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周理坤】 2006年11月30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52场报告会上,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发表题为表题为“互联网的中国之道”演讲。报告会开始前,接受研究生院记者团记者王姝专访。

【新闻网讯 图/马宏蛟 文/周理坤】2006年11月30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52场报告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以“故宫与中国传统文化”为题作了一场精彩报告。报告开始前,郑欣淼接受了研究生记者团记者楚惠萍的专访。

【新闻网讯 记者王姝】11月30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再次开讲。这一次的演讲嘉宾是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一个真正的传奇人物,也是当下的一位风云人物。作为记者团的学生记者,我接到任务,在报告开始之前专访马云。 之前等待的过程中一直是忐忑的,直到见到他,看到了他的笑,一如照片中那样率真,看到他对众人的随和,丝毫没有想象中的狂妄与自负。于是镇定情绪,开始采访面前的这位大人物。 关于马云,关于他的阿里巴巴,人们想知道的信息太多太多。因为马云创造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互联网世界创造了一个神话,马云也因此而成了神话。想问的问题太多,于是就选择了雅虎中国来打开话题。 “杨致远只是我们的一个股东” 马云曾经热情的邀请谢文担任雅虎中国的总裁,但这位总裁却在上任40天之后离职。关于谢文离职的猜测多种多样,而似乎最成气候的猜测,就是杨致远因不满谢文的发展理念而给马云施压,导致了谢文的离职。 马云坦言自己现在并不想就这个问题做太多地解释,因为对于这样的离职,不管是谢文也好,还是公司也好,任何单方面的观点表述,对谢文都是不公平的。而且,这毕竟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对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来说,昨天的事情已经不再重要。但他同时声明,杨致远与谢文的离开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决定由谢文出任雅虎中国的总裁,杨致远并不知道。而谢文的离职,杨致远也是在通知发布之后才得知的,因此他对于这个决定没有任何影响。同时,马云强调,“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雅虎中国是彻底属于阿里巴巴的。杨致远只是我们的一个股东”。至于与杨致远的发展理念不和,马云笑称:“雅虎中国是属于阿里巴巴的,我想怎么改它都可以。明天我有兴趣了,把它改成游戏他(杨致远)也没办法!” 阿里巴巴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所有的决策都由马云和他的团队负责。他们做出的决策,是要看未来的世界怎么发展,未来全球的因特网会怎么发展。他们关心的,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他人,而不是别人怎样看待自己。作为CEO,马云说他只需要三个负责,即顾客,员工和股东。在马云看来,股东侧重的就是经济效益,那么只要结果好了,股东就没有什么好参与的了。但是马云自己,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他要求自己必须理性,虽然也要讲究人性,但是只有理性,才能够带领这个组织往前走。一旦做出了决定就全力以赴,一旦出现了问题就立即纠正。他认为,这正是做企业与写小说最大的不同:小说可以写得很精彩,但是做事的时候必须要扎扎实实。“我们都是围绕自己的使命在做事”。 正是受使命感的驱使,马云严肃地对待公司做出的决策。对于雅虎中国,对于阿里巴巴。“谁也不会把一个这么大的公司,把一个将近有一千名员工的公司当儿戏看。绝对不会让一家全世界都关注的公司去做儿戏。”也许作为局外人来看,真的没有办法把他看得很清楚。当你认为他在玩游戏的时候,其实他很严肃,而你认为他很严肃,实际上他是在玩游戏。 对于马云来说,他不会去管别人怎么说,当他坚持自己是对的时候,就会一路往前走,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决定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阿里巴巴的梦想跟别人是不一样的,这个团队所走过的路跟别人不一样,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跟别人也不一样,所以别人很难理解他们,而他们理解这一点。 不同的管理者会形成企业不同的风格。马云相信曾鸣有能力带领雅虎中国走出困境,看中的,是曾鸣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他认为曾鸣更符合阿里巴巴对未来整个全球互联网发展的规划。 当谈到这里的时候,马云不由地感慨到同事们对他的包容和接纳,他坦言自己是一个有很多缺点和不足的人,因此更加感谢他的同事们。 创造者与改造者 作为电子商务领域的创造者,马云认为,中国的电子商务才刚开始萌芽。四五年前电子商务的经营理念很多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C2C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机会。从B2B,到B2C,再到C2C,大家都在不断地做出调整。而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缺乏创新。以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为例:一百多年前,当爱因斯坦死去之后,有人说人类的发明创造已经停止了,已经不可能再有创新了。马云认为,这是一个视野的问题。视野不一样,看到的问题也就不一样。人类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进步,创新也在不断地进步。“互联网才刚刚开始,起码还有二十年能赚,二十年之后就很难做了”。 新兴的互联网是没有历史的。正是像马云这样一批人在创造着互联网的历史。创造着电子商务的历史,也建立着中国新经济企业起来必须建立的历史。互联网的发展太迅速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时间停下来,去研究他们昨天曾经做过的事情,他们也并不知道昨天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因为他们是开拓者,是创造者。“也许十年之后会有人来研究互联网的历史,也许等到我们退休之后,我们会有时间坐下来谈一谈为什么会这样。” 马云在互联网世界创造了自己的新城,而他的阿里巴巴在2005年的8月收购了雅虎中国。于是,他又多了一个改造者的角色。要将雅虎中国这座“旧城”改造一番。 在雅虎中国进入中国九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一个二流甚至三流公司的地位。马云认为,这就是雅虎中国面临的最大困境。互联网要发展,就需要高速的发展,需要健康的发展,需要每天都能够看得到成长和结果。阿里巴巴其他的三家公司都在保持高速增长,只有雅虎中国的增长进度出现了问题,那就必须要去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九年以内没成长起来的公司,马云计划用三年的时间让它成长起来。“我今年就可以让雅虎盈利,把人员裁处掉。但是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 从长期发展来考虑,马云对于这个“三年计划”显得信心十足。“用三年换九年已经很不错了,虽然这个还是不容易的。改造旧城和造新城的话,造新城要方便得多了”。 目标的追随者 曾有人评论说,马云这个人不需要合作者,他只需要追随者。然而马云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哪怕是1999年那会儿,他也没有寻找追随者。他希望寻找的,是拥有共同的目标,并且为了追随这个目标的人。直到今天,马云还是这样,他寻找到一个共同设定的目标,然后大家为了这个目标而聚在一起。“我是为目标打工,不会为任何人而打工。所以我今天寻找的还是那些认同我的目标,认同我们是可以创造全世界最伟大的公司的这个目标的人,去为这个目标奋斗的人。” 二十多分钟的谈话,之前对马云的想象被颠覆掉了。他不是一个高傲自负的成功者,也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领导人。他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理性。同时,他又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梦想,所以他的阿里巴巴才会如此理想主义,坚持到现在也没有上市。他可以做到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动,也敢于坚持自己认定的对的目标。 对于马云来说,重要的,不是曾经取得了什么,而是他曾经经历过什么。而这种心态,使原本平凡的马云,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时间总是匆匆流过,转眼间,离06年那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相隔10个半月,然而,即使是此刻,那场至关重要的考试在我脑海里依然记忆犹新,而更令我难忘的则是准备这场考试前所艰辛努力的6个半月的复习历程。

    我一直认为,一个年轻人要想真正成长成熟起来,他真的需要做一两件艰苦的事情,我也一直相信,天道酬勤,只要你执着的去为你制定的目标不懈努力,那么你终将获得成功。就像新东方学校校训所说的那样,“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05年6月,正是大四毕业生分别的时刻,很多同学在吃散伙饭时都流露出了离别的伤感,有些同学还留下了眼泪,然而我却至始至终都保持着一份淡然的心境,沉静的看待周围人事,我的心中没有其他,我在静静的坐着,认真的思考我的考研计划和离校之后的一系列具体复习安排。现在想来,我最后的考研成功其实在我正式进入复习前就已经初现征兆,这就是我在做考研复习这件事的开始,就已经在心里把它当作是自己一定要做好做成功的事情,而且绝对是个人的意愿,是给自己提出的一个目标、一份要求。自己有意识的磨砺自己,这就是我为期6个半月的考研历程的最真实的写照。

    考研,真的就像很多过来人说的那样,是一个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里,你要战胜的其实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战胜了自己,自然会战胜别人,因为别人也不过是其他一个个“自己”的代称。

    6月底,我和另四位同样有志于考研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的民居里租了个两室一厅的小房,客厅就用来摆书桌和堆放行李杂物,我们五人则分住两间卧室,我住的那间住上三人,另外一间则住两人。6月30日下午,我已经从学校将床铺、书本等生活用品全部搬到了我们这个小房,晚上,我就去学校自习室开始了复习,06考研,这场考验人的耐心和意志的无声战争,就此正式打响。

    我的复习计划安排紧凑,早上7点10分左右起床,洗漱早餐后,8点前到达学校自习室,然后开始上午的复习,12点左右则去吃中饭,然后则重返自习室,趴在桌上休息片刻或者浏览一下教室里别人看完后留下的报纸,接着就又开始了复习。一般来说,很多同学在复习时是习惯在中午休息1到2个小时的,然而我觉得午休的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所以我每天中午都不回住所休息,而是代之以复习,这样,我就不会因习惯性的午休而打乱自己上午可能出现的复习良好状态,因为很多时候状态是很重要的,而好的复习状态不是每一天都有的,总有你觉得疲惫或者效率低下的日子,而好状态一旦出现,你却因为要办一些琐事或者要回住所午休而耽误和打断了这种本可以延续下去的状态,那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我一旦在复习期间出现某天在复习某个章节或某个问题时出现豁然开朗、思维顺通的情况时,我都会好好珍惜把握,机变的对自己这一天的复习计划做相应调整,而不是循规蹈矩、只按原计划办事。这就是复习时需要掌握的灵活性。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是大千世界、充满变数,同样,人也是灵动的,考研的试题也是灵活的,无论是公共课政治、英语,还是专业课,每年都会有新变化,可能是题型的改动,可能是命题角度的转变,这都需要自己灵活应变。下午复习到临近6点时,我就会去吃晚饭,然后便再回教室开始晚上的复习。我们几位考研伙伴在作息安排上一致而有规律,每天晚上10点50分准时休息,从不会拖到11点后,这样就保证了每天在高强度的复习后能有充足的睡眠来让大脑得以休息、精力得以恢复,休息好了,第二天的复习才会有效率,而如果总是熬夜,势必会导致白天精力不充沛、状态低迷,学习也没有了效率,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结果自然是得不偿失。因此,紧凑、灵动安排复习时间,作息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这就是我在复习考研中总结出的第一个经验。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很少考虑和考研无关的事情,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考研,即使是偶尔周末回趟家,打开电视机也是首先看新闻和资讯,时刻关注最新的国内外大事要闻,为政治复习做些时事新闻方面的储备。晚上,在临睡前,我也会和室友讨论一下今天各自的复习进程,有位室友有每天买份《楚天都市报》看的习惯,这样我们在晚上也就多了一份“娱乐”活动,就是分看他的报纸,这样,即使复习的天昏地暗、不食人间烟火,也能透过报纸这扇窗户了解外面的世界,知晓最新时事和社会热点,不亦乐乎?

    考研复习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同时也是快乐的,它完全不同于你在本科阶段听老师授课、递交作业的那种学习模式,它需要的就是个人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总结、消化,并通过做一定量的习题、模拟题以及真题来加以巩固、深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由于没有了老师的指导,所以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应该先询问身边的同学,如果身边的同学回答解决不了,就应该自己想办法联系高手了,一般来说,疑难问题多出在两门专业课上,而专业课又占考试分值的大头,总分500分,专业课就有300分,因此弄懂专业课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在这次考研复习中就非常重视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这两门专业课,我直接通过同学联系到了05年考上病毒所的一位师兄,然后在8月、12月分三次向这位师兄请教询问了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位师兄也非常友善,不仅帮我解答了问题,还借给我他当时考研时的复习资料,令我非常感动,而最重要的是,通过和他这位考研成功者的交流,我获取了一些他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的复习经验及考试经验,也获取了很多与报考单位有关的信息,而这绝不是自己一个人做在自习室里埋头苦读就能获得的。主动联系考研成功者,多提问题,解决问题,虚心获取他们的心得与经验,与志同道合者多交流,尽可能多的了解有用信息,这就是我在考研复习中总结出的第二个经验。

    在11月11日去考点办好现场报名、交费、照相等手续后,离最后考试的时间就只剩下两个月了,这个时候我的专业课复习进展顺利,基础知识已在掌握之中,政治冲刺班也已经上了,因此记得当时曾上网登陆进Chinaren校友录,在班级留言里大表必胜决心,此举受到同班几位好友热赞,自己也更增添了一份信心。与此同时,连我的小学同学也在网上知道了我要考研的消息,他们简直是像约好了般,在校友录里一个接一个的留言,给我加油打气,祝我成功,让我倍受感动,而最戏剧化的事情也在11月出现,我联系上了我的小学同桌,一位已经出落的可以用美人来形容的漂亮女孩,她给我发来短信:“你一定会顺利通过考试的!要加油!”,当时我简直兴奋的要跳起来,没有比来自儿时旧友的真诚鼓励更让人激动的事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在孤军奋斗时来自朋友祝福和关怀的温暖。

    而最精彩的事情或者说最能扭转乾坤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最后,12月31日,离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只剩13天,离06新年元旦的到来也只剩下几个小时,就是在这一天的下午5时许,我第一次面见了我要报考的彭辉银导师,我觉得我和彭老师当天的见面真的可以用一见如故来形容,我在刚握到彭老师的手时,我就觉得这就会是我今后的导师,彭老师以相当精练的语言介绍了他目前的研究内容以及所在课题组、实验室的历史及现状,彭老师在谈话中所体现出的气质修养以及他对科研、社会的看法都是我喜欢认同的,而彭老师在谈完后,很快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现在你来谈谈你自己吧,用自己的话说”,我当时只思考了不到10秒钟,很快,也许是我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个人陈述,我将我所有想对彭老师说的话、所有需要表达的自己立志考研、立志成材的意愿融入进我从自己高中学习生活谈起的陈述中,用时10分钟,讲的层次分明,深刻而又有条理,看的出来,彭老师听完后非常满意,我的这次急智表述可以说是奠定了我迈向最后成功的第一块有分量的基石。因为一旦得到了导师的喜欢和认可,也就成功了一半。考研期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取亲朋好友的鼎力支持和适时鼓励,主动联系导师,给导师留下好印象,善于表达自己,这是我在考研复习中总结出的第三个经验。

    最后,也就是走入考场应战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在考前考后都要保持一颗平静、沉稳的心,要以自己最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对待这场关键考试,内心一定要有自信,冷静答题,仔细思考,沉着应对,淡定自然。如果在考试进程中遇到某一门科目没有考好,一定不要因此而忧心忡忡、受到干扰,而应及时调整心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下一门的考试中去,争取在下一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也就是将自信延续到最后一门科目考试的结束。这就是全程努力、永葆自信、绝不放弃。

    考研,是让人难忘的一段奋斗和艰辛并存、欢笑和泪水同在的如歌岁月,如果你成功了,那么你是幸运的,如果你失败了,你也是值得尊敬的,重要的是考研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天道酬勤,只要你真正用心努力了,你就一定会有收获;磨砺是金,你洒在考研历程里的每一滴汗水、付出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对你文化修养、意志品质的磨练。最终,跋涉了千山万水、尝尽了人间苦难后,你才会摘取到那顶无数人向往而不可得的成功桂冠。

    06考研,永远难忘的记忆,难得的人生财富,像一盏船头上的明灯,照亮我新的航程,将伴我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行。

    (作者:吴戈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武汉病毒研究所)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谈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时间2005年11月25日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题目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演讲者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

    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

    ■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就是指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产业分配链。

    ■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有什么基本标志呢?国际的基本认可度是这样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达到70%以上,中国目前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重应该大于2%,中国目前只达到了1.35%;对外技术的依赖度要小于30%,我们现在还非常高。

    ■美国最权威的咨询公司的报告里提到,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最后才有政治独立。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们庆祝过中国的万吨巨轮下水,那个时候韩国连小船都造不了。

    ■科技依附型道路没有出路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国际公认,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是一个大的变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不管从经济、技术或者是科学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大的突破。经济结构将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社会组成要有更多的新兴的动力或者是要素更加的活跃,从技术创新上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区域的差异上来讲,各种生产或者是生产力的要素要相互匹配,形成综合的效应,这一段时间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是越来越强的。

    世界各个国家都把自主创新作为他们的主要方向来考虑。美国提出了科学知识前沿要全面领先的战略;英国提出了要确保科技优势与强大,提出了创新;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各个发达国家,已经把科学技术的投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的投入进行设计,并且不断地增加。其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投入,编者注)占GDP的比例从1%~2%,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4%。另外还有许多国家,对科学技术开始进行了超前的部署,有了一些引导潮流的计划,如美国提出了高速公路计划、纳米计划,欧盟提出了科技框架计划,提出了伽利略计划等等。

    面对着这么一种局势,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们面对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在这个机遇和挑战之间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发展的路。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韩国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是相当的。那个时候中国有了红旗轿车,有了解放轿车,而韩国什么都没有,但现在韩国的现代汽车跑遍了中国,跑遍了全世界,已经占领了市场。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韩国还没有计算机和半导体,我们已经有了,现在韩国的闪存数码手机也是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销售。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们庆祝过中国的万吨巨轮下水,那个时候韩国连小船都造不了,它从80年代刚刚开始造船,现在韩国的造船业占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发动机是由韩国生产的。除此之外的核电技术,过去韩国也远远落后于我国,现在它已经开始出技术成果。韩国的这些大的变化都使我们刮目相看,韩国用了30年的时间,使他们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达到了1.2万美元,目前韩国只有4700万人口,占中国的4%,但是它的GDP总值相当于中国的40%。它发展的速度之快是令我们惊奇的,归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把自主创新作为头条发展战略来考虑。

    相反也有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拉美的阿根廷或者是巴西,它们曾经认为是美国的后院,它们认为有美国的技术支撑就可以满足它的经济发展,它放弃了自主创新,放弃了科技。但现在,阿根廷货币不断贬值,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事实证明,阿根廷走了一条科技依附型的道路,最后是没有出路的,现在想恢复已经为时过晚。

    在硅谷,一般地说,写软件的中国高材生们,他要是挣一的话,印度人挣十,美国人就挣一百。

    ■中国真正要成科技大国路还很长

    对于我国来说,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真正要实现科技大国的路还有很长,我们任重而道远。

    从成就方面讲,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科技投入从占GDP的0.4%现在上升到了1.35%,今后还会大幅度提高。我们中国是论文的产出大国,占世界的第五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相当的多,因为人口基数大。我们也有一些值得骄傲的成果,例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电动汽车、0.1微米的芯片,我们的生物疫苗等等都进入了产业化,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面。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哪些不足。回顾一下过去的发展道路,我们是依靠什么发展的?

    中国过去3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是设备投资,这些设备投资里面又有60%是依赖进口。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装备和技术,基本上是引进外国的。在美国、日本,对设备的进口依赖度不足5%,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技术准备、仪器的开发还处于瓶颈的阶段。专利上来讲,中国的专利水平是在不断增加的,但是我们的专利总量还仍然很小,只占世界的1.8%,处于世界第八位。中国专利里面有70%左右是由外国公司在中国注册的专利,意思是讲,在中国注册的专利里面,中国自己的专利还没有占主导地位。我们常讲一句话,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就是指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产业分配链。谁占领知识经济的高端谁就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我们没有足够的专利,将来竞争的实力也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我们科学技术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仅仅以论文引用的次数来说,中国目前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引用次数还比较小,对于世界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人才领域,我们的研发人员,总数很多,但是领军人物并不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带领科学技术前沿、引导潮流的这些尖子人才还是比较少。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硅谷创造了奇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美国的硅谷,基本上有三类人:一类是中国人,一类是印度人,另外还有一类就是美国人。中国去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名牌高校的学生,他们是学计算机的,软件写得非常好。他们在那儿的工资待遇也不错,一个月工资一万、两万美元,都是很好的,这类人以中国人为主。第二类人,主要是跑软件承包的,他们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对软件承包业务也比较熟悉,对计算机业务也比较熟悉,通过他们广泛的联系,得到了大批的订单,这类人以印度人为主。第三类人就是美国人,美国人借着本土的优势和组织能力,主要是开软件公司,雇佣印度人和中国人给他干活儿。这三类人应该说都对硅谷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收入情况,却使我们感到很惊奇。一般地说,写软件的中国高材生们,他要是挣一的话,印度人挣十,美国人就挣一百。这里说明一个非常深刻的东西。在任何的科学技术里面,在任何的科学事业的分工里面,都有一个链,没有占据高端,没有占据制高点,没有占据核心位置,那么他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说,中国的人才需要全方位,也需要一些领军人才在各个方面占领一席之地。

    让出市场并不会换来技术 占领高端才能够创新国家

    从中国对科技经费的投入来说,一是总量比较少,我们人均研发经费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相当于韩国的七分之一,是相对比较少的。另外中国的企业刚刚起步,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还非常微弱。中国有2.8万家大中型企业,其中有75%的企业还没有形成研发能力,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怎么能够参与国际竞争?除此之外,还有科技经费的大量浪费问题。既然说我们有差距,也就是说今后也是有风险的,我们下一步就要面对这种国际的竞争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中国不能够走资源型国家的路子,也不能选择依附型的道路,唯一的选择就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

    ■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归总起来有三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资源型,以中东产油国家为主体,他们这些国家油开采完了,后边干什么不清楚,可能也就是50年左右的优势;还有一种是依附型国家,刚才讲到的阿根廷等一些拉美国家。另外就是创新型国家,也有许多例子。

    中国不能够走资源型国家的路子,我们没有资源优势,也不能选择依附型的道路,要满足今后15年7%以上的增长速度,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唯一的选择就是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

    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有什么基本标志呢?国际的基本认可度是这样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达到70%以上,中国目前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重应该大于2%,中国目前只达到了1.35%;对外技术的依赖度要小于30%,我们现在还非常高。

    从中国的总体趋势来分析,目前中国已经有实力开始走向创新型国家了,从经济来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有大批的人力资源。另外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虽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已经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