球竞争更加激烈,合作也更加广泛。一个国家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强弱和创新人才的规模与水平。 二是社会走向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新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并以空前的强度推动着社会进步。掌握最新的知识特别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基础与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传播加速,实现了全球范围知识共享的可能,从而也进一步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知识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与普及,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和公共治理方式等,掌握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特别是掌握知识生产的能力,以及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与使用能力,成了个人、企业、地区与国家取得发展优势的关键。 三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科学发展表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起核心作用是由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科技、航空航天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构成的高科技群体;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加快,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科学技术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要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着经济发展,而且要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竞争,是造就创新人才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造就创新人才,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教育自主权、尊重学术自由,以及尊重学生选课和发展的自主和自由,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为了适应社会多样需求和变化,教育也正在走向多样性,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兴趣,发展人的个性,塑造科学的理念、精神、伦理、道德和人格。 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人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权也正在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中国发展需要创新人才 行政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错位的现象还很突出。一方面,政府对教育应尽的职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教育的外部环境未能激励教育的创新内在动力机制,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正处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人才不断做出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抢占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同时,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有增无减,关键核心技术无法用市场和金钱换取。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