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党委举办“重温习总书记寄语”线上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参加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国科大副校长牛晓莉主持。会上国科大09级的博士生,目前工作于中科院心理所的赵楠发表感想。

 

  大家好,我叫赵楠,是工作。非常感谢陈老师邀请,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学习,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从总书记与我们见面、做即兴演讲,到今天转眼已经7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当时我还是一名博士生,还没毕业,而今天我已经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入职6年了。

  虽然7年过去,但这段经历回想起来依然印象深刻。当时总书记从玉泉路礼堂二楼下来,大家一下聚拢过去,争着和总书记握手。有工作人员跟我们说,大家不要急,总书记和每个人都会握到。最后果然,总书记一个没落,跟我们所有人都握了一遍手,然后就站在大家中间,就像一位前辈和学弟学妹们聊天一样,发表了这段即兴演讲。

  这次经历让我在家中的长辈面前骄傲了很长时间。我的姥姥今年90岁了,是建国前的老党员,她一辈子参加革命工作,都没有机会和党的最高领导人见面握手。我作为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党员,就已经是和总书记握过手的人啦,当我和家人说了之后,全家人都觉得很惊讶也很骄傲。为什么总书记会选中我呢?我想,这是因为,我是国科大的学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员。总书记对我们的关怀和嘱托,背后其实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对我们这些有幸进入中国最高科学殿堂学子的期待。总书记说,科学家有祖国,我们最终应该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包括为养育自己的父母,尽量多做些事情。我们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员,更是肩负着以科学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使命。所以,总书记与我们的握手,对我们谆谆教诲,不仅仅是对我们个人肯定与期望,更是对我们国科大学子努力成长、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殷切期望。作为国科大学子,回想这段经历,我会更加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复兴有着紧密的连结,我会更加意识到,我们的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是被我的祖国和民族所需要的,是我们悠久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种意义感,能促使我们在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幸福。

  从09年来到中科院心理所读研究生,我在科学院已经11年了。科学院给了我当面聆听总书记谈话的难忘经历,科学院更以她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培养了我,助我成人、成才,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总书记当时说:“你们现在就是要好好学习,心无旁骛,在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现在再回想这些话,心中又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社会的发展变迁是永不停息的,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很难提前设定,面对未知的世界,在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情,心无旁骛,也许正是大智慧的体现。在这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在中科院的这片深厚沃土上,我们把人民需要什么、国家的未来需要什么放在自己心里,然后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我们每个人应当都能不负青春、终有所得。

  上面是我的一些感受,大家也会有自己的感受,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祝各位老师、各位师弟师妹们,健康顺利、事业有成。

  7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党委举办“重温习总书记寄语”线上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参加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国科大副校长牛晓莉主持。会上国科大2019级硕博连读生,培养单位是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胡慧敏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感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叫胡慧敏,是国科大2019级硕博连读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教育基地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我的培养单位是武汉病毒研究所,很荣幸今天能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

  今天的学习主题是“重温总书记寄语”,今年,也就是2020年,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国科大考察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记得总书记说过:“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近年来,世界大国的博弈不单单是政治和经济的博弈,更是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博弈。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中国最强科研机构之一,中国科技人才的孵化基地,中国先进技术的集中营,必定要承担起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和改革的重任。我们作为国科大的一份子,是科学事业的后备军,,更应该是满腔热血,埋头苦干,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勇敢开拓新的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从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第一次公布了新冠肺炎疫情情况,病毒所科研人员就积极参与其中,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完成病毒的分离与鉴定,2020年1月12日,作为国家卫健委指定机构之一,病毒所向世卫组织提交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实现全球信息共享,为后续很多重要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持。病毒所科研人员研发出检测试剂盒,用于武汉市在院病例排查;作为武汉市新冠肺炎专业检测机构,检测人员夜以继日,二班倒休,完成所有任务;病毒所的研究生们更是在导师的带领下,临时组建黄冈检测小分队,从检测条件搭建到技术完善,逆风而行,体现了国科大学子在祖国需要面前的大勇大智,而后,病毒所科研人员更是在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所参与的新冠疫苗已经正式进入三期临床。疫情期间,所里许多老师和同学主动放弃假期,投身参与抗疫。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名科技青年的理想和信念,责任和奉献,使命和担当。还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每次听到都会让我动容,也正是他们的敬业、专业、勇敢,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获得国科大博士学位是我的近期目标,而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找到自身的价值,是我的终生目标。

  习总书记说:“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研究所的师生用切身行动践行了这句话,在抗疫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向党和国家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让我明白了我们这一代青年身上的使命和责任,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我们,要继续传承他们无私无畏,敬业奉献的精神,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我们需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同总书记所说,坚持理想,脚踏实地,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最后,再次致敬所有在防疫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我的同胞,我的老师,我的伙伴。

  谢谢大家。

  7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党委举办“重温习总书记寄语”线上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参加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国科大副校长牛晓莉主持。会上2018级硕士研究生、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席杨贵森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感想。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是国科大2018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席杨贵森,非常荣幸可以与大家学习交流习总书记寄语。借此机会,我想与各位分享三点学习感悟。

  第一,砥砺前行,做新时代的追梦人。青年一代终将会成为党的新航标,时代的新旋律,国家的新主人。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结合在一起。“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地点。在新的起点上,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困难更有希望。学生时代的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立小的愿望,更需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早日建成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习总书记告诫广大青年学子“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作为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的研究生,我们长期扎根于西北地区,紧密结合国家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研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和优化模式。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服务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西北干旱高寒的特殊生态、环境、资源为主攻方向,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修复、资源勘探利用、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用我们所学专业为基础,着力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珍惜学习的宝贵时光。人生打基础是最重要的,而基础要在学习阶段尽量搞扎实。我是从事生态学研究的,从关键生态问题的提出、野外调查、实验设计与布设、野外取样、实验室分析到最后的成果转化,一路走来,从草原到荒漠,从茫茫的戈壁到冰川雪山,在这里注入了我们一代代人的心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探索何种学科,我们所学习专业的背后都有一片广阔的天地,都是为“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而努力奋斗。

  第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科技工作本身就是一份磨砺心性的工作,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韧,尤其是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的当下,必须涵养优良的作风和学风,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无论走到哪个地方,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牢记这一点。每一个中国人,最终应该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包括为养育自己的父母,尽量多做些事情。

  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们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满含青春的激情与理想,更应当弘扬优良传统,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坚定创新自信,追求真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路架桥!

  7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党委举办“重温习总书记寄语”线上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参加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国科大副校长牛晓莉主持。会上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016级硕博连读生代闯闯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感想。

 

尊敬的李树深书记、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国科大2016级硕博连读生代闯闯,培养单位是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座谈会。回顾总书记2013年视察国科大时的讲话内容,作为科苑青年学子的一员,我深受鼓舞和鞭策,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这里,简短地谈一谈在国科大学习期间的体会。

  中国科学院大学是我心目中的科研圣地,也是我的科研缘起之地。在科研环境落后的大背景下,“两弹一星”震惊了世界,经历艰苦卓绝的奋斗后,国人的脚步终于踏上了太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正负电子对撞机、龙芯系列······科学院用一个又一个奇迹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科研的向往。

  2016年,我终于进入国科大,成为这莘莘学子中的一员。那时的我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命,怀揣着紧张与喜悦,一刻也不敢松懈,在科研学习中汲取知识,在学生工作中磨砺奉献。在“两弹一星”纪念馆中,我看着老一辈科学家们怀揣着对科研事业的一腔热血,用不懈的奋斗诠释了求真的科研品格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看着一代又一代的科苑人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钻研,无私奉献,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路走来,这些科学院的学者前辈们始终是我前进路上的领路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已经到了2020年,我在国科大学习生活了四年。正如国科大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所言,科苑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以远大的抱负和广博的胸怀学习知识、培育桃李,以崇高的理想及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作为科苑青年学子的我们,更应该踏着前辈的足迹,以天下为己任,以报国为夙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是“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

  生逢其时,当为之不懈奋斗!2020年是建党99周年,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中,青年一代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用青春的肩膀担起了民族的重托。疫情期间, 作为科苑青年学子,许多学生骨干积极响应号召,冲锋在前,走向防控疫情阻击战的一线,承担起科研攻关、志愿服务等重要任务。来自41个院系培养单位及本科部的107名科苑青年学子自发组成“国科大援鄂小分队”,还有许多青年学子坚守岗位或自愿加入社区志愿团队,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忘我付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唐聘撰写的科普文章《病毒从哪里来》被多家媒体转载,让普罗大众对于病毒不再盲目恐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王嘉成同学走向基层抗疫战线,在社区敬老院志愿期间,他一丝不苟、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成为了“敬老院里最帅气的风景线”。像他们这样的科苑青年学子还有很多,面对疫情,迎难而上,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呐喊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青年力量。

  奉献、友爱,是我参加学生工作的初衷,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感受到学生组织的温暖和力量。学生组织给我营造了无法替代的归属感,使我真正融入了国科大这个大家庭,在平时工作中,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我更了解国科大,也更热爱我的国科大。为适应疫情带来的变化,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在党委领导,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联系各地学生,传达学校对疫情防控的要求,传递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在疫情期间,校学生会积极参加学校宣传工作,学生会微信公众号开辟“果壳抗疫”专栏,对果壳青年抗疫优秀事迹的宣传报道,让社会了解果壳青年的担当。我们还积极组织“院士大讲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传承五四精神主题团日”,引领青年思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通过开展美妆讲座、线上就业服务、社团展示等活动,充实果壳青年的学习生活。

  今后,我将牢记习总书记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感恩国科大对我的培养,不忘学生工作带给我的收获,把这种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带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中,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细微之处,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以青春昂扬的姿态书写时代华章。

  谢谢大家!

我是俞伟,2015年级的中丹学院的学生,我想讲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坚持文化自信。第二个,我们要脚踏实地,为建设世界强国而奋斗。

因为身为中丹学院的一员,我们和有丹麦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同学接触的比较多,有丹方的同学曾说,想来中国学习,最初是惊叹于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而来中国之前,他们也曾上过有关的课程,课程指导他们如何与中国人相处,各种度的把握和关系的梳理,他们相信在日常交流中,各种文化冲突难以避免,我也想过发达国家的学生是否会由于国家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以略微“高傲”的姿态来看我们,我们是否又会处于相对弱者的角色,从而使中丹学院是去了中方的元素。结果,恰恰相反,我们没有被他们的文化或价值所吞没,在我们的相处中,他们更多的认同了我们,感觉到中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他们还问过我们,是否因为你们的高学历和素养使你们相对开放和乐于交流,我想并不全是,这种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应内化在我们每一代人身上。

第二个想谈谈我们要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在与我们的相处中,西方的同学不仅感受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充满魅力的中国,同时也感受到了国科大学子刻苦努力、认真学习的一股拼搏劲,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体现在我们国科大的每一位老师和学子的身上,一位丹麦同学在看到我们忙碌的身影时说,我想对你们表示尊敬。而我想说,身为国科大的学子,我们在深感荣耀的同时也更多的感受到了压力,这份压力来自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一样,丹麦学生更加注重的是生活的质量、享受,也很注重社交,但是我们还是要必须脚踏实地,用国科大给我们创造的平台认真学习和感悟西方的教育理念,融合西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学习方式,进而做出更大的科研成果,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