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只把痛苦送给可以坚持的人,因为他们坚信痛苦的尽头是希望!(《爱在哈佛》)

                                                  ——题记


    一、 逼上考研路

    2005年七月,02级的学生都关心起自己的前途,我也不例外,自己有把握有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本以为可以外推(当然,这是合理的),为了有个好的归宿,我认真地了解了一下有关读研的问题,了解到大家都认为中科院实力比较强,并且能得到更多锻炼,而自己也发现那里学术活动非常丰富,而且不必担心经济问题,再加上通过前一届一位考理论所的师兄也了解了一些情况,于是决定向理论所申请,与招办老师取得联系,并通过email发了一些相关材料,尤其是写了一篇自己感到还算满意的个人陈述,准备到了学校确定资格时再找老师写推荐书,于是一切按免试准备——认真继续研究专业课量子力学,又补了一下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其间放过了北大清华自荐机会。

    直到日子到了九月底,理论所的第一批免试复试已经结束了,学校终于下了免试的通知,我如期取得资格,但却只保本校,并且非常匆忙,要很快确定要不要接受这个名额。我得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放弃,然后自己考。但毕竟时间已到九月底,而我一直是按准备免试组织自己的学习生活的,甚至免试后为了跟从老师做点科研训练,我已经买了一些相关书,准备看一看,打打基础,而且觉得非常不想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准备考研上,因为那意味着,我不能全力在专业上取得更多长进,所以第二天上午躺在床上考虑了很久,十一点钟我打电话给老师说我决定接受这个免试名额。这也就意味着我要留在云大读研,而不能去我向往的理论所了,这是最让我头痛的,而且这个选择对我的一生、对我的学术生涯无疑是重要的,我不可能不再去想,也不可能不为此头痛,并且颇感压抑。最终我受不了了这种压抑,我决定我要让自己不再后悔,我追问自己,怎样才能保证自己无悔,最后我终于想清楚了,我要走出云大,我要为了走向理论所选择考研,这才是我无悔的选择,所以在我接受名额的两天后我又一次打电话给老师说我还是要放弃免试名额。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支持,我主意改了两次,老师都给我支持,让我自己决定。

    旁注:选择是痛苦的,因为它是以放弃为前提的。而人生就在于选择一条路,然后走下去。选择的关键在于弄清楚你到底在乎什么,因此你又必须认识你自己。

    二、 踏上考研路

    当我最后作出考研决定时,时间已经就要进入十月,十一假期便是我考研征程的起点,去了几趟书店,上了几次网,与几个考研同侪谈了一下,对考研进行了初步但认真的了解,买了几本自己精选的考研参考书,尽管自己很认真的限制数量,但还是在刚开始就花了我两百多块买书。十月四号,我正式开始看考研资料书。从这时算起,若不算有几个月是31天,那我的考研复习正好是三个月零十天,也就是说一百天左右,而我就要用这一百天挑战理论所,就要用这一百天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就要用这一百天履行自己对自己的诺言。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经过认真思考、对考研的认真认识,包括看了一些前辈的经验之谈,我对自己的考研路作了一个初步的安排和总体规划,写了一份“考研路线图”,又写了一篇为考研前准备的战前演讲。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考研复习。

    旁注: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要不要做和怎么做。

    三、 崎岖考研路

    日子又到了十月中旬底,我已经适应了考研生活,可又接到家里的奶奶病重的消息,说奶奶很想见我们这两个在外地读书的孙子,家里问我能不能回家一趟,如果不能就算了。这个时候时间对我们考研的人来说是很宝贵的,而我如果要回家便至少要花去一个星期,再加上对前后的影响,应该会占去十天,经过一天的考虑,我还是决定回家一趟,因为失去妈妈已经让我不忍再失去一位亲人,至少也应该回去看一看,同时还盼望着,奶奶因我们做孙子的回去看她,心情好,病情能好转起来,所以10月19号我坐上了北去的列车。

    旁注:是应该为了考研的成功而放弃一些东西,但有些东西你不能放弃。

    好在奶奶病情好转,我得以放心地回到学校,这时已是10月28号,与考伴黄鹏在外面谈到晚上十一点多,第二天发现严重感冒,当时我还仿效着考研前辈暗自庆幸,以为这将意味着后边的关键时刻不会再感冒了,后来证明在这一点上我错了,我后来又感冒了两次,看来,那位前辈的经验对我这种运动不多的人是不适用的。感冒又影响了我一些时间,尽管我尽量坚持,但还是被占去了一些时日。

    四、 备战考研路

    尽管有些事情难免会占去我的有限的复习时间,但我还是努力让自己保持高效的复习,抓紧有效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最低“纲领”,并比较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复习:

    每天上午在寝室里看两三个钟头的数学,下午看量子力学和英语,晚上到自习室(有时在寝室)看政治和英语,复习中注意使用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包括看书与做题结合、看书的回马枪法等,抓住最关键的要点展开全面的复习。这个时候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自己学专业课(量子力学)时认真地研究带来的好处,这使我在专业课的复习上非常轻松,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就是专业课,同时由于自己的哲学社经历和两课课程比较高的成绩,政治也应能成为自己的优势,关键是大学三年一直没有给以充分重视的英语是一个挑战,但在这一点上,新东方的考研英语课程Flash帮了我大忙,他让我对英语文法有了一些更深的了解,有利于我的阅读和写作,而且对我来说英语基础是比较好的,而考研英语我的目标是过关,当然这也是必须保障的,而仅此就要求我认真对待,刚开始我要求自己每天看英语四个钟头(我的考研路线图就是这么安排的),但实际上由于数学和政治的挤占,英语上花的时间其实少得多,在四门课中可能是最少的,主要是在最后一个月比较集中地认真看了看英语。

    五、 张弛考研路

    考研复习过程中,我其实并没有把所有时间都用上,不仅因为回家看奶奶和感冒影响占去了一些时间,而且由于常与考伴黄鹏等人一起出去吃鱼或米线,一吃就会一起吹半天牛,尤其是黄鹏的幽默时常弄得我乐不思习,一不小心几个钟头就过去了。不过,客观地说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调节,让我的神经保持在一种活跃的状态上。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除了这些,我时而也看一些电影。

    六、 决战考研路

    最后三天算是考研的决战阶段。在考前那一天里,我们首先要通过一些过程找回面对政治和英语的感觉,我的做法是在12号又认真研究了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和考试分析,对政治理论考试的测试性向做到心中有数,对答题规律与技巧有所把握,同时也把知识熟悉一下。13好上午把数学课本上第一轮复习划过的点温习一遍(只完成一半,14号晚上又完成另一半),13好下午做了2005年的完型和阅读,回顾了一下解题过程的要点,找到一些感觉,然后又看了两篇作文范文。晚上我认真地把任汝芬序列三中的时事部分又看了一遍,注意了其中的要点,并作了模拟预测题,看完之后自感成竹在胸,信心十足。但晚上的睡觉又难住了我,本来以为三年多前的高考失眠应该不会在考研中重演,当时感觉也没什么,跟室友聊了一会就按前面的时间上床睡觉了,可后来发现就是睡不着,不管是放松还是换姿势,总是睡不着,免不了想想第二天的两场考试,到了后来我终于承认其实我还是紧张了,而且自言自语“我紧张了,我紧张了,我承认我紧张了还不行吗” ,后来在大约三四点钟我终于睡着了,不过大约六点半又被室友的闹铃吵醒了,便再没睡着,不到七点我就早早起床了,又看了一会书(其实并不必要),便去考试。

    半个钟头我已经对选择题进行了初步选择,之后又花了半个钟头思考拿不准的并作检查和涂卡,花两个钟头做五道分析题(注意,不要以为时间宽松得很,其实只是刚好而已)。由于休息得不够,加上考试挺耗体力,考完这第一场感觉挺累的。

    吃了午饭睡了半个钟头(幸而是非常好的浅睡),之后又看了看以前看过的英语作文范文(其实应回顾写作技巧才好)就去考试,考试中我的答题可以说比平时更加倍地认真,只是由于词汇量不够,阅读还是蛮吃力的,不过我想我还是把握住了大意,再加上认真地分析与判断,每个题都做得极踏实,时间上也只比原计划稍微紧张点,当然了,能做到这一点其实靠的也是极强的意志力,因为,考试开始后很快就开始感觉到累,坐在那里看试卷,脖子和腰其实痛得厉害,头脑也感到累而紧张,可同时头脑又必须保持清醒进行最佳判断,不能过于匆忙,这种矛盾到做新题型七选五时达到了极点,文章与选项都抓大意读了一下,但由于干扰性和身心负荷矛盾的激化一时无法作出完整判断,只选出了第一个,为了缓和矛盾,我决定先把它放一下,往下做,过一会涂卡时再看它,凭记忆大致地选一下(可能由于以往的过滤作用把干扰项去掉了只留下文章主线,后来我了解到我的选择正确率是很高的)。这种缓和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它让我的大脑能不至于在矛

【新闻网讯 记者陈永香】2006年11月16日,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称,2006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达413万,有130万毕业生无法就业。 130万大学生一毕业就被迫加入中国庞大的失业大军,与下岗工人、民工等争夺饭碗。他们将统一接受国家的失业登记和职业培训。但是,谁为他们大学四年所付出的青春买单? 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平均就业率70%;另一方面,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被用人单位挤破门槛,就业率高达95%,毕业生供不应求。如何看待这种失衡?田称这“涉及到我们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田成平部长提到了就业问题的四大态势,包括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他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的就业数据显示,大学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为0.99,即用人需求与人才供应的比率为0.99:1。仅从总量上看,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还不至于高性矛盾。 2006年第二季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企业用人单位占总用人的主体地位,占95.7%。用人需求的65.8%集达30%。IT等行业人才短缺,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高达1.96,这些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结构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新成长的失业青年中,“身无所长”的高校毕业生占35%;他们为高等教育付出的高昂学费和青春不知何时才有回报。 田部长称,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劳动部门要努力,教育部门也要努力,我们社会也要更多的思考。”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技工荒同时出现的情况,“引发思考我们的劳动制度,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培养的人才怎么和我们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的衔接起来。”

10月16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表示,他的人才观是“IQ+EQ”。但他解释说这不是简单地谈智商和情商,两者都有各自的不同内涵。 张亚勤说,IQ是天生的素质,后天相对较难改变,就像电脑的CPU、芯片和操作系统,机器买到家里的时候就已经比较固化了。 IQ的几个内涵中,第一个就是智商,这是很难改变的;第二是好奇心,包括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天生的;第三是冒险精神,张亚勤解释,“有一些人天生就爱冒险,有一些人天生就比较稳重。并不是说我更喜欢哪一种人,但人的素质不同,就要放在不同的部门里。比如说喜欢冒险的人应该做研究,很不喜欢冒险的人就要放在财务部门”。 与他人的理解不同,张亚勤把诚信也归入了IQ。他认为,诚信是品行,是性格,“也许我有一点迷信,但我观察了很多人,有一些人IQ很高,有一些人很会表现自己,但是诚信这个东西从5岁起,就像操作系统或者是硬件一样很难改变”。 而对于EQ,张亚勤认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改变的,“就像电脑的用户界面一样”。 他认为,首先可以改变的是减化问题的能力,“我碰到很多领导人,觉得他们很了不起的能力就是能把问题减化、抽象,用很简练的语言把很复杂的情况描述出来,而且十分精确”。 其次就是信心。张亚勤说,判断一个人潜力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有没有信心。 第三是判断力,“如果一个人的判断力是错的,沟通能力再强,再会讲话,判断力错的话,你可想象对公司,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张亚勤说,但这也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环境训练来改变。 但他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心态。“心态包括内心的一种平衡,包括和外界的一种和谐和平衡,包括对周围同事,对任何的变化的一种应对的态度,我觉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 演讲中,张亚勤还谈到了“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做我的员工”的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双面人,就是遇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的人;第二种人是负面人,这些人“总是在抱怨,总是觉得怀才不遇,这样人一定要清除团队”;第三种人是玩世不恭的人,这种人更让他害怕,“这样的人总是很自负,一般都是相当聪明的人,但是这些人对什么也不喜欢,对什么也不痛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6年11月17日 07:29:19 记者 叶铁桥)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今天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 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早已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着经济转型,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本则新闻告诉我们,社会已经形成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实现正常就业以及不得不从事中低学历要求的、待遇较低职业的大学生群体。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并且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恰恰证实了这种判断。 结合我国现实,笔者以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仅仅是一种自愿性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当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供给过剩时,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他们只有处于失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自愿性失业者。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二者是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许多差别,比如,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在小城镇和农村,不仅收入低,而且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现实的情况是,诸如户籍制度等一些比较严格的体制性障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使得他们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进入大中城市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如果他们进入了小城镇、农村就意味着大学生一旦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很可能被长期锁定在这一市场中,无法实现将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于是,大学生毕业时宁愿处于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状态,也不愿意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自愿性失业由此产生。 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失业是合理和必然的现象,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不必过分渲染大学生失业的后果。要解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问题,就应该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尤其是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比如,放宽户籍制度,改革僵化的企事业用人制度,以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就业为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因此,在解决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同时,应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鼓励大学生到落后地区就业。 (来源:人民网 2006年11月19日17:45 朱四倍 )

【新闻网讯 记者陶家军】11月16日下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透露,我国户籍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这就是:将改变现有的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2005年,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在中央综治办召开的流动人口会议上披露,公安部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现行户籍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已得到广泛认同,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尽快取消户籍限制已是大势所趋。 田成平说,从国际范围来看,现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朝鲜和贝宁三个国家依然实行严格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实行居住和迁徙自由。在国内,从一些对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比较大的地方来看,开放户籍管理所造成的影响也并没有预期的那么严重。比如石家庄,全面放开市区户口准入限制,规定只要居住两年就可在石家庄落户。此举曾引起很多人担心,但实行两年多来,基本平稳有序。 但户籍制度作为一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制度,与我国社会制度的其他方面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田成平强调,户籍制度的改革必须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在一些地方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否则势必影响改革发展的大局,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