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与个人形象,进一步鼓励女生爱自己,爱他人,展现最美的自己,3月7日,三七女生节之际,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的“妆点美丽,遇见True Love”系列活动在玉泉路校区圆满举行。别具一格、精妙绝伦的活动带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

本次活动分为 “妆点美丽”、“遇见True Love”两部分,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传达出对女生的节日祝福,呼吁关注女生,关爱女生。活动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良好状态,许多同学踊跃参加,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在“妆点美丽”环节,新锐“时尚教父”、14年春晚女神“小彩旗”造型师齐航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美的标准与形象设计”的讲座。他对于“时尚”和“美”的深刻见解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他说,时尚是一种文化底蕴,美是有标准的,带有时代因素,化妆则是在人的五官基础条件下的美化,是人类的视觉转移。所以只有知道了缺点之后,才能更好的突出优点。接着他从皮肤、脸型、五官等方面详细为大家介绍了化妆的基本知识。随后他现场示范化妆,让同学们看到了化妆前后的明显变化,带给大家很大的震撼。

“遇见True Love”部分则充满了浪漫和温馨。它的思想来源于古希腊神秘而古老的神话,善良的女孩把自己的单纯愿望挂着“许愿树”上,若被风吹下,落在河里,便会心想事成。可爱的女生们陆续在许愿墙上贴上自己心愿。电影《冰雪奇缘》的放映则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觉,影片再次证明,深陷困境的公主和方下巴的王子的爱情故事是永不过时的。影片结束后,大家畅谈对影片的感想,共同分享身边感动的事情,诸如“你来比划我来猜”、“猜数字”等活动,现场掌声不断。

本次活动旨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形象和对美的认知能力,引导大众对女生的关注。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位女生都参与其中,并且为男生女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掌握了日常美容护肤、美体塑形的方法,使得大家在日常护理中变得不再盲目。同时提升了女生个人气质与修养,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

“如果一个人的一辈子,不曾有过一次为自己的祖国热泪盈眶,为祖国欢呼雀跃,为祖国努力奋斗过的话,他的一生是不完整的。”在开学典礼上听到学姐致谢词里的这句话时,我很震撼,而国庆的日子里,我亲身经历和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我们在北京度过的第一个国庆节,因为明年就要回沈阳,这也很可能是唯一一个。以前从未感受过如此浓厚的国庆气息。在国庆前一天,走在街道上,骤然发现车辆和行人是平日的好几倍。街道两边的草坪也经过精心修剪,显得格外整齐、干净,空气中蕴含着一股草汁的清香。充斥着眼眸的是那满眼金黄和火红的菊花。无须刻意去参加什么活动,身在这个城市的任何角落,喜庆、欢悦的节日气息便会向你扑来。

这种一年难得一次,甚至是我一生只有一次的观看十一升旗的机会,岂能错过!打着“再不疯狂,就老了。在青春的最后为祖国疯狂一次的旗号”,大家急不可耐的盼望着节日的到来。9月30日,晚上9点钟,我们一大拨人就浩浩荡荡的向天安门进军。10点钟的天安门,灯火辉煌,人来人往,其热闹气势远胜过白天的商业街。人手一支小红旗,脸上贴上红旗标志,那些只在电视里出现的场景,我却真真切切地体验着,激动之情无以言述。

凌晨1:30,随着天安门的开放,人们急切而又有序地进入广场内。几乎难以想象在短短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偌大的天安门广场上已经站满了人,后续来到的如果不会金鸡独立的话是无法在里面立足的。难以想象,这么多人,或许在前一天还身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此刻都聚集在这一方土地上,放弃了与家人的早日团聚,放弃了该属于这夜晚的美好梦乡,都只因怀揣着同一种坚定的情感,那就是对祖国的挚爱。

6:11分,在太阳升起的同一时刻,五星红旗随着国歌的节律缓缓升起。这一刻的人们早已忘了疲劳、困倦,忘了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没有打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正在升起的国旗,唱着国歌。一腔热泪不由地从体内升起,在眼眶中翻转。那一刻是激动,是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股力量!

在国歌停止的那一刹那,国旗升在最顶端,一群和平鸽从天边飞出,人们欢呼。为祖国欢呼,为美好的生活欢呼。那一刻,坚信,哪怕更长时间煎熬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那一刻,此生难忘......

 

 

                  
 

 

 

2014228-31日,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

首先,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田长彦致开幕辞,对与会的各科技界同仁表示欢迎。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发表讲话

随后,实验室主任陈亚宁做了2013年度实验室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地回顾了实验室在上一年度的工作状况和成果。2013年,实验室共争取科研项目12项,其中,973课题1项,863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12篇,其中SCI论文123篇,CSCD论文8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软件登记著作权2项,成果获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对此,他向关心和指导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科技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期间,五名国重室成员分别做了《大型水利枢纽群对干旱区径流的调控机制及情景预测》、《极端干旱区胡杨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特性》、《塔里木盆地土壤风蚀过程模拟研究》、《植物可塑性异速生长——维管网络对土壤质在的长期适应》、《干旱区深根系植物的根系生态学研究》的专题研究报告,与会成员认真听取报告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在最后的讨论中,与会成员讨论了国重室的发展方向并对国重室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1)实验室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服务于国家需求和生产实践;2)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相结合,重视学科交叉,加强绿洲生态过程和综合方面的集成与模拟研究;3)抓紧时间,高度重视,做好2015年的实验室评估准备。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为主管单位,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为依托单位。2011年4月批准立项,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获准立项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重点开展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水文过程、绿洲生态过程与可持续管理、荒漠生态过程与荒漠化防治以及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过程与区域综合模拟等方面研究,为解决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特别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管理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作出贡献。

3月6日晚上7点,中国科学院大学综合楼306教室将进行一场关于科幻小说的主题讲座。这一次国科大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吴岩老师为我们介绍科幻文学的当前问题和未来问题。讲座一开始同学们就表现出了十二分的热情,6点40左右时教室已经是座无虚席,走道上还站着很多拿着笔记本的同学。

吴岩老师本科是心理学出身,后任教于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接触到科幻文学很大一部分是兴趣所致。他戏称当初学校改革允许老师开一门公选课的时候,他担心自己在文学方面资质不够,还拜托图书馆的同僚帮忙请专家签名引荐。后来,科幻文学作为一种在中国当代少见的文学体裁受到重视时,他才受邀去文学院任教。吴岩老师以这种自嘲的自我经历为引子,带出了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几度兴衰。其实科幻小说在我国晚清就萌芽了,那个时代的作家早就为中国科幻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清末民初比较著名的就有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鲁迅的《月界旅行》等,而老舍所写的《猫城记》甚至被日本选为了最具影响的科幻小说之一。但是科幻小说在中国之后的发展却不尽人意,虽然也有一些重要作品,如郑文广的《从地球到火星》和《飞向人马座》等;但由于种种政治原因、偏见或自身局限性,科幻小说在中国几度衰落,直到1992年改革开放后这一文学体裁才不再受到压制。虽然从92年开始,中国不再排斥科幻作品,但其发展依旧缓慢。在讲座过程中,吴岩老师提到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是人们自由阐述言论思想的一种途径,不应该因为伪科学或莫须有的政治原因等而受到阻碍甚至迫害。

吴岩老师主要介绍了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外国的一些著名的科幻小说,主要是以不同时期的一些著名科幻作品的大概内容为索引,种种奇思妙想让人的思维也跟着更加开阔。譬如《黑暗的左手》中完全由中性人组成的社会、《The Waste Tide》中被电子垃圾中的病毒控制的拾荒少女、《发条女孩》中主要靠踩自行车产能供给人类能量的世界……这是个奇幻的世界,一定程度上基于科学,却又超越现实。吴岩老师认为科幻小说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及预测,很多科幻小说甚至能给科学家一个可能的方向,而许多科幻作品中的幻想在很多年后都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譬如《The Waste Tide》中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落后国家会受到发达国家所遗弃的电子技术的影响或左右。

吴岩老师还指出科幻作品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方面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科普性。清末民初,中国科学技术极不发达,鲁迅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中国人就曾犀利的指出:导中国人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也许,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的确只有科幻小说才能点燃中国人对科学的热情。基于科幻作品的科普性,老师十分提倡和科学有密切接触的人能从事这方面的创作。他说《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就是霍金的作品,而开普勒写出了关于登月的《梦》,很多科学工作者同时也有从事科幻小说的创作。吴岩老师相信以科研作为辅助,科幻小说才能成为比较有深度和意义的作品。他希望我们有时间能多了解一下科幻小说甚至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创作:这样不单单是多了一种爱好,同时也能拓宽我们的视角,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来看待科学看待世界!

讲座结束的时候,吴岩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关于科幻的作品,如《三体》、《极速天使》、《汉江怪物》等,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等会场散了,还有许多同学上台要求老师签名,相信大部分人认为这次是不虚此行的。

 

3月2日,国科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携手自然大学乐水行探索组一并来到了京密引水渠,再次同自然大学的专业领队们一道关注北京的饮用水危机,此行的另一个重点是探访顺义北部郊区的村庄,寻找早春的影子。

由于与集合地点距离较远,国科大的志愿者们早晨七点钟天刚蒙蒙亮时就赶到了校门口,在天通苑北与自然大学的领队马休汇合后,大家倒了一趟公交赶到此行的出发点下西市。到达京密渠后,志愿者们清楚地看到,渠里一滴水都没有,渠内满目都是荒凉的树叶,有的甚至已经种上了庄稼。马休痛心地说:“京密渠在近几年已经逐渐荒废,由于目前北京京区的主要水源供给主要就来源于地下水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而作为地上走水功能的京密渠已经逐渐丧失其功能,说得通俗一点,北京城区一年40亿立方的水供工业、民用都已捉襟见肘,更何况是地上的走水渠。”听到他的讲解,志愿者们不免唏嘘的同时表现出深深的担忧。

俗话说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贵为曾经北京城的重要引水渠京密渠,在其两边也遍布着不少的村落。一路沿着京密渠步行,进入下西市村,这边的农家布局还是相当齐整的,路也是铺得齐齐整整的水泥地,村里还有设施齐全的活动中心。一路上,志愿者们一同走过了西市村、桥梓村、上寺村,沿路的槐树还未完全抽芽,而田地里已有人们忙碌的身影,等待着秋天的丰收。

此次走水行动结束后,所有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都意识到争当“水卫士”的重要性。志愿者汤勇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水资源的短缺,希望身边有更多的‘中国水卫士’行动起来,身体力行地去组织、宣传、引领公众参与河流保护。”

注:自然大学是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厦门绿拾字、南京绿色之友、天津绿色之友、兰州绿驼铃、全国大学生绿色营等多家NGO共同发起的项目,并由中国科协全程支持。自然大学是一所虚拟的社区环保大学,旨在通过自助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使社区公众实地参与调查,为公众提供探寻自然环境、零距离直面环境问题的机会,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观察自然,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珍惜、欣赏和热爱自然生命,参与到治理环境污染的活动中。其项目第一期的主题为“城市乐水行”,自然大学将持续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组织当地的环保专家,带领志愿者,考察北京的水环境,记录当地的“水自然”变化轨迹。