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胥凯报道】在今年夏季学期,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机械工程系张辉教授应物理学院邀请,来我院开设了一门高级强化课程——《材料制备和热能工程中的高等计算模拟方法》。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这次开设的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模拟材料制备和热能工程问题时用到的先进计算方法。课程具有明显的特色,如,着重教授解决诸如运动间断、相变界面,多尺度现象和大尺度变形等数值模拟的困难与问题,介绍Level Set Methods(LSM)和无网格方法对解决这类问题的优缺点,这类算法的主要思路,注重通过实例讲解,等等。补充与强化了我校原有的计算方法类的研究生课程,为 本专业的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丰富,讲解生动,让同学们了解到该领域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方向以及最新进展,同学们也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参与讨论,受益匪浅。 张辉教授多年来从事晶体生长、材料制备、微电子薄膜、生物流体、传热、燃烧及相关的计算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60余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80余篇论文,参与4本专著的撰写。

  6月18日,在此次“我的中科院记忆”征文启示发出的第三天,此次活动的信箱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收到了来自海洋所03级硕士生王昊的稿件,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他在研究生院“这一年的快乐学习生活”。

【新闻网讯】6月20日下午,研究生院各院系教学工作负责人会议在玉泉路园区召开,会议围绕近阶段教学工作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苏刚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刘卫强、各院系负责人及计划财务处、培养办、网络中心和宣传部相关人员出席会议。会议由苏刚教授主持。 教学实验室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会议要求各院系根据目前实验室建设的实际,广泛积极地开展咨询和调研,逐步做好教学实验室平台建设的立项和经费申请工作,以促进研究生实验技能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断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会上,苏刚教授通报了近期的教学情况,他回答了“站情通报”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有关选课、网络等问题,表示要在教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使网络选课系统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在谈到夏季学期工作时,苏刚教授指出,随着教学日程的逐步推进,各院系邀请的国内外著名院校及培养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已陆续为研究生们讲授高级强化课程和前沿及交叉学科等系列讲座,国内多家媒体对我校夏季学期工作非常关注,自新华社以“大师领衔名家荟萃,中科院研究生院夏季学期开学”为题,针对夏季学期热点问题做了独家报道之后,国内各大媒体及时予以转载。苏刚教授要求各院系要继续加大夏季学期教学工作的宣传力度,改进课程教学,健全和完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前沿领域的判断力为首要目的,不断明确夏季学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苏刚教授希望各院系充分重视春季学期的课程评优和评估工作,结合各院系实际情况,按照评估标准,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分流机制,将教学管理工作的合理、科学与规范真正落到实处。 会议还对秋季学期教学工作做出重点部署,就排课、课程组织等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和详细说明。 与会人员就近阶段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明确了工作目标,表示要不断加快教学建设步伐,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人生就像一颗树。每发生一件事情,就在树上长一片叶子。有的树枝繁叶茂,有的树落叶萧条。有的叶子长久翠绿,有的叶子当天就掉。有的叶子很惹眼招摇,有的叶子却喜欢躲着,只有在不经意的某些回忆时刻,你才会看见那奇特的永恒光彩,在你的人生之树上熠熠生辉。

                                                                ---题记

    在研究生院的这一年,日子过得很是安然闲适,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落下的叶子,已无从拣拾。抬眼看,却发现了几片晶莹剔透的小叶子,迎着熙熙的暖暖的风,闪着淡淡的柔柔的光。

    一副袖套

    白色的羽绒服也许被认为漂亮,但是我认为不好。我不小心买了一件白色的羽绒服,是因为我没有经验,而且那个伶牙俐齿的售货员让我无从招架。穿它的当天,我就发现是我伺候衣服,而不是相反。而我,显然不习惯伺候如此喜欢沾染灰尘的衣服,它简直就像无比贪婪的葛朗台一样,一碰见灰尘脏水,就抢拾回来,据为己有。那天我和sweetsorrow去教室自习,结果又忘了带袖套。我不想频繁地洗羽绒服,我也不想跑回宿舍拿袖套。就在我左右为难,准备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地……的时候,一副袖套出现了。我一向知道她很爱干净,否则她也不会随身带着袖套了。所以,我不好意思,喃喃着:“算啦,反正我不怕脏……” sweetsorrow把袖套放在我桌面,爽快地说:“你就用嘛,我的衣服是深色的。”那一刻,我觉得她笑得美极了,简直就是天使转世。令我感动的,尤其是她的细心体贴和善解人意。

    用过的纸

    我最欣赏sweetsorrow的,还有另外一件事。这件事我在这里说,不仅仅因为我记得,还因为我希望大家都向她学习,跟她一样为环保尽一份心。这其实很容易做到,这实际上又很难做到。她每次打印文献和资料,总是自己背着一面用过的纸去。实验室的老师经常慷慨地让她用新的打印纸,但是她一如既往地使用别人眼中的废纸。这份坚持,在她是很自然的习惯。但是没有几个人做到跟她一样。大家都太慷慨了太豪放了太无所谓了,殊不知多少树林就是这样被蚕食鲸吞掉的。作为中科院的研究生,应该有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习惯,当好习惯成了潜意识,我们的社会就迈进了一个新时代。真的,我特别特别欣赏她的这些好习惯。一个人的修养,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的习惯中。

    三次借宿

    朋友来北京上中科院的考博英语辅导班。穷学生住不起哪怕是条件最差的招待所。高额的听课费、路费、材料费,已经让他差不多弹尽粮绝。我们找treetree帮忙,他没当回事地答应了。我们想请他吃饭,买些水果略表心意。他百般不情愿地咕噜了一句:“你好烦哦。”说这话时拉长的腔调和略带羞赧的转身扭头,让人体验到了年轻人无须客气的豪爽。

    朋友要在中关村参加博士入学考试,打的除了贵还怕晕车什么的影响,就想在附近找个地方住两晚。我的大师姐听说了这件事,打电话告诉我可以住在她家的书房。她亲切的声音,让我觉得宛如来自家乡的歌谣,尽管我们的家乡实际上天南地北。这两天考试,全凭他们的细心照顾。我们感激地说不出话来,客套的谢谢当时无法出口,急得面红耳赤。大师姐的老公说:“跟你们师姐还客气什么呢,谁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想当年,我也是到处打游击到处借宿的。”他的这句话,朴实,让人心里特别舒坦。我决定,以后我也用这样的话,让受我帮助的人心里没有欠人情的负担。

    朋友要去农科院参加考试,需要住宿两晚。农科院我可是一个人都不认识了,愁得我如热锅上的蚂蚁。Blueberry主动说:“农科院啊,我有同学在那里呢。我帮你们联系一下,让他们腾一张床出来吧。”第二天,她几个短信就借了一个床位,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这个我们宿舍最小的妹妹,为人很重情义,朋友非常多。而且,她的朋友也很出色。那个让出自己床位的兄弟,碰巧就是朋友的老乡。一见面就热情得手足一样,让人马上觉得:有他在,一切都可以放心。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就像北方冬天里的保暖手套,南方夏日里的遮阳遮雨大伞,口渴时的一杯冰水,懈怠时的一个提醒。朋友也许并非不可替代,但是友情的美丽,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我喜欢我的朋友们,愿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到友情的快乐。

    一次生日

    我第一次在白雪飘飘的北国过生日。南国的老朋友,只能遥遥寄来暖人的祝福,不可能飞到我的身边和我共同赞叹雪的奇特。但是我并不孤单,因为我有新的朋友。Sweetsorrow再次体现了她的细心,送了我防止早晨嘴唇冻裂流血的唇膏。Blueberry竟然送了我一条又暖又好看的灯心绒裤,让我有点不敢承受。我都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偷偷准备的礼物。我还做好了一个人雪中漫步过生日的心里准备呢,呵呵。一天快要过去的时候,竟然还有巨大的惊喜。大约晚上九点多,我收到老乡的短信让我下楼。我噔噔噔跑下去,就看见没有穿羽绒服的老乡挂着满身的雪花,递给我一大袋蜡笔小新果冻。意外的惊喜冲昏了我的脑袋,我一个果冻也没有分给他吃,就飞奔上楼和姐妹们大啖起来。真的,我们福建人都很朴实真诚。在我老乡的身上,这一点时时刻刻都在体现。我不会忘记他大雪天特意出去为我的生日买礼物的这份友情,也会在他去了广州之后怀念跟他一起打球的那些日子。

    一份调查表

    还记得那天看的电影是:《animals are people’s friends》和《微观世界》。在电影播放之前,有一份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调查表要填写。电影非常好看,也很有震撼力和科普教育的意义。看完电影回来,我还有点意犹未尽,就想让鹰之恋协会的会长通过QQ传给我。他说:“我看见你了,你填写调查表很认真。”我说:“其实我对保护野生动物很支持,而且,我自认为我了解的东西比普通人会多一点。”说完我就脸红了,因为多了这个“其实”。我的确了解了挺多这方面的知识,以前做过很多关于鸟类灭绝和保护鸟类的资料整理,哺乳类和鱼类也略有涉及。但是作为这个协会的一个会员,我在这一年的贡献却几乎为零,实在是很惭愧。其实也没有多少事情,不知如何时间就是在无所事事中过去了。

    令人怀念的事情还有很多,难忘的人历历在目,比如:德语课坐在我前桌的杨先生,为学严谨,谈吐幽默;德语老师很风趣,把德语课上得很有意思;曾经一起打球的一个宿舍,三人都很善良,经常予人鼓励赞扬的话语;英语课我的同桌,痴迷于科学研究,说起实验双目带彩,难得的是打乒乓球时还特别帅;舍友同门是个湖南人,说话有趣,为人爽快,很有侠义风度;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跋

    我的人生之树,天天月月年年,长出新叶的同时不断凋落。但是总有一些常青的叶子,虽然有时候并不涌现眼前,但是它们是永不凋落的。它们,让我的人生之树充满了生命力。

     (林美英,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系2004级,动物研究所鞘翅目研究组)

    

     【新闻网讯 周玉琴报道】“射频鉴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作为快速、实时、准确采集与处理信息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本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在生产、零售、物流、交通等各个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由零售业巨头沃尔玛首先提出RFID的应用,这一倡导带领各个行业的技术革新及应用。目前各国政府、跨国公司纷纷开始研发、应用,以期在这一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面对喊得火热的RFID,我国能否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RFID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6月23日下午3点半,在中关村教学园区S301教室,来自于美国西雅图Impinj公司的技术研发经理马延军博士对上述问题给出了一个精彩的回答。马博士报告的题目为“CMOS装备技术及其在“射频鉴别”中的应用”,这是“李政道讲座”的第四个报告。马博士先简单地介绍了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的制备、应用方向和局限性,然后讲述了逻辑CMOS过程中的永久性存储技术。在此基础上,马博士再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射频鉴别”的最新进展、机会和挑战。最后,马博士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样物品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电子识别码,可用于“射频鉴别”。马博士的报告大大地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大家对“射频鉴别”有了较深的了解。

    马延军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7年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获博士学位。1991-2002年曾先后在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harp Labs of America,Lattice Semiconductor,Internet Machines等研究单位或公司工作。现为美国西雅图Impinj公司的技术研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